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祸:义和拳匪的真相——读《1901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52:45

人祸:义和拳匪的真相——读《1901年》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文责自负(yuandi 游人 张帖)


  作者: 苯佐卡因
  
   许久没有动笔了,盖因人懒加之谋生辛苦,无心亦无暇码字。近日读了一本新书《1901年》,感慨良多,故为此文以记之。
  
   1901年,这个公历的数字恐怕不会引起太多的遐想;但如果换成干支纪年的『辛丑』,则很容易联想到那个著名的耻辱:辛丑条约。自然,也就能想到前一年的“庚子国变”,也就是所谓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厮杀了。
  
   对于这段历史,我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我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在历史课上被告知这样一个版本:“义和团是清光绪年间,山东河北等地农民及手工业者,自发组织而成的爱国组织,以『扶清灭洋』为旗号,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奋起反抗,先后有十余万人参加,并有攻打紫竹林、西什库教堂等著名战斗。终因其缺乏统一有力的领导,加上武器落后,终于在中外反*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在我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悲壮一页云云。”随之推论出的观点,还有“落后就要挨打”。说它陌生,则是近年来网上、书籍中看到的对于庚子国变的反省与讨论,逐渐的对于那个权威版本产生了诸多置疑。幸而读到了这本《1901年》,才发现有时历史的本来面目,竟然和我们想象的相去甚远。
  
   首先最要强调的,是“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观点并不直接适用于庚子国变。过去我所看到的描述这场战争的电影或小说,都是头缠红巾、手持大刀成排迎着洋人的火枪大炮而前进的团民,可这本书却分明的告诉我们两个问题:第一,当时真正与八国联军(实际并非八国,德军最后关头并未进京)鏖战,守卫北京、天津的,并非义和团的乌合之众,而是清王朝的正规军队;其二,当时清军的武备,经过了洋务运动的洗礼,并非传说中的大刀长矛,而是同样装备了洋枪大炮的近代军队,据说清军的有些装备,比如克虏伯的大炮,比洋兵更为先进,甚至是洋兵所艳羡不已的。而早在战前,清朝就有了不少兵工厂,比如李中堂设立的金陵制造局就能仿造德国的山炮。如果非要说“落后就要挨打”,恐怕也不能归咎于武备的落后,只能从“人”的落后来找原因了。
  
   其次,整个义和团运动绝非自发组织兴起的,而是清王朝最高层权力斗争催生的产物。咸丰之后,牝鸡司晨,后宫乱政,到了戊戌变法之后基本是慈禧一人独掌天下。到了庚子年,慈禧谋划废光绪帝,改立端亲王载漪之子为“大阿哥”,也就是准备继承大统,于是清王朝一下出现了三个最接近最高权力的人:慈禧,载漪和倒霉的光绪帝,局面就更加混乱了。之所以说“准备继承”,个人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内外舆论实在难平。对国内而言,慈禧的懿旨可以让众口齐哑;对于洋人可就彻底没有办法了,只得暂缓行事,说成是预立皇储。急盼着做太上皇的载漪,自然打心底狠透了洋人;而坊间流传的“洋人欲逼迫慈禧还政于光绪”的风声,也让慈禧对洋人深恶痛绝。而此刻出现的号称“仙人附体,刀枪不入”,又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恰恰给了慈禧与载漪求之不得的工具,可以和洋人好好干上一架。
  
   义和团进京之后,摇身一变成了“奉旨义和神拳”,诸多大员奉承追捧。时任军机大臣、“首辅之尊”,在城门口挂起巨型对联支持义和团,横披倒是说出了关键所在:『朝廷赤子』;庄亲王载勋的府邸变成了义和团“坎”团的团部,他自己也加入了义和团,不少王府纷纷效法,让义和团民住进来管吃管喝,以这种半官方的形式支持团民。
  
   京畿如此,地方也好不到哪里。毓贤,本为山东巡抚,因为坚信“灭洋教即是灭洋人”,袒护拳民作乱,甚至亲自将“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为此被革职之后依然四处宣传。后被起复再任山西巡抚,变本加厉的鼓励义和团,甚至不惜违法私铸兵器,分发给团民,再纵容这些所谓的团民袭击教堂、杀教民(同样也是中国人,不过信教而已)。当然,除了对洋人的仇恨外,据说还有个直接的动因:袭击教堂教民所掠来的财产,三分之一赏赐有功之人,三分之一团民均分,剩下的当然就归毓大人使用了。正是毓大人的纵容和鼓励,直接导致了义和团的迅速膨胀,终究酿成庚子国变。
  
