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 铁原之战:189师1个营如何敢挡英军1个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6:23:34
铁原之战:189师1个营如何敢挡英军1个旅 

 

 

    《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杂志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萨苏供稿)

 

    

 

    图注:566团团长朱彪和他的部下们(在抗战胜利时的照片,朱彪时任营长)

 

    

 

    图注:五次战役63军进攻线路地图(可以看到566团位置)

 

    志愿军老兵回忆铁原之战,通常都会从五月下旬说起。

 

    1951年5月20日,李奇微中将判断志愿军参加五次战役的部队粮弹已尽,下令所部美军,韩军与其他所谓“联合国军”部队全线反击。

 

    而志愿军此前的攻势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左翼部队深入到麟蹄以南韩军纵深,打垮了韩国第二军团,部队士气高昂,右翼部队最前锋的189师已经渡过了洪川江,看汉城得扭头往后。虽然部队普遍认识到了后勤不足的问题,但大多在等待给养的到来,而没有意识到后方的运输线已经被美军基本切断,前线各部将面临无粮无弹的生死关头。

 

    志愿军总部由于掌握的情况更加全面,通过对前方情况的分析感到了危险,彭德怀下令志愿军部队从进攻转入防御状态,但这个命令直到5月21日才发出,因此美军反击时前线各部此时仍在努力寻找战机。

 

    双方都在寻机攻击,两台庞大的战争机器激烈地对撞了。5月20日,各条战线都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有的部队报告,美军反攻甚至动用了精锐的特种部队和空降兵。

 

    例如,已经突进到洪川江南岸的189师566团,就在小里山和为大规模反击开路的美军空降兵狭路相逢。

 

    

 

    五次战役打到1951年5月20日,刚刚从阵地下来休息了半天的566团3连代理连长唐满洋接到团长朱彪的命令,全连立即整理装备,准备夜袭迂回到志愿军背后的美军空降兵。(朱彪的命令,是在我采访唐满洋的时候,唐老亲口所述,日期和地点,则是根据189师战史推测出来的。)

 

    17日夜,566团于西川里渡过汉江,占领了汉城东面的小理山,他们的阵地已经成了整个志愿军战线上向南方挺进最深的部分,切断了美军第七师和韩军第二师之间的联络。“联合国军”匆忙派出了美军第七师和英军第29旅发动反击,在坦克和装甲车掩护下向小理山发动了五次强攻,均未能得手。但由于后方接应部队遭到敌军阻击,伤亡很重的566团也一直得不到补充。

 

    这种情况下,美军发动了一个令中国兵十分惊讶的行动。

 

    根据566团1连一名老兵提供的情况,20日下午,一架美军运输机自西向东飞越1连和3连阵地,之后在志愿军阵地后方出现了片片降落伞。随即传来消息称美军空降部队攻占了566团阵地后方的问礼里北山,这座山,在地图上称做580.7高地。团长朱彪调整部署,下令放弃一部分阵地,部队向主阵地靠拢,并集中1,3,7三个连准备反击美军空降部队。

 

    说来,此时志愿军在汉江以南的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血战,粮弹两缺,已经打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特别是一直冲在最前面的566团,此时每个连只剩下四五十人,战斗力锐减,实在不是个发动进攻的好时机。

 

    但是,谁叫566团的团长是朱彪呢?566团团长朱彪,是一条真正的硬汉,当营长的时候曾经四处负伤不下火线,打出了华北野战军有名的“钢铁第一营”,后来的19兵团政委李志民亲自送他去医院,严令大夫用一切代价保住他的腿。

 

    老兵们对朱彪还有一个描述——极有男人魅力,走到哪儿都引得大姑娘小媳妇瞟他。

 

    太有男人魅力也是有麻烦的,据说朱彪第一次要提师参谋长那天,有一位军级干部提着枪满营房打听“朱彪在哪儿?”

 

    朱彪的提升因此压了好几年,具体是为了什么,却是谁也不敢问。

 

    所以,就算是一个连只有四五十人,就算是全团上下都饿得打晃,朱彪照样下令——抓几个活的回来给我看看。

 

    有什么样的指挥官,就有什么样的部下。绰号“天杀星”的唐满洋就是朱彪手下的一员悍将。

 

    唐满洋自己倒不认为自己是什么悍将,他说——那时候我跟朱彪最好了。朱彪这个人馋,走哪儿都喜欢吃点儿好的,喝点儿好的,可他又不能犯纪律。我呢,没啥别的爱好,就爱玩个枪,出去打个野物什么的,回来就跟他分。所以他最喜欢我。

 

    那时候的唐满洋,不过是个排长,和朱彪差着七八级呢,可俩人愣好得称兄道弟。

 

    看来,《红日》里面解放军战士打猎,并不是胡编乱造,子弹,也早不是打鬼子时代一人三发的水平了。

 

    唐满洋枪法好,老战友说他出去打猎,只要听见枪响就没有空着手回来的。566团一入朝就全换了苏联装备,唐满洋却专挂一杆德国造大镜面二十响——用熟了,有感情了。

 

    看《亮剑》,一直对李云龙那个警卫员和尚情有独钟,那功夫,那枪法,哪个部队有这么一号儿,可真是给个榴弹炮都不能换阿。

 

    等见着了唐满洋,才明白,敢情和尚就是这样儿的!

 

    1958年大比武,射击比赛各军都上了王牌,63军出阵的就是唐满洋。

 

    隐现靶射击,靶子忽隐忽现,老唐枪往脸上一贴,连发七枪,七个伪装靶一露面就四分五裂。四座皆惊的时候,老唐把枪一放,不打了。

 

    怎么回事?

 

    老唐微微一笑,从鼻子旁边的脸上抠出个子弹头来。。。

 

    死守铁原那一战,美国兵的一颗高机穿甲弹打在唐满洋面前的石头上弹起来,正钻进他的面颊里。这颗子弹嵌在他鼻甲右侧的骨头上已经七年了,医生一直不敢动手术,却被他连续的贴腮射击给震了出来。

 

    十年前,七十多岁的唐满洋到老部队,看见训练技痒,拿过一个手榴弹来,一扔就是六十多米,寒碜得一班小兵个个想挖个坑把自己埋了。

 

    直到今天,提到唐满洋,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没一个不服气的。

 

    打记事儿就是孤儿,打当兵就是突击队,和马家军拼过刺刀,刀劈过阎锡山的炮兵营长,拆过美国装甲车,捉过英格兰俘虏,这就是老兵唐满洋的战争生涯。

 

    他的一个老战友评价——“我们不过都是当兵吃粮的,唐满洋,好像就是为了打仗杀人生下来的。”

 

    唐满洋自己没见着美军空降,那时他刚从阵地上下来,死守了两天两夜,好容易得着机会,一倒下就睡得天昏地暗。正在香甜的时候让他的通信员姚显儒给叫起来了。唐满洋没有手表,可是看看天色,自己刚刚睡了两三个钟头,听周围也不象有什么紧急情况。

 

    怎么回事儿?这话问得就带了三分怒意。

 

    等得了命令,唐满洋不怒反笑——太好了。

 

    唐满洋是战斗英雄,却绝不是战争狂,何以听到这个命令如此开心呢?

