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 zhuanzai d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39:01

一、 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___________ ”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________________ ”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_______ 而绮靡”,“赋 ________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___________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____ ”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_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_________________ 》。

白居易 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_________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_________ ”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_______ 。尽得 __________ ”。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__________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 、(庄子的)“虚静”说

 

2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A ‘尽美矣,又尽善也' B ‘思无邪'

C ‘尽美矣,未尽善也' D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段诗论出自( )。

A 《论衡·艺增》 B 《孟子》

C 《史记·屈原列传》 D 《毛诗大序》

3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A 陆机 B 钟嵘 C 皎然 D 司空图

4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

A 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

B 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

C 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D 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婉约

5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出自明代诗论家()。

A 谢榛的《四溟诗话》 B 李贽的《童心说》

C 王士贞的《艺苑卮言》 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四、 翻译题( 10 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1 、简述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并结合学习过的文学史知识,谈谈其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产生过什么影响。

2 、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请简要评价这种比较的意义。

3 、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3 — 2004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2 、发愤著书 3 、止乎礼义 4 、缘情 体物

5 、诗经 楚辞 6 、气盛言宜 不平则鸣 7 、白居易 与元九书

8 、别是一家 9 、清空 意趣 10 、独抒性灵 性灵

11 、一字 风流 12 、境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 、(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1 分)

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2 分)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造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2 分)

2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1 分)

文中又说: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它也是陪衬。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1 分)

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3 分)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 B  2 、 D  3 、 D  4 、 C 5 、 A

四、翻译题( 10 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 ? ( 2 分)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的人的言辞吧。( 2 分)凡是读书人胸怀才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 3 分)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概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 1 分)

 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1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5 分)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15 分)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一例。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 5 分)

2 、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7 分)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只能根据历史史料,进行组织、剪裁、安排,不能虚构;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可以通过想像、夸张等艺术手法,“顺着笔性去”,进行自由的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水浒传》的虚构文学。( 9 分)

金圣叹认识到了史学著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前者“实录”,而后者可以虚构;而他更推重虚构的文学,这是肯定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另外,具体地说。他把《水浒传》这种通俗文学置于《史记》之上,这也是对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是一种新的文学观点。( 9 分)

3 、 严羽主张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丰富隽永的审美特征。为什么宋诗没有“兴趣”呢?严羽认为宋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5 分)

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沧浪诗话·诗辨》说:“乎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举了韩愈与孟浩然的例子,认为孟浩然学力、学问远不如韩愈,但诗歌却超过韩愈,就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这可以作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注脚。尽管他的这一对比不一定公平和符合事实。( 10 分)

在赞扬唐人诗歌后,严羽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羽对“近代诸公”的批评,实则是对宋诗的批评,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倾向从宋初就已开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悟”的“兴趣”,即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是宋诗的主流倾向。( 10 分)

2002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古代文论

(课程代号:8074)

一、单项选择。20分

1、 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 )

A、自然朴素     B、得意忘言     C、心斋、坐忘     D、观生、观民

2、 "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     B、杨雄     C、班固     D、刘安

3、 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 )

A、疾虚妄                 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

C、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4、 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 )

A、《文赋》     B、《文心雕龙》     C、《毛诗序》     D、《诗品序》

5、 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

A、诗品     B、文心雕龙     C、原诗     D、文赋

6、 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 ( )

A、王充     B、陆机     C、沈约     D、刘勰

7、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 )

A、文学创作过程         B、文学鉴赏过程

C、文学活动的全过程     D、观察事物的过程

8、 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的是( )

A、传为王昌龄的《诗格》       B、皎然《诗式》

C、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9、"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 )

A、《与李生论诗书》     B 、《与王驾评诗书》

C、《二十四诗品》       D、《与极甫书》

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 )

A、文与道俱     B、文道合一     C、文以贯道     D、文以明道

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 ( )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严羽

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 )

A、《答谢民师书》     B、《论诗绝句三十首》     C、《与李生论诗书》     D、《四溟诗话》

13、明代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 )

A、前后七子     B、公安派     C、唐宋派     D、竟陵派

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 ( )

A、陆游  B、袁宏道   C、梁启超  D、刘熙载

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 ( ) 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A、真实  B、叙事性   C、口语化    D、虚构

16、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是明代的 ( )

