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金身罗汉图 52--180】(上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08:56
五百金身罗汉图【带注释】(上卷)

第伍拾贰尊 解空第一尊者  解空第一尊者,即须菩提。"空"是佛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悟"空"是进入涅槃的重要法门。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   尊者出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鸠留富有无比。惜年老而膝下无子。鸠留每天虔诚地祈祷诸佛,一天突然空中显现一位天神,对他说:"你当得福子,不久有一天王奉命将投胎长者家。"后其妻果然怀孕,取其"善现"、"善见"、"善吉"、吉祥之意,名须菩提。又据《法华文句》二称,其生时"家中仓库筐箧器皿皆空。问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尊者自幼聪慧出众,但性情暴躁,所见人畜皆嗔骂。后离家入山,见山中鸟兽、风吹草动,仍嗔骂不止。后随山神见佛陀。其时佛陀于祗园精舍讲法,他当下睹佛相而生欢喜心。佛祖为他演说嗔怒果报之苦,尊者闻法后皈依佛门,经过多年精进修习,对空有着独特的体悟和透彻的理解。一次,有人问他是谁,尊者回答说:"我是世间人假立名称为'须菩提'的那个人。"终获阿罗汉果。

第伍拾叁尊 罗度无尽尊者 罗度无尽尊者,即无尽意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居于东方不眩国普贤如来之世界。   尊者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   尊者佛理高深,曾为众生讲说八十无尽意法门,即《无尽意菩萨经》,度无数有情离诸垢染,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   罗度无尽,音译阿差未底,意译无尽意,密号定慧金则、无尽金刚。

第伍拾肆尊 金刚破魔尊者  金刚破魔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金刚,金中最刚,佛教中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智慧。魔,梵文魔罗的筒称,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有十魔、四魔、五蕴魔之分。破魔,这里指破灭四恶魔:一是烦恼魔,如贪、嗔、痴诸烦恼能损害身心;二是五阴魔。如色、受、想、行、识五蕴能生种种苦恼;三是死魔,能断人之命根;四是他化自在天子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此魔之本,能害人之善事。   尊者经过长期苦修,心性智慧坚如金刚,四魔不侵,魔根断绝。能用佛性佛理破除四种魔障,提高人们的觉悟,行佛教化众生之目的。

第伍拾伍尊 愿护世间尊者  愿护世间尊者,为护世四大天王之一。   佛教宇宙观认为,有三千大千世界。大世界内包含无数个小世界;小世界之数犹如恒河沙数一般多而不可数,每个小世界内教有一尊佛主宰。每个小世界都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东面叫东胜身洲,南面叫南瞻部洲,北面叫北俱罗洲,西面叫西牛贺洲。须弥山的半山腰又有一山,名犍陀罗,犍陀有四个山峰,每一山峰住一护世天王,每王各率二十八部众镇守一方。若有凶神恶鬼残食世间众生,天王便率本部神兵神将前往剿灭,保护世间众生,使他们不受迫害。

第伍拾陆尊 无忧禅定尊者  无忧禅定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无忧,即破除了忧愁烦恼。人生在世,往往不能摆脱贪、嗔,痴的影响,生出无穷的忧恼。   佛教认为,修习禅定能除去烦恼。禅定,即止一处而拂去妄念。禅定有四种,由浅入深,亦称四禅:初禅脱离欲恶不善法,可感觉到离开欲界的喜和乐,但心中仍有寻(觉)、伺(观);至二禅时,寻、伺断灭,达到内等净,得定生喜乐,即所得喜乐是对禅定自身的感受;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任住非苦非乐的行舍境界,修成正念、正如,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达致清净和念清净,即舍去三禅的妙乐,唯念修养功德,住于不苦不乐的境界。   尊者通过循序渐进地修习禅定,彻底离弃诸种忧恼,不苦不乐,终成阿罗汉。

第伍拾柒尊 无作慧善尊者 无作慧善尊者,即无作菩萨。 "无作"是佛教为人处世的规范之一,本世不做恶事,来世就聪慧善良。无作有三:一名身无作,要爱护世间的一切生命,不做任何有损于生命存在的事,否则就是罪恶;二名口无作,不说污秽的语言;三名心无作,心要清净,排除对财物及感情贪恋,消除对他人的怨恨,也不要因为任何不顺心的事而萌生愤怒。身、口、心以"无作"为本,一切都改恶从善,来生就不会有苦果的报应。据《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一载,尊者以佛教无作、无用、无受、无智、无慧的规范教化众生,做出无尽的功德事业。

第伍拾捌尊 十劫慧善尊者 十劫慧善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劫,意为极久远的时节,《智度论》卷五云:"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芥子,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而劫尚不尽。"慧,指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心理作用,"《俱舍论》卷四云:"慧谓于法有简择"《大乘义章》卷二十云:"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善,与恶相对,《大乘义章》卷十二曰:"顺理名善,违量名恶。"   尊者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慈悲的品德,是经历了极长的时间获得,也是说佛的济世度人的事业是永恒的,不可变易的。自强不息,经历十劫,慧善日增,证得阿罗汉果。

第伍拾玖尊 旃檀德香尊者 旃檀德香尊者,即旃檀德佛;   佛教以救苦救难为大德。《观虚空藏菩萨经》载有旃檀德,其德之馨,若莲花之清香。故又称为旃檀香佛。旃檀德佛主救世间的一切苦难,众生如有困难。向他礼敬,均能得解。如身患疾病,痛苦难忍,在其前述说自己种种的病痛,及医生所开的处方,疾病便可迅速痊愈,此外,世人若想获得超人的智慧,或使自己的手艺精巧过人,或使自己的子女健康,或对他人作出功德,或对寺院有所施舍,或无恶而增加财产,或脱离各种罪恶与灾难,清除忧愁与烦恼,或健康长寿,家庭美满等等,只要双手合十,诚心诚意地向其礼拜,均可让你满足心愿。

第陆拾尊 金山觉意尊者 金山觉意尊者,为佛陀弟子。金山,喻佛之身如同金山。在佛教经典中,佛陀有时被称金山王,意即金山之胜妙者。《往生要集》云:"遥以瞻望弥陀如来如金山王。"有时也直接以金山譬喻佛身,《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深妙。"尊者常在佛陀身边聆听妙法,有如佛祖般的觉悟,摒弃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专意修习佛法,遵守佛祖教导,终获阿罗汉果。

第陆拾壹尊 无业宿尽尊者 无业,唐代著名法师。俗姓杜,上洛(陕西商洛)人,少小出家聪慧过人,十三岁就能畅读《华严》、《法华》诸经,并能为众讲经,世称神童。无业成年后,誉满海内,然而尊者视名如垢染,畏而远之唯求佛道精进。他长途远涉,去江南拜访当时的名僧玄素,尽学其教法,然后游访长安。长安众僧敬仰其名,想推举他为"西街大德"(僧官),无业听说此事后,当即离开长安,北游上党。驻上党节度使李抱真依佛教礼仪接待他,请教佛法的要旨,心生敬意,想请他主持当地的教务。无业又离开上党,居于汾州开元寺。唐宪宗曾两次召他进京,他都予以谢绝,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备礼致聘,使者再三催促,无业见无法推辞,决定离开世间,升往净土,便笑着对使者说:"行即行矣!"当天夜晚,端坐而化。穆宗得知无业示寂,不胜哀惜,封为国师,谥号"大达禅师"。

第陆拾贰尊 摩诃刹利尊者 摩诃,意为大。刹利,意为田主。摩诃刹利尊者,即经刹利贤者。   尊者为大田主出身,后归信佛法,在家修好。据《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舍卫国王舍城举行的法会。他修行精勤不懈,勇猛精进,终成阿罗汉。

第陆拾叁尊 无量本行尊者 无量本行尊者,阿弥陀佛之前世身。本行,指菩萨修炼能使自己成佛的方法。尊者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修行,法号法藏。   据《无量寿经》载,尊者曾对世自在王佛发愿说:我要在世间广泛地宣讲佛法,诚心修行,获得无上正果。当我成佛之后,要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于是,世自在王佛为广说妙法,法藏听后大悟,在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四十八愿实现后即可成佛,法藏的誓愿感动天地,天空为他雨花。经历无数次转世之后,终于遂愿。名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为接引佛,接引有心成佛的众生,参学佛理,获取果位。   阿弥陀佛,意译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密教以阿弥陀佛之应化身为无量光佛,其报身为无量寿佛。《无量寿经》卷上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观无量寿经》亦谓,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第陆拾肆尊 一念解空尊者 解空,悟解诸法之空相。一念解空尊者,即宋代高僧解空。名可观,字宜翁,号竹庵,江苏华亭人。生于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法嗣有北峰宗印、智地守(日文)、神辨清一等人。著有《楞伽说题集解补注》四卷、《山家义苑》二卷、《竹庵草录》一卷。尊者好学深思,他深信世事皆空、众生之不二法门,身体力行,并教化众生。   尊者出家后从车溪择卿禅师受教,后又于湖州见慧沈法师,雪窗下读书时悟得"世间文字语言皆糠秕"之旨。宋高宗绍兴八年,主持当湖德藏院,至孝守乾道七年秋,应邀移住北禅天台寺,九月九日入寺,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销。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强登高。"听众无不悦脱。八十九岁时又移住延庆祖庭,不到二年又回当湖竹庵,不久圆寂,世寿九十一,僧腊七十八。园寂后,焚化日无风无雨,烟所到处皆舍利,众建塔于德藏院供奉。(五百罗汉)

第陆拾伍尊 观身无常尊者 观身无常尊者,观音菩萨的变化身。   观世音大慈大悲专门观察世人苦难声音,人普现色身三昧,示现三十三变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上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宫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尼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紫那罗身、摩睺罗伽身、执金刚神身。众生有难,诵其名号,即有相应的化身前往拯救。

第陆拾陆尊 千劫悲愿尊者  千劫悲愿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劫,佛教表示十分长久的时间单位,人寿每百年减一岁,直到减尽后又每一年增一岁至一百岁为一劫。千劫,表示时间相当长久。《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曰:"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铢,人中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重三铢,梵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名大中劫;又八百里石,以净居天衣重铢,净居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祗劫。"悲愿,即佛度人于生死海之船筏,故佛教有"悲愿船"之说   千劫悲愿尊者久已发无上正等正觉,他悲悯众生,遂发下弘誓,千劫之中不离世间,以自身大船筏,载众生脱离苦海。

第陆拾柒尊 瞿罗那含尊者  瞿罗那含尊者即瞿师罗,意为美音。为古印度憍赏弥国之长者,乃优填王三大臣之一。   尊者身长三尺,佛陀现身为三尺以化彼,令归正法。又因尊者家中富有,归依佛教后,在自家园林建造精舍奉施佛祖及其弟子居住,名"瞿师罗长者园"。据《中本起经》卷下:"美音心念欲请世尊,佛知其念而告之曰:'彼无精舍,汝愿不遂。'美音悦解,喜白佛言:'我有别宅,愿为精舍。"佛祖在园中讲经多年,著成《唯识论》据考,园址在今印度朱木那河畔的柯桑村   据《贤愚经》卷五载,尊者过去世曾转身为一只小狗,以吠声引辟支佛到主人家中供养,故世世转身,皆报得美妙好音,成罗汉果。   瞿罗那含,又作瞿私罗、够史罗、具史罗。意译为音美、妙音声。

第陆拾捌尊 解空定空尊者 解空定空尊者即东晋著名法师僧肇。长安人,俗姓张。人称"解空第一"。师从鸠摩罗什,参与翻译、评定经论,著有《般若无知论》等,后被后秦国主姚兴所杀。临就弄前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尊者家贫,以租书为业,遂得博览经史。初好老庄,及读《维摩经》感悟而出家。善方等大乘经典,兼通三藏,冠年名声已震关中。才思幽玄,精于谈论。闻鸠摩罗什羁留凉土,前往从之,罗什视为奇才。及至姚秦破凉,乃随侍罗什入长安,禀姚兴之命,与僧叡等于逍遥园禅定经论,解悟弥深,被称为解空第一。弘始六年,罗什译出大品《般若经》,尊者乃撰《般若无知论》呈之,颇受鸠摩罗什及慧远之赞赏。后又撰述《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后人题名为"肇论"行世。《注维摩诘经》十卷等。惜英龄遽折,义熙十年示寂,年仅三十一。著述相传又有《维摩诘经序》、《长阿含经序》、《百论序》等。

