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泽东身边神秘女人为何终身未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6:05:28
:毛泽东身边神秘女人为何终身未婚?(2010-06-22 12:01:37)转载 标签:

毛泽东

王海容

肖凤林

叶子龙

外交部

副部长

中国青年

王季范

文化

分类:史话探秘

    毛泽东的身边曾经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女人,她因高考名落孙山,毛泽东曾亲自为她修改文章,后来成为外交部副部长,是中国外交部58位副部长中唯一的女性,可是她却一直单身,至今未婚,她究竟是谁?她为什么终身没有结婚?她与毛泽东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关系?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内幕吧。
    王海容出身于一个知书识礼的书香门第。她的祖父王季范,是一个比较有名望的无党派知识分子,50年代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后来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他对王海容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王季范与毛泽东的亲缘关系,使王海容得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并得以“飞黄腾达”。王海容的母亲,叫肖凤林,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王海容对母亲很孝敬,后来一直跟母亲生活在一起。
    王海容小时候曾有过其他的名字,“海容”这个名字,有说是她祖父给她起的,也有说是毛泽东为她改的。问她究竟如何,她笑笑说:“是的,是我爷爷给起的。”海容二字乃是取自古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由此可见,王家希望这个女儿,要胸怀四海,博学广闻。
    毛泽东吩咐叶子龙:“找海容来谈一谈。”
    在人生的航道上,她是一帆风顺。王海容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是在1957年盛夏。在那次高考时,王海容名落孙山,当个化学工程师的美好理想顿时成了泡影。那个时候,王家也无北大、清华一类高等学府的后门可走。
    最初的时候,王海容的心情虽然苦闷,但还想重温大学的美梦。然而,1958年的“大跃进”,王海容对工程师的痴迷似乎淡化了。她想参加工作。但是王海容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家庭的一致反对。教育世家,虽说不再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高中的学历毕竟分量太轻了!他们想让王海容认真复习,第二年再参加高考。王海容瞒着家人,在全市奔走寻找工作,终于找到了北京化工厂。王海容偷偷办妥了入厂的手续,木已成舟,面对既成事实,大家不知所措,到底还是默许了海容姑娘的选择,半是开明家风,半是无可奈何。王海容很快跨进了北京化工厂的大门,默默地开始了她一生中短暂的两年徒工生活。
    196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署名徒工王波、题为《我的经验》的心得体会。这家当年发行量近30万、社址在北京正义路3号的青年刊物同时还发表了胡耀邦、陈士榘将军等革命前辈撰写的重要文章。杂志的封面是中国雕塑工厂集体创作的一幅雕塑《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当时,谁也没有去想这位“徒工王波”是何方人士,更没有把这篇普普通通的文字与领袖人物联系起来。不过,让人困惑不解的是,编辑部却为名不见经传的“王波”的这篇“大作”写下一大段提纲挈领的编者按语:
    《我的经验》是一篇好文章。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对有高中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当徒工是不是屈才,青年徒工应该如何去体会今天党和国家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自己应该如何迅速地掌握阶级斗争知识和生产斗争知识等问题,都作了清楚的阐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和革命者应该如何对待革命工作中的错误缺点这两个问题。文章中说:“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正的知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任何书本知识只有在书本的作者们在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否则,书本上的道理便只是无用的假道理,决不是能够改造世界的有用的真理。”又说:“在上面,我讲的全是些好事情,这是真的。难道没有一点坏事情,或者叫作错误缺点的吗?当然是有的,年年有的,月月有的。怎么对待呢?以我们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把所有错误缺点,一件一件克服掉。”我们认为,真正从思想上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对我们广大青年是有益的。我们希望大家好好看一看这篇文章。
    40年过去了,现在真相大白:原来这位王姓“徒工”不是别人,就是毛泽东的姨表侄孙女、迄今为止中国外交部58位副部长中唯一的女性王海容。《我的经验》是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文章。