A、李贽   B、王世贞   C、袁宏道   D、谢榛

17、我国的小说评点是由(  )开创先河的。

A、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B、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C、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   D、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18、浙西派词论的主要倾向是 ( )

A、推尊词体,强调比兴寄托     B 、推尊词体,崇尚醇雅

C、以冲淡清远为宗             D、重视词的体制,强调意境清空

19、金圣叹小说理论最有创见的精华部分是 ( )

A、动心说     B、技巧论     C、性格论     D、因缘生法

20、在王世稹的神韵说之后,沈德潜提出了 ( )

A、肌理说     B、格调说     C、性灵说     D、理事情说

二、多项选择题,选出三个或以上的答案。 12分

21、下列文艺观点出自孔子《论语》的有( )

A、思无邪           B、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C、心斋、坐忘

D、辞、达而已矣     E、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F、知人论事

22、道家的哲学思想在( )等方面影响后世的文学思想。

A、自然朴素    B、审美态度    C、政治教化    D、得意忘言    E、文质相称    F、以理节情

23、《毛诗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诗论观点,提出了 ( )

A、兴观群怨说     B、情志结合说       C、六义说

D、得意忘言说     E、"美刺"教化说     F、发愤著书说

24、《文心雕龙-风骨》中的"风"指"情",而"骨"则指( )结合而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A、事义充实    B、条理连贯    C、瘠义肥辞    D、丰藻克瞻    E、文辞精炼    F、肥义繁采

25、中国文论在儒道互补中发展,一般来说,儒家文论较多讨论 ( )问题。

A、文学的社会作用     B、自然平淡的风格     C、艺术思维的规律

D、文与质的关系       E、作家的道德修养     F、作家的精神自由

26、苏轼在文学理论上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主张 ( )

A、言必中当世之过         B、观察事物应了然于心,也了然于口和手

C、诗有别材,诗有别趣     D、诗贵乎枯淡,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E、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F、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27、欧阳修提出的诗文理论观点有( )

A、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B、感激发愤         C、诗穷而后工

D、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E、诗品出于人品     F、文从道中流出

28、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有 ( )

A、黄庭坚    B、苏轼    C、陈师道    D、严羽    E、吕本中    F、欧阳修

29、李渔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因此戏曲语言应该( )

A、贵浅显     B、重机趣    C、减头绪    D、戒浮泛    E、密针线    F、脱窠臼

30、王国维吸取西方的文学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 ( )

A、天才说    B、苦痛说    C、古雅说    D、文气说    E、游戏说    F、境界说

31、下列属于近代词论的著作有( )

A、《人间词话》     B、《惠风词话》     C、《论语随笔》

D、《词综》         E、《词源》         F、《白雨斋词话》

32、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流和成就主要表现在 ( )

A、诗界革命   B、文界革命   C、史界革命   D、白话运动   E、小说界革命   F、戏曲改良

三、填空题。16分

33、儒家诗论强调___________的诗教。

34、"观物取象",作为艺术思维方式,其理论源头是《________》.

35、"《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_________提出的评诗标准.

36、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提出了______和______的方法。

37、"……《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只所为作也"。是_______提出来的。

38、_________是我国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39、陆机在________第一次提出了"诗缘情"的观点。

40、在《文心雕龙》中,专门探讨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问题的是______篇.

41、唐初,______提出了"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提倡革新文学。

42、司空图在《______》中提出了"韵味"说。

43、白居易在《________》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是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44、"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一句出自谢榛的《________》.

45、"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是___________关于小说人物言语个性化的观点。

46、李贽解释 _____________为"绝假纯真"的最初一念之本心。

47、张竹坡所评点的小说是 《___________》。

48、梁启超认为 "小说之支配人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艺术感染力。

四、名词解释题, 共12分。

49、应感

50、风骨

51、韵味

五、简答题 共20分

52、"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有什么理论内涵?

5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的是什么?

5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的是什么问题?

55、李渔的"结构第一"包括什么具体内容?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

56、《文心雕龙-知音》中认为怎样才能达到"知音"?