 

    无他,老唐心说——真是瞌睡送个枕头来,这一仗打好了,能把教导员升上去了吧?

 

    

 

    唐满洋说的教导员,指的是原566团二营教导员魏应吉。两个人一块儿在兰州打过窦家山,从西北一直打到朝鲜,堪称是过命的交情。

 

    打窦家山的时候魏应吉是连指导员,唐满洋是连里的战士。

 

    打小理山的时候,魏应吉,正在唐满洋的连里当战士。

 

    这是怎么一笔糊涂账呢?

 

    原来,秦琼也有卖马的辰光,后来的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魏应吉这会儿正是最倒霉的时候。五次战役前期,魏应吉因为放跑了英军29旅刚刚受处分被放到老唐连里当了战士。

 

    一个营教导员怎么能放跑英国人一个旅?

 

    有个当时担任排长的老兵回忆,英军29旅逃跑的事儿是这样儿的——“五次战役开始时咱们先打的它的英国29旅!穿插目标是议政府,从议政府开始就转向东去了。情况基本是这样的。英国29旅被打得很惨,但它的老兵多,枪法准,伤亡差不是很大。

 

    铁原之战:189师1个营如何敢挡英军1个旅

 

    

 

    

 

    图注:美军特种部队——游骑兵Ranger

 

    

 

    

 

    毕竟我们的通讯差,还有机动差。其实主要是我们想拿拿不下它。好容易堵住了,地形我也看了,英国29旅也是王牌,想把它消灭在这里,我们当时一营到了,二、三营跑错了地,方向不对,结果一个营也集结不起来。朱彪气得跳脚:妈了个臭X的,想吃肉了没有人来下筷子!

 

    我在那怎么说啊!眼睁睁看着着,我们的轻、重机枪火网没有什么作用,人家往坦克里或装甲车里一呆,嗖地就跑了!我们就是拿肉和钢铁拼!让敌人跑了不少。”

 

    魏应吉因为带着二营没能及时赶到阻击阵地,被撤了职下连当战士。

 

    撸得真够狠,而且有点儿冤。因为二营也是个步兵营,并没有多少反坦克器材,赶到了,也未必能堵住29旅。不过,这就叫军令如山。从魏应吉走麦城,大概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当时中国军队有那样和装备不相称的战斗力。

 

    魏应吉被撤了职,是官方的说法,组织的决定,可这决定到了唐满洋这儿,就完全变了味儿。照唐满洋的想法,教导员就是教导员,你让他去炊事班他也还是我们的教导员!让老魏到我连里当战士?那是看得起我唐满洋,上头知道我这儿战斗骨干太少,让老魏给我压阵来的。

 

    魏可不是个光动嘴皮子的政治干部,此人能打仗,有文化,尤其是一杆驳壳枪指哪儿打哪儿,在部队中威望很高。所以,魏应吉当了战士,连排长见了他照样敬礼,毕恭毕敬的,拦都拦不住。

 

    有老兵说,这是566团的传统,也是189师的传统,恋旧,抱团。

 

    在采访原189师师长蔡长元的幼子蔡小心时,他对我说了一件事情。

 

    有一回,他去山西办事,恰好当地领导是蔡将军的老部下,认出了他,于是坚决留住了不让走。第二天,十几个身穿旧军装的老人从几十公里外的干休所赶来。他们都是蔡长元将军的老部下,有的跟着他打过日军观摩团,有的跟着他打过太原石家庄,更多的,跟着他打过铁原。

 

    将军在文革中蒙冤被监禁之后,他们再也不曾相见。

 

    老兵们赶来,为的就是“看一眼蔡长元的小儿子”。席间,一个老军人忽然抱住小心,象对着自己的兄弟一样大声痛哭起来——“蔡石头啊,你可算是回来啦。。。”

 

    别的老兵连忙把他拉开,解释道——他喝醉了,你,长得太像你爹。

 

    小心离开的时候,十几名老军人排成两列,军礼相送。

 

    那时候,蔡长元将军已经过世两年了。

 

    在这些老兵的心里,大概从来不懂什么叫人走茶凉。

 

    老军人们军礼相送的照片,一直被小心珍藏在随身的手机中,我想,他是一生也不会忘记这个场面吧。

 

    大概因为这种传统,接到打美军空降兵的任务,唐满洋第一个念头,就是打个漂亮仗,立了大功把教导员重新升上去。

 

    至于立大功和教导员官复原职之间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唐满洋想都没想。

 

    老唐好像一生不愿意把事情想得很深,是真正的性情中人。

 

    第一次采访唐满洋的时候,老唐在住院。可能是职业习惯,进入病房第一眼,就感觉老唐和他同屋的病友关系紧张。

 

    后来一琢磨这关系紧张很正常。那位病友看得出来是个身世教养都出类拔萃的人物。老唐呢?一辈子吃亏就吃在没文化,这俩人根本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也就罢了,偏偏老唐还老得白发堆山,走路都打晃,睡着了就不断的哼哼,睡醒了就不断的咳嗽,吐痰,吐痰,咳嗽。。。

 

    于是,那位病友鄙夷的目光和老唐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之间,就形成了类似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

 

    那天的采访,老唐说了说五次战役中的几个战斗。

 

    采访中谈起了这么一档子事儿——据说566团突破临津江的时候,守江的比利时营布了三道带刺铁丝网,手榴弹都炸不开,爆破组伤了七八个。急得团长朱彪大喊——“唐满洋!唐满洋”,是有这么回事儿吗?

 

    嗯,有这回事儿,唐满洋点点头。当时我跟他说——打掉敌人的机枪,只要一分钟,我就能突破!

 

    朱彪集中了全团的火力,对比利时人的机枪阵地猛烈开火。与此同时,唐满洋手提一口鬼头刀,已经一个滚翻跃进到了铁丝网近旁。

 

    只见他挥刀就砍,三道铁丝网如同瘫痪的死蛇,转眼就被他撕开了一个口子。

 

    “别人没有用过刀么?”