第陆拾玖尊 成就因缘尊者 佛家将善事善报称为成就因缘。成就因缘尊者,当即超度因缘如来。   超度因缘如未,原为王太子。据《正法华经》卷四载,过去有十六个国的王太子,个个聪慧绝顶。十六国国王都信奉佛教,诸太子也广行善事,供养过无数僧众,为世俗大众作出无尽善业,后来他们一起出家为僧。为寻求无上正果,前去求见佛祖佛陀,请佛祖讲解佛教深奥的道理,希望以无边的智慧指出解脱的方法,佛祖以法眼看出他们意诚心慧,便为他们讲解佛法。诸太子听完讲法,心怀欢喜,继续入静室精思闲定,终获菩萨果位。后十六太子都获佛果,分别住于世界八方,其中尊者居于东方,为众说法,救护世间,成就诸善因缘。广行善事,后出家,曾请佛祖讲说无上正法,因获佛位,居于东方。

第柒拾尊 坚通精进尊者  坚通精进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坚谓竖固,指如树之根株不能拔动;通谓通达,指自在碍之作用。精进,《辅行》卷二亦云:"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指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精进又作勤,《唯识论》卷六云:"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尊者对佛法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艰苦修行。持善除恶,永不松懈,终获罗汉果。

第柒拾壹尊 萨陀波仑尊者  萨陀波伦尊者,即常啼菩萨。即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所说之菩萨。此菩萨得称为常啼者,有诸神说法:或谓菩萨因见恶世之人身受贫苦老病苦恼而悲哀哭泣;或以菩萨生于无佛之世,然为利益众生,追求佛道,于空闲林中忧愁哭七日七夜,天龙鬼神遂号之为常啼;或以幼时喜啼而得名。   尊者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罗蜜之行。据《道行般若经》卷九《萨陀波伦菩萨品》载,尊者于梦中闻东方有般若波罗蜜之大法,为求法乃向东行,途经魔所乐国,为供养其师乃卖身,遂过二万里到达犍陀越国,见昙无竭菩萨而得其法。其中,犍陀越指北印度健驮罗,又《大毗婆沙论》编纂以前,般若流行于健驮罗地方,以此推之,尊者可能是实有其人,于当时从遥远之印度西方来健驮罗求般若波罗蜜之法。据《大智度论》卷九十六载,尊者拯救众生脱离苦海,积难苦之行以求般若波罗蜜,而被列为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   萨陀波伦菩萨,又作普慈菩萨、常悲菩萨。

第柒拾贰尊 乾陀诃利尊者 佛典中有乾陀诃提菩萨,当即此人。关于乾陀诃提的意义,说法不一。《翻译名义集》卷第一:"乾陀诃提,此去不休自,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初无休息。"《阿弥陀经要解》 :"此云不休息,旷劫修行不暂停故。《阿弥陀经疏》:"不休息者,即教众生不绝。"《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上:"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无止息也。"又《阿弥陀经义述》:"乾陀诃提,此云赤色。"《佛说阿弥陀经疏》:"乾陀诃提者赤色。"又《阿弥陀经义记》:"乾陀诃提,翻为香意。"可见,乾陀诃提,意为他是一位于永不止息地自我修行。化导大众的高僧。

第柒拾叁尊 解空自在尊者 解空自在尊者,名不空金刚;祖籍北天竺,先祖唐时率族人船海来中国定居。   尊者自幼聪慧过人,十五岁出家,拜长安大慈恩寺印度名僧金刚智为师,深受金刚智器重,获五部三密之法,成为当时名僧。他佛学博奥,悟解诸法无有疑碍。开元二+九年(741年)金刚智圆寂后,为履行金刚智遗嘱,乘船由广州去印度,深入探求佛法奥义。在印度游历名寺,遍访高僧,天宝五年(746 年)返回长安受到僧俗的倍加崇敬,亲为唐玄宗举行灌顶仪式,并受命迁居大兴善寺。安史乱时 ,长安失守,留于兴善寺的不空常遣弟子出京,向唐皇帝问候平安吉祥;唐肃宗也时时派密使来兴善于寺,向不空请教佛法的疑难。安史乱后,不空被授予试鸿胪卿的职衔,将翻译的七十部佛经进献给朝廷。代宗大历九年(744年)圆寂。

第柒拾肆尊 摩诃注那尊者 摩诃注那尊者,佛陀弟子。   据《四分律》卷第十二载:"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与中夏安居,尽是众所知识,如舍利弗、大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劫宾那、尊者摩诃拘罗、尊者摩诃朱那……"可见,尊者是经常随侍在佛陀左右的大弟子之一,是当时僧众中声眷很高的一位名僧。   摩诃注那,又作摩诃朱那等。

第柒拾伍尊 见人飞腾尊者 见人飞腾尊者,即唐代名僧"腾腾和尚"仁俭。其籍贯、俗姓及生辰年月僧史侍记等均失于载。   尊者出家后入嵩山修学佛法,数年后悟法得道,身心寂然清净深入禅定,通达诸法,明心见性,永断疑悔,视生死涅槃无有去来。然而处世坦然,放旷不拘,漂游于城郊村野,居无定处,被世人称为"腾腾和尚",作有《了元歌》广行于世。他曾与武则天有过接触。天册万岁年中(695),武则天访得其行踪,召他入宫内询问佛学奥旨。仁俭仰视武良久,对云:"这就是佛的奥意,明白了吗?"武后笑答道:"不明白。"仁俭说:"老僧持不语戒,只宜意会,不宜言传"言罢转身而去。次日,仁俭进上短歌十九首,略说佛教真谛,武后读后欣然欢喜,敕命仁俭住持洛阳福先寺。不久,又失其行踪。

第柒拾陆尊 不空不有尊者 不空不有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空"和"有"在佛教中是相对而立的概念。空,指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虚而不实,有如镜花水月。有,指空并非龟毛兔角那样虚无,故又称假有。据《注维摩经弟子品》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宛义也。"不空不有乃是佛教的"中道观",与中土无过无不及之中庸相类。佛教认为,一切事物迁流无常,而又相续不断,才是离开边见的中道,因此认为"夫法者,非空非有,难用诠叙"。   不空不有尊者经过长期禅定观照,悟了空之真谛,达到"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的大乘境界。

第柒拾柒尊 周利盘特尊者 周利盘特尊者,侍统十八罗汉之第十六尊。   尊者系佛世时舍卫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同为佛陀弟子。因前世为僧时精通佛典而秘不传化,所以转世后鲁钝无比,凡学之教法,随诵即忘,故时人戏称为愚路。后得佛陀加以点化,教示以筒短之"拂尘除垢"一语。尊者于日清扫寺院,深悟"除垢"二字真谛,业障渐除。某日忽然开悟,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据传,尊者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唐代善绘罗汉之贯休,曾为尊者作画,其形像为身坐于枯树中,举出左手,手指或屈或伸。又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庆友)所说《法住记》,将师列于十八罗汉之第十六位,西藏所传者,则列师于第十一位。   周利盘特,又作周利槃特、周利槃陀伽、注荼半托迦、掉利槃物、周罗般陀,略称般陀、半托伽。意译为小路、路边生。此尊与第322尊周陀婆尊者、第498 尊注荼迦尊者同尊,可互参。

第柒拾捌尊 瞿沙比丘尊者 瞿沙比丘尊者,为婆娑四评家之一。瞿沙,意译曰妙音、美音。《俱舍光记》二十称他音声妙,故名妙音。   相传,瞿沙前世为狗,曾用犬声将佛请到家中供食,因此善举,转世为人,声音美妙。阿育王时,他住在善提树伽蓝中修行。时阿育王的太子拘浪拿双目失明,瞿沙应邀为其诵经,太子双目重见光明,明亮如昔。塑像右手持洞箫状,正是象征瞿沙美妙悦耳,且能医治各种疾病的声音。尊者著有《甘露味阿昙论》二卷。

第柒拾玖尊 师子比丘尊者  师子比丘尊者,被禅宗尊为西天第二十四祖。婆罗门种姓,为中印度王子。   尊者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其父崇信佛教,由于受到家学的熏陶,尊者自幼立志学佛。一日,佛教二十三祖鹤勒那进宫说法,尊者向他请教如何使用心力学佛,鹤勒那语意玄妙且引人入胜,讲解得非常清楚,尊者的身心当下决心出家为僧,师事鹤勒那。鹤勒那随即传正法眼藏给尊者,并预示师子后半生的劫数所在,嘱咐他要善自护持,言毕,鹤勒那灭度。其时,罽宾国有五位修禅僧人,悟性过人,能言善辨。尊者远游罽宾与五众论道,挫败五僧,其令折服,由此尊者名闻遐迩。罽宾国有一童子,自降生左手握拳不得伸展,与尊者相见后,拳手伸开,并将握于掌心的后颗珍珠献给师子。尊著认定与童子前生有缘,遂将法衣传给童子,是为佛教第二十五祖。但终为外教所污陷,被罽宾国王所杀。当地白象山仙人以神力探知尊者被冤,遂建塔礼葬比丘。此尊与第438尊同尊。可互参。

第捌拾尊 修行不著尊者  修行不著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修行,修行,即遵循三世诸民说义理而行之戒定慧。即按佛教规定修习戒、定、慧三者,在身、口、意三方面进行修炼。著,即心情缠绵于事物而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言演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释门归敬仪》卷中亦说:"著是病本"。可见,修行的首要目的便是破除"著"以拔掉病根。不著,不执著于外部俗事的干扰,心胸开朗,一心行善,方能证得阿罗汉果。   修行不著者能通过戒定慧的实践,对任何事物不执著,心如明镜止水。(五百罗汉)故人们称之为修行不著者。

第捌拾壹尊 毕陵伽蹉尊者 毕陵伽蹉尊者,于五百世生在婆罗门贵族家。   依巴利文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谓其言语粗犷,不避尊贵。《大智度论》卷二载,毕陵曾渡恒河乞食,对恒河神说:"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以走过乞食,因而得罪了恒河神。神到佛所诉告,佛使尊者道歉忏谢,他即时合掌向恒水神说:"小婢莫嗔,今特向你表示忏悔和歉意。"并谓其因五百世以来生婆罗门家,常自骄贵,轻贱馀人,故为本来所习之口言而已。盖"馀习"又有"恶口'之称,系基于此。又尊者亦擅长神通,有部《毗奈耶乐药事》卷一谓其身患诸疾。   毕陵伽蹉,略称毕陵伽、毕陵。又作毕陵伽婆蹉、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婆遮。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意译馀习、恶口。

第捌拾贰尊 摩利不动尊者 摩利不动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为密教诸尊之一。摩利即未利,香花。摩利,又作摩梨、摩罗耶、摩罗延,意译曰除垢,山名,在南印度摩利伽罗耶国。山中出产一种独特的旃檀香,入此山者身心香洁,故云除垢。《智度论》卷二曰:"如旃檀香出摩梨山,除摩梨山无出旃檀"。不动,菩萨名,译作不去尊。摩利不动意谓此尊者佛法芳香,为众生所亲近。 摩利不动尊者经过修行,已铲除了贪、嗔、痴等毒垢,心性清净香洁,定于一处而不散乱,安稳如山,不为任何外物所动,遂至无苦无乐的境界,成阿罗汉果。

第捌拾叁尊 三昧甘露尊者  三昧甘露尊者,即军荼利明王,按其梵名本意为甘露,所以又称为甘露军荼利明王。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   尊者为南方宝生如来的忿怒身。据说尊者能示现千手,手执种种金刚器杖,摧伏各种凶神魔鬼,调伏一切外道。同时,他还将甘露洒向人间,降福于一切佛教修行者。   尊者形相一般常见的有八臂像和四面四臂像。其中,四面四臂像,据《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四面表情各异,正面作慈悲相,右面作忿怒相,左面大笑,背面张口微怒,分别象征息灾、降伏、敬爱、增益。此像以毒龙为璎珞,虎皮为裙,身有威光焰鬘,坐于磐石座上。以慈悲方便之心显现大忿怒形,能使众修行者速得成就。以尊者为主体所修之秘法就称为军荼利明王法,据说修此法能降魔息灾,驱除蛇障热恼等各种疾病。   又,按尊者在胎藏界曼荼罗内所处位置不同而有金刚军荼利、莲花军荼利等不同名号。

