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的人确认身边存在与父母两地分居的年轻人——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37:02

97.1%的人确认身边存在与父母两地分居的年轻人

2010年06月29日 08: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1)  【字体:↑大 ↓小

  南京街头市民广场,正在健身器材上按摩的老人安心摄(资料图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小宋,最近面临两难选择:留在上海,还是回家?

  小宋手头上有两份录用通知,一份来自上海某实力雄厚的事业单位,一份来自老家成都的普通私企。孰轻孰重,小宋心里很清楚,但一想到远在成都的父母,又十分为难。“我的本科同学中,不少人都留在了上海工作。但工作几年下来,都会面临很纠结的问题:接父母过来,还是自己回老家?”小宋说,这个看似很好解决的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像小宋这样的“游子”远离家乡亲人,到外地学习、工作甚至安家。只是,面对在远方逐渐老去的父母,这些多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尽孝,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必须迈过的坎儿。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进行的一项有12534人参加的调查显示,97.1%的人确认身边存在与父母“两地分居”的年轻人,其中70.6%的人表示这样的年轻人“很多”。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80后”占60.3%,“70后”占23.7%。

  41.8%的青年表示自己在工作后没有与父母在同一城市生活

  考虑到男友在上海工作,如今小宋已决定留在上海。她的母亲特意打电话来表示“支持”,并一再强调,“好好在上海工作,我们不想耽误你的前程。”当时,泪流满面的小宋告诉母亲:“我一定会把你们接过来的!”

  但小宋坦言,目前她和男友还没有能力将双方父母接到上海。“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即使租房,我们也租不起能容纳6口人的房子,更别说负担双方老人在上海的各种开销了。”

  调查中,41.8%的青年表示自己工作后没有与父母在同一城市生活,仅50.0%的人“在同一城市生活”,8.2%的人还没有参加工作。

  62.9%的人认为,年轻人与父母“两地分居”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城市”。

  不过,这对于已在北京工作5年的陈松来说,并不是问题。去年8月,陈松将在湖北农村独自生活的母亲接到了北京。三年前父亲得癌症去世,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我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

  “身边朋友其实都劝我再等等,主要原因是"没房子"。但当我看到母亲在来北京前,寄过来的18个包裹,我觉得一切都不是问题了。”陈松说,那一刻,他明白母亲是真的决心舍弃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生活,远离亲戚和朋友,一心一意来“投靠”儿子了。“母亲快60岁了,我能等几年再说,但她还能等多久?我不能辜负她。”

  如今,陈松和母亲居住在一套两居室的出租屋内,月租金2300元,加上北京生活成本较高,他们的家庭开销多出了2000多元。“但我觉得值得。现在最大的障碍是,母亲要从零开始,努力适应另一个城市的生活。这一点是最难的。”

  调查显示,40.8%的人认为,年轻人与父母“两地分居”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愿离开故土”;39.1%的人觉得原因是“父母不适应外地的生活”;32.2%的人认为原因是“年轻人不愿回家”;29.3%的人则指出是因为“老人医保不支持跨省市看病或报销”。

  “我们应像过去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一样解决"亲子两地分居问题"”

  6月26日,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平均年龄为27.3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让很多空巢老人孤独、无奈。”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史晓云告诉记者,她有很多同学都远离父母在外地甚至是国外工作,“这些父母采取的方式是,几个老人每天早晨互相打个电话,就怕死在家里没人管,然后平时总约着一起玩儿。我家楼下的一名退休老教授还说:给孩子打电话有什么用?人那么远,就算生病也顾不过来。”

  不久前,一篇内容为“在外的游子,我们还能见父母几次面?”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该帖称,如果你一年只见父母两次,假设父母还能活20年,那你一生只能再见他们40次。

  在南京工作的“80后”吴建军对这个帖子印象很深。当时他放下手中的活儿沉默许久,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在江西的父母接到南京。“我算了下,照这样下去,这辈子还能与父母共处的时间甚至不到半年。”吴建军说,这道被很多年轻人忽略的简单“算术题”,让他和身边的朋友倍感自己不孝。

  对于年轻人远离父母到外地工作、安家,调查中有58.0%的人表态,青年应一有条件就将父母接过去一起生活。

  此外,44.4%的人认为,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独立,避免啃老;43.9%的人觉得,只要能经常联系、看望父母就行;40.0%的人表示,年轻人就应该出去闯。

  仅20.4%的人表示年轻人在外工作几年后必须主动回家尽孝;8.5%的人认为年轻人不应离开父母到外地工作、安家。

  “更多年轻人还是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希望留在工作的城市生活。大多数父母也会支持孩子寻求自己的发展。”陈松坦言,如今城市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也该考虑他们父母的安置问题了,“这不是我们个人能承担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年轻人要将父母接到自己所在城市生活,需要哪些条件?本次调查中,59.9%的人希望尽快实现医保异地结算等社会保障;58.6%的人表示,一个城市在引入青年人才时,也应关注青年赡养父母的问题;50.2%的人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39.7%的人觉得,企业单位应帮助员工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林新奇认为,当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有人照顾,除了经济、生活方面的照顾,情感的照顾也很需要。“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人情相对淡薄,家庭的情感支持就更显重要。对于人才流动,我们应该有更具前瞻性、人性化的安排。在薪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住房等各方面,我们除了要考虑人才本人,还要考虑到他们的父母。”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地分居问题"主要集中在夫妻之间,现在则集中出现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我们应像过去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一样,重视解决"新两地分居问题"。”林新奇强调,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主力军,“新两地分居问题”或将越来越严重。

  “这是改革开放加大人才流动后自然产生的社会成本。30年来,国家发展既然受益于这种规模空前的人口、人才流动,也就不能不考虑怎么分担这个成本。”一位常年从事青年研究的学者认为,“尤其是在当代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有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