 

    “别人也用刀。”老唐回忆了一下,“不过,砍了半天也砍不断。这里头有窍门。”老人做了一个劈斩的动作——“他们往铁丝上砍,那颤悠颤悠的,哪能砍得断?你要找到与铁丝网相连的钢柱,贴着一刀砍下来,什么铁丝网能吃得消?”老唐说,这一点,还是他在太原打阎锡山的时候学会的,在双塔寺冲进国民党军的炮兵阵地,砍死一个炮兵营长,立了双大功。

 

    在朝鲜也是双大功。

 

    话说得轻巧,却见旁边那哥们儿的面色越听越绿,越听越靠近,最后张大了嘴目瞪口呆,半天缓过神儿来,冲着老尹一个劲儿地抱怨——“这些人,国家都应该给养起来才对阿。”

 

    老唐哼哼一笑,咪着眼睛斜他,那副得意的面孔仿佛是个孩子一样。

 

    晚上八点,部队集结完毕,魏“教导员”给做动员——“敌人空降了一个连,目的就是要切断我们的退路。现在他们正在收缩,也没有修工事,趁它立足未稳,干它一家伙。。。”

 

    事后分析,当时空降的敌军应该不到一个连。但是,志愿军集结的时候,敌情已经起了一些变化。566团收缩后,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之间的联络恢复,美韩军约两个连进占566团身后的问礼里,也有一部分敌军上山与美军空降兵会合。之后分析,也有可能这批美军空降兵不是伞降而来,而是从山间小道穿插进来的,老唐看到的降落伞并非空降兵,而是美军空投的补给物资。

 

    用降落伞投面包子弹,这种奢侈中国兵可是享受不到的。

 

    唐满洋他们出发的时候并不知道敌情的变化,他们最大的问题是——饥饿。

 

    

 

    到5月20日,566团已经绝粮三天了。

 

    最后一次补充给养,是在议政府,打下议政府以后,后方千辛万苦送上来一批炒面。吃了两三天,又没了。这回,再也没有送上来。

 

    韩军国防部的《朝鲜战争》中洋洋得意地声称:“中国军75%的食粮补给,都在运输线上被美国空军焚毁。”

 

    那一带应该是真的没有粮食。前几天我的一个在韩国留学的朋友发信给我,说议政府最有名的菜是“美军杂碎”————这是个意译,说的是议政府被双方反复争夺中,当地人活下来的没有吃的,只好捡美军的过期罐头,无论有什么都炖成一锅,结果被认为味道很美,成了一道保留菜,材料至今依然,只是不用过期的罢了。也不知道这样说法有多高的权威性。

 

    五次战役一路打下来,大家都觉得有点儿不对头。美军一向以物资充足著称,这次却很少能缴获。敌军不惜一切代价摧毁所有可能落入中国军队手中的粮食和弹药。打下雪马里,这儿本来是英军格洛斯特营的营部,可是愣没有一粒粮食。抓了二十几个俘虏,抓人的和被抓的同样没吃没喝。最后只好把这些俘虏教育之后放掉。

 

    打美国空降兵的时候,司务长搜罗大家的干粮袋,勉强能做一锅炒面汤。可这一锅汤,要真给几十条汉子分,除了把饥火勾起来以外根本没什么作用。

 

    看着部下饿得直打晃,唐满洋让司务长老陈等一下,他和魏应吉商量,想乘着没出发带俩人去搞点儿吃的。这主意马上让魏应吉给否决掉。

 

    魏应吉太了解老唐了。

 

    周围的老百姓早就跑光了,就算没跑光,当时南朝鲜的群众基础和北朝鲜也没法比,到处都有特务在活动。唐满洋的意思肯定是要上美国人或者英国人那儿去借军粮。问题是美国人的司务长肯借么?那肯定就得打起来。一打起来打多久,打多大可就没谱了。这个唐满洋根本不在乎,不就是打么?谁怕谁阿?问题是魏应吉不能这么二杆子--出发打美国空降兵预定是9点30分,但命令随时可能更改,你唐满洋现在是代理连长,哪儿能要打仗你连长没影儿了的道理?

 

    唐满洋只好服从。

 

    这时候唐满洋当上代理连长还只有两天,他还没当习惯呢。前任连长被英军狙击手击中,颈部被洞穿,重伤。

 

    参加过此战的566团一连老兵杨恩起认为,在朝鲜战场上战斗力最强的敌人就是英军29旅,因为这个旅全是打过二战的“胡子兵”,枪法好,心理素质好,开火专往人眉心打,准得很,打上就是脑浆迸裂,死状极惨。

 

    这种打法用时髦的说法就是爆头,特种兵的功夫。

 

    对军事有一点接触的朋友多半知道爆头对士气的打击。俗话说“老兵怕枪,新兵怕炮,”老兵怕的就是这种枪。

 

    说起来唐满洋的前任连长也是打过窦家山,和马家军拼过大刀的好汉子,可愣让英国兵的爆头给打寒了心。打到中间英军进攻最猛烈的时候,连长对唐满洋喊:“你在阵地上指挥,我去看看弹药。”唐满洋说:“好!”

 

    不一会儿营长上来了,跳到一个弹坑里,叫过唐满洋来问:“你们连长要脱离战场你知道不知道?”

 

    唐满洋一愣--“我怎么会知道?他说他要去看弹药。。。”

 

    “什么看弹药?马拉尬彼得,他要逃跑!”

 

    正说着就看见他们连长灰头土脸地站在营长身后。

 

    营长看看连长,又看看一边的几名伤兵,目光阴冷。

 

    连长舔舔嘴唇,把帽子望地上一掼,喝道:娘的,不就是一个死么。。。

 

    话音未落,英国人的进攻又开始了,炮弹在阵地上的爆炸声淹没了两个人后面的话。

 

    甩唐满洋把驳壳枪里的子弹打光(曾经问老爷子驳壳枪怎么打,老唐把手侧过来,一甩一地比划,脸也自然地向右侧了过来,仿佛手里真拿上了一支大镜面),背过身来换弹夹的时候,正看见连长抱着一挺轻机枪迎着弹雨狂扫,接着就一头栽倒,颈部血流如注。

 

    那一仗营长阵亡,连长重伤。

 

    老唐这人要现在说就是一个兰博的料。也就是566团打到这个时候,干部已经伤亡太大。否则,朱彪宁可扣着唐满洋随时带突击队,也不能给他个连长的紧箍咒戴上。

 