第捌拾肆尊 解空无名尊者 解空无名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佛教认为所谓空,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刹那生灭,究竟而无实体。《注维摩经》卷九曰:"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注引僧肇之言曰:"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解空无名尊者通过对佛藏的研习修持,了解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诸法究竟无所有",一切皆虚幻不实,只有理体空寂明净。   尊者解悟世事之空幻而思考自身之疾苦。对于众生,他亦关怀备至,心存哀悯,以众生之苦痛为己身之苦痛,尽力加以救度。

第捌拾伍尊 七佛难提尊者  七佛难提尊者,佛教第七祖。古印度北天竺人。七佛,指佛陀及以前的七个佛祖。为人乞食耐劳,不避寒暑,行化各地,救度众生,超升佛土。   佛陀在世时,携弟子游访北印度时,曾对大弟于阿难说:"我灭度后三百年,当有一个名叫佛陀难提的圣人在此降生人世,并在这里弘扬佛法"。至时,佛陀难提出世,智慧超群,辨才无碍,胜过当世口辨之士,善于理解一切道理。他能记忆前世的经历,曾对人说,过去劫曾亲自向如来敬献一宝座,由此因缘,现在劫我将在释迦佛教中弘扬佛法,因此,他立志出家。   一日,佛教六世祖弥遮迦尊者游访北天竺,遥望京城上空有金色祥云,便惊喜叹道:祥云之下必有大士,可以嗣承佛法;入城后果然寻到佛陀难提,为之剃度出家。佛陀难提聪慧过人,一经指点,对佛法全然贯通。于是,弥遮迦将法藏传给佛陀难提,嘱咐他广传法,利益世间。佛陀难提成为佛教七祖,最后,他在一次化乞食将要完毕时进入涅槃。众人收其舍利,加以建塔供养。   七佛难提,又作佛陀难提。

第捌拾陆尊 金刚精进尊者  金刚精进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金刚,指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智慧,正如《大藏法数》卷四十一所说:"百炼不销,至坚至利。"他佛性坚定,有如金刚之锋利,能摧毁一切尘障与恶魔。精进,指勇猛向前、修善断恶的毅力,正如《慈因上生经疏》卷下所说:"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卷五亦云:"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即于佛性的锻炼精纯无污染,念念趋求,永无止息。   金刚精进尊者皈依佛法之心如金刚一般坚固锋利,心中诸魔悉皆摧毁,诸垢悉皆涤除,功德与日俱进,永无懈怠。

第捌拾柒尊 方便法藏尊者 法藏(643一712),唐代僧。俗姓康,字贤首,号"国一法师",祖先康居国。至其祖父时,举族迁至长安,为华严宗第三祖。   尊者早年师事智俨,深入《华严》玄旨。智俨示寂后。乃依薄尘剃度,时年二十八。初以能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参与义净之译场,先后译出《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曾为武则天演述《华严》十玄缘起之义旨,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悟,后乃因之撰成《金狮子章》。尊者一生宣讲《华严》 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教学之组织大成,又注释《楞伽经》、《密严》、《梵网》、《起信》等经论,并仿天台之例,将佛教各神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而推崇华严之组织为最高者,华严哲学于现实世界中乃属理想世界之实现。于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示寂于大荐福寺,世寿七十。著作甚多。计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等二十余部。他为弘扬佛法作了大量有益的功德,故称方便法藏。   方便法藏尊者,又称香象大师、康藏国师。

第捌拾捌尊 观行月轮尊者  观行月轮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因之其德性像清冷而又明亮的月亮一祥,无暇无垢。故名。   佛教以月轮明晦譬喻人心中的清净佛性的显晦。《摩诃般若经》曰:"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当合宿际,但为日光夺其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满无碍。"故现心中之月轮为重要修行方法,《秘藏记本》曰:"唯一向观月轮周遍良久以后,月轮周遍法界,俄须忘身与月轮,专注无分别智。然后为利众生,住大悲门出观,卷缩月轮,收剑自心?quot;  观行月轮尊者依此修行,常用佛法的原理原则,对照反思自己的行为,有过则改。达到了"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境界,正象《证道歌》所说:"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五象森罗影现中,-颗圆光非内外。"

第捌拾玖尊 阿那邠提尊者 阿那邠提尊者,古印度舍卫国城人,与佛陀生活在同时代。   尊者家中富有,乐善好施,救济贫穷孤寡之人,被人称作"给孤独者"。崇信佛教,凡佛祖及弟子有所需求,皆施舍不吝。曾向波斯匿王太子祗陀购花园建祗园供佛陀作说法道场。家中的女仆认为须迷愚痴,被出家人的几句话迷惑,至使僧众乞求无厌,她发出恶愿,希望早日看不见这些僧人,听不到他们的名字。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妻子未利夫也崇信佛教,听到此事后气愤异常,命令须达将女仆赶出门去。据《观佛三味海经》卷六载,须达向未利夫人提议说,佛象太阳一样润养万物,大恶人鸯掘摩罗、贱人尼提,都被我佛感化而调伏,何况这个老婢不能调伏呢?未利夫人采纳了须达的意见。一日王宫施斋饭给佛陀及其弟子,女仆受命持宝瓶前来助兴,由于受佛的感化,对僧众的误解顿然烟消云散。   尊者对佛陀的学说有全面的体会,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还使他的七个儿子也皈依佛门,他终得正果,升为大阿罗汉。   阿那邠提尊者又称须达长者,须达阿那邠提。

第玖拾尊 指尘三昧尊者  指尘三味尊者,即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禅僧神秀。汴州尉氏(河南开封之南)人,俗姓李。身长八尺,龙眉秀目,有巍巍威德。   尊者少览经史,博学多闻。既剃染受法,寻师访道,后至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受心于弘忍。忍深加器重,令其为上座、教授师。据《宋高僧传》卷八,唐高宗上元二年十月,弘忍寂后,尊者往江陵当阳山传法,道誉响四海。锱徒靡然向风。武则天闻之,召至京城内道场,特加敬重,曾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敕于当阳建度门寺,以表旌其德。中宗即位亦厚重之,中书令张说执弟子之礼。神龙二年二月示寂于洛阳天宫寺,世寿一 二。敕号"大通禅师",为禅门溢号最早者。   尊者原与大鉴慧能互有启发,后亦曾数度奏请武则天召请慧能。但在阐扬禅旨上力主渐悟之说,与南宗禅慧能主顿悟恰成对照,故禅史上有"南顿(能)北渐(秀)"之称。法嗣著名者有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其法行盛于长安、洛阳一带,门庭隆盛,世称北宗禅之祖。然其法流仅数代即衰。

第玖拾壹尊 摩诃俱絺尊者  摩诃俱絺尊者,即唐代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生卒年、俗姓、籍贯等均不详。   尊者属洪州南岳怀让之系统。常诵俱胝(准胝)观音呪,世人遂之为俱胝。尝止于浙江婺州金华,后因无以答复实际尼之质问,遂起勇猛精进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龙禅师到庵,尊者乃迎礼陈其事,天龙一指而示之,尊者当下开悟。其后逢有参学僧前来问法,尊者皆一指以答之,除此别无提倡,世称"俱胝一指"、"一指禅",尊者于入寂前,尝谓: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无门关》第三则等皆载有其事。

第玖拾贰尊 辟支转智尊者  辟支转智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辟支,旧译为缘觉,新译为独觉。指未经佛指导就独自觉悟,却又不对人说或教化的圣者。《智度论》云:"初发心时值佛,而思惟世间之法,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好寂静,加行满而无师友之教,自然独悟,故名独觉;又观竺内外之绷,而悟圣果,故名缘觉。"可见,独觉是谓辟支佛虽生于"佛法已来"的无佛之世,但因其前世修行的因缘,遂依靠自己的智慧证得正道:缘觉是谓辟支佛"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藏经中有《辟支佛因缘论》二卷,说八辟支佛觉悟之因缘。佛教有八辟支佛,其首为波罗捺国王,或即其人。

第玖抬叁尊 山顶龙众尊者 山顶龙众尊者,佛祖弟子。 迦叶波佛在世时,苏娑伐窣堵河(今印度河上游)的源头有个名叫殑祗的人,此人精通咒语,善于调御恶龙,禁止龙王暴雨成灾,使得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粮食年年有余。当地百姓感激殑祗的恩德,每年每家自愿送一石谷子给他,作为报酬。年岁既久,居民对殑的感激心情渐渐淡漠,有人忘记了送谷子。殑祗心怀愤怒,发愿化作毒龙,用狂风暴雨毁坏禾苗,令田亩无收。他死后转生为一条地龙,潜伏山顶的泉底,每年雨季泉流白水,禾苗触白水尽皆枯殆,至使当地百姓缺衣少食,苦不堪言。佛陀降临世间,怜悯这里百姓遭受苦难,前来教化此龙,随行力士用金刚杵敲击山崖,龙王畏惧,浮出水面皈依佛教,静听佛祖讲法,顿时心地清净,恶念全消,并听从了佛祖的劝导,不再毁坏当地庄稼,从此,百姓无不丰衣足食,此龙也证得罗汉果位。

第玖拾肆尊 罗网思惟尊者  罗网思惟尊者,即宝思惟。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之刹帝利种。唐代译经家。   据《开元释教录》卷九、《宋高僧传》卷三等载,尊者自幼出家,修习禅要,受具足戒后则专习律品。尊者慧解超群,学兼真俗;尤擅长呪术,而以化导为志。长寿二年至洛阳,奉敕住天宫寺。未久,于天宫、佛授杞、福光等寺译出《不空羂索陀罗尼经》、《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又称《随求经》)等七部九卷。天册万岁元年(695),参与武周刊定众经目录之编纂工作。其后,不再译经,唯精勤礼诵,修诸福业,衣钵以外之物,随得随施。后于龙门山建天竺寺,与门人同住。开元九年示寂,世寿一百余。尊者坚信佛法,随时随地以佛法来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得到解脱而获证果。

第玖拾伍尊 劫宾覆藏尊者 劫宾覆藏尊者,佛陀弟子。为众僧中第一,意译为房星降世而转生的人   尊者的父母老年无子,对天祈祷十二星宿之房星,房星有感,降落世间投胎转生成人。其父母年老得子感激苍天,取名劫宾那,意译房星。劫宾那成年出家为僧,聪慧过人,出家入寺不久即精通佛典,尤其对天上的星宿了如指掌。佛陀鉴知劫宾那道根将熟,便变化成一个老僧人与他住在一起,为劫宾那说法。劫宾那经佛祖点化,很快就获得佛学的真谛,得道后获罗汉果位,因为他熟知星宿,为众僧中之首,故又称他为"知星宿第一"。

第玖拾陆尊 神通亿具尊者  神通亿具尊者,即目犍连。意译采菽氐。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能神足轻举,飞达十方,上至兜率天。人称"神通第一"。   尊者曾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舍利弗蒙阿难开示而悟法后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据载,目犍连亦曾代替佛陀说法,辅翼佛陀教化众生。又据《孟兰盆经》载,目犍连曾为救母出离饿鬼道,而于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此为后世孟兰盆会之始,晚年惨遭外道瓦击而死,佛陀曾于竹精舍门边建塔吊之。   在密教中,目犍连居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尊佛陀佛右上方上列之第四位。其形像为沙门形,右手握拳,舒展食指,左手执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于赤莲华座。"   神通亿具,又作摩诃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

第玖拾柒尊 具寿具提尊者 具寿具提尊者,即沙门十二亿,佛祖的声闻弟子。他勤奋精进,除恶益善,人称"精进第一。   尊者学习佛法从不懈怠,勇于增益善行,敢于断除恶业;求法务必精纯,修养心性必求通达。据《贤愚经》卷六载,佛祖率众弟子去婆罗门眷属羡那家讲经,众弟子各施神通先佛而行。尊者在空中幻化出一条坦途,以琉璃铺道。七宝作装饰,高树夹于大路两侧,种种妙宝悬挂树上,光耀夺目,他自己凌空缓缓而至,羡那遥遥望见,为佛法的威德惊讶赞叹不已。

第玖拾捌尊 法王菩提尊者  法王菩提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王有最胜、自在之义。法王为佛陀的尊称。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法华经·药王品》:"如来是诸法之王"。《释迦方志》卷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菩提,指断绝世俗之烦恼而获得解脱的智慧,旧译为通,新译为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不过,所觉之境,有事、理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神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谓之大菩提。尊者努力修行,已获佛陀般的觉悟与智慧。