 

 

57、王国维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

古代文论自测题(2)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2.《典论•论文》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3.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4.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5.教材指出:刘勰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风格与作家的体裁 才性之间的关系。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了“风骨”的说法。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7.“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段话出自钟嵘的《诗品序》。

  8.我们学习过的陈子昂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白居易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与元九书》。

  9.教材认为:皎然在《诗式》中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

  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 气盛”说,提出了“ 言宜”之论。

  1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12.司空图提出的“四外”说是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这是晋代陆机在《文赋》里提出的说法。他在说到对纯文学的诗和赋的特点时,要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这实际上是说,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是为了抒发情感的,因而要求语言精细美丽。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陆机在此对诗歌只讲内容应“缘情”和语言应“绮靡”,不讲“言志”,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诗言志”、诗应该“发乎情,止乎礼义”说法的反动,是要诗歌抒情不受“礼义”的束缚。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说法,突出了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并对此有极为深刻的认识,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认识更加自觉。但是,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受到许多人的批评,特别是清朝的很多学者、文论家,站在传统儒家的观点上对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有很多批评指责,甚至把六朝的淫靡柔弱诗风归罪陆机。但这正从反面说明陆机的“缘情”说,在突破儒家经学束缚诗歌文学性发展上所做的积极贡献,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我国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动人心的力量,总是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缘情”说的影响。(《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陆机《文赋》题解)

2.(钟嵘的)“滋味”说

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的“滋味”论,既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作为钟嵘基本文学观点之一的“滋味”说,也像他的整个文学批评体系一样,对后代诗歌追求文学意味、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3.(白居易的)“美刺”观

  主张诗歌应有“美刺”作用是传统儒家的诗论观点,白居易继承了这一观点,但他更强调“美刺”中的“刺”即“风谕”的一面,而不主张“颂”即歌功颂德的一面。在他的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与元九书》中,他批评 “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的创作倾向,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在强调文学创作的“风谕”作用。在《采诗官》诗中他更是明确地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而且他还要求风谕诗要写得明白直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白居易的“美刺”观虽然继承了儒家的传统诗论,但又加以发展,扬弃了其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保守、消极的内容,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高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全部古诗论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大声疾呼以诗歌为民情命,以诗歌暴露弊政的思想。但他的诗论也有忽视甚或否定诗歌的审美娱乐作用、忽视诗歌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总之,白居易的“美刺”及其他诗论观,虽然受到过不少批评,但也有不少标举现实主义的诗人和诗论家赞扬他的诗论观,学习他的诗歌创作原则。

4.(司空图的)“韵味”说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开篇就说:“文之难,而诗之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他的所谓“味”是指“咸酸之外”的诗歌的“醇美”,这显然是指意境的特体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必须是有意境作品的特质。而有“韵味”有意境的作品,也就是他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有“四外”,即有意境,也即有“韵味”。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他的“四外”说对诗歌的意境理论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精辟的分析阐述,对后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宋代苏轼的“远韵”观、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

三、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段文字出自(B )。

A.《文赋》 B.《典论?论文》C.《文心雕龙》 D.《诗品序》

2.《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D )。

A.真实问题 B.构思问题C.风格问题 D.想象问题

3.“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段文字出自(A )。

A.曹丕《典论?论文》 B.陆机《文赋》C.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D.钟嵘《诗品序》

4.“虽然,(气)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段话里的“气盛”,教材认为是指( D)。

A.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B.崇高的仁义道德信条C.雄辩的文章气势D.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5.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里的“境”是指(C )。

A.作家创作的社会环境B.作品的情景交融的意境C.激发作者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D.作品中表现出的烘托、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客观环境和作品背景

四、 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秽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钟嵘《诗品序》)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译文: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2.这段文字说明了钟嵘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在这段文论里,钟嵘提出了“诗有三义”的观点。并且解释了什么是“三义”,即“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分析了这三种表现手法各自的缺点,必须综合运用“三义”,才能避免这些缺点,做到风骨与文采兼备,使文章余味无穷,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 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简析《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里他不仅道出了想象活动的特点——“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步,他阐述“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机枢”,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管,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不仅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

  2.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兴寄”的内涵和影响。

陈子昂在他的著名的《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开篇即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又说:“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批评晋宋齐梁间诗缺少“兴寄”,没有汉魏诗的“风骨”。提出了诗歌应有“风骨”和“兴寄”的观点。什么是“风骨”和“兴寄”呢?我们先看看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他的代表作是《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它们共同的特点都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寄托,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是兴寄深远,风骨清俊之作。因此,他的所谓“风骨”就是感情爽朗,意象鲜明,语言精警;“兴寄”就是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总之是有真实健康的思想感情,有精警刚健的语言,有深远寄托,有铮铮骨气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理想。

