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苏麻喇姑的一世情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52:59

    苏麻喇姑,因近年来众多清朝影视剧的热播为大众所知,剧中大多把她描述为康熙的恋人或知己。其实,康熙与苏麻喇姑之间的感情远比影视剧中深厚的多……

 

康熙大帝的启蒙老师

    《啸亭杂录》中《苏麻喇姑》一条记载说,玄烨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短短八字,意味深长,它所反映的情况,与当时玄烨所处客观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清初,痘疹在中原北部地区流行,北京尤甚。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史载:“乙未(顺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中宫出疹,上(顺治帝福临)避南海子(南苑)。惜薪司日运炭以往。十二月,命惜薪司环公署五十丈,居人凡面光者,无论男女大小,俱逐出。”谈迁《北游录》,《纪闻》下,第413页。中宫即福临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由于痘疹肆虐京城,避痘南苑的福临心有余悸,竟下令将惜薪司(今北京西安门惜薪司胡同内)附近地方凡未出痘的居民,全部赶走,以免他们染上痘疹,传给运炭南苑之人,进而威胁自身。在谈痘色变的氛围中,皇室成员纷纷外出避痘,不满两周岁的玄烨,当在此时被迁往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一所宅第(雍正年间改为福佑寺);其长兄牛钮前已夭折,次兄福全被寄养在大臣家中。偌大的紫禁城,一时已非安全居所。
    玄烨晚年曾很伤感地回忆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可见他从小外出避痘,直至福临病逝前不久,即他六七岁(顺治十六七年)出痘痊愈后,才重返皇宫。
    尚在襁褓中的皇子,独居紫禁城外,故照料之人责任重大。玄烨儿时的身边服待人员,最主要有两位,一是孝庄亲自挑选的乳母瓜尔佳氏,一是保姆朴氏。朴氏原是福临的乳母,因敬慎有加,深为孝庄满意,玄烨降生后,孝庄又命她来照料孙儿。瓜尔佳氏与朴氏都是善良、温厚的女性,她们对玄烨“殚心调护,夙夜殷勤”,抚视周详,提携备至。玄烨在她们的乳抱中长大,成为一代英主。
    按理说,孝庄也可以让苏麻喇姑担当同朴氏一样的职任。孝庄嫁与皇太极后,天聪三年(1629年)至崇德三年(1638年)期间,先后生下皇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皇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阿图,皇七女固伦端宪长公主(名未祥)和皇九子福临。对于孝庄这四个儿女的照管,苏麻喇姑肯定是出过力的。她既有照料幼儿的丰富经验,又聪慧干练。可是,孝庄却没有这样做,原因何在?
玄烨曾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
    孩子“学步能言”,大体在两三岁时。玄烨既然不足两岁就离开皇宫避痘,孝庄怎能在他身边言传身教,随时纠正其“越轶”之处?在此期间,幼龄玄烨并未进入紫禁城,孝庄也难以每天驾幸孙儿避痘之所。既要对爱孙施行严格教育,又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所以,孝庄惟有派遣一位她最信赖,且有能力之人,每日前往玄烨居处,代替她对孙儿施教,而苏麻喇姑恰堪此任。
    孝庄没有让苏麻喇姑像朴氏等人那样,只在生活起居上照料玄烨,而是托付给她一副更重的担子,即充当小玄烨的启蒙老师。为此,年已四旬开外的苏麻喇姑,每天骑马奔波于慈宁宫与玄烨避痘所之间,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北长街上,无数次留下她的辛劳身影。
    苏麻喇姑辅导玄烨学习满文,手把手地教他书写。康熙一朝,谕旨奏报,多书以满文。玄烨的满文字体舒展流畅,雍容大度,这是在苏麻喇姑的精心教诲下,从小习练的结果。尽管苏麻喇姑本人的文墨字迹早已无存,但可以肯定,她的满文写得相当漂亮,玄烨的满文书法,受到她的较大影响。
    依据上引玄烨的回忆可以看出,苏麻喇姑还禀照孝庄的意图,对小玄烨进行培养教育,这使他受益终身。玄烨的良好习惯、作风,大部分是在少儿时期养成。例如他曾说:“朕自五龄,即知读书。”表明正是在避痘期间,由于苏麻喇姑的循循善诱,他产生了喜读书,爱钻研的志趣。可以说,在玄烨的幼年、童年时期,孝庄对他的启蒙教育,最初是通过苏麻喇姑而进行,孝庄将玄烨培育为杰出帝王的漫长历程,开端于苏麻喇姑的数年教诲。
    训迪玄烨,手教国书,是苏麻喇姑在此时期的首要职责。此外,关于玄烨的日常起居,饮食调理等方面,苏麻喇姑也会加以关照,随时将有关情况奏报孝庄,并将孝庄的旨意带给朴氏、瓜尔佳氏等人。比起后者,苏麻喇姑对玄烨生活上的照料可能并不很多,但却处于一个相对更高的位置,即代表孝庄对朴氏等人进行督促指导,并就照料事宜,同内务府等处人员联系、磋商。少儿玄烨身心发育良好,为其后60余年的治国生涯打下坚实基础,这和他避痘期间,苏麻喇姑、朴氏、瓜尔佳氏等人鞠育佑护密不可分,同时也说明孝庄独具慧眼,知人善任。
    碍于苏麻喇姑的身份,正史中对于上述情况从未提及,但是她曾辅导幼年玄烨学习满文一事,却被传为佳话,直至嘉道时期,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礼亲王昭梿将此事书于《啸亭杂录》中,为我们留下珍贵的文字记载。