第玖拾玖尊 法藏永劫尊者  法藏永劫尊者,当即禅宗初祖摩诃迦叶。法藏指佛教教义及其他一切内容;劫是佛教的时间单位,永劫意为无穷尽的时间。意译饮光,其先祖能饮日月余光,因而得名。尊者生于古印度罗阅祗国一富有的婆罗门家族,乃天神降临世间,在诸比丘中,被称为"头陀第一"。  尊者成年后,厌恶世间的生活,离弃新婚妻子进深山修行,身穿破纳,自行剃发,以苦行求得解脱。后在王舍竹园中皈依佛陀。迦叶具有五德为他人所不及:一、仙人的后代,富贵长者所生;二、勇于舍弃富贵家庭的豪华生活,出家为僧。三、佛学取得成就后,仍坚持奉行头陀戒律;四、受到国王、大众、天龙及鬼神的供奉;五、拒绝丰富的供养,每日化缘乞食。   尊者精通佛法,各种典籍均极为娴熟,含藏无量性德,代表了永恒不变的真理,其学识与德行受到佛祖的器重,被置于诸弟子之首,是佛祖的忠实传人。其人于佛祖灭度后曾主持教务,并组织了佛教第一次结集。佛祖灭度后,由他受命主持教务,并组织了佛教第一次结集,使佛教的法、律、论永远流传世间。此尊与第014尊优楼频螺尊者同尊,可互参。

第壹佰尊 善注尊者  善注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注,即注解、注入。   尊者博学多闻,精研佛典。于佛法奥义融会贯通,阐释精当。听其说法,倍感晓畅明白,心旷神怡,犹如无比清凉的法水。缓缓注入心田,心中的一切烦恼、忧愁和尘垢顿时被涤荡干净,自性清净心豁然呈露,洁净无瑕。

第壹佰零壹尊:除忧尊者  除忧尊者,为除去众生一切忧恼的罗汉。为佛弟子。密号为大救金刚,位在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最上端。   忧愁是世间众生的巨大苦恼,清除忧愁冥想才能得到解脱,获得愉快与自在。据《佛说离垢施女经》载,除忧尊者曾在舍卫国祗树孤独园听佛陀讲法,他受佛的教诲,当时已尽除世俗的尘垢,捐弃人生的忧愁与烦恼,脱离了脱离了因果转世的束缚,成为聪慧、通达、明智的仁人。释尊涅槃后,除忧尊者居于胎藏界曼萘罗地藏院,发愿要解除一切众生的忧愁烦恼及一切无益的冥想。   除忧尊者,又作除一切藏冥菩萨、除一切忧恼菩萨、除众忧冥菩 萨、除一切忧冥菩萨、大救金刚。

第壹佰零贰尊:大忍尊者 大忍尊者,南朝著名僧人。   据《智者大师别传注》载,他于梁朝剃发出家,入隋以后才圆寂。根据《续高僧传》卷二七及卷三十、《隋智者大师别传》等载,大忍在梁,陈二代是德高望重的高僧,匿影钟山,修道于开善寺,不与世俗之人往来。"天台大师"智顗(被尊为天台宗四祖,实为天台宗创始人)在法会上传布禅法,大忍曾去听讲辩论并赞叹说:"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观机纵辩。般若非饨非利,利饨由缘,丰富适时,是其利相,池深华大,饨可意得。庆余晖之有幸,使老疾而望疲。"得到大忍称赞,智顗更加颂声说道。   尊者但对后进奖掖不疲。名僧真观亦曾远道专程登门拜访大忍。用呈玄妙,蒙其称誉:"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第壹佰零叁尊:无忧自在尊者 无忧自在尊者,即早于释尊七十一劫出世之过去七佛之首毗婆尸佛的弟子,时释迦牟尼尚在修菩萨行,曾经向毗婆尸佛请教。   尊者勤于读教,佛理通达,于佛教的各种三味耶通达明了、进退无碍,远离了世俗的忧愁与烦恼,心性清净无垢染,住于佛法无退转。

第壹佰零肆尊:妙惧尊者 妙惧尊者即妙幢菩萨。惧有俱怕之义,但惧怕有时可以使人不邪路,故有妙惧之称。   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载有"金鼓说法"的故事。尊者曾在梦中拜见佛陀,见光明晃耀之大金鼓宣说"忏悔品"。他对佛陀说、"世尊,我梦中见婆罗门南妙金鼓,声中演说微妙伽陀,明忏悔法。我皆忆持,愿世尊听我所说"佛陀听毕,赞日:"善哉!善男子,如汝所梦,金鼓出声,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并忏悔法,若有闻者,获福甚多。"

第壹佰零伍尊:严土尊者 严土尊者为佛祖的声闻弟子。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尊者曾在毗耶杂罗园听佛祖讲经。此时,他已获菩萨果位。据《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载,尊者的佛学理论宏富而博达,宣讲佛法声如雄狮怒吼,声闻十方。他禅功深厚,心地慈善清净,从修禅中获得了无尽的智慧,已永远脱离世俗情障的缠绕。善解法相,能知人前世善恶。辩才敏捷锐利,令信仰者心悦诚服,令外道屈服而皈依佛教,如坚固的城池一样保护释尊的学说,尊者有佛祖一样慈悲的心愿,不需邀请,便可与每个人作朋友,并使对方在生活中获得平安与吉祥。   又据《佛名经》卷二十二载,他是为使众生得到解脱而住于世间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第壹佰零陆尊:金髻尊者 金髻尊者即金髻菩萨。   佛经对金髻菩萨名的由来向有不同的说法。《注维摩诘经》卷第一:"金髻菩萨,金在髻也。"《维摩经义疏》卷第一:"金髻菩萨,阎浮檀金在髻。"《说无垢称疏》卷第二:"观无为法,不离心首,如以金为髻,故名金髻。"〈维摩经略疏〉"卷第二:"金髻者,实相慧明如金,髻者即权智也,以严心首,故云金髻。"尊者实相慧明如金,教化众生,能妙用佛法,权智极为希有。

第壹佰零柒尊:雷德尊者 雷德尊者,即光明电王阿揭多,是掌管雷电的罗汉,能制止一切因雷霆闪电所引起的灾难。   佛教认为有四方雷电王,即:东方之阿揭多、南方之设羝噜、西方之主多光、北方之苏多未尼。《最姓王经·如意宝珠品》有载,云"东方有光明电王名阿揭多。"密教有用以避免雷电的四方电光法之称修法,又称四方雷光法。据〈金光明经〉卷七:《如意宝珠品〉所载,若书写四方雷电王之名,并将之安置于住处,就可避免雷电以及其他诸种厄难。尊者可使远离一切灾厄,也可以制止诸恶雷电。元代皇帝及贵族举行宴会时,都在宫殿的一角供奉光明电王,由僧人诵念避雷经。

第壹佰零捌尊:雷音尊者 雷音尊者即雷音菩萨。雷音,神名,护伽蓝神。《敕修百丈清规.沙弥得度》有"伽蓝(伽蓝神简称)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列举守护寺院之十八护伽蓝神护伽蓝神,尊者为第七神。唐宋以降,我国即有禅宗奉祀伽蓝神的记载。   据《大宝积经》等载,尊者原是雷音王如来佛国的菩萨。他到佛陀说法之处,希望听到秘要法教。为了表示对佛陀和法教的尊敬,他曾在虚空中作法,使鲜花象雨一样地飘下,空中还奏起美妙的音乐。霎时,雷音从虚空中下来,稽首佛足,绕佛七匝。佛陀对雷音的诚意表示赞赏,便让密迹金刚力士代表自己向雷音和其他菩萨宣讲佛法秘旨。此外,在佛教典籍中有多处载他受佛陀教诲。如《维摩诘经》所载参与法会诸菩萨中,尊者即为其中之一。《十住断结经》还载有雷音之语,曰?quot;于诸善本,观其法界不增不减,不见诸法有窠窟者,于中净身口意,是为菩萨慧。   伽蓝神,又作伽蓝十八善神、护伽蓝神,守伽蓝神、寺神。狭义指伽蓝守护神,广义泛指所有拥护佛法之诸天善神。

第壹佰零玖尊:香象尊者 香象尊者即香象菩萨。与佛陀同属贤劫十六尊之一。居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萨。密号大力金刚、护戒金刚。香,遍满无碍之义;象,行足大力之义。二字合成,即诸行果满。罗什《维摩经》注释有载,云:"香象菩萨之名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风……'"   尊者形像,身呈白肉色,坐莲华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莲,莲上有香器,右拳置于腰上。密号大力金刚,或护戒金刚。尊者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无量寿经》卷上、《阿弥陀经》等诸大乘经籍中屡见其名。   香象菩萨,音译作乾陀诃提菩萨、乾陀呵书菩萨、健陀诃娑底菩萨。又作香惠善萨、赤色菩萨、不可息菩萨。

第壹佰壹拾尊:马头尊者  马头尊者即马头观音。五部明王中莲花部忿怒持明王,以马置于头,故名。为密宗六观音之一。   尊者原是印度神活中毗湿奴神的化身之一。据印度教传说,当恶魔抢去圣典时,他化身为何耶揭梨婆,夺回圣典。佛教密宗将他作为明王之一,后逐步演变为六观音之一。据《马头观音咒颂》,尊者能攘灾镇邪,解救众生的厄难。   尊者其色如日初出,以白莲花为璎珞等庄严其身,光焰威猛,赫奕大如发,指甲长利,双牙上出首发如狮子顶毛。作极怒吼之状,于生死重障中,不顾生命,多所摧伏。面现忿怒相,呈威猛摧伏之状。据佛经载,此明王头戴白马头,身赤肉色。以白莲花为璎珞,象征其白净大悲之心,指甲长利,双牙上出,头上毛发如怒吼的狮子,表示勇猛精迸,摧伏邪魔。形象有三面八臂、四面三臂。四面八臂等多种。不论何种形象,必载马头。 马头尊者又作马头大士,梵名何耶揭梨婆,意为大力持。

第壹佰壹拾壹尊:明首尊者 明首尊者,佛陀弟子。为居于西南地方的菩萨。《佛说善萨本业经》卷一载:"西南无极,有宝林刹,佛名上精进,菩萨字明首。" 尊者曾随佛陀学习佛法,诚心砥励,他思维神异,智与佛同。通于大乘学说,熟谙一切佛法戒律。渊博的佛学理论如虚空一般广大。随缘向大众宣讲佛教教义,并可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随机应变,循循顺导,以济度幽显,度众生于彼岸。尊者辩才深奥,变化莫测,可纾解民间怨恨,降伏世间魔障,折伏外道并使皈依佛法。勇于徒步周游十方各地,邪教外道也无法阻碍。据《佛说濡首联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载,尊者曾在舍卫国祗树给孤园听佛祖讲法,并与佛祖的弟子大比丘五百人、菩萨千人共同研讨佛学的真谛。

第壹佰壹拾贰尊:金首尊者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梵名迦罗仙。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   尊者面色皆黄赤,故又名黄赤色仙人。本为外道,在与佛教的理论争议中被折服,皈依佛而获得正果,后创"数论部",为数论外道之祖。生而自然具备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见此世间之盲暗、沉迷,遂起大悲心,先为婆罗门阿修利说二十五谛之义,次为般遮尸诃说法;所说之法达十万偈,名为"僧法论"。现代学者认为迦毗罗仙是金胎神的人格化,历史上并无其人。   金首尊者,又作迦毗罗仙、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

第壹佰壹拾叁尊:敬首尊者 敬首尊者,十方十大菩萨之居于东方的菩萨。据《佛说菩萨本业经》载:"东方无极。有香林刹,佛名精进,菩萨字敬首"。   尊者神通妙达,世间被泽其福德。他透彻地理解大小乘教义,并随时宣讲佛法,引导众生脱离苦海,获得解脱。   尊者以天生的智慧与佛祖一样的慈悲,用各种权便感化大众,他对自己的誓愿始终未曾动摇;使世间众生免受火途、血途、刀途三之苦。他做了无数利益众生途的事业,得到无尚极果。当前佛灭度后,他就可转而成佛,居临佛位。

第壹佰壹拾肆尊:众首尊者 众首尊者即众首佛。他是护持世间的大慈悲父,他智慧无量,神通广大,可以降伏各种魔众,使无量众生步入正轨。《慈悲莲场忏法》敦劝众生时常念诵南无众首佛名号可以趋吉避凶。   众生虔心归命于尊者,并向其忏悔,可以尽皆化解无量罪过,无量福根尽皆生芽,往生净土,生菩提心。

