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到的“机关三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1:19:18

我所看到的“机关三风”
毛牧青/文
曾在企业、事业和机关的办公室和政工部门等岗位干过几十年。现就自己看到的一些中下层领导和管理人员的 “文风、会风与学风”谈点简单看法。
先谈谈“文风”。
现在的文风八股味、虚假味和形式味很浓,与前些年相比,似乎没有丝毫的减弱,相反繁文缛节文山会海更为时兴。首先是一些“红头文件”可以缩减。譬如上级下发一个贯彻XX精神文件的通知,于是逐级效仿也下发“贯彻XX精神的通知的通知”、“贯彻XX精神通知的通知的通知”。表面像闻风而动立竿见影,但实际效果往往收效甚微。其次在报告、文件起草上,例如写一个今年的总结,往往是将先前的同类文件找出来,换上紧跟形势的新术语和一些数字便大功告成。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文件,自己也下发一个“红头”上报存档便偃旗息鼓。上级来检查,把“红头” 一翻,表明我们已经重视。对一些需要“闻风而动”“立竿见影”的紧迫反馈,也大都采取合理想象,编造几个数字立马汇报上去应付了之。
现在官场各类文件,多为套话、大话、空话、好话为主,高概括多排比为格式。文体中充满时兴的“数字特定句”、配合形势的常用虚词、副词和形容词。我曾在一个企业工作时看到一位很有创作才能并多次在全市创作中获奖的同志。领导看其是才调入“党办”“鸭子上架”干秘书。几年下来,该同志机关应用公文起草非马非驴令人惨不忍睹,最终连原先叙述文的基本功力也丧失殆尽——虽然他后来当到处长。当人们再找他创作时,他已是满脑“副词、虚词”晃动无法出手。官样文风害人可见一斑,实属新时期的“邯郸学步”。
再看“会风”。
过去民间有“国民党的税,共产党的会”之说。那时对群众需要鼓动、宣传和教育,大小会议多还有一定合理成分。如今大中小会议漫天飞,实际效果并不怎么样。我看到的多数领导整天穿梭在开会和接待之间疲于奔命,很少下入基层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你若不信,看看媒体报道便可知晓。而且领导们会议讲话大都一个味:一套路子,一种腔调,一律紧跟“形势”术语和虚词副词堆砌而显空泛,没有太多和感人实际内容,甚至与下面群众“随便唠嗑”都是报告味十足,缺乏生动形象和言之有物。如果你再与国外或海外一些政治家的演说比较,不难看出我们干部讲话的干巴枯燥的多么别扭。
我不否定必要的会议。但现在各类可有可无可压缩的可长可短的会议特别多,现场会、紧急会、电视会、电话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比比皆是,好象不开会就没有工作就不能落实似的。许多会议呈现一种“大呼隆”的架势,实际会后“雷声大雨点小”。我曾参加一些中层以上级别的干部读书班。在分组讨论时,领导在与领导不在完全两个样:领导在大家慷慨激昂“歌德”陈述,领导不在大家牢骚骂娘和下三流。一旦形成决议,却是妙笔生花一派正经。
最后是“学风”。
既然是代表先进的执政者,学习先进理论自然是应该的。但如今那种“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早已风光不在。取而代之是一些干部“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大庭广众面前“理论、代表不离口”,私下背后狗苟蝇营鼠窃狗偷见不得阳光;忙于应酬逢迎而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几本书。现在兴学历和职称,于是许多领导通过不同关系或“枪手”轻易搞到,完全没有扑下身子学习的兴趣。就是学习中央精神的各级培训班、学习班、报告会,也多为走过场。一些领导谈起理论见解狗屁不通,但聊起世俗和关系学却侃侃无边。
时下许多企业、机关建立了学习和读书笔记制度,甚至印刷精美的本子人手一册。实际上真正学习和认真写心得的凤毛麟角,大都是采取抄报纸文件抄领导讲话应付了事。笔者深感近些年出版的并摊派的那些价格不菲且“生命力”并不长的理论辅导书籍,人手一册后几乎无人问津,不几便原封不动成了回炉纸浆——这些资料成本可以解决多少贫困子女的就学资金和学习用品啊,可这种无用和浪费现象至今仍乐此不疲哩!
我不否认,官场有官场的套路,但也应该突出以“实”为本。如果习惯成自然形成一味追求对上负责、缺乏对下说话的趋势,那称其为“官僚主义”也一点不过份。此风不减,“三风”就是助纣为虐的“助燃器”!
文风、会风和学风不可小觑,直接关系到党风、政风乃至影响社会风气。毛泽东同志早在65年前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演说中,曾经举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讽刺那些徒有虚名无实学的人。我想,毛主席的这个非常生动比喻,拿到65年后再对照我们一些干部的所作所为,恐怕丝毫不过份吧。如果我们的“三风”仍然在旧的套路中风行几十年仍不减弱,那说明什么?大约只能说明我们诸多“承诺”仍旧还没有落到实处。如此而已!
2006年7月13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