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浮动也是大进步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34:12
2010年06月22日 06:11 AM

小浮动也是大进步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吴庆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老外”们恐怕很难理解发生在中国的某些事情。例如,面对华尔街的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中国做出的应急反应比那些受到更严重冲击的国家更快更有力,显示中国政府具有很高的决策效率与执行能力。但是,在改变对中国不利的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方面,中国政府却一再拖延,扩大了中国(特别是人民银行)的损失和风险。如此显著的反差是怎么造成的,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最初的解释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缺乏经验,甚至还从“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的经历中汲取了错误的“教训”。至今仍然有经济学家认为研究日元升值的真实教训对中国的汇率决策具有现实意义。另一个解释是在国际政治层面。美国学者早就意识到中国人“爱面子”、坚持汇率政策的“自主性”、不愿意在外国政府施加的政治压力中选择升值。

其实,对中国的贸易伙伴来说,人民币不升值是最有利的。欧美某些官员对中国施压的目的也许就是故意刺激中国人的“爱面子”心理、从而推迟人民币升值。美国学者和官员不仅对此心知肚明,而且还有人坦率地说了出来。例如曾经担任驻华外交官的经济学教授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和曾经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的飞利浦·斯瓦戈尔(Phillip Swagel)。

难道中国人的“面子”情结真的大到了不顾自身经济利益的程度了吗?还好不是。

上周末,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公布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决定,正是在中国面临巨大国际政治压力的时候。本月初,美国国会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Charles Schumer)联合数位议员,准备推动参议院就一项针对中国汇率政策的议案投票。该议案计划向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税。下周末,在多伦多召开的G20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有可能在汇率问题上面对更多国家的责难。

对外国政府施加的压力作出反应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特别是当对方的要求对本国有利的时候。对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的讲话,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与2008年以来人民币小幅钉住美元相比,回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轨道上,的确“增强了人民币汇率弹性”,但说不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日浮动幅度为中间价上下5‰,银行对客户挂牌的美元对人民币现汇买卖价差不得超过中间价的1%,现钞买卖价差不得超过中间价的4%——这是照搬(2005年到2008年之间实施的规则),不是“完善”。

第二,人民银行宣布“不进行一次性重估”,“在人民币汇率管理和调节中要注意采取渐进方式,为企业结构调整留出相应的时间”,意味着汇率变动将延续“小步走”的模式,而且很可能比上一轮升值走得更慢。这注定会吸引跨国资本投机人民币升值。因此,这次汇改有可能降低输入型通胀,但同时也会再次吹大资产泡沫。在汇改消息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用3%左右的强劲反弹做出反应。

第三,人民银行对汇改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可能看得过重,以至于放弃了“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潜在好处。果真“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那就必须允许市场通过试错(try and error)来发现价格。在试错过程中,汇率超调(高于市场均衡汇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确保汇率波动幅度可控,防止市场力量引起人民币汇率超调”,意味着拒绝运用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作用,人民币汇率很可能还将继续被低估。 

实际上,由于最近欧元快速大幅贬值,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了不少。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人民币有效汇率(EER)在过去1个月里陡然上升了2.4%,在过去6个月里上升了4.8%。正如人民银行所说,“当前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水平相比并无太大偏差,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既然如此,与其重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还不如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既可以一次性解决汇率形成机制问题,也不会导致人民币汇率大幅度重估。正因为如此,当前的确“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有利时机”。回到有管理的有限浮动体制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时机。

当然,虽然当前处在最有利的汇率改革时机,在汇率形成机制上迈出一大步也可能遭遇至今尚未预料到的风险。因此,小步的改变也不是全然不合理。毕竟浮动比不浮动好,从与美元挂钩到小幅浮动已经是很大进步。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