第壹佰壹拾伍尊:辨德尊者  辨德尊者即乐兽乾闼婆。为四乾闼婆之一,歌喉优美,善长音乐,是主音乐的天神。   尊者居处山林,受到狮、虎、狼、豹,牛、羊、鸡、雀等各种鸟兽的爱慕,并使它们和睦相处。尊者出游。身著青色野蚕丝织的衣服,用孔雀的翎毛作旗帜,诸兽簇拥,群鸟回翔。当天神需要演奏乐曲时,不需使者通报,他便能得到感通,届时,他率乐工共同升天演奏。天神便能听到美妙的乐歌。尊者以演奏妙乐,娱乐诸佛,教化百姓。

第壹佰壹拾陆尊:羼提尊者  羼提尊者即羼提菩萨,译作忍辱。为佛陀于历位修菩萨行,成满忍辱行时佛陀于因位修菩萨行,成满忍行时之名。《佛名经》卷十七在列举应当礼敬的十方大善萨时,将他列在首位。   尊者具大慈悲心肠,能忍一切苦难以感化众生。据《贤愚经》卷二《羼提波梨品》载,过去久远劫时,印度波罗捺国迦梨王割截羼提波梨之手、足、耳、鼻,流出的不是血,而是甘甜的乳汁,仙人忍辱而颜色不变,遂使迦梨王感化。《分别功德论》卷二赞日:"小乘之慈,慈犹肌肤;大士之慈,彻于骨髓。何以明之?若人割截菩萨手足,变成为乳者,即是慈证也。羼提比丘便是其事也。喻若母人生子,便有乳出。此慈念所感,自然民也?quot;   羼提尊者又称羼提仙人,意译作忍辱仙。又作羼提波梨、羼提比丘。

第壹佰壹拾柒尊:悟达尊者 悟达尊者,唐未高僧。眉州洪雅(四川射洪)人,俗姓陈。法名知玄,宇后觉。   尊者自幼天资聪颖,五岁便能吟诗。七岁至宁夷寺听法泰讲《涅槃经》,在梦中受摩顶戒。十一岁出家,十四岁于蜀地大慈寺,奉丞相之命当众升堂说法;听者日计万余,莫不骇欢其慧,称其为陈菩萨。后从辨贞律师受具足戒,复随安国信法师学唯识,自研经籍百家之说。尊者尝恨乡音之不堪讲经,因诵《大悲咒》,遂感神僧于梦中为其换舌,翌日,语音即变。及长,游履长长安。宣宗立,诏尊者于大内讲经,并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位。尊者曾于懿宗亲临法法席赐沈香为座时,因生欢喜心,遂招累世冤业于其膝上生人面疮,后以迦诺迦尊者之助始濯除。后乞归故寺,居鼓州丹景山。僖宗幸蜀时,赐号"悟达国师",成为佛教领袖。士大夫多喜与交游,李商隐归田后,与尊者共住最久。中和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三,僧腊五十四。著有《慈悲水忏法》三卷、《般若心经疏》、《金刚经疏》等二十余卷二十万言。三学洞贯,名益一时。弟子僧彻等为名贵一时的高僧。

第壹佰壹拾捌尊:法灯尊者 法灯尊者即法灯菩萨。为娑诃立佛的现世化身,据载,有一处世界名叫德处,过去住着一尊佛,名叫娑诃立,法灯菩萨即是娑诃立的现世化身。   佛教认为,佛法广大,天上光明,可以普照万物,譬之以灯,尊者的名号正表示着渊深精妙的法力道行就象一盏大放光明的智慧之灯,能照亮众生走出迷途,通往极乐净土。

第壹佰壹拾玖尊:离垢尊者 离垢尊者为天神。   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载,尊者首次预示悉达多王子将成为佛陀。悉达多降生后数年,风调雨顺,少有冰雹干旱、狂风暴雨等灾厄降临。庄稼少种多收,果树花满果熟,山野草药繁茂,百姓和睦,无有边患。怀孕者得以平安分娩,少年没有夭死,四时没有流疫。举国百姓都认为此乃悉达太子福德威力所至,于是礼请净饭王及悉达太子一起莅临一座美丽的花园,供百姓赡礼。众民献上无数璎珞、金银、饭食和衣服,以示敬意。此时,尊者飞临虚空,对大众说道:"即使大地及其城邑都变成金子,也不能与悉达太子的一根毫毛相比;再珍贵的璎珞在悉达太子面前也会失去光辉,因为太子将成为佛陀,他的功德无与量比,太子将成为佛陀?quot;尊者说完,便返回自己的天官。

第壹佰贰拾尊:境界尊者 境界尊者即具境界菩萨。   据《奋迅王问经》卷下载,过去有一佛,名叫普无垢净光明王,尊者向其请教奋迅法门。普无垢净光明王佛向其演述奋迅法门时,众生顿时当下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陀也在此时得奋迅法门,所谓奋迅,即狮子奋迅三味,这是一种比喻:狮子和诸根,身毛皆竖,现威怒哮吼之相,是为奋迅;佛开大慈之根门。奋大悲法界之身,现应机之威,正象狮子奋迅,所以叫狮子奋迅三昧。尊者具无上正等正觉,发大慈大悲之心,摧破众生诸烦恼忧愁。

第壹佰贰拾壹尊:马胜尊者 马胜尊者为舍利弗之师,为佛陀之嫡族。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为声闻比丘中第一比丘。   据载,悉达多太子离宫出走,立志寻求解脱。净饭王劝阻无效,只得命马手等五人相随护侍,共同修炼。悉达太子先修苦行,后发现苦行无益于解脱,便放弃苦行。马胜等先后离开太子,自寻解脱的方法。悉达在菩提树下得佛果。佛祖身放神光,毫含玉彩,在鹿野园为马胜等人说法,使他们成为最先皈依佛教的五比丘。舍利弗初从外道学法,然以未能究竟,迷于所安归。后遇马胜于王舍城乞食,舍利弗遥望尊者仪容,心生欢喜,乃近而问其所师之法,尊者告以佛陀所说:"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之理。舍利弗忽开心眼,随至竹林精舍,闻佛说法,净诸尘垢,得法眼净。马胜早期就跟随佛祖,且勤学好问,佛学知识渊博,在民众中广泛传播佛法,证得罗汉果位。   马胜,又作马师,或作阿说示。梵名阿湿缚伐多。

第壹佰贰拾贰尊:天王尊者 天王尊者即天王菩萨,具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种神通。   据《放光般若经》载,佛陀在罗阅衹耆崛山中说法,尊者道行广大,已得他心通,可以毫无阻碍地知道他人之心念,所以能随着众生各自的意向而加以度脱。尊者在宣扬佛法时,和蔼可亲,态度谦逊,不说粗话。其说教如幻如梦,如响如亮,如影如化,如水如泡,如镜如像,如热如炎,如水中月,使众生不知不觉中而得开悟,获得解脱。

第壹佰贰拾叁尊:无胜尊者 无胜尊者即无胜菩萨。   据《佛说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第一》载,尊者曾在毗耶离庵罗树园听佛祖讲经,当时他以是远近闻名的大菩萨。他不仅自身受持佛法,而且于外教如坚固的城池,护持佛法。他的智慧和德行已完全可使佛法永远流传世间。他自身获得了解脱,清净安住而不受世污垢干扰,同时广施慈悲,引导大众获得解脱,使大众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于畏惧。尊者是世间大众亲善的朋友,不需邀请也会前来相助,使你平安幸福。給予世间的恩惠犹如天降甘露。尊者为众说法言微意妙,可斩断众人心中的邪念,引其归于正途。他讲法的声音如雷如狮,令外道畏服。使域内百姓安居乐业,杜绝赌博、酗酒、偷盗、淫邪之事。尊者是清净国土、利乐有情的罗汉。

第壹佰贰拾肆尊:自净尊者 自净尊者即住于清净心地之净心菩萨。意为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与妄想。   关于尊者地位,异说纷呈:如依《地持论》卷十净心住相当于初地菩萨。依《金刚般若论》卷上,立信心、净心、如来三地,净心住为初地以上证得部分真如之理。依《往生论注》卷下。从初地至气地已还,为未证净心之菩萨。八地以上始为净心菩萨。据《大智度论》,七地以下为肉身之分段身,八地以上则为法性生身之变易身,法性生身即安住于法性平等之理的净心菩萨。   尊者具大慈悲心,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助众生拂去尘埃,使自性清净心豁然显露,时常礼念诸佛和净心等诸大菩萨,诚心忏悔,便可灭罪长福,往生极乐世界。

第壹佰贰拾伍尊:不动尊者 不动尊者即不动菩萨。为密教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主尊。位列现图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最南端。密号常住金刚。   尊者于大日华台虽久已成佛,而以三昧耶本誓之故,示现初发心时之形,为如来之僮仆,执作诸务,并侍奉真言行者。密教不动明王之童子形,勤行不懈,致使诸佛、诸天及梵世主尽皆欢喜,终获果位。三昧耶形为利剑、羂索,利剑表佛智,羂索表烦恼业障,即以智剑摧断种种缠缚而生大智之义。又此剑、索表定慧、理智,倶利迦罗龙王即位即为此耶之表象。此尊受如来之教命,示现忿怒之相,领众多使者,常书夜拥护行者,令起菩提心,断恶修善,具有令的得大智成佛之功能。又能入火生三昧,摧灭罪障,焚烧秽垢。以其菩提心寂定不动,故称不动尊。   不动尊者,又称不动明王(音译阿遮罗)、不动使者、无动使者、不动如来使、不动金刚明王、不动使者、无动尊、无动尊菩萨。此尊与第215尊火焰身尊者同尊,可互参。

第壹佰贰拾陆尊:休息尊者 休息尊者即多睡贤者。所謂休息、多睡,並不是説该尊者佛法懈怠,常入于睡梦之中,而是指该尊者善于调息,刻苦修习禅定,思维总是集于一处而不散乱,状若睡眠,常若休息,因而得名。   据《佛说无量清洁平等经》卷一载,佛陀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中说法,尊者曾恭聆法教。

第壹佰贰拾柒尊:调达尊者 调达尊者即提婆达多。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尊者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幼时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渐生恶念,后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倡导异说。曾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欲以加害佛陀,欲取而代之,为教法之王,皆不成。其时,提婆之徒众在舍利弗及目犍连等的劝谕下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教化而忏悔归依。然提婆仍不舍恶念,在欲加害佛陀时反自破手指而命终。据载,提婆于命终后堕入地狱。据传,玄奘曾于袛园精舍废址之东,得见提婆生身堕于地狱之大坑。他在地狱中念"南无",声称佛号,经日不倦,功德圆满,最终获解脱。转世为佛。调达,又作提婆达多,提婆达兜、地婆达多、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授、天与。

第壹佰贰拾捌尊:普光尊者 普光尊者即普光菩萨。唐代僧,籍贯、世寿均不详。   尊者资性明敏,师事玄奘三藏于慈恩寺,精苦恪勤,闻少证多,玄奘默许之。人称大乘光。自贞观十九年(645),玄奘首创翻译场,至麟德元年(664)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译经共七十五部一三三卷,多为普光笔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倶舍论》,首先密授尊者。尊者因撰《倶舍论记》三十卷经详解之,为倶舍论三大疏之一;后由弟子圆晖为之略作十卷,倶舍宗奉为要典。另著《倶舍论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门论疏》等。普光尊者之倶舍学实总集玄奘正传者。

第壹佰贰拾玖尊:智积尊者 智积尊者原为王子。为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之子。   在往昔三千尘点劫,有佛名"大通智胜佛"。据《法华经-化城喻品》载,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长子名智积,于东方世界成佛,称阿閦佛。初发慈悲心,即请大通智胜佛讲解《法华经》。在大通智积佛修定期间,智积等十六王子相继登上法座,为四部众复讲《法华经》。现世智积等已成佛,于十六王子一起教化本土百姓,使之信奉佛法。   又据《吴中纪闻》所载,有一东晋僧,人称"智积菩萨"。 东晋末年,尊者自西土来华,于江苏苏州开创灵岩寺,法誉甚隆。据传有贫妪持角黍献于尊者,尊者受之,妪因而得度。其后遂于尊者生日时,聚众举行角黍会。