   北京化工厂的经历在少女时代王海容的记忆里是很难抹去的。那时,她深感思想上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中国青年》杂志社在获悉了王海容的不寻常背景后,便约她写一篇经验体会文章。王海容有感而发,写就一篇洋洋数千言的长文,详细介绍自己高中毕业后在北京化工厂当徒工的经过和体会。文章的初稿这样写道:1958年大跃进,我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到北京化工厂当徒工。在我们徒工中,有人认为读了12年书当徒工是屈才,我觉得,今天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们应当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有用书本知识和生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生产水平。事实证明,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师傅的帮助,在短短几个月中,已掌握了较复杂的操作技术。老工人有丰富的技术经验,这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我们应虚心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质和生产经验。我也懂得,今天的劳动不是为资本家而是为劳动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这是无尚光荣的。劳动对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改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培养我们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这不是屈才不屈才的问题。我们要做又红又专工农化的知识分子。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才算是有用的。厂党委还为徒工制订了“六三”工作制,即每天6小时工作,3小时学习。所有徒工都在厂办化工学院学习,我们技术提高得很快,这说明党对我们徒工是何等信任和重视。我们想想,旧社会的徒工有这样幸福的生活吗?工厂还给我们保健食品,国家还给我们各种福利,党和国家对工人的关怀,我们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这是值得自豪的。……王海容的文章表现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生对当时那种阶级斗争社会的认识。对自己这篇文字,王海容有点不踏实,很想听听毛泽东的意见。于是,王海容在那年8月1日给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信上这样写道:叶伯伯: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中国青年》杂志社要我去当通讯员。早几天,他们编辑部的同志对我说,现在他们需要一些关于徒工生活的稿子。因为社里经常接到一些工厂徒工的来信,他们大多不安心当徒工,其中许多人认为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去当徒工是“大材小用”,是“屈才”的。我是当过徒工的,对徒工生活也有一些体会和感受。所以,《中国青年》杂志社约我写一写关于自己对徒工的体会和认识。以便帮助广大青年徒工早日改变上述不正确的态度,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同时,他们还希望能够得到主席公公对青年徒工的指示和希望。稿子我现在已经写好了,但感觉许多地方重点不突出,内容也欠佳。我想让主席公公在百忙中抽出一点点时间替我修改一下。其实,王海容是想请毛泽东对文章提一些修改意见,最好是能够亲自改一改,以提高文章的价值。
    因为她知道,作为至高无上的领袖,毛泽东太忙,操劳的是党和全国大饥荒的大事,对自己这样一个中学毕业生的文章,有没有时间看都是问题。所以,她在给叶子龙的信中最后也表示,如果主席公公没时间代她修改,就请将文章寄回来。
    10月中旬突然接到通知,说是毛泽东要亲自见她。王海容欣喜若狂。毛泽东10月17日上午亲笔在王海容的来信上作出批示:“找王海容今天下午3时15分来这里一谈。”
   王海容出入中南海,与毛泽东熟识
    王海容与毛泽东的次女李讷年龄相仿(长李两岁),由于她常随王季范作客中南海,便与李讷成为朋友。因两人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各异,性格爱好共同之处并不多。但因是毛泽东的皇亲国戚,加上与李讷的友谊,王海容可以随意进出中南海,有时还能在丰泽园住上几天,无异是毛泽东家族的一名“编外成员”。正当花季妙龄的王海容性格文静,更兼家风书香渊源,她平素接物待人彬彬有礼,有与众不同的教养。这多少令毛泽东刮目相看。一次,毛泽东与王季范祖孙在中南海闲坐聊天。
    兴致颇高的毛泽东和王海容闲聊起来。“海容啊,我这大门一直是朝你敞开的,什么时候想来就来,来了也可以住下来不走,就算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你看要不要得哇?只是不晓得你爷爷舍不舍得,放不放心罗!”
    王季范说:“海容跟着你,走的是社会主义的大道,我怎么会不放心,不舍得呢?”毛泽东如此安排对王海容一生利也,弊也,那是见仁见智的事了。是非惟有留待后人评说。
    在1960年10月毛泽东亲自见王海容之后,王海容进入北京师范学院。王海容读的专业是俄语系,按学校的教学方向,她将来毕业后是要去当中学俄语老师的。但是,王海容毕业后,却没有当过一天老师。无人知道她入学时是否走了“后门”,但众所周知的是她在1965年毕业分配时走了个大“后门”。