    打完空降兵,魏应吉真的“升上去”了,改任第一营营长,正是唐满洋的顶头上司。老唐算是歪打正着。可这样一来魏应吉也不能总呆在他连里了。

 

    没人管他,往铁原后撤的路上,一声“休息”把队伍交给个干事,老唐带着姚显儒和司务长老陈就不见了。两个钟头不见影儿,急得那干事团团转。这就是担心连长出事儿,倒不是怕他开小差——老唐属于那种听见枪响就兴奋的主儿,他开小差的军队还没生出来呢。

 

    过一会儿,老唐回来了,吃得满嘴是油,还带回来成筒的美国饼干。一打听,人家三个人端了一辆装甲车,捅死两个英国兵活捉了仨。三个人把人家装甲车上的箱子全撬开了,一人扛了一包回来。老唐扛的是饼干,姚显儒扛的是子弹,就老陈扛的沉,自己说是压缩饼干。等大伙儿蜂拥而上,才发现他扛的东西十分古怪,居然是一根一根扁圆的棒子。砸开一看里面是黑色的,识货的说这叫巧克力,贵着呢。于是有胆大的抠一块尝尝,发现辣舌头,于是谁也不敢再吃。团里的参谋来看看,原来是一箱英军装甲车车用电台的电池。

 

    这玩意儿真是一点儿用都没有,大家十分扫兴。唐满洋这一次出行以后我们还要提起。

 

    唐满洋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军官,还是归国后经过步校培训完成的。后来他当了566团二营营长,那时候就老实多了。

 

    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吧?司务长老陈有办法。这不是朝鲜五月树木都发芽了吗?老陈认英国电池认不清楚,什么树牙子能吃他可认得明白。于是,老陈掰了很多一种团状的树芽,加到炒面里,总算是给大家熬了每人满满一茶缸子炒面汤,吃到肚子里多少能打住心慌。

 

    意味深长的是,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一天六十三军军长傅崇碧,全天也只有一碗炒面吃。

 

    叹口气,刘伯承在北向店之战中说过--“前方将士同命。”这句话的意思我明白了。

 

    晚9:30,突击队准时出发。三连负责主攻,二七连掩护迂回,朝580。7高地主峰悄然前进。

 

    按照白天的情报分析,美军就据守在580.7高地的上面。

 

    三连悄无声息地摸上主峰,老唐带着二连在一侧准备接应,射杀所有企图逃跑的美国兵。

 

    上面的枪声,一直也没有响。

 

    大家正在疑惑中,三连的通信员赶来了,他告诉了老唐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顶上,一个美国人都没有。

 

    

 

    580.7高地上居然没有美国兵,战士们都有些困惑。

 

    然而,很短的时间之后,师侦察科的情报来了——美军已经转移阵地到附近三个小山头,挖掘了防御工事,似乎准备就地进行守御。

 

    说来有点儿玄乎,当时566团的阵地已经突出于整个志愿军右翼战线的前端,渡过洪川江的只有他们这么一个团,打得断粮断弹。但当时的中国侦察兵照样能够收集到准确的情报。他们是怎样工作的,这堪称是一个谜。为了解决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我曾专门采访过当时189师侦察队的传奇侦察员李子忠。结果李老听了我的问题后耸耸肩膀,说我们侦察兵最轻松了,他们步兵在前线打得一个连剩一半,我们还在师部看热闹。等到首长需要情报了,把我们派上去,也不到火线,找个侧面的地方一待,画画图,抓个俘虏什么的审一审,也就把敌人情况摸清了。。。步兵,比我们苦多了。

 

    李老的话一度弄得我有点儿沮丧,原来侦察兵的传奇形象彻底崩坏——看看地形问问情报,这活儿快跟地质勘探队差不多了,似乎不太有吸引力么。

 

    等跟别的老兵一说,人家差点儿跳起来,说你小子上当了,上大当了!你想啊,“抓个俘虏什么的审一审”,俘虏是满街都能抓到的么?李子忠阿,嘿嘿,你见过他本人么?我点点头,见过阿,大个儿,北京人,说话慢条斯理的。人家说你讲得不错,李子忠就是这个样子,可是你知道吗,189师侦察队全师精锐,个顶个的棒小伙子,活到停战归国的,只有李子忠一个是大个子。

 

    理由?很简单,个子大目标也大,志愿军的侦察兵是伤亡最大的一个兵种。李子忠这样的大个子,是侦察兵里的异类。

 

    既然是异类,肯定有独到之处。

 

    别看李子忠说话慢条斯理的,打起仗来脑子极为好使,当时韩国有一个被称作“特工英雄”的特务队长,专门擅长在志愿军后方活动,曾给我军造成重大损失。正是李子忠以特工破特工,在我军阵地内将其活捉。抓住一问才知道,此人是朴正熙在伪满军校的同学,在华北和八路军打过好几年的仗,回国后当过韩国特种部队的教官。因为这个志愿军总部给李子忠立了大功。

 

    从后来披露的资料判断,志愿军在580.7高地夜战中能够掌握美军动向,是侦察兵通过监听美军步话机之间的对话做到的。这件事,始作俑者颇有人怀疑正是李子忠。

 

    这是因为,李子忠的来历十分奇特,他在加入解放军之前,竟然是国民党远征军的一员,这批作为青年军入伍的学生兵在缅甸对日作战中为新一军打出了“天下第一军”的威名,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英文教育,并熟悉美军的作战方式。日军称远征军中的少年兵作战十分勇敢,不知畏惧为何物。李子忠转到解放军的时候,年龄只有十七岁,他在远征军的时期应该正是这批不知畏惧为何物的中国少年兵!尽管美军下级单位间的对话加密程度不高,但能够熟练掌握其含义的,或许侦察队里只有李子忠够资格。

 

    李子忠离休的时候,职务是63军189师副师长,很多比他资格老,根红苗正的袍泽反而比他级别还低(大多是因为文化程度的问题),以至颇有些人心中不服。然而,在缅甸打过日军,在朝鲜又斗过美军,李子忠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的生涯,实在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根据情报显示,美军突击部队与地面部队会合后,在566团身后目前有两股,一股是罗山方向南朝鲜军第6师两个连进占问礼里,一股是美军空降兵一部和穿过原566团1连阵地(美军空降兵出现后,566团收缩防线,放弃了1连的阵地)赶来的美军接应部队,他们撤离了已经占据的580.7高地,却转到了附近的三座连环小山上扎营。580.7高地很重要,既然已经拿下来,为何又轻易放弃呢?让人对美国人这个打法有点儿不明白。他们干吗来了?

