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03:46

        隔夜茶——百度百科

保健作用

  隔夜茶因时间过久,维生素大多已丧失,且茶汤中的蛋白质、糖类等会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所以,人们通常认为,隔夜茶不能喝。其实,没有变质的隔夜茶不但可以饮用,还有以下保健作用:

  1、抗癌、抗氧化:茶水放置时间长了会变为红褐色,这是由于茶多酚氧化成了红褐色的茶色素。研究表明,茶多酚和茶色素均有很强的抗癌、抗氧化作用,虽然说隔夜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大大减少,但依然具有抗病作用。

  2、止血:隔夜茶中含有丰富的酸素,可阻止毛细血管出血。如患口腔炎、舌痈、湿疹、牙龈出血等,均可用隔夜茶漱口治疗。疮口脓疡、皮肤出血也可用其洗浴。

  3、明目:隔夜茶中的茶多酚有抗菌消炎作用,如果眼睛出现红丝,可以每天用隔夜茶洗几次。

  4、止痒:用温热的隔夜茶洗头或擦身,茶中的氟能迅速止痒,还能防治湿疹。

  5、生发:用隔夜茶洗头,还有生发和消除头屑的功效。如嫌眉毛稀落,每天可用刷子蘸隔夜茶刷眉,日子久了,眉毛自然变得浓密光亮。

  6、固齿洁齿:茶水中的氟与牙齿的珐琅质钙化以后,会增强对酸性物质的抵抗力,减少蛀牙的发生;氟还能消灭牙菌斑,最好饭后两三分钟用茶水漱口。

  7、除口臭:茶中含有精油类成分,气味芳香,清晨刷牙前后或饭后,含漱几口隔夜茶,

可使口气清新,经常用茶漱口可消除口臭。

  8、防晒:皮肤被太阳晒伤,可用毛巾蘸隔夜茶轻轻擦拭。因为鞣酸对皮肤有收敛作用,茶中的类黄酮化合物也有抗辐射作用。

  9、去腥除油腻:隔夜茶还有特强的除腥气和除油腻的功效,吃虾蟹后用来洗手倍感清爽。

  使用隔夜茶,应以不变馊(变质)为度。夏季温度高,茶水易酸败变味,如果搁置了24小时以上,最好不喝,否则,会引起腹泻。

  隔夜茶还可使睫毛变长。

  通便::清晨起床后,喝一杯昨晚泡的隔夜凉茶、有通便、醒脑、减脂效果。

妙用介绍

  1、油漆的门框,要用冷红茶擦拭

  油漆易受霜雨的侵袭而脱落,也就是说油漆忌水,尤其是肥皂水。想清洗油漆的门窗时,聪明的主妇们可以利用隔夜冷红茶来试试。冷红茶不仅可擦拭门窗框,还可用于擦玻璃,在旧报纸擦窗法之外,又多了一种方式可自由选取。

  2、植物滋养剂

  让植物茁壮生长的办法之一,每周用微温的淡茶浇上一次,轻松使盆景更鲜嫩、健康。

  3、擦亮漆器

  利用隔夜的浓茶清洗黑色漆器,再用柔软的布擦干,即可显现光泽。

  4、隔夜冷茶可止痒

  炎热的夏天,皮肤腠理疏松者容易汗流夹背,因而引起头部或身躯发痒,此时可以用茶叶煎水趁热擦洗。其他如不明原因的痒,亦可善用隔夜冷茶敷洗,效果都不错。

  5、用隔夜茶洗发效果好

  用隔夜茶洗头发能有奇效,可以解决头皮发痒、头皮屑过多以及频频掉发等困扰。

  6、用残茶水浇花好

  残茶中有植物生长时所需要的氮原子,用残茶水浇花能增添养料,并能保持土质的水分。

  7、隔夜茶可治红眼丝

  如果眼睛常流泪或白眼球上布有红丝,每天只要用隔夜茶洗几次眼睛,几天后就会见效,还你一双健康灵动的明目。

  8、浓茶水能收敛晒过的皮肤

  被太阳晒过的皮肤会发红发热,可以用很浓的冷茶水揉擦皮肤,茶水中的鞣酸对皮肤有收敛作用,对安抚肌肤有很大助益。

与癌的关系

  首先,应该肯定茶叶中即使有亚硝胺,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日常食用的许多食物中,如面包、蔬菜,腌菜、咸鱼、咸肉等均含有亚硝胺,而且量较茶水中多多了。可也没见大家都不

吃饭菜了。每千克肉制品中的亚硝胺含量有4~50微克,岂不是很可怕,其实非也,因为人体本身就有分解亚硝胺的功能。

  再说,亚硝胺要达到每千克体重吸收100~2000毫克才有可能致癌,而且是常年持续性大剂量的服用。一般正常的进食量,是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性的,喝茶的数量与摄入的饭菜数量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如果轻而易举地对这些微量的亚硝胺“俯首称臣”,人怎么还能称得上是“万物之灵”呢?

  因此,担心喝茶会带来亚硝胺致癌的危害,是毫无道理的。茶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人们都说,隔夜茶不能喝,否则容易得癌症。这种说法的理由是:茶叶经放置过夜后,会产生二级胺,而这些二级胺类物质可以转变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首先,二级胺类物质并不等同于亚硝胺,它广泛存在于很多种食物中,尤以腌腊制品中含量最多。其次,人们从茶叶中摄取的二级胺数量极为有限,远低于人们从主食中摄入的量。

  再者,二级胺本身并不是致癌物,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硝酸盐共同存在、并发生化学反应才能形成亚硝胺,当亚硝胺蓄积并达到一定数量时才会发生致癌作用。

  最后,喝茶的时候,人们还可以从中摄取较多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而这些化学成分都能够有效地阻止人体合成亚硝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