 

 

康熙尊称苏麻喇姑“额娘”

    一份康熙年间内务府官员奏报宫内食用猪肉数额的清单上写道:“……苏麻喇额涅格格、爱新之妈妈(妈妈即汉语中奶奶,爱新的身份不详。),猪肉各三斤……”。清单没有缮写时间,但所述人员里,包括皇十七子胤礼和玄烨的乳母瓜尔佳氏。胤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瓜尔佳氏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据此推断,清单是写于三十六年三月至三十八年七月之间。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月初二日,议政大臣、领待卫内大臣兼内务府总管马思喀等,就宫内外各项人员的口粮数额,向玄烨奏报,其中也述及苏麻喇姑:“……苏麻喇额涅妈妈、格格等八人,萨满一人”,“每人每日用稻米”若干。满文朱批奏折,马思喀等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初二日。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三月二十四日、十月二十六日,马思喀等关于节减宫内菜蔬用项的两次奏报中,又先后五次提到“苏麻喇额涅妈妈”。如在奏折中说:“苏麻喇额涅妈妈自十月十六日至来年二月三十日过冬之各样鲜菜二百一十斤,红萝卜十六斤,水萝卜八斤,胡萝卜八斤,王瓜四十只,茄子四十只,盐四斤。自三月初一至十月十五日,每日食用鲜菜三斤六两。此外,五月内每日用水萝卜六只;六月至八月,每日用王瓜六只,茄子六只;九月至十月十五日,每日用红萝卜三只,水萝卜六只,胡萝卜六只。欲将此内过冬鲜菜二百一十斤减去十斤,余二百斤;红萝卜十六斤内减去一斤,余十五斤;王瓜四十只内减去五只,余三十五只。其它各项菜蔬仍旧。”满文朱批奏折,内务府奏,康熙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
    苏麻喇姑的上述不同称谓,为进一步考察她在宫中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额涅格格(eniye gege)”、“额涅妈妈(eniye mama)”,都是满语。“额涅”,即额娘、母亲;“格格”,本意为“姐姐”,是对女子的尊称,亦用于皇室女儿的称号,对于苏麻喇姑所取之意,当是前者;“妈妈”,即奶奶、祖母,也可用来泛称年长的妇人。苏麻喇姑的这几种称谓,体现出她同孝庄、玄烨及其儿女们之间的关系,即孝庄称其为“格格”,玄烨称其为“额涅”,皇子、公主们则称其为“妈妈”。因为只有“主子们”对苏麻喇姑如此称呼,宫内才能仿而效之,作为通称,并见诸内务府大臣的奏折。
    孝庄称苏麻喇姑为“格格”,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是对忠诚老仆的回报。在孝庄培育、保护福临、玄烨两位幼龄皇帝的艰难历程中,曾得到苏麻喇姑多方面的帮助。苏麻喇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清皇室,亦即对清朝建国初期的巩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孝庄对这位跟随自己几乎一生的女子,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二,是由孝庄同苏麻喇姑的特殊关系所决定。她俩之间,实际上早已超过一般的主仆。苏麻喇姑与孝庄自小相伴。皇太极去世时,孝庄刚刚三十出头,在其后长达四十四年的寡居生活中,她虽然身为国母,位极至尊,但作为正常人,特别是女性,不能没有一位能够倾诉衷肠之人,而聪颖伶俐、善解人意的苏麻喇姑,则无可替代地胜任这一角色,不仅为女主人办理大小事情,是她的得力助手,并以一颗在情感上同样欠缺的心灵伴慰着她,是她可以无话不谈的知己。如果说前一原因体现出一定的政治色彩,后一原因则更多地包含着孝庄本人对苏麻喇姑的深情。