 

    把这一仗放在整个战役里,才能够明白这支美军空降兵投入战斗的意义——5月20日,“联合国军”总指挥李奇微认为,志愿军从4月20日发起的进攻后力已竭,他在这一天下达了向临津江以南中朝军队全面反攻的命令。这支美军空降兵的投入,意义不仅仅是争夺小理山的局部反击,而且揭开了美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战略进攻初期,由精锐的小股部队率先发动奇袭,占领大部队通过所必需的战略要点,诺曼底“兄弟连”的空降,阿登反攻德军扮装美军攻占莱茵河各个渡口,金城反击战68军的奇袭白虎团,都是这样干的。

 

    应该说,不管他们是从天上下来,还是巧妙地从地面穿越了志愿军的战线,这支美军攻占580.7高地,在志愿军背后打下一根钉子,堪称他们值得骄傲的战果。

 

    那么,他们在夜晚又为何会放弃580.7高地呢?

 

    朱彪在作战部署的时候说过他的判断,他认为当时美军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与志愿军进行夜战。占领580.7高地,对志愿军来说就是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这种情况很多军队会陷入崩溃。这也是美军穿插试图达到的目的。

 

    然而,小理山(712高地)上的志愿军前线部队只是回头望了望,根本没有崩溃的意思。

 

    美军打这种穿插是很少见的,但志愿军一进攻就是往敌后插,腹背受敌的时候多了,一点儿不觉得新鲜,看见后面有敌人立刻崩溃那就不要打仗了。

 

    看到志愿军没有如同预期的那样夺路而逃,美军指挥官一定很郁闷——难道他们不怕合围吗?

 

    此时,一个大问题来了——天,就要黑了。

 

    朝鲜战场上,有位中国将军说过——“黑夜是中国人的朋友。”

 

    入夜以后志愿军一定会来争夺580.7,以他的这支小部队想死守住这么大的一个山头,想想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任务,几乎可以肯定一个冲锋双方就要拚刺刀。志愿军拚刺刀是有传统的,老兵李全有在唐满洋手下当过班长,李也是战斗英雄,不免对唐有点儿傲上。结果老唐一句话就把他给收拾伏贴了。那是在拼刺训练的时候,老唐倒背着手看李全有教新兵拚刺刀,忽然摇摇头,让全班稍息。他把李全有叫到一边说,你这个教法不对。李很不高兴,说出枪,突刺,格挡,你说我哪一招不对?唐满洋说你这几个动作都对,收枪的时候不对。李全有说收枪有啥不对?老唐说,你一枪刺进去,不能直着往外拔,要横着转半圈再拔出来。。。你,没在战场上拼过刺刀吧?

 

    老李臊了个大红脸,他是机枪手,还真没跟人在战场上拼过刺刀。

 

    可老唐回忆,他早年有一次指挥全排练拼刺,政委蔡长元看见,也是下令全体稍息,把老唐拉到一边,说你这个教法不对阿。老唐说怎么不对?蔡长元一句话,又让唐满洋心悦诚服。。。

 

    蔡政委说——你练出刀的时候让战士们喊什么杀杀的?不出声地练!

 

    189师老传统练刺杀不出声。这是因为喊杀的时候气要向下走,出刀的力量因此减弱,不出声,气是要向上走的,出刀更有力。这非练过功夫的人,是不知道的。

 

    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阿。

 

    前几次战役中,美国人被志愿军的刺刀拼惨了,坚决地回避白刃战。我接触的老兵中,没有一个在第五次战役中和美国兵拼过刺刀。唐满洋一肚子的拚刺刀经验,愣是找不着对手。

 

    我问他——那你打美军空降兵也没拚刺刀?

 

    没拼。那么大的个子。。。老唐咂咂嘴,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反正,美国空降兵在入夜以后撤离了580.7高地,在附近选择了一个隐蔽的营地。

 

    这个营地有点儿偏僻,如果不是情报准确,还真不容易找到。

 

    既然知道你在哪儿就好办了,惦记着“捉几个活的回来”的唐满洋叫来了几个班排长,分析了一下,决定专打三座小山中较为孤立的一座,争取在另外两座山的美国兵反应过来之前结束战斗。

 

    这座小山虽然有点儿孤立,但四周较为陡峭,并不是很好打的。

 

    但唐满洋他们愣是如同狸猫一样翻了上去,根本没有惊动岗哨,当他们出现在美军阵地上时,美国兵大多数还钻在睡袋里呼呼大睡。至于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可以留在以后讲,因为刚刚翻上美军阵地,还没等看清周围有多少敌人,唐满洋已经提着手枪一个箭步上前,冲向最近的一个睡袋,照着里面那个敌军的脑袋就搂了火!

 

    砰的一声枪响震动了三个山头的美军,周围顿时枪声大作,志愿军官兵也立即开始射击,和美军空降兵的战斗就此打响。

 

    对于唐满洋这个提枪就打的动作,非议不少。

 

    其中有一个唐的老战友嗤之以鼻——他上去就给那美国兵一枪,理由很简单——那美国兵睡觉不老实,一支手伸在睡袋外面,腕子上戴着块夜光表。他就是看上了人家那块表!唐满洋阿,放羊的出身,自幼父母双亡,他是穷疯了。

 

    话传到唐满洋那儿,他连谁说的都懒得问,说,没错,是有那么块表,后来我上缴了。也确实是因为看见他这块表我才打的他。可是,这跟贪财没关系。

 

    

 

    我曾问过老唐为什么上来照着人家脑袋就是一枪。因为他这个举动引来了太多的争议。甚至很多老战友都对他当时的做法大加褒贬,认为老唐就是当敢死队的料,指挥一个连未免太抬举他了。

 

    老唐的回答十分简单——他戴着夜光表阿,戴夜光表的肯定是当官儿的,我先把他当官儿的毙了,后边我要怎么打就怎么打。

 

    不能不说老唐的思想很有道理,这种“斩首”的做法,对美军当时的作战组织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当时的美军,是一支典型的近代职业军队。

 

    在2007年,好好的一个或几个现代人通过时空虫洞,“穿越”到古代变成种马或神棍,成了一个深受欢迎的写作模式,每一位穿越者都把历史玩得七窍流血,天下大乱。以至于北京市园林局不得不在玲珑塔公园的草坪上立了一块标牌——“此处禁止穿越”。

 

    穿越小说良莠不齐而不乏精品,比如有一部描写某人穿越到明朝末年的《窃明》,堪称其中的精彩之作。虽然这部书的历史观点颇值得商榷,但其中对于军事理论的描述,极有独到之处。作者在评论军队组织的历史变化时写道——