    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后,她并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这些知识。她涉猎很广,除了她的专业外,她对哲学、文学、数学,甚至军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即使是语言,除了俄语外,她对英语、法语、德语,也都学习。这为她后来“跳龙门”进入外交部工作,打下了较好的语言基础。
    毕业以后,绝大多数的同学分配到中小学当老师去了,王海容则青云直上,这就使得她的同龄人没人攀附她这个高枝。这也许是造成王海容至今仍是单身的原因之一。
  外交部之“王”
    1965年11月,王海容进修学习结束后,由周恩来总理指示,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开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
    从职务上看,她因为刚从学校毕业,刚刚参加工作,充其量也只能是个级别最低的秘书而已。然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由于她的特殊背景,还有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的特殊关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着特殊的“份量”。
    王海容到外交部之后,的确春风得意。从她履历中可以看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她接连荣升了好几级。那时候,有“坐直升飞机上来”之说。
    请看:1965年11月,她作为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跻身外交部办公厅工作,按一般的情况,那顶多也只是个科级秘书而已。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轰轰烈烈”搞了三四年。这期间,她出入中南海,活跃于毛主席身边,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位,但其“活动的权力”则等同于钦差大臣一般。到了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说是因为工作需要,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负责人”不是什么职衔,虽然权力在握,毕竟比较虚浮。时过半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第二年,1972年,接着又一道任命下来,王海容被提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再过一年,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了。此后,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4年多,直到她因投靠毛泽东和“四人帮”而失势倒运。
    周恩来临终向王海容、唐闻生披露关于江青的秘闻
    那是1975年12月的一天深夜,电话的铃声。“出什么事了?”王海容心里暗自嘀咕。电话是周总理的警卫打来的,说总理有事叫王海容和唐闻生去一趟。此时的总理已因癌症而动过了几次大的手术。与绝症苦苦抗争了几年的他,这时已显得精疲力竭,癌细胞已无情地扩散了。总理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
    当她与唐闻生驱车赶到305医院,心怀忐忑地迈进总理病房时,周总理脸色苍白地仰卧在病床上,总理的健康已经不允许他坐着待客了。
    简短的寒暄后,周总理面色凝重地对王、唐说:“主席讲‘江青有野心’这句话,你们都听到过的,当时你们在场,你们要做历史的见证人。”总理讲这番话时语调不高,语气严肃。王海容和唐闻生不由得相互对视了一下,体味着总理的嘱托,感受着这句话里沉甸甸的分量。总理还想说什么,他动了动干裂的嘴唇,但又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于是便挣扎着去取水壶。王、唐急忙拿过病榻旁小茶几上的小水壶送到总理嘴边,总理慢慢吸了一口,微微摇摇头,示意不喝了。看到总理已很虚弱,王、唐含着泪,默默地退出了病房。
   她之所以没有结婚,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大学期间,她年龄尚小,虽然也是谈情说爱的时期了,但她的身世,她那时的心境,她能看得上谁呢?自从“白马王子”求爱受挫之后,几乎所有的男生对她更是敬而远之。后来她上了贼船,便更加春风得意,“眼睛长到脑门上”。再后来,她颓然从高位上跌落下来,此后便是数年之久的门庭冷落,那时她无心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待她重新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以后,白发已经丛生,她已经习惯了单身的生活。
    即使如此,人们发现,每天投寄给她的信件还是相当多的。这些书信中,除了工作的联系之外,也少不了异性的求爱求婚信,有热情奔放的,也有含情脉脉的。这些迟到的情书,一封接一封,从四面八方飞来。可是,王海容竟默默地将它们锁在抽屉里,将它们锁在心底里,从未与人谈起过。
    今天的平民生活
    今日的王海容虽然没有结婚,但她并不孤独。她有着一个幸福的热闹的家庭。和她居住在一起的有她的5个亲人:母亲肖凤林,弟弟王起华,弟媳裴震坤,侄儿王宇清,侄女王宇丹。她们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边,住房原是过去的某外国使馆的一部分。一条僻静的小巷,隔开了繁华的闹市,一座欧洲风格的雅致小楼,显得格外清静,幽雅。
    王海容的母亲,年老多病。再加上历经沧桑,饱受挫折磨难,老人身心受损,脑子已不太正常,受不得一点儿的刺激。家里请了个保姆,但王海容下班之后,也少不了买菜下厨房。(资料来源《海南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