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枷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08:58:16
无形枷锁
Silver 2010-06-21 16:42:33

核心提示:任何人都会在不同的阶段出现某种理想幻灭的打击。不过,也许你会慢慢发现,幻灭的其实是你对现实的设想,而非现实。现实它就是那样存在着,残酷的、冷漠的、不管你接受不接受的存在着。

自我约束往往是一个人的无形枷锁。
其实这让人痛苦。
比如,我有一个原则是不得抱怨申诉,于是看到他人恶行恶言,也只是一笑了之。人们都太低估语言的杀伤力。为什么一个和你素昧平生的人,会尽情侮辱你?
当然是看不顺眼,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想破脑袋,你也得不到答案。只好一笑处之。
是,人是这样逐渐豁达起来的。
另一个原则,因为身为财经媒体从业者,我不做利益相冲突的事。
不管你信不信,我没有股票账户,没有炒过股票,没有买过基金。为了体验和了解股市和资本,我玩模拟的股票市场。但从没进过现实的场。
在当年飞人出差生涯的时候,我买过保险。那只是,担心万一从半空中跌落下来如破损的布偶,聊胜于无的安慰。In case of ……You know。
我听过或见过,许多同事和同行都在玩长线或短线,有赚有赔。当他们在办公室里或兴奋或沮丧地说起股票时,的确,是的,我间接体验到那大时代的疯狂。
据说有人在幸运时,身家过千万,来上班也只是图个消遣,或为了更多的内幕信息。
莞尔。
有同事说我傻。可能是。不是没有过内幕消息,但始终,基于自小就仰慕的某种职业原则——在《纽约时报》早期的媒体理念中,媒体人是参演历史某一幕发生的分子,禁制记者将所得消息用于证券交易。
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日报》著名投资专栏作家因利用企业内部消息获利3.1万美元,被判处366天监禁,从而确立了美国禁止记者将所得信息用于证券交易的判例。
《纽约时报》不仅禁止全体员工持有与工作相关的企业股票,还对经济记者、编辑采取更严格限制,包括全面禁止买卖股票,每年确认未持有股票等。
美联社也禁止采访企业的记者投资相关企业股票,并要求记者采访所持股票的公司时,须向上司报告持股事实,由上司进行判断。英国也同样如此,除各媒体制定的“采访报道规范”外,还明文规定不可对新闻已报道或即将报道企业的股票进行买卖。
在中国?算了吧。一个前辈自嘲,股市好的时候,多数媒体采编人员都是“九三学社”的——早上9点开盘,早早就守着;下午三点收市,之后才有时间做当日的版面。我记得,那段时间交版的时间都偏晚。
能做到不在工作时间炒股,已属难得。其他的,完全靠自律。
你问经济记者最关心什么消息?股市好的时期最关心打新股的消息。现在,他们关注PE和VC,关注那些嗜血的资本流向何处。那既是新闻话题,也是投资风向。
其实,看到某国有电视台那些著名人士的居所,豪华的房车,身上的名牌服饰,你当然会质疑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换我是普通老百姓,我也会明白,当靠一个人的基本工资收入,实在是连应付日常生活都不够。
在许多许多的诱惑面前,做到自我约束,其实是一大为难事。可恨的是,还真的没多少人能做到。
听说过一个故事,男T有一个杭州女友,富豪身家。通常故事里,男女的身价如果不平等,男贫女贵,结局多是分手。女子要求T一起去伦敦,愿意负担其学费住宿。T回答,“我跟你到伦敦,做你的附属品,身份与一只叭儿狗似,我即使做到,你也不会再喜欢我,我是男人,只得做男人做的事,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以后有机会,我会来探访,但决非跟你身后待你结账替你拎化妆箱。”
这种坚持也让人击节。
当然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也关乎自我了解的程度。T不是不爱她,但他明白失去了自己,也等于失去了她。
对啦,我们这类人,要求的太多,既要爱情又要尊严,既要工作又要生活;既要求合理待遇,又要求老板通情达理,顾及效率与公平……后来发觉,真真是与虎谋皮的一件事。
所以渐渐控制自己,避免多说多错。可是沉默得越久,就越明白始终是要爆发,因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任何人都会在不同的阶段出现某种理想幻灭的打击。不过,也许你会慢慢发现,幻灭的其实是你对现实的设想,而非现实。现实它就是那样存在着,残酷的、冷漠的、不管你接受不接受的存在着。
多数把自己职业看得太重的人,都会上这一课。多数和我一样,坚持某种原则的人,则一早就接受了现实。
幸运的是,后者如我们,因为坚持,还可以选择。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6-21/2NMDAwMDE4Mjk2NA.html 复制链接【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6-21/2NMDAwMDE4