 

    “近代军队是一具战争机器,通过残酷的体罚和每天的训练,让士兵渐渐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而形成对命令条件反射式的执行。一支近代军队中的士兵,对军棍和皮鞭的畏惧是根深蒂固的,在战场上越恐惧就越会机械地执行命令。

 

    例如南北战争的美军,在炮火覆盖下,列着严整的队型,以缓步行军一英里,然后完美的进行队列变换,翻越矮墙。并从400码距离开始还要受到不停的线膛枪射,一万人在进攻战斗中挂掉八千这才崩溃掉。

 

    封建军队的组织结构不必说,作战主要靠个人武勇,凭首级计功,靠抢劫来维持斗志,所以封建军队才会有归师勿遏、围城必阙的说法,就是希望不要逼得对手拼命。而近代军队就没有这些说法,反正都是拼光了拉倒,但也只是战场上的一具僵尸和行尸走肉罢了。没有灵魂的军队只能僵化地进行杀戮或被杀戮,而不能积极主动地作战,所以遇到现代军队后就再次出现了一边倒的大屠杀。

 

    只有理想,才能给近代军队这具死尸注入灵魂,不仅仅是机械的刚硬,还有灵活的战术和柔韧的弹性。充满战斗欲望地去作战,灵活地根据战场形势去争取胜利,被击溃的单兵也能自行恢复战斗意志。

 

    比如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并非古人不愿意,而是封建军队和近代军队根本做不到。陷入敌后的封建军队是只会抢劫的流寇,失去指挥的近代军队是死挺的干尸。”

 

    美军一直到越南战争时代,重视培养的都不是有理想的军队,而是具备铁一样服从的职业化军队。在这种军队里,军官教育士兵,第一句话通常是——“记住,鸡蛋是长在树上的。。。”

 

    这句话的含义在于长官的话是不可置疑的。

 

    

 

    图注:189师侦察兵和朝鲜人民军的向导在一起,摆拍的痕迹过于明显,完全没有显示出李子忠们刁钻骁勇的特点来

 

    

 

    图注:63军脱胎于冀中野战兵团,这个部队最善于白刃战和手榴弹,图为抗战期间的冀中野战兵团战斗英雄杨占吉,刚刚缴获了日军的机关枪,骄兵悍将的姿态一览无余

 

    问题是如果长官突然被干掉了,那这样的军队会怎样,不问可知。

 

    近代职业军队是用明确的指挥替代系统解决问题的,比如连长阵亡副连长自动接替指挥,副连长阵亡第一排排长接替指挥。

 

    但是,在580.7高地这样的夜间混战中,这种体系显然无法正常工作。近代职业军队的阿基里斯之踵暴露无遗。

 

    而志愿军能够在朝鲜不断打出大规模的穿插,乃至于铁原这样极为倚靠部队单兵作战能力和忠诚的战役,其原因很多老兵总结都在于志愿军是一支有理想的军队。

 

    有理想的军队并不一定都是正义的军队,比如希特勒的法西斯军队也很有理想,但这理想是邪恶的。然而,单从军事角度说,有理想的军队作战能力和主动性确实出色。这一点很多军事家都明白,冯玉祥在军中设立教堂,唐生智全军信佛,就是想培养出一种理想来,成果如何不言自明。

 

    志愿军的理想是不需要灌输的,简简单单四个字——“保家卫国”,让成千上万中国普通的耕读子弟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这不是为一党一派而战,而是为保卫一个民族的和平与尊严而战。

 

    设想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血战,就算美军止步鸭绿江边,美苏两国代表的两大阵营之对峙总是无法改变的,而且将持续数十年之久。那么,两大阵营在东方对峙的前线会在哪里?

 

    无论中国倒向苏联,还是倒向美国,双方的对抗前线,一定在中国的东北,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难道我们能把东北搬到海南岛去,让美苏直接撞车?

 

    如此我们还谈什么发展?谈什么独立自主?

 

    那么,让我们中立吧。可是请想想看,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来证明中国军队有保卫自己边境的能力,谁会把这个在二战中差点儿让小小日本亡了国的民族放在眼里?衡阳失守的时候,罗斯福总统用电报问蒋介石大元帅——你的两百万军队在哪里?

 

    想左右逢源么?你也得有那个本钱!

 

    抗美援朝之前,中国军队在和外国人的战斗中,从来没有获得过敬畏。

 

    有实力保卫自己的人,才能谈到中立,否则,只能是引来两方的窥伺,比引来一方更糟。

 

    看来是跑题了,让我们回到580.7高地旁边的小山。

 

    唐满洋的打法,其实不太科学,他是直接把当年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经验搬上来了。中国当年穷,共产党穷,国民党也穷,要国民党兵里混着一个戴夜光表的,那肯定是哪个将军藏在里面,但一个美国大兵照样买得起夜光表,这个唐满洋可就想象不出来了。63军是五次战役才入朝的,正式跟美国人打仗才不到一个月,和老美打交道的经验,浅薄得很。

 

    然而,老唐的运气却好得不能再好。战斗结束以后,连比划带说地问俘虏——你们指挥官是谁?有人沮丧地一指老唐脚前那睡袋——就在那里。。。

 

    这鲁莽的一枪,引来的是一片大乱。但对志愿军的夜袭部队来说,响枪的时候唐满洋身边只有几个人,大多数战士还在小山的半腰。

 

    好在唐满洋带的兵,全是老兵,战斗经验极为丰富——63军脱胎于冀中野战兵团,很多“老”兵年龄只有二十出头,却已经打过四五年的仗。河北老兵油滑得很,几乎个个都是一对射就拿子弹往头皮上蹭,一拚刺刀就往人家大腿上开枪的主儿。

 

    现在听顶上一声枪声,老兵们知道战斗已经开始,但自己根本来不及加入,怎么办?他们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榴弹,照着上面就扔——冀中野战兵团是和日军作战中诞生的,土八路装备差,没有炮,子弹也不多,最看家的本事就是扔手榴弹。

 

    从我们后来得到的资料分析,这批美军空降兵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按照美军游击战专家阿图.邦特的建议建立的特种部队——游骑兵。他们都是军中最精锐的官兵,训练严格,斗志高昂,拯救大兵瑞安就是他们的得意之作。这支戴贝雷帽的部队通常都是大军的开路先锋,代表游骑兵精神的座右铭“游骑兵,打前锋(Rangers,leadtheway)”绣着Ranger字样的黑色贝雷帽及飘带型臂章,一直是游骑兵的象征。

 

