算一算1块金牌的成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13:07
有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中国人健忘的功能,一场3个小时的奥运开幕式没有提一句在3月之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仿佛这场耗去近7万人生命、500多万人流离失所、18000人失踪的灾难,从没发生过似的。奥运精神难道不包含了一种不屈不挠吗?那提一句地震、放一下地震画面又有什么大不了呢?最近有媒体报道,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大腿的人,早上一觉醒来时,他们忘了,以为自己还有腿,于是直接下床,重重摔了一跤(注1)。看到这种细节,再对比当下的歌舞升平,我们又做何感想呢?我们要这次地震后做出长久的救赎,但我们的救赎又在哪儿呢?

    遍访世界,大概没一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如此疯狂的去追逐奥运会金牌、把夺金当成面子工程、倾全国财政之力去培养奥运冠军、并傻乎乎的把金牌的多寡和民族自豪感之间搞成了正比例关系。金牌世界第一,马上就以为自己是“强国”了,就要“赶超英美”了。

     金牌意淫的走火入魔,背后乃是由于爱面子。爱面子,其实恰恰是因为不自信,感觉自己没面子。这种面子文化根源,乃是背后的过度自卑的弱者心态——正因为过度自卑、虚弱,所以就急于通过某些外显的、虚幻的东西来彰显自己的“强大”,就好像暴发户需要不断的请客吃饭来证明自己摆脱了穷人身份一样。

    过于职业化的体育

    体育的不普及、健身场所的稀缺、高压力的生活,使得普通中国公众基本没有机会特意去健身。但中国却有一条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冠军生产流水线”。这条流水线几十年如一日的流水作业,从小孩子5、6岁时就开始打造,20岁时就接近成品了,遂投放到赛场。可以说,中国参加奥运会并获得冠军的运动员,无一例外都是这类模式,也就是都是“职业的”,哪怕其从事的是相当冷门的、非大众化的项目。这次中国获得金牌世界第一,靠的就是这些冷门的项目。而一旦到那些真正职业化、商业化、大众化的比赛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等),我们马上就能领教中国队层出不穷的输法、以及挑战想像力的比分(男篮还好点)。

    当然,外国运动员中也不乏职业的,但其从事的是大众化的项目,靠的是商业来养活。他们从俱乐部、广告赞助商那里就能够获取不菲的收入,一份安逸的生活是绰绰有余的,并不需要国家财政的特别资助。而那些冷门的、非大众化的项目(奥运会的绝大部分比赛项目),由于商业化程度不够,西方国家不可能浪费财政去养活这样的一帮人,以加拿大选手栾菊杰为例,他是自己花钱打预选赛取得成绩才参加奥运会的(这就是人家比我们落后的根源)。因此,国外的运动员基本是业余的——他们纯粹是出于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他们大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之余,自己花钱请教练,租场地,再搞运动,属于玩票性质。赢固可喜,输亦欣然。比如德国马术的双料冠军罗迈克,他的职业是牙科医生,他妻子说他白天在诊所工作,晚上骑马训练。女儿也希望长大后也像他一样参加马术比赛并获得冠军。罗迈克说:“我是业余骑手,不靠参加马术比赛获取收入,这使我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负担,在做出某些决定时能够轻松、坦然对待。” 也有一些困难的运动员,比如参加女子100米决赛的英国选手Jeanette KWAKYE,她平时要去打工,以便有钱请教练,并且保证自己的营养费,如果Jeanette得到了冠军,这一情况就可能改变,但可惜她这次成绩并不理想。

    冷门的、非大众化的项目,获得金牌的外国运动员大部分是业余的。

    人家是业余的,我们是职业的,二者的起点根本不同,且不说人家仍然获得了金牌,即便我们包办了所有的金牌,即便你能铅球扔到100米以外,又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呢?当然了,100米以外的铅球如果把一个委琐的日本观众的脑袋给砸了,我们大概就爽了。

    中国“冠军生产流水线”上产生的职业运动员,和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产生的“考试冠军”,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日复一日的题海训练,使得这些学生考试总能拿高分,总能通过地心引力f和空气浮力F来精确的计算出物体质量M。问题是,这些呆子除了“懂得考试”之外,什么具体能力都没有。而中国的体育冠军,通常来说,除了其从事的项目之外,亦无一技之长,哪天失去了国家财政的庇荫,一不小心就可能沦为搓澡工。