   总之一句话,不难看出,我们的历史课本在这个问题上含糊了一下,没有说明,对于义和团的出现与壮大,清政府正是那个拔开瓶塞的渔夫。
  
   另外一个问题是,也许写书之人选择性的失明,只谈到了义和团英勇抗击洋兵,却没有提到团民们英勇袭击无辜同胞的事情。从成立那一天起,义和团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劫掠,先是教堂和教民,继而扩展到邻近村庄;进城之后跟着毓大人四处抄家,别说洋人和二毛子了,和“洋”字沾边的物和物主都跟着遭殃。包括积极促进洋务的高官,都难逃抄家甚至掉脑袋的结果。更匪夷所思的是,某大师兄声称能放“神火”,说来就来,说熄就熄,还带有选择性,只烧洋房不烧民宅。于是在当时北京的最著名商业街『大栅栏』,为了消灭一家胆敢违抗义和团命令,拒不销毁洋药的“老德记洋药房”而放了一场神火。后果是“神火”果然焚了洋药局,顺便也把整条大栅栏街给烧个精光,又顺风势蔓延数条街道,一直到了正阳门城楼,烧了一天一夜方才熄灭,据说共焚毁店铺四千多家。次日,愤怒的义和团民又烧了西单牌楼附近一家据说和洋人有关的店铺,再次日又烧了东城另一家洋货铺,自然也是殃及周围数千家店铺。倘若是八国联军进城之后焚烧店铺,还能谴责这种残暴行为;可由中国人自己放的大火,又该如何评价?
  
   对外部世界如此,对义和团内部又如何呢?《论语》曰,“民不教而战,是谓弃也”。而那些义和团的“老师”与“大师兄”们,没有组织任何的军事教育与训练,唯一的本事就是弄虚作假,以魔术、杂技与话剧的手段来让众多淳朴的农民相信自己是神仙附体,刀枪不入;即便是中枪倒下,也不过是“睡了”,“最多三天”还一定能醒来。这本书中还讲到了一个细节,实在让我愤怒不已:
  
   史料记载,在义和团“正面战斗”的阵亡名单中,鲜有义和团首领,也就是那些“大师兄”们被击毙的记录,团员的殁者中以未成年的孩子居多。对此,那些首领的解释是这样的:“传言童子法力小,故多伤亡。年壮者法力不一,故有伤,有无伤。老师师兄则多神术,枪弹炮弹近身则循衣而下,故无伤。”而当时就有人看出来,这种奇怪现象的真正原因,是让儿童充当前队,年壮者居中,所谓的老师师兄们躲在最后督阵,“见前队倒毙,即反奔”。这种让无辜的未成年人充当炮灰的作法,恐怕也只有两伊战争中,伊朗让儿童去蹈地雷阵可以媲美。
  
   再看看这场战争的整个过程,我惊讶的发现原来历史竟然充满了这么多的偶然性,有如此多的转折点可以左右历史进程。从战争的爆发,到战争的扩大,乃至战事中间的几次大的战役,无不充斥了清帝国各王公官员的私心。有伪造“洋人照会”,声称洋人此战就是为了废慈禧而还政光绪,故而挑动慈禧下达《宣战诏书》的载漪;有天津失守还居然有脸捏造捷报求赏,导致慈禧误判局势而下令继续攻打使馆区的裕禄(此公在大沽炮台失陷后也上了《接仗获胜折》,号称“击坏洋人兵轮两艘”);有公然欺君说胡话, 说亲眼看到,“义和团练习时,忽见玉皇大帝降临”,给犹豫不决是否宣战的慈禧打了最后一针强心甙的大学士徐桐(此人是新的皇储的老师,倘若皇储真的代替光绪,则理所当然的就能坐到中堂的位置)。无法理解这些官员竟然能够昏聩如斯,连孔融家的黄口小孩都知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他们竟然会为了一己之私把整个清帝国一步步推向绝境,给国家与民众带来一场惨重的浩劫。
  
   自然,提及祸首,不能忘记当时清帝国的最高决策者叶赫纳拉氏。正是这个女人的无穷私欲与贪婪,才造就了清帝国官场的腐朽生态;也正是她的自负与愚昧,盲目挑起兵衅,才酿成了与西夷列强的全面战争。
  
   纵览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庚子国变纯粹是一场人祸。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西夷列强的侵略是正义的,也不会认为清帝国军队的奋力抵抗是徒然的。但不得不看到,正是清宫廷内部的权力阴谋,加上清帝国一群高官的愚昧与自私,少数义和团首领的无耻与疯狂,一起促成了这场影响中国命运的惨烈战争。或者说,正是清王朝三百年来制度上的积弊,使得错误得不到纠正而越发扩大,最终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故而不得不承认,清王朝确实该灭亡了,君主制也确实该终结了,孙先生的功绩正是在于让这个古老的国家走到了现代化的起跑线上。而对于义和团本身的评价,也许我们以前看到的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百年之后,回顾那场惨痛的战争,正视灾难与错误,对于今人有所启示,也许正是此书的意义所在。诚挚推荐各位能有空读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l 主要参考资料:王树增,《1901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第一版。
  
   (标价50,实际花了25块大洋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