    所以,他们的反应很快,听到枪声很多人从梦中醒来就去抓枪。

 

    而河北老兵的手榴弹,此时正好在他们中间开花。

 

    剧烈的爆炸声过后,第一批跳起来的美国兵几乎没有能够直立的了。

 

    对老兵来说,枪声就是命令,所以,尽管已经几天没有正经吃过东西,但唐满洋的一声枪响仿佛给部下打了强心剂,他们投出手榴弹,随即以惊人的速度攀越障碍,冲进美军宿营地的时候,美国兵还没有几个人能拿到武器。

 

    此后的战斗变成了一场混战。

 

    这场混战是一边倒的,因为美国兵几乎没有人在射击。美国兵对近战的概念是“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但是他们显然没有思想准备来打比用冲锋枪手榴弹更近的近战。

 

    大多数美军还没有拿到枪,拿到枪的连冲锋枪的保险都来不及打开,就遭到志愿军的攻击。实际上,由于失去了指挥,美军此时乱成一团,如果这时能用冲锋枪扫射,美国兵很可能把身边的战友打掉。

 

    这不是肉搏,唐满洋的部下用的都是上了刺刀的苏联骑枪,面对这种寒光闪闪的东西,美国兵短短的冲锋枪根本无从招架,还不如抡一条板凳来打。

 

    入朝换装的时候,唐满洋实际憋了一口气——566团只有第一连(尖刀连)全部换装了铁把的波波莎冲锋枪,其实要论战斗力,一连里还有不少是从东北入伍的新兵。他所在的三连呢,就是因为排了个第三,结果只给换了苏联骑枪。这玩意儿看着好,可打起来三枪子弹就贴壳,哪有一扫一片的冲锋枪管用?要不是用冲锋枪每人要携行五百发子弹的规定让人有点儿胆寒——这个行军起来可是个不小的负担——老唐早就连部营部一级级找上去了。

 

    现在看来,使用这落后的家伙也不是没好处的。

 

    美军没有死战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美国兵乖乖举起了手。只有少数人还在和志愿军纠缠,但也主要是在挣扎着逃跑,并没有多少还手之力。

 

    老唐自己对冲锋枪没兴趣,他用惯了的二十响驳壳枪可连发可点射,威力不亚于冲锋枪,要想过瘾老唐更喜欢用郭留诺夫重机枪,那可是一分钟可以打600发,飞机都打得下来的玩意儿。

 

    您要说了,唐满洋也在小山顶上,一排手榴弹他没事儿么?

 

    有事儿那就不叫唐满洋了。他一枪击毙美军指挥官,正要迈步的时候,忽然天上乱鸦投林一样飞过一群怪鸟。老唐马上明白这是部下们拿自己开涮呢——你们扔手榴弹倒是招呼我一声儿啊!

 

    几乎是本能,老唐一头扑倒在地。所有的手榴弹都投在老唐前面,对他没有威胁——这就叫默契。

 

    老唐爬起来,倒没有参加搏斗,靠一双夜眼,甩着一支驳壳枪,一边往前走一边打——只要看到还有美国兵在和部下纠缠,老唐甩手就是一枪。

 

    的确是甩手一枪,因为他用驳壳枪的动作特别么,不是瞄准了打,是一甩一甩地打,向外甩着打,演示的时候仿佛拿鞭子横着抽人。

 

    我曾给一位河北的抗日老兵表演过这个动作,这位罗金宝的原型之一叹口气,说老唐这样甩着打的都是神枪手啊,那是拿子弹喂出来的!

 

    李向阳的两支枪其实是不一样的,他右手的驳壳枪没有准星。这是因为当时游击队常把驳壳枪插在腰间,拔枪时如果准星挂住腰带,会影响出枪速度。而李向阳或者唐满洋这样的老手,紧急情况下甩手就打,是用不着准星的。所以,李向阳只有一支枪有准星,用于必要时打精确目标,可算是一种很真实的历史再现。

 

    打了几枪,没法打了——只见一个战士和一个大个子黑人兵滚在一起,斗成一团。

 

    老唐比了几下始终没找到机会打,一偏头,对通信员说话了——姚显儒,咱们新发的那个小刀子,不知道快不快。。。

 

    

 

    老唐说的“小刀子”,指的是苏式骑枪上用的刺刀,这东西形如短剑,三锋开刃,也可以做匕首用。唐满洋自己用的是驳壳枪,姚显儒用的是冲锋枪,本来都用不着这个东西,可唐满洋一看就喜欢得不得了,愣给自己和姚显儒一人弄了一把。

 

    姚显儒本来端着枪站在老唐身后警戒呢,通信员么,责任就是保护连长。听见这句话,手一抬,挂在腰后的刺刀变魔术似的就到了手里。

 

    老唐比划姚显儒这个动作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是《双旗镇刀客》里边娃哥对一刀仙出刀的那一瞬。

 

    姚显儒还真是西北人。

 

    说起来,老唐和姚显儒,在六十三军都有点儿异类。这是因为,六十三军的老本是冀中八路最精锐的野战兵团,这是一支典型的河北部队,最拿手的就是扔手榴弹。

 

    冀中土八路的手榴弹,给当时的日本兵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这实在不是八路的本意,只是因为条件太艰苦了,冀中土八路的兵工厂,除了手榴弹就没有什么称得上能敞开供应的家什儿,连地雷都不算。这种情况下部队为了提高战斗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玩命的练投弹,一来二去就扔出了名。甚至鬼子还分析过——如果是下雨天打仗,土八路的战斗力就得打对折。这是因为土八路的主要武器是手榴弹,而八路兵工厂造的手榴弹都用黑火药,跟今天的大炮仗差不多,一沾水就不响。没了手榴弹,土八路的能耐当然要打个折扣了。

 

    而唐满洋和姚显儒呢,老唐是山西人,最擅长的是驳壳枪加鬼头刀,姚显儒是甘肃人,最擅长的是。。。这个没法说,入朝的时候通信员姚显儒玩得最好的是匕首,回国的时候大功英雄姚显儒是全军闻名的“地雷搬家大王”,拿美国人的地雷炸韩国人,就是这位干的好事儿。

 

    其实姚显儒参军的时候是马鸿逵的兵,因为老受人欺负,还手特别狠而出了名。19兵团打宁夏,马鸿逵兵败逃走,所部残军改编成了解放军。马家军对当兵的特别狠,所以姚显儒本来是一点儿也不想当兵了,就想着开小差回家。

 

    没成想他遇上了个特别会做思想工作的指导员,就是前面提起过,给撸到连里当兵的那位魏应吉。

 