    当然了,冠军沦为搓澡工,只是极端个案。一般运动员得了金牌之后,基本上就能赖着国家财政,过一辈子的安逸生活了。可是,财政是要靠纳税人的钱来维持的,而纳税人的血汗毕竟有限,财政在其他方面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还想给金牌冠军最好的待遇,就会常常变得捉襟见肘。我以04年的一条新闻来说明。

    素有“金牌工厂”之称的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在04年就面临了“赡养”冠军的苦恼。该体院有着辉煌的成绩,在雅典奥运会上超额完成了“力争三金”的目标,该体院早在2003就已有世界冠军50人,获世界冠军137人次;亚洲冠军115人,获亚洲冠军195人次;而全国冠军竟多达1159人,实乃名副其实的“金牌工厂”(可见,我们赖以维持的金牌面子,并不是什么“全民体育”的结果,而是类似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闭门造车”打造出来的)。不过,每个冠军的背后都有一笔培养经费,而在获得冠军之后,又都有一个待遇问题。2004年,两位赫赫有名的世界冠军孙福明和袁华,向该体院提出了辞职。她们要求按规定享受冠军楼的待遇,但迟迟没有分到房子。而该体院因为有太多世界冠军,冠军楼已经被分光了。

    财政和冠军之间总是能够皆大欢喜。因为财政要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就得养冠军夺金牌,否则中国金牌数大概就要倒着数了。该问题最后获得了圆满解决——金牌冠军最后得到了75万元转账支票。(注2)

   因为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是普通人的体育或全民体育,因此以前的奥运会是抵制像我国这类“运动员职业化”现象的。但后来大众化项目(足球、篮球等)已经非常普及,而且杰出者都是职业的,因此职业运动员才被允许参加奥运会。而像我国这样,不管任何项目的运动员,统统都是职业的(没有哪怕一个是业余的),这本身并不符合奥林匹克精神。

    我们以为数不清的金牌,就能给我们带来面子,但我们却被外国人讽刺为“中国有运动员,没有运动”。

    而实际上,中国体育的普及程度是怎样的,我们都心里有数。今天(8月21日)女子沙滩排球,中国队获得了银牌和铜牌,主持人说:“这表示中国的沙滩排球水平,进入了世界前列”。我非常怀疑,中国百姓到底有几个是玩过沙滩排球的呢?我甚至不知道,到底有几个中国百姓在一辈子生活中玩过曲棍球、举重、击剑这类玩意的?

  我必须不客气的指出:如果我们老是幻想通过这类虚假、浮夸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制造虚幻的“自豪感”,这说明我们已经非常虚弱了。

  生产一块金牌的成本

  我们来粗略的算一笔“金牌账”。在运动项目中,有低档消费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等),有高档消费项目(比如高尔夫、棒球、射箭等等),中档消费项目如网球、击剑、射击等等。去掉高档和低档,我们仅看中档——为了富有针对性,我们选择射击这个项目来观察。今年中国射击队的名单为:

  领 队:高志丹

  副领队:肖昊鹏

  教练员:王义夫、常静春、马军、邵建华、陈继元、盛浩明、张民宪、薛保全、孙盛伟、张会群、王晓、江泽祥、张卫刚、王跃舫(女)、张秋萍(女)

  管 理:苏之渤

  医 生:刘宝荣、李小东

  男运动员(15人):胡斌渊、谭宗亮、邱健、庞伟、贾占波、林忠仔、张鹏辉、朱启南、曹逸飞、刘忠生、李亚军、李洋、王楠、曲日东、金迪

  女运动员(9人):赵颖慧、武柳希、任 洁、费逢吉、杜 丽、陈 颖、郭文珺、刘英姿、魏 宁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以飞碟射击为例(因为其他的射击项目费用与飞碟射击不相上下)。我们采取最最保守的数据:完全除去整支队伍的日常生活开销,而对于领队、副领队、教练员、管理、医生这些人,我们也“天真”的认为他们是任劳任怨的、不拿工资的,同时除去那些没有入选国家队的选手的费用。我们只计算,这24个男女运动员从2001年申奥成功后开始冲击2008奥运会的7年间,射击飞碟的总费用。