    “额涅”,当是玄烨幼龄、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对苏麻喇姑的称谓。他这样呼之,其来有自。
玄烨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幼年很少得到亲生父母爱抚,继位后,对待儿时曾照顾过自己的人,如乳母、保姆等,格外亲近。朴氏和瓜尔佳氏,分别被封为“奉圣夫人”与“保圣夫人”,她们去世后,玄烨都亲临吊唁,多次遣官致祭。瓜尔佳氏的“初次祭文”中写道:“尔为阿母,堪作表仪。方谓克享遐龄,永绥多福;岂期大耋未届,一病沉绵。抚视再三,临丧哀悼……”。表明瓜尔佳氏病重时,玄烨曾几次亲临探望,后又亲至丧次。他不称逝者为“乳母”(满语为嬷嬷额涅,meme eniye),而谓“阿母”(满语为额涅,即母亲),反映出他对瓜尔佳氏的真挚感情。可见,清帝对在自己儿时予以照料的妇人,可以直呼为“额涅”(阿母)。苏麻喇姑同瓜尔佳氏就是其中的两位,而且可能是康熙年间享此殊荣的仅有二人。
    苏麻喇姑毕竟不是玄烨的乳母,孝庄允许爱孙称其为额涅(额娘),体现出她的通情达理,也表明她对苏麻喇姑与孙儿之间的情义,持赞许态度。她在处理家庭成员及后宫人员之间的关系时,能够从大局出发,照顾到各方面的因素,从而促进了皇室内部及后宫的和谐。这一明智方针,后被玄烨所仿效。
    对于玄烨的这种称呼,苏麻喇姑倍觉欣慰,也感慨万端。她的年龄与孝庄接近,但孝庄是玄烨的亲祖母,苏麻喇姑既为侍女,自然要屈居下辈。玄烨呼之为额涅,恰如其分,无僭越之嫌。再者,苏麻喇姑没有子女,她对自己辅导、照料多年的玄烨怀有母爱,乃人之常情。她内心深处,十分希望玄烨称其为额娘,因为从这一称呼中,她可获得更多的慰藉与满足。
    “妈妈(即汉语奶奶)”是玄烨的儿女们平时对苏麻喇姑的称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子们奏报苏麻喇姑病情的折子中,都称她为“苏麻喇妈妈”,而玄烨的朱批,也随着皇子们,称其为妈妈(见下文)。这说明苏麻喇姑步入高龄,特别是玄烨的下一代长大后,人们对她的称呼也有所变化,“格格”、“额涅”等渐渐弃而不用,“妈妈”成为当时宫内对她的通称。概括而言,“额涅格格”、“额涅妈妈”和“妈妈”,是苏麻喇姑在世时,宫中不同时期对她的称谓,这实际上是仿照孝庄、玄烨及其儿女们的叫法。尽管有时也兼而并用,但总的趋势是后者逐步代替前者,最终以“妈妈”相统一。至于“苏麻喇姑”的称呼,看来是她去世后才出现,并逐渐取代“妈妈”,成为后人们对她的通称。
    还需指出的是,“额涅格格”与“额涅妈妈”,均为两种称谓的混合体,同指一人。这是当时人们称谓中的一种习惯用法。满文档案及其它有关史料中,类似的例子很多,而且有不少是出现在皇室人员之间。如玄烨称祖母孝庄为“太皇太后圣祖母”;皇子们称嫡祖母孝惠为“太后祖母”,称生母或庶母为“妃母”(妃额涅)”,对王公之母呼为“母福晋(额涅福晋)”,等等。有时名号在前,家庭称谓在后,有时反之,约定俗成,并无一定。
    写于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的宫中用肉数额报单,其人员排列顺序,透露出苏麻喇姑在宫内的微妙地位。