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世的许多进步作家和诗人都以“兴寄”和“风骨”作为衡量自己创作的标准,而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也往往标举“兴寄”和“风骨”,以矫正柔弱靡丽的诗风

古代文论自测题(1)先秦两汉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表现在以“ ”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教 诗经》的批评。

  2.《论语•为政》篇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4.《孟子•公孙丑上》记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我 。”提出了“知言 养气”说。

  5.教材认为,《庄子》书中提出了“虚静”、 “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6.《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忘言”说。

  7.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8.《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9.关于《毛诗序》的作者问题,历来“纷如聚讼”,《汉书》认为,汉代治《毛诗》者本乎赵人毛公,为河间王博士。

  10.《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

  11.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见《论衡•选文》篇),这实际上就提出了提倡真实,反对虚妄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张。

  12.教材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美,一般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大类。

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三、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 A)。

A.《论语》 B.《乐记》C.《春秋》 D.《诗经》

2.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D )。

A.“尽美矣,未尽善也” B.“乐而不淫,哀而不伤”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又尽善也”

3.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 B)。

A.言意并重的传统 B.“意在言外”的传统C.“神在形外”的传统 D.形神并重的传统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段话评价的是( D)。

A.《史记》 B.《诗经•小雅》C.《楚辞•天问》 D.《离骚》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

四、 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译文:诗,是表现情志的,放在心里就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歌。情志在心里受到感动,因而形成诗歌语言,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情志,就会咨嗟感叹,咨嗟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要引声长歌,引声长歌意犹未足,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了。

2.这段文字说明了《毛诗大序》的哪些学理论批评观点?

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说法。说明诗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人们心里的的“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的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歌。《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性情”的,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的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和志是统一融合的。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是统一的。

五、 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2.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他收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古代文论自测题(3)宋金元、明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梅圣俞诗集序》是宋代作家 欧阳修的一篇重要文论作品,在此文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点:“诗穷而后工”。

2.教材认为:“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

3.《论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著名词论著的作,在文章中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并主张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4.“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一著名的诗论观点出自宋人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

5.严羽认为:“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6.金代重要的诗论家元好问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同类续作。

7.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论著作《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

8.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馀师录》曰:‘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

9.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并把此作为创作的极境。

10.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亦即是真心。这种观点与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11.李贽不仅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 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公安三袁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这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所谓“诗穷而后工”,从字面上讲,就是说困厄的人生境遇,能使诗人创作出工致精妙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歌作品。在欧阳修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大体上都是说创作主体的生活环境与创作潜能之间的关系。欧阳修继承了他们的说法,并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诗穷而后工”说。根据文章的论述,欧阳修是认为:一、诗人“穷”而“自放”,与自然界有较密切的接触,能“探其奇怪”,真实形象地描写山水风云、草木鸟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纯粹的审美关系;二、困厄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一般人难于言状,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来的,它较准确地总结和概括了诗歌创作的实际情状,后世的诗论家也常常以“穷而后工”来评价一些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创作。

2.(张炎的)“清空”说   

宋元之际的张炎在他的词论著作《词源》中专设一节《清空》,提出了词要“清空”说。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此清空、质实之说。”结合下面他对吴文英(梦窗)、姜夔(白石)具体词的评述看,他的“清空”说的理论内涵有这样几个层面:一、在词的创作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二、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三、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审美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剔,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这就是“空灵”之作。要言之,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就是指神理超越、空灵剔透的特殊的风格,这是他对词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张炎的词论是宋元时期最高水平的词学理论,为词抡的独立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张炎“《词源》选录”题解)

3.(谢榛的)“情景”说 

这是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他说: “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因而 “作诗本乎情景。”根据他的论述,他的“情景”说主要是说:一、诗歌是模写情景的工具,以情和景为主要内容,换言之,就是说情和景是诗歌的两个要素。;二、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三、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情和景要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会”。四、这种“适会”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发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谢榛的“情景”说对情和景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前人更进一步的看法,对王夫之等人的关于情和景关系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影响。4.(公安派的)“性灵”说  