第壹佰叁拾尊:宝幢尊者 宝幢尊者即宝幢菩萨。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东方,密号福寿金刚、福聚金刚。宝幢者,乃尊者主菩提心之德,以宝幢表发菩提之德,以宝幢表发菩提之义,降伏四魔军众之标帜。据《胜天王般若波罗密多经》等在载,尊者曾是娑婆世界上方不动佛国金刚相佛前的菩萨。当佛陀在王舍大城说法时,尊者得金刚相佛准允,特来聆听法教。尊者已通达甚深境界,虽现世间而不染世法。又《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密多菩萨经》教人念诵真言,以手灌顶,摒弃诸念,在观想的佛母及诸佛菩萨中,宝幢菩萨即为其一。尊者形像为赤白色,即日出之色。偏袒右肩,左手向内,结跏趺于宝莲花上。   宝幢尊者又称宝幢如来、宝幢佛、宝星佛。又有谓宝幢如来与金刚界阿閦如来、阿弥陀经之西方宝相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之西方宝幢如来同尊

第壹佰叁拾壹尊:善慧尊者 善慧尊者即梁朝傅翕,南北朝时著名居士。号东阳鸟伤居士。南齐双休乡人,俗姓陈,名翕,自号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善慧大士,生于明帝建武四年(479)年。   尊者举家奉佛,妻号妙光。年二十遇嵩头陀,结庵于松山之双(木寿)树间,昼耕夜读,兼职习儒道诸之典籍。自称苦行七年,通《首楞严经》,翕有神异,闻名四野。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受命讲经于重云殿。武帝亲临听经,群臣离座恭迎,唯独善慧安坐不动,众人问他为何不起迎圣驾?回答说:"法地若动,一切不安。"为梁武帝所敬重。后梁陈递嬗,战乱四起,尊者在家广集徒众,讲经不辍,常率弟子燃指焚臂以供佛。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四月,集聚众弟子,告诫他们勤修勿怠,趺坐而化。寿年七十三岁。尝创轮藏,令转之者得大利,后世作轮藏者安其父子三人像。

第壹佰叁拾贰尊:善眼尊者 善眼尊者即善眼菩萨。   据《大宝积经》卷九十载,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向大比丘众和诸菩萨说法,佛陀如龙象王顾视观察,向诸菩萨曰:"善男子,汝等谁能于后未世护持正法,摄受如来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动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安住秘密种种方便成熟众生?"尊者回答:"我能堪任,与诸众生自性安乐。"佛教认为,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人所本有之心,自性清净,故名自性清净心,又名如来藏心、真心、菩提心。菩提心有时为外欲蒙蔽,如镜为尘掩,不得显露。尊者善于引导众生摆脱欲望魔障的缠绕,明心见性,往生净土。

第壹佰叁拾叁尊:勇宝尊者 勇宝尊者即勇宝菩萨。尊者勇于获得佛德、佛性,故称勇宝。有作宝勇。   据《佛说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第一载,尊者视佛德、佛性为宝,发心勇猛,精进修习,已脱离了世俗的轮回生死,安住清净,永离盖缠。深信佛法,如金刚一般坚固。演述佛法,言微意妙,能断除众生的一切邪见犹如狮子怒吼,一切外道悉被摧伏。尊者施予世间的恩惠犹如天降甘露,滋养万物。犹如普照,宇内繁茂。他就象医术精通的大医王,治疗众生的病痛,解除众生的痛苦。

第壹佰叁拾肆尊:宝见尊者 宝见尊者即宝见菩萨。   据《维摩诘所说经》载,佛陀于毗耶离庵罗树园举行法会,尊者为参与法会者之一。尊者神通广大,能摧伏妖魔,制服外道;他除去了世间一切嗜好,唯以功德智慧修持其心;他善于洞察众生心意,明彻诸法妙义,引导众生循循善诱,帮助众生达到解脱;他的信仰如金刚,教化滋润如甘露,声音美妙如音乐。为了弘扬佛法,他有时又声如狮子吼,有时声如雷电鸣,震撼人心,促人开悟。尊者为人治疗疾病,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第壹佰叁拾伍尊:慧积尊者 慧积尊者,即慧积菩萨。尊者智慧积聚,聪明绝顶,以智慧著称。   佛陀在世时,尊者经常参与讲经法会。据《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十三载,尊者曾当场讲出佛理的真谛,受到佛祖的赞扬。自身已获解脱,清净安住,同时大施慈悲,誓愿引导众生获得解脱。尊者已神通具足,广度众生,名闻遐迩。尊者德行具备,有能力使佛法永远流传世间。他不需邀请便会相助众生,引导大众解脱世俗的缠绕,为他们除去烦恼与畏惧,使他们进入大乘佛海,取得佛宝真谛。他对世间的恩惠犹如天降甘露。

第壹佰叁拾陆尊:慧持尊者  慧持尊者(337――412),东晋人僧。俗姓贾,雁门楼烦(山西京县)人。名僧庐山惠远之弟。   尊者少聪明,能通经史,有文才,年十八与兄同依止佛子道安出家。遍览佛典三藏,并及外典。后与兄共入庐山。因故曾至京师建康(南京),主东安寺,颇见重于晋卫军琅琊王司马珣。时僧迦罗叉善诵四阿含,王乃请出中阿含,令师特为校文详定。后还山,讲说法华经、阿毗昙论。晋隆安三年(339),闻巴蜀有峨嵋之胜,意欲观瞻,遂西行至成都,止成都龙渊精舍,大弘佛法,慕其德者,皆望风归服。有升堂者,号"登龙门"。他讲说经义,行持斋戒,老而弥野,对四川佛法之弘扬有重大贡献。义熙八年示寂,世寿七址六。临终时遗命弟子曰?quot;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

第壹佰叁拾柒尊:宝胜尊者 宝胜尊者即宝胜菩萨。   尊者具有普贤菩萨的一切功德。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载,尊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来往于世界各地,并能变化出无数化身,同时在各地出现;他法眼清净而无障碍,能看到世间一切。他利益众生,普渡有情。慈悲之心如同无际的光芒,所照之处,悉皆清净;他以自己的智慧获得了无穷尽的神通力,随时可以满足众生的心愿,以各种化身解救世人的苦难。尊者已得佛教的真谛,自身法性淳厚,永远脱离了世俗;依靠佛的功德,心地寂静无垢,如天空一般虛净无际。尊者供养过世间诸佛,发誓保护佛法,使佛教永远流传世间而不间断,世世代代转生在佛教流行的国土,寻求一切无量智慧。

第壹佰叁拾捌尊:道仙尊者 道仙尊者,又名僧仙,康居国人。   尊者原为商人,性情贪婪,唯利是图。一次,经商到达梓州新城郡牛头山,闻禅师说法,内心豁然省悟。遂将两船财货沉于江中,于灌口竹林寺出家,并发誓"不得道者,终不出山。"他选择人迹罕至之处修行,周围只有学僧侣相伴。他修习禅定,一坐就是四五日,但一有客人到门,立刻便觉,起与共语。南梁始兴王萧镇守四川,对道仙极为钦敬,天监十六年迎至青溪山,道仙准备终老于此。二十八年后下山弘法。据说,隋蜀王杨秀派人召见尊者,尊者不从,杨秀勃然大怒,亲自率兵前去捉拿。尊者听说,亦毫不畏惧,端坐念佛。杨秀和士兵无处躲藏,便向山礼拜,表示忏悔,于是天明雨霁,山路清洁。尊者为杨秀说法,并应邀至成都静众寺。开皇中归青溪山,年百余端坐圆寂。

第壹佰叁拾玖尊:帝网尊者 帝网尊者即帝网菩萨。   据《佛说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载,尊者曾在毗耶离祇罗树园聆听佛陀讲经。他受持佛法,智慧与德行具足具备,有能力使佛法永远流传世间。尊者德高望重,如同雄师怒吼一样名闻远近十方。他广施慈悲于世间,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关闭一切通往罪恶的道路,转而奔向极乐世界,他象一位精通医求的大医王,辩证施治,使大众都断绝烦恼而获解脱。尊者对众说法言微意妙,如同引导众生在大乘佛海中自由航行。然而对于外道,他演说佛法如同无畏的雄师怒吼,如晴天霹雳,使外道震慑而归依。尊者神通广大,变化自如,如随风幻化的浮云,变幻莫测。

第壹佰肆拾尊:明罗尊者 明罗尊者即明网菩萨。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有其参加佛祖法会的记载。尊者能降伏众魔制服外道,善于洞察众生.心意,以其善巧方便因材施教,使众生解入一切波罗蜜多理教法门,到达究竟最上彼岸。尊者心极平等,如地、火、风缘,虚空无边。已修成金刚坚固不坏之身,有大光明,映蔽日月。尊者善于作狮子吼,宣讲法音,尽力超度世人。

第壹佰肆拾壹尊:宝光尊者 宝光尊者即宝光菩萨。具备普贤菩萨的一切品行与功德。佛光能引导众生走出黑暗,谓之宝光。又据《法华文句》二曰:"宝光是宝意日天子,为观世音菩萨应作。"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载,尊者已获得佛法真谛,对于佛教的任何理论都已心领神会;他佛性深固,不受烦恼与忧愁的缠绕,已永离世俗世界。尊者神通自在,能随心所欲地往来于世界各地;法眼清净而无障碍,洞悉世间一切善恶诸事;能变化出无数化身,同时化现各地;不需邀请,就可以与众百姓作朋友,并保护他们平安吉祥。尊者以自己的无穷智慧利益众生,除灭民间疾苦,功绩如空寂无边的太空,又如阳光普照大地。尊者深信佛法,曾供养过世间所有的佛陀。他曾发下大誓愿,要保护佛法,使佛法永远流传。

第壹佰肆拾贰尊:善调尊者 善调尊者即日藏菩萨。   据《法苑珠林》卷五二九载,过去劫曾有五百人供养诸佛,学菩萨乘。后因亲近恶知识做下恶业,遂堕入畜生道中沦为马。尊者为了度脱他们,也现身于马中,以唤起五百马本有之道心。适值佛陀来此游化,一婆罗门请佛陀接受供养,佛陀为超度五百匹马,遂至其家。婆罗门不肯供奉饮食,尊者便以马声为诸马说法,让他们分出自己所食麦的一半施与诸佛,他自己也分一半食麦供奉佛陀。如此三月,五百匹马皆命终,往生兜率天上为天子。他们来到佛陀住所,闻听妙法,皆成阿耨菩萨。佛陀预言,在未来世,此五百天子皆得为辟支佛。尊者功德无量,也将成为佛,号善调如来。

第壹佰肆拾叁尊:奋迅尊者  奋迅尊者即奋迅王菩萨。奋通急进曰奋迅,此喻狮子愤怒咆哮的威严形相。尊者怒时,大地要发生六种震动,地狱里的众生、外道会随之获得解脱。   据《奋迅王问经》载,尊者曾请教佛陀,如何方能以无上的智慧遍知一切真谛?佛陀尊者必须做到四种奋迅:第一为戒奋迅,即严格遵循戒行,防止心身有所过失;第二为通奋迅,即经过禅定修练而获得神通力,使身体变化自如毫无障碍;第三为智奋迅,即善于判断事理的是非曲直;第四为慧奋迅,即心性无暗,通达事物的发展规律。祈求尊者,可使人现世平安,远离一切灾难,消除自身的恶习与过失,获得正等正觉。犯有罪恶的人,沐浴洁身,衣着干净,跪在尊者前,口念尊者名号,罪过即可纾解灭除。

第壹佰肆拾肆尊:修道尊者 修道尊者,稽诸史实,未必实有其人。道,即游履、通入之义;梵语修道之意又作有学道。于大乘唯识之中,初地之住心以后,至第十地最后修金刚无间道,称为修道。   佛教将修习菩萨乘的过程分为十地或十住,即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由第一发心住至第四生贵住名为"入圣胎",由第五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名为"长养圣胎",至第九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而出胎,既为菩萨,则智水灌顶,是为第十灌顶住。从第一至第十的整个过程称为"修道"。尊者严格按此顺序修道,终成菩萨。