    报单上人员顺序依次为皇太后、皇上、妃、嫔、贵人、常在、公主、乾清宫宫女,乳母、祭祀萨满、皇太子、大阿哥……(皇子以长幼序,直到)十七阿哥。其后为翊坤宫公主、永和宫公主、长春宫小格格……。皇室成员(包括各自的服侍人员,如宫女、嬷嬷等)后,紧接着便是“苏麻喇额涅格格、爱新之妈妈”。再往下,则全部是非皇室成员,即在宫中服役者,如妈妈、太监、待卫、工匠、剃头人、译书人,等等。苏麻喇姑恰恰是被放在皇室成员与非皇室人员之间,即前者之末,后者之首。
    报单反映的人们每日所用猪肉数额,也很说明问题。
    皇太后所用最多,共计60斤猪一只,鹅一只,鸡二只;皇上为次,猪肉25斤(玄烨朱改为20斤),鹅一只,鸡三只。以下递减,如皇太子,猪肉24斤八两;一般成年皇子,猪肉八斤12两(玄烨朱改为八斤)。所有嬷嬷、妈妈、宫女等,猪肉或为一斤八两,或更少;太监、工匠等人,又等而减之。苏麻喇姑为猪肉三斤,比皇室成员少,但居非皇室人员之首。
    苏麻喇姑在宫内的这种特殊境况,在前述康熙四十年马思喀的两件奏折内,进一步得到证实。
马思喀等首先将宫内外菜蔬消费机构及人员分为两类,即皇室成员的饭房、膳房,及皇室外人员。
第一类:宁寿宫之饭房、膳房,妃、福晋之饭房,皇上之饭房、膳房,毓庆宫饭房、膳房,咸安宫饭房、膳房,多罗四贝勒(胤禛)、多罗五贝勒(胤祺)、多罗八贝勒(胤禩)、九阿哥(胤禟)之饭房,等等。
    第二类:苏麻喇额涅妈妈、四位格格们、宫女等,三宫(乾清宫、毓庆宫、咸安宫)宫女、太监喇嘛、太监和尚、修书人、制药人、刻书工匠、烧玻璃人、茶上人、饭上人、做果子人,译书人、侍卫、拜唐阿(听差人)、太监们、阿哥之师傅、奶公、哈哈珠子、拜唐阿、太监……等等。苏麻喇额涅妈妈仍然居皇室外人员之首,其次是四位格格,她们当是由宫中抚养的宗室之女。
马思喀等随后又奏报节约菜蔬的详细方案,引人瞩目的是,苏麻喇姑和四位格格竟被置于皇室成员之列。其所述人员,顺序如下:
    第一类:太后,端顺妃、淑惠妃,色木根母福晋,苏麻喇额涅妈妈、格格等4人,皇上(包括各主位、公主),皇太子,贝勒、阿哥、福晋。
    第二类:各宫及贝勒、阿哥之宫女、妈妈,苏麻喇额涅妈妈、格格们之宫女,宁寿宫之妈妈,宁寿宫之宫女,端顺妃、淑惠妃之宫女,色木根母福晋之宫女,贝勒、公主之嬷嬷、妈妈,贝勒、阿哥之哈哈珠子,等等。
    皇宫内等级森严,名分事关重大,上下尊卑之间,不容有丝毫混淆。马思喀先将苏麻喇姑置于皇室外人员之中,后又归入皇室成员内,而玄烨并不以为忤,这种特殊现象,当如何解释?
苏麻喇姑并非清皇室成员,但由于前述各种主客观原因,实际上,她已不属于一般服侍皇室之人。她与皇室之间,特别是与孝庄和玄烨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这使得她的名分较为特殊,即游离于皇室人员与非皇室人员之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将她置于前者或后者。马思喀正是这样做的。作为内务府总管,他悉知苏麻喇姑的情况,所以在有关事宜上,处理得较为灵活。

    以上文字摘自杨珍著,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康熙皇帝一家》,题目为编者所加。

    中国数千年帝王家庭中,康熙皇帝一家独领风骚,备受瞩目。本书发掘满文档案,揭示这一帝王之家鲜为人知的情况,剖析众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耿全面地认识康熙皇帝、更深入地了解清朝历史。康熙皇帝治家的成败得失,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