 明代从弘治、正德之间到嘉靖、隆庆、万历之际,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摹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主要地位,其后,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独抒性灵”的“性灵”说以抨击复古派的主张。袁宏道更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 “性灵”说惟一最重要的规定就是一个“真”字。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真情实感,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蹈袭古人,摹拟剽窃。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有“疵处”亦是好作品。因此,他认为,当代的诗文因无真性灵、真感情,故不可能流传,而那些闾阎里巷的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因是“真人所作,故多真声”, 倒是有可能流传。“性灵”说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打击了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思潮,并对稍后的竟陵派,以及清代袁枚的文学理论主张都有较大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诗文创作应该“如行如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就是说(B )。

A.要求创作时对自然事物发挥充分相象B.要求行文自然,形象描写“随物赋形“

C.要求行文详略相辅相成D.创作时主客观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

2、李清照最著名的词论观点提出了所谓( B   )。

A.“点石成金”法B.词“别是一家”说C.“夺胎换骨”法D.“温柔敦厚”说

3.元好问《诗论三十首》其四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是(  D  )。

A.批评陶渊明诗逃避现实,只愿做“羲皇上人”

B.批评陶渊明诗只能从其豪华的诗句中见出他的真实感情

C.批评陶渊明诗只有少数诗句是自然清新的,其余多是华丽雕琢

D.认为陶诗天然浑朴,铅华落尽,真淳流露,自有自然清新之美

4. 谢榛的“情景”说是主张(  A   )。

A.情景交融,主客体之间达到完全的融合统一B.情为主,景为附庸,二者不能融合混淆,模糊不清

C.诗的主题思想应以情景衬托显现D.先情后景,以情觅景

5.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论观点的提出者是(  C  )。

A.袁宗道   B.李贽   C.袁宏道    D.袁中道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孔子)又说:“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至于说言辞只是为了表达清楚意思,就怀疑是不必讲究文采了,这是完全(理解)错了。寻求(描写)事物的精妙之处,好像是想捉住风、逮住影子(那样难)。能够使这些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的人,那是千人万人中间也遇不到一人的,更何况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的人呢?(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这才叫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言辞到了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地步),那文采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2.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此则是进一步阐述孔子的“辞达”说。因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后世遂有一般胶柱鼓瑟的理论家就认为孔子反对用“文采”。而苏轼则认为要做到孔子的“辞达”,必须要用“文采”,非用“文采”必不能真正做到“辞达”。这无疑不仅阐述了苏轼认为的孔子“辞达”说的本义,而且确实是对“辞达”说理论内涵的新的规范和发展。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这段话是认为孟浩然的学力远比不上韩愈,但诗歌的水平则又高出韩愈,这是严羽的观点和认识,不见得是公论。但严羽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他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而韩愈的诗很多是写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显得厚重质实,并且有些诗已开了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以学问入诗的滥觞,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妙悟”说要求已大相径庭了。所以严羽认为孟浩然“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2.李贽“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李贽在《童心说》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童心”说。他的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说的内涵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童心是创作的源泉;二、童心是评价一切作品的价值标准;三、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的“童心”说是对封建礼教、儒家正统诗教的叛逆,是对传统的文艺思想的解放,是具有启蒙思想色彩的文艺主张。由此出发,李贽对前后七子的摹拟复古主张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为公安派的“性灵”说提供了理论的源头。

古代文论自测题(4)(清代、近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金圣叹对《史  记》和《水浒传》做了比较,指出:“其实《史记》是因文生事,《水浒传》是以文运事。”

2.教材指出: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3.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共包括八个部分,其中的“词曲部”主要是讲戏曲的创作理论。

4.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把诗歌情景结合的方式分为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含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中能让读者见到形象。

5.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6.王士禛是清初著名诗人、诗论家,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

7.袁枚的论诗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在沈德潜的“格调”说盛行之时,袁枚则以“性灵”说与之相抗。

8.沈德潜诗论著作主要有《说诗晬语》他的诗论主张是倡导“格调”说。

9.刘熙载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是《艺概》。

10.梁启超积极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前期的诗论代表作品是《夏威夷游记》、《饮冰室诗话》。

11.《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在文学研究方面最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中前者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12.王国维词论的理论核心是 “境界”说。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王夫之的)“现量”说  