  枪支费用:飞碟类为猎枪,目前中国飞碟射击队使用的枪,都是意大利产的,品牌无外乎布拉兹和贝雷塔。质量好一点的新枪,都要在7-8万一枝。本届奥运会中国射击选手胡斌渊,用的是一支意大利产的布拉兹立管猎枪,市场价格将近8万(见注3)。国家队的枪当然有质量保证,因此我们取1支枪8万元。胡斌渊曾1把枪坚持用了6年,但已被“特别报道”。可见,一般队员7年会用去2把枪,即160000元。

  七年的训练费用:一个飞碟0.5元,一发子弹要1.5元,国家现任射击队管理、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金牌得主苏之渤,他介绍说一枪出去就是2元到3.5元(见注4)。我们取打1枪3元。1人1场普通训练大约要消耗打掉200发子弹,则1天需花费600元。一个星期打5天,一年要打260天,训练7年,则1个人花费为:600X260X7=1092000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个运动员的七年花费为:1092000+160000=1250000元(约为125万)。——好家伙!一个射击运动员冲击奥运会,7年下来,把125万给“冲击”光了!

  二十四个运动员的花费总计为:24X1252000=30048000元人民币(约为3000万) ——3000万,对于一个月工资为1200元的白领,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需要这个白领从公元前约秦朝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干到今天的2008北京奥运会,且始终要保持不吃不喝!

  如果计算上从领队到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开销、工资等等,国家射击团队7年时间完全可能用去5000万元。而射击团队仅仅是整个国家队系统中的一个小分枝而已。

  我得出5000万元这个结果是完全合理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比如有媒体报道《一块奥运金牌的成本估算:3000-8000万》(注5)。

  结论是:如此的烧钱蛮干,如此的疯狂逞能,如此的不自量力,仅为了赢得一枚奥运金牌,从而编织出意淫的幻影,制造出虚幻的自豪感。遍访世界,还有这样的凯子吗?这种“金牌浮夸风”,使得我们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国力,也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是的,我国现在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真正能体现我们富裕的地方,如人均GDP还是非常非常少的,况且有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贪污腐败。而真正能体现中国“公民社会”成熟度的地方,如医疗保险、就业保障、房屋购买力、以及子女的教育费用,等等,在我们这里压根就不靠谱儿。

  我们老说,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复兴与崛起。问题是,我们现在已经成了胡汉三,而且身为暴发户的胡汉三。中国正在向世界呐喊,呐喊出胡汉三的那句名言——“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我胡汉三还是我胡汉三!”

  这样一来二去,世界终于走近中国,终于了解:暴发户是怎样炼成的,暴发户有着怎样的品性、嘴脸和做派。正是中国,使得世界懂得怎样去鉴定暴发户。

  金牌就代表了国家荣誉?

    金牌意淫症到了临床后期,最弱智的表现就是把金牌榜上的数字和“国家荣誉”搅在一起。每当我听到播音员说“某某又获得了一枚金牌,又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我就感到非常可笑。因为,《奥林匹克宪章》(Olympic Charter)上写的清清楚楚:

   The Olympic Games are competitions between athletes in individual or team events and not between countries. They bring together the athletes selected by their respective NOCs, whose entries have been accepted by the IOC. They compete under the technical direction of the IFs concerned.(注6)

    可见,奥运会是个人或团队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什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赛。运动员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参赛,仅仅表明他们的参赛是在该地奥委会的组织下进行,而不代表国家和地区(各个国家奥委会(NOCs)负责选拔运动员,国际奥委会则负责审核这些运动员的参赛手续,运动员在国际联盟(IFs)所规定的技术指导(或比赛规则)下进行比赛)。

    因此,以金牌的多寡作为对“国家荣誉”的衡量,显然是头脑不清,弄错了方向。

    奥运会即将结束,再做过多的苛责已经没有用,而且苛责也不是我们希望用的方法。难得的是,我们现在也意识到了很多问题,以及我们应该走的方向——我们需要做出一些适当的改变。希望在不久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更为理智、务实的泱泱大国,

     ——而不是一个仍然傻乎乎的沉湎在“金牌意淫”梦幻下的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