第壹佰肆拾伍尊:大相尊者 大相尊者为文殊菩萨的前世身。大相是尊者过去世的名号。原为外道的一名小童子,名叫"欢喜"。   据《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载,在过去世,佛陀尚未获得佛的果位。当时的世尊佛为众徒授记,即预示将于何时何地成佛。某中尊者皈依佛教后功德圆满,品性具足,获菩萨果位,名号大相。其中有言尊者将在佛陀成佛时再次降临世间,名号文殊菩萨。佛陀涅槃后,文殊菩萨(即大相菩萨的后世身)当获得佛的果位,号"大庄严如来"。

第壹佰肆拾陆尊:善住尊者 善住尊者又称善住天子。善住,指努力行善,住心于佛法的修行,不为尘世诸烦恼所影响。忉利天子,为忉利天诸天子之一。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载,善住天子与诸大天人、天女于园观游乐,是夜,空中有声,谓善住天子七日后必死,将七返阎浮堤受生为畜生,复受地狱众苦。天子闻之,大感惊怖,请示于帝释天。帝释天以天衣等广为供养,至祇圆精舍求救于佛,佛乃为其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令善住天子诵之,以延寿转难。他一心记诵,终成罗汉果。

第壹佰肆拾柒尊:持世尊者 持世尊者即持世菩萨。   据《持世经》载,尊者曾与五百大比丘及诸大菩萨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听佛陀讲经。《持世经》,即佛尊者之请而说的大乘法门。尊者心性柔软,有忍辱负重之德;持戒严禁,勤奋于佛学理论;精通禅定,心性沉寂如虚空。尊者以慈悲之心怜悯世间一切众生,以利益三千大千世界为己愿,断除众生的疑怨`恐怖与烦恼,为众生指出光明之路,让众生脱离轮回转世之苦,避免转生为牲畜、饿鬼及堕入地狱;引导众生信奉佛法,本世平安吉祥,来世脱离生老病死之苦,转生到极乐世界。持世菩萨一切护持佛法,让佛教在世间大放光明。

第壹佰肆拾捌尊:光英尊者 光英尊者,即光英菩萨。   据《大宝积经》、《佛说纯真陀罗尼所问如来三映经》等载,尊者之心如金刚一般坚固,无能断截者,又如地水风火一般平等,既无所爱,亦无所憎,以一颗慈心济度世人。尊者于诸佛法一切习,诸佛法欲具足。他能以自己的法力洞晓众生的心思,随人心所喜,以法教习。   又,隋朝有光英比丘。曾师天台灌顶,住清国寺。优柔教仪,慎摄戒行,具医王之德,能治流疫痼疾。据《幻士仁贤经》载,他曾作偈曰:"譬如彼幻士,仁贤现此化,一切世亦然,愚者不得解。"

第壹佰肆拾玖尊:权教尊者 权教尊者即权教菩萨,权,灵活方便之意。教,教法。   尊者心性慈悲,怜悯众生为痛苦所困惑,于是用权宜之法,解大众一时之苦。世间芸芸众生,都贪恋富贵利禄,陷入无穷的烦恼之中,很难解脱。有人心向佛教,然法性未坚,即便其行不违背佛教教义与戒律,但如此修行,必须恒沙河数般次的转世才能悟得佛法的真谛。尊者心性慈悲,怜悯众生的痛苦,采用权宜之法,纾解大众的苦难。尊者救助众生,犹如住宅不幸失火,全家老少被烈火围困,生命危在顷刻,于此危机之时,尊者及时救众人出火宅,脱离苦难。被救之人虽然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但使他们暂时免受烈火烧灼,从无望中得生。众生只要有一分远离苦难的可能,尊者便要以十分的慈悲心,借用巧妙方法运载众生远离苦难。

第壹佰伍拾尊:善思尊者 善思尊者即善思菩萨。   据《大宝积经》卷一百二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内举行的法会。弥勒菩萨为转轮王时,善思对其有启迪之功;佛乞食毗耶杂城时,献花礼佛,誓为菩提,佛为说法,证无生忍。据《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五百七十六载,尊者与龙吉祥菩萨在一起,龙吉祥端坐入定,尊者想让他立即出家,便施法力让三千大千世界诸山大地倶皆震动,而龙吉祥禅身心安寂,不为所动。后龙吉祥说:"善思当知,若诸身心有动转者,见大地等亦有倾摇;诸世尊、不退菩萨及大独觉大阿罗汉,身心安静,远离动摇,于诸法中不见不觉有动有转有倾有摇?quot;尊者于是悟解妙法。

第壹佰伍拾壹尊:法眼尊者 法眼尊者(885-958),即五代时南京清凉寺法眼文益禅师,为南禅法眼宗之开祖。俗性鲁,余杭人。法眼,指见佛法正理之慧眼。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又,智能照尘为法眼。   尊者七岁于临州崇寿院出家。先随希觉和尚学律藏,后又学禅法久之不锲。后偶遇罗汉桂琛于漳州,经点化而开伍,并嗣其法,创《宗门十规论》,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南唐国主李氏礼敬有加,并迎至金陵,住报恩院,事以师礼,并从之受戒,赐以“净惠大师”之号,。并为建清凉迦蓝。高丽、日本等国渡海来学者,相望于途。显德五年秋,闰七月示寂,世寿七十四。入寂后,谥号“大法眼”。著有《宗门十规论》、《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各一卷行世。

第壹佰伍拾贰尊:梵胜尊者  梵胜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梵,梵天之意,译作离欲、清净。《智度论》卷十云:“梵名离欲清净。”《玄应音义卷六》亦云:“梵言梵摩,此译云寂静,或清净,或净结。”胜,即胜因。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   尊者自幼出家,刻苦修习梵行。所谓“梵行”,据《法华嘉祥疏》卷七曰:“通取一切戒为梵行,别名断淫爲梵行,别名断淫爲梵行。”梵胜尊者远离情欲,成就具足清白之相,终成阿罗汉果。

第壹佰伍拾叁尊:光耀尊者 光耀尊者,又称光耀网菩萨,是北方佛土离暗冥世界的大菩萨。尊者认为世间万物的生灭,如同看魔术师演戏法,如梦如幻。   众生见世界千变万化,各种杂念由此而生。若幻师停止变幻,世间万物瞬间静止不动,众生七情六欲也就烟消云散。人的一生就如一场大梦,梦中见到若干景象,醒后一切都无影无踪。他认为,佛祖已为众生指出了即时解脱之途,即:不留恋世间,解脱有情。解脱后能知坚守,不再被有情所惑,则会获得正果。据《大哀经》卷一载,尊者在离暗冥世界与众菩萨讲法论道,忽然消失在大众之间,顷刻间飞临佛祖居地,将珠宝编制的璎珞覆盖在佛祖身上,以头触地,向佛敬礼,然后颂赞佛的功德。

第壹佰伍拾肆尊:直意尊者 直意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尊者秉性耿直,出家后凡事皆以直心行之。直心,即正直而无谄曲之心,乃是修习佛法的根本。《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维摩经·菩萨品》又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尊者以诚实无曲之直心处世待人,终证阿罗汉果。

第壹佰伍拾伍尊:摩帝尊者 摩帝尊者,即摩帝菩萨。   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载,尊者曾与大慧菩萨游访参拜世间诸佛时,佛陀与诸佛聚会于南海滨楞伽山顶,二菩萨来到此山,佛陀与诸佛为二菩萨灌顶加持,并为他们讲解佛法。尊者善长修定,息虑凝心,身心寂静,从中增长神通、智慧与方法。世间诸佛功德无量,然而普渡众生的方法各异。尊者对诸佛救护众生的方法一一牢记。世间有情众生贫富不均,贵贱不等,老幼有别,尊者平等对待众生,遍于世间,对有难者个各各予以护持。   摩帝又作摩地、摩提,意译为慧。

第壹佰伍拾陆尊:慧宽尊者 慧宽尊者,唐代高僧。慧宽,一作惠宽。四川锦竹人,俗姓杨。尊者幼时即颖悟不凡,卓而超群,颇具神异。他和别人在一起作禅论道,没有人能听懂他的话,但将他的话问有学问的禅师,禅师却大受安夸奖,谓为深通神佛之奥意。长大后出家为僧,拜胤法师为师,在山中静修三十年。永徽四年,在成都静慧寺圆寂,世寿七十。

第壹佰伍拾柒尊:无胜尊者 无胜尊者,为佛陀前世身。   相传,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生下他后七天便去世了,他由姨母波阇提夫人抚养长大。其父希望他能继承王位,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和烦恼时时困扰着他,始萌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念。出家后,他遍寻名师,但毫无所得,于是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涯,希望通过肉体的自虐而达到解脱。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他决定放弃苦行,来到伽耶,在菩提树下,向东敷草设座静思。经过七昼夜的阐思静虑,终于彻悟人生安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获得无上大觉而成佛。之后,他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初转法轮”,向曾经随侍的五比丘宣说自己悟证的道理。此后,他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一带的说法,得到了摩揭陀国王、拘萨国国王等的支持及资助,使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佛陀一生传教几十年,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的婆罗双树下去世。相传他的舍利被分作八份分别起塔供养。   佛教徒为了纪念教祖佛陀,造了许多佛像供奉礼拜。释迦佛的尊像有坐像、立像和卧像等,分别表示释迦游行说法、济度众生及离开人世的情形。

第壹佰伍拾捌尊:昙摩尊者 昙摩尊者,即昙摩菩萨。昙摩,保持自性而不改变之意。《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载:“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住持,不舍自相。”   据《法苑珠林·敬法篇听法部》,往日舍卫国须达长者家内有二只鹦鹉,解人语,曾听阿难说若苦集灭道四谛法,欢喜持诵,夜宿为野狐所食,缘此善根,转身为人,一为昙摩,一为修昙摩。又据<<无极宝三昧经>>卷上载,佛陀在罗阅祇竹园中举行法会,尊者曾请教佛理:“菩萨已得宝如来三昧,自在所为,众慧已具,便得三宝。”佛陀对他说:“已得陀罗尼门,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无所不到;菩萨持一慧已具入万亿慧已具靡所不至如是也。”尊者闻佛陀妙解,于佛法已然有了很深的理悟。   昙摩,又作达摩,意译法。

第壹佰伍拾玖尊:欢喜尊者 欢喜尊者,为佛陀堂弟阿难陀,又为提婆达多之弟又作阿难,意为喜庆,佛十大弟子之一。   尊者于佛陀证道回乡下时随从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中了阿难作为常随侍者。此后一直侍从二十五年。阿难博闻强记,凡佛所说,他都能准确记忆。曾劝请释尊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始具佛教僧团中始有僧尼二众。佛教第一次结集时,他诵出经文,人称:“多闻第一”。佛陀圆寂后,他发奋修行,证得阿罗汉果,并与摩訶叶一起领导了佛教僧团的活动。他寂于摩竭陀国与毗舍离国交界处的恒河边。舍利由两国分别建塔供奉。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阿难与摩訶迦叶总是侍立在释迦佛的两边,成为一佛而二胁侍的格局。

第壹佰陆拾尊:游戏尊者 游戏尊者,即游戏大菩萨。   据《佛华严如来德智不思》载,尊者曾到摩竭陀国法阿兰那菩提道场听佛陀说法。他有大平等大慈悲心,希望一切众生皆能发心证觉菩提。他已得神通自在,善主在入、出世间中无边法行,帮助众生求得解脱。

第壹佰陆拾壹尊:道世尊者 道世尊者,唐代僧人。俗性韩,字玄恽,因避太宗讳,以字行事。京兆(西安)人。   尊者十二岁入青龙寺出家,深研律学,博闻强记,尤善辞章。显庆年间入玄奘译场。后被皇太子诏住京师西明寺。尊者学识博洽,与道宣一起弘传律宗,移风化俗,严持净戒,勤于著述,编成《法苑珠林》百二十卷,还著有《诸经要集》《信福论》《四分律讨要》六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二十卷等。后寂于弘道元年,世寿不详。

第壹佰陆拾贰尊:明照尊者 明照尊者,即《佛名经》所载之照明菩萨。佛法如灯,可以照明黑暗,引导众生走向光明佛土,故名。   尊者已离一切盖障,得无量明,其心犹如纯净的月轮,以智慧之光照耀众生,使众生悟解自性清净。尊者具最胜智,智慧普遍,犹如虚空,众生蒙受其慈心护爱。据《佛名经》载,时常忆念诸佛及照明等大菩萨名号,至心归命,所犯罪过可以一概消除,生往极乐世界,享受无上乐果。