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一、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评语),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景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二、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笔授心传之际,殆天巧之偶发,岂数觏哉”!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三、现量说显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与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王士禛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说的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法问题。诗歌创作都面临着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地精细的刻画,而应该如画龙只画其一鳞一爪,如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龙的整体风貌和无边的山水景象。这就是所谓的“镜中之月,水中之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样的作品也就是有“神韵”的作品。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远指的也是一种玄远超越的精神。清重在景物之描绘,远重在情感之抒发。

3.(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是清代雍正、乾隆之际的诗论家。他主张诗歌的应有“格调”,提出了格调说。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一套具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言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沈德潜继承了明七子派的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观点,主张诗歌应该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他欣赏盛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认为诗歌应有音调美。沈德潜继承了明代七子派的某些观点,吸收了叶燮、王士禛的诗歌理论的某些方面又加以发展,是当时有影响的诗歌理论家。

4.(袁枚的)“性灵”说 

清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格调说盛行之时,袁枚则以性灵说与之相抗。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由此出发,袁枚的性灵说有以下几层内涵:一、性灵说要求诗歌表现“真人”的真性情。与袁枚把真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一样,真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真人”可以突破礼教,那么诗歌也可以表现冲破礼教的真性情。诗歌所表现的可以是和道德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因此,他反对沈德潜主张诗歌要关乎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二、男女之情是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袁枚认为,诗歌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是天经地义的。在此立场上,他为文学史上的艳诗进行了辩护。三、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不仅强调“师心”也主张“师古”,主张在学古中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克服了公安派不注意继承传统的缺陷。三、袁枚的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风趣与王士禛、沈德潜的主张诗要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袁枚的的性灵说继承了公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重大的创造也不多。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写作是( A   )。

A.“因文生事”  B.“文事并举”C.“因事生文”D.“以文运事”

2.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A )。

A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B.中心主题思想

C.创作前的构思布局          D.创作前的想象活动

3.教材认为《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 D   )。

A.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B.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C.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D.清代叶燮的《原诗》

4. 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近代文论家是(C      )。

A.刘熙载   B.龚自珍C.梁启超 D.魏源

5. “太白《忆秦娥》,声请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已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 B   )。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B.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

C.张炎的《词源》        D.李清照的《论词》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诗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矣。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或认以为真,则两家之集,宜塞破屋子,而何以仅存若干?且可精选者,亦不过十之五六。(袁枚《随园诗话》)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诗难的是真实,有感情然后才能(做到)真实;否则就是敷衍成文了。诗难的是文雅,有学问然后才能(做到)文雅;否则就是鄙俗粗率了。(人们常说)李太白喝一杯酒(的功夫)就能写一百篇诗,苏东坡嬉笑怒骂{的内容}都能成为好文章:这不过是(人们)一时兴到的随口之言,不可以因这些言辞而曲解了它的本义。假如(把这些话)当真,那么,这两人的诗集,就应该塞破屋子了,而为什么也只存若干卷呢?并且可供选作精品的,也不过十分之五六(而已)。

2.这段文字说明了袁枚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此则论诗歌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这本是袁枚“性灵”说的主张,袁氏把“性情”与“真”联系起来,只有有了“性情”,才能有诗之“真”,否则只能是敷衍成文。同时,本则还论述了诗之“雅”与“学问”的关系,认为有“学问”才能做到“雅”。但即使是李白与苏轼这样的大诗人要做到既“真”又“雅”也并不容易。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金圣叹关于《水浒传》的评论,你怎样理解他对文学虚构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理论。

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关于小说的虚构性,二是关于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在谈到小说作品的虚构性时,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是一种“吃苦事”,作者的才能只能体现在对现成的史实材料的组织和处理上。《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即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这种虚构文学。金圣叹还非常重视人物性格塑造。他指出,《水浒传》任务性格有鲜明的个性,“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有一百八样”。而且,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一些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相识”。人物性格体现了共同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也就是人物性格具有了典型性。

2、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的内涵是什么?

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贯穿其中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关于境界说的美学特征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具体说明:首先,“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美学特色。其次,指出“境界”、“ 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他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惟其如此,作品方能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概括说明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是“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继承和融会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王士禛等人的理论,同时接受了西方美学的影响,创造了境界说,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向现代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