    这个魏应吉,那思想工作的水平别提了,多少年以后老部下一提起“魏应吉”三个字还都说心里暖和,因为他对兵特别好。魏应吉和姚显儒一路走一路说话,跟对自己兄弟一样。部队过姚显儒老家,魏指导员知道他想家,通过当时的兵役局接来了他父亲。全连战士就像见了自己的父亲一样,端水,递烟;连长,指导员嘘寒问暖,一起陪着他父亲吃饭,走时又送吃的又给路费,真比一家人还亲。这回姚显儒也哭了。

 

    西北汉子,一动真感情就不得了,那叫死心塌地。

 

    

 

    图注:萨顿军士

 

    没几天赶上一次土匪夜袭,一屋子没枪的新兵和解放战士给吓得嗷嗷叫,带新兵的唐满洋不慌不忙,守着门口,一杆驳壳枪打得二十几个土匪不敢冒头。有一个胆大的土匪绕到房后从窗户跳进来,立足未稳,新兵里蹿出一位一攮子就从土匪肋条骨底下捅进去了。。。

 

    这就是姚显儒。

 

    第二天,唐满洋看看那肺都给挑出来的土匪,又看看姚显儒那把河州匕首,抓抓头皮,说你不是放过羊么?我也放过羊,跟我搭伙来吧。

 

    现在,老唐一声令下,姚显儒扔下连长扑上去,一刀就刺在了那黑人大个子兵的肋骨缝里!

 

    这个黑人大个子兵,根据推测,很可能就是美军特种部队游骑兵第二连的士官拉尔夫.w.萨顿(RalphW.Sutton)。

 

    根据美军战史,生于1925年的萨顿原为第82空降师成员,在1951年5月20日和中国军队争夺小理山(479高地)附近的581高地时阵亡。美军所说581高地即580.7高地,此时期美军地图标高到个位数为止。第二游骑兵连在和志愿军争夺580.7高地(美军称为581高地)的战斗中伤亡十八人,萨顿是夜战中阵亡的唯一一个黑人游骑兵。

 

    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游骑兵(空降)连是完全基于二战空降兵老兵志愿组建起来的,一共十几个连的规模,每个连一般只配属给美军的师一级的单位,任务是志愿军的师级尖刀连一样,要说不同那就是美军的游骑兵战斗技能更全面(全部有伞降资格)。当时组建这些连队的时候,只需要一千名补充人员,竟然有五千多现役伞兵报名,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些连队的兵员素质之高。

 

    而这个第二游骑兵连还要更加特别一点-组成时全体官兵都是黑人,作为美军“王中王”的特种部队游骑兵,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骑兵第二连堪称美军特种部队中的另类。不过,由于杜鲁门签发第9981号总统命令,要求军方对黑人官兵提供均等机会,美军中已经在改变根据肤色编成部队的做法(其中原因之一是1950年年底曾有一支黑人连队全体投了八路——不,投了志愿军)。李奇微接任联军总司令后,更加速混编,正式要求上级授权他彻底废除他麾下部队的种族隔离情形。所以,这支第二游骑兵连在攻击580.7高地时还是不是纯粹的黑人部队,是值得存疑的。

 

    反正在580.7高地和老唐他们作战的美军中,肯定有一部分属于这个游骑兵连。按照美军记载,此战美军第二游骑兵连指挥作战的是副连长坤因中尉,他在5月19日接受命令代理连长指挥攻击581高地的行动,其任务是为替美第32团的反击打前锋。

 

    根据美军纪录,1951年5月20日下午,第二游骑兵连利用正面炮火轰击吸引志愿军注意力,由坤因率六十五名特种兵从581高地反斜面偷摸上山,攻下该高地。战果报志愿军战死五十人伤八十人。566团的记载中,当时一线兵力不足,原驻守581高地的七连19日已经抽调到小理山前线,所以美军袭击时高地上没有设防,美军的战绩统计估计是20日在整个566团正面战斗的战果。

 

    美军并记录,当夜凌晨两点志愿军发动反击,坤因呼叫炮火支援把志愿军击退战斗到五点钟,第二游骑兵连弹药不继撤下,但六点二十分再度攻上占领581高地。

 

    和第二游骑兵连共同作战的应该还有美军第七师,因为美方记录中有20日第二游骑兵连向第七师移交阵地的说法。当老唐他们摸上美军宿营地的时候,第二游骑兵连可能只有部分人员留在阵地上。根据志愿军的纪录,美军伤亡数字远远高于第二游骑兵连的损失,此外,还有一部分南朝鲜部队(约两个连)在20日乘机攻占了小理山西侧山下的问礼里(Munrei——ri)。

 

    美军记载和志愿军的记录是若相吻合的——夜袭打响后,三连拿下三个小高地中的一个,但另两个高地的美军拼死抵抗,不但死守阵地,而且多次在远程炮火掩护下试图夺回失守的那个山头,和一般美军怯于夜战的表现完全不同,看来美军的空降兵的确比较有战斗力。然而志愿军毕竟有三个连的反击部队,按189师师史和566团团史,美军反攻三连阵地时,从两侧迂回的二,七两连正好赶到,(排版时误为三,七两连)当即猛烈侧击美军腰部。美军毕竟不善于夜战,抵挡不住,开始后退,美军的后退带动问礼里两个南朝鲜连一起逃跑。天亮时败退中的美军突然返身猛攻580.7高地主峰,由于志愿军大部分部队都投入战斗了,这里只有第二连一部据守,也没想到美军会杀一个回马枪,猝不及防被美军夺下了阵地,美韩军这才由此狼狈退回。189师师史记载,这场混战,共歼灭美韩军约二百人,活捉二十八人。

 

    值得一提的是,和老唐他们交手的这支美军,到底是什么番号很令人狐疑,因为按照美军第七师公布情况,20日并没有阵亡人员。按说,这种情况下,只要审问俘虏,就应该真相大白吧。

 

    我也曾问过老唐,俘虏对自己的番号怎样描述的。

 

    老唐犹豫了一下,说了句话——我们连抓的俘虏,一个也没带下来。

 

    一个也没带下来?萨倒吸一口冷气,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听到过说法,老唐打美军空降兵,本来应该立功的,结果什么也没有,原因就是——嫌疑杀俘。

 

    当事人今天还在,是当时负责上去带俘虏的一个干事————当时朱彪听说抓了俘虏,派人上唐满洋那儿接收,就是他。此人有几十年和老唐住在同一个大院,但两个人从来不说话。

 

    直到和多名还活着的当事人核对,才感到唐满洋背这个名声实在冤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