第壹佰陆拾叁尊:普等尊者  普等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普为普遍,等为齐等。普等,意谓尊者于众生无所差别,同等看待。   尊者于修禅定见长于诸罗汉。他常在禅定中普见世间诸佛,亲耳聆听其教导,从而悟到世间的一切苦难皆源于贪欲,只有排除七情六欲,永远脱离世俗的缠绕,才能使自己身心安往,静若虚空。他于禅定中获得诸佛的智慧,无量的智慧生出无量的方法,无量的方法使他获得最终的解脱。他聆听诸佛的教诲,从而心中生起如同诸佛一样慈悲心性,他不辞辛苦为众说法,发下誓愿普渡众生,关闭一切通往罪恶的门户,避免堕入苦难的地狱,.引导大众脱离苦海,升入净土。

第壹佰陆拾肆尊:慧作尊者 慧作尊者,佛在世时的一位明士。   据《佛说成具光明定义意经》载,尊者曾赴迦毗罗卫国听佛说法。佛陀住在迦维罗卫国精舍,一天早上预知有人请教佛法精要,便命阿难请明士、除恶众。无著、履迹四类人来,慧作即前来听讲的诸明士中的一员。尊者按照佛祖教导,恪守戒律,心清口净,其净如花如月,明亮香醇。他破除了贪、瞋、痴三毒,清除了诳、谄、瞋、恼、恨、害六惑,屏弃了色、受、想、行、识五蕴魔,成阿罗汉果

第壹佰陆拾伍尊:助欢尊者 助欢尊者,因誓愿佛祖安乐而得名。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佛祖的宗旨与行事,是为了济世度人至西方安乐世界、佛国净土,因此佛家助人为乐。佛身即是法身,法身即是法自身。这里的自身,不是世俗的自身,而是充斥佛法佛性的自身。佛陀弟子的法身是从所造就的无量功德中生出,是从修习禅定及诵念真言中生出、从心性慈悲施舍济度中生出,从三十七助菩提法中生出。当修行者功德日益深厚圆满时,法身便逐渐代替了世俗的自身,成为充斥佛法的自身。尊者已是功德圆满、佛性深厚,自身充斥佛法佛性,他仍然不间断地施恩于大众,清净佛.土,以便使佛身欢乐。所谓佛身欢乐,就是宏扬佛法、利益众生。

第壹佰陆拾陆尊:难胜尊者 难胜尊者即难胜菩萨。意为慈悲,据说尊者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始。原名阿逸多,意译无能胜。印度人,唐末来中国,从事佛经翻译。   据载,尊者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于佛陀为同时代人。后随佛陀出家,修习佛法,成为佛弟子。在佛陀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佛陀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里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载,到那时,娑婆世界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尊者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尊者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尊者学识广博为同行所重,后不知所终。弥勒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一尊佛,。西秦时已有绘制的弥勒像。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作。菩萨形的弥勒像是身穿菩萨装,表示弥勒在兜率无宫等待下生的情景。如来形的弥勒像表现了弥勒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五代以后,民间还有笑口弥勒像。


第壹佰陆拾捌尊:宝涯尊者  宝涯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宝涯,即宝海,功德之宝珠,甚多无数,不可测量,故以海喻之言其如浩淼大海之无涯际也。《净土论偈曰》:“功德大宝海。”   佛教谓世间和佛国中间有一大海,佛法为渡海的宝筏。尊者虔心向佛,广行善事举凡施舍、斋僧、修桥、补路、恤贫、抚孤等等无不为之,平生善行无数,功德有如大海。同时,他还精研佛理,修习禅定,勇猛精进,证得阿罗汉果。

第壹佰陆拾玖尊:观身尊者 观身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尊者天资聪颖,悟性超群;文墨书简,过目不忘,世间诸业,欲学无难。皈依佛祖出家为僧后,情思仍难以与世俗割断,常常被烦恼忧愁困扰。如同生活在密林之中,遮天蔽日,昏昏暗暗,自身聪慧的天性无法呈露。出家日久,仍不得佛教的要领。于是独居反省,寻找无法解脱的原因,发现非智力不及,也非信仰不诚,而在于没能彻底割断于与世俗无明的重重联系,自身仍处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之中。于是痛下决心,誓愿割断一切尘障,排除自我,从而感觉到天净、地净,自身六根亦清净,终于求得佛教真谛,成就阿罗汉果。

第壹佰柒拾尊:华王尊者 华王尊者,即华王菩萨。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据《佛名经》卷二十一载,比丘和众生犯罪,要至咩声叫唤地狱受苦,“其地狱中猛火炽盛,烟焰倶发,罪人入中受苦万端……马头罗刹捉铁棒望头而椎,罪人叫唤咩声而走,狱卒夜叉竞共打之,走藏无地,走到东门则闭,南、西、北门亦复如此。一日一夜受罪苦痛,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念诵诸佛名号而思维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来世得无上菩提。有罪过者可清洗罪过,免堕地狱。

第壹佰柒拾壹尊:德首尊者  德首尊者,即德首菩萨。是十方诸大菩萨之一。据《佛说菩萨本业经》载:“东北无极,有清莲刹,佛名悲精进,菩萨字德首。”德首菩萨神通妙达,声名远闻十方,精通大、小乘,训导大众皈依佛法时方法巧妙,且循序渐进。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降生人世,童年时顽皮贪玩,尊者为教导李白,曾化作一妇人在溪边磨一根粗大的铁杵,李白好奇地问磨这样的铁杵做什么?妇人回答说要磨成一根绣花针。以此启发诗人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从此悟出凡是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念诵包括尊者在内的诸佛名号而思维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来世得无上菩提。

第壹佰柒拾贰尊:喜见尊者 喜见尊者,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药王菩萨之前身。据隋代嘉祥疏《法华经》载:“药王者,过去世以药救病,因以为名。”   据《观药王药上两菩萨经》载,尊者本名星宿光,于药王菩萨是一对兄弟,因在过去世以草药供养比丘,被称为药王。《佛说月上女经》载,他曾参加佛陀于毗离国大树林中草茅精舍举行的法会。蒙佛陀授记,在佛陀将来修成佛道。另据《妙法莲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载,尊者曾以香油涂身,燃臂供佛,燃臂之时光明遍照恒河沙世界。为护持《法华经》的诸大菩萨之一。   尊者形象,据《法华荼罗威仪形色法经》载,顶戴宝冠,身批天衣及各种美妙花8839,绀发垂耳,以璎珞、环钏为饰,以细锦为腰巾、赤綾为带,相好庄严,身光遍耀。左手定拳着膝,右手慧云上日,结跏坐于宝莲上。有时与药上菩萨一起,取代文殊和普贤,被作为释迦佛的左右胁侍。

第壹佰柒拾叁尊:善宿尊者 善宿尊者,《佛名经》将其列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善宿,止宿于善之义。新译作长养。   善宿以世间无尽的痛苦,劝导众生皈依三宝。世间诸人都未解脱生死轮回,一劫之中每个人生生死死转生无数次,一个人的遗骨堆在一起,如同王舍城毗富罗山一样高,一人一劫中吸吮母亲的乳汁,聚在一起多如四海之水;身体流出的水比四海之水还要多;临终时亲属痛苦哭泣,眼泪聚在一起四个大海也难以容纳。轮回众生如同关在狱中不能逃脱,如同激流大河无人拯救。什么原因使众生不能脱离苦海呢?根源在于世俗的情爱,有爱则生,爱尽则死,如此轮回,往复无穷。出家之法,每半月集终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尊者能如此力行,证得果味。念诵包括尊者在内有诸佛名号而思维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来世得无上菩提。

第壹佰柒拾肆尊:善意尊者 善意尊者,梵名弥栗头支多那。   善意,谓尊者于济世度人中殚精竭虑、无私奉献。据传说,由天帝释所遣,以保护并接受男子女人三妇之三十六善神之第十八,主疯毒。此或受道教思想之影响而致。据《佛说灌顶神咒经》载,凡归依佛、法、僧之人,只要书写三十六部神王之名号随身携带,可以获得神王及其眷属的庇护。尊者主疫毒,只要将其名号带在身上,可以防止各种毒疫侵袭。

第壹佰柒拾伍尊:爱光尊者 爱光尊者,光明如来之子。光,指佛光。爱光即爱化之意。   尊者祖父名爱敬,祖母名意乐,居住琉璃光城。其父出家为僧,功德无量,潜心修行,得道成佛,号即光明如来。光明如来,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遍身发光,照耀三千三百二十里,光明照耀之处,众生平安,嘉禾繁衍。光明如来设坛讲经,第一次以大会收八十六亿弟子,第三次讲经收八十七亿弟子。据《贤劫经》卷八记载,光明佛的弟子都获得正果,光明佛在世时众生安乐无比,普通百姓的寿命在一万岁以上。尊者受其父光明如来的影响,也出家为僧,尊奉三宝,积公德而获得罗汉果位。

第壹佰柒拾陆尊:华光尊者  华光尊者,即花光幢菩萨。   据《无量义经·德品行》载,尊者曾参加佛陀举行的法会。尊者淡泊无欲,其心神寂常在三昧,得大智慧通达诸法,开涅槃门扇解脱风,他是中众生的良师益友,怀着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难之心,谆谆善诱,滋润着众生有的善根,使其生芽结果。他就象一艘慈船,运载众生度生死河,到涅槃岸。他又是大医王,精通药性,善辩病因,随病授药,药到病除,能使盲者生明,聋者生聪,劓者生鼻,哑者出声,身体一切毀缺,皆能复原具足。

第壹佰柒拾柒尊:善见尊者 善见尊者,名阿阇多,意译善见,即善见菩萨。为五十三善知识之第十一。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   据《涅槃经》载,在他降生前其父请相师为之占卜,说他将来必害父母。于是在他降生后,即被由窗口抛下,然大难不死,仅伤其一指。年龄日增,结交邪恶少年,恶迹昭然。后囚禁父母,继承王位,率兵征讨邻国,涂炭生灵,而受到天惩,致遍体生疮,久治不愈。后延请名医时缚迦医治,时缚迦将他介绍给佛陀。佛陀为他讲经。尊者皈依佛法,忏悔前罪,並广泛提倡佛教,其中著名的有五十三位善知识,尊者即为其一。佛陀灭度后,他成为护法王,协助傢迦叶完成了第一次结集。他命终后,因生前的罪恶,堕入宾吒罪地狱;后由于后半生的功德,刹那间从地狱升入上方佛土。未来劫弥勒佛出世时,他当复来世间,名不动菩萨。他最终将获得佛的果位。

第壹佰柒拾捌尊:善根尊者 善根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佛教以身、口、意三业之善,牢固而不可拔动,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诘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引鸠摩罗什语曰:“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具体来说,有三善根,《十注毗婆沙论》卷一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皆从此三生。”《智度论》卷三十亦谓:“一切诸善法皆从三善法增长。”修行者必须重视身口义三业的造作,平时种诸善根,到时就能取得诸善果。尊者刻苦修行,不惜躯命,种诸善根,勇猛精进,成阿罗汉果。

第壹佰柒拾玖尊:德顶尊者 德顶尊者,即德顶菩萨。   《佛名经》将其列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尊者教导众生脱离世俗,皈依佛法。世俗众生,轮回往复,痛苦无穷。降生苦,患病苦,临终亦苦。死后,堕入地狱,受刀林之苦;转生饿鬼,受饥饿之苦;转入畜道,化生虎豹豺狼,受残食之苦。要想摆脱诸苦,跳出生死轮回的循环,获得正果,升往机乐净土,只有皈依佛教。念诵包括尊者在内的诸佛名号而思维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来世得无上菩提。

第壹佰捌拾尊:妙臂尊者 妙臂尊者,即妙臂菩萨。居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虚空藏菩萨之左第二位。密号悉地金刚。主虚空藏吉祥之德。所谓虚空藏,是指空慧之库藏犹如虚空,也指色藏一切功德如虚空。   《大集经》卷十四《虚空藏品》记佛陀解释虚空藏之含义云:“譬如大富长者,多诸民众,无量库藏财宝充满,能行布施,心无悭吝。若行施时,贫穷往者,随意所须,开大宝藏,悉能给与,彼诸众生者得适意。长者施已,心喜无悔。”尊者即协助虚空藏菩萨“于虚空中,随众生所须,若法施,若财施,尽量施与,尽令欢喜”。妙臂,梵语苏婆呼的意译。苏婆呼,又作苏波胡。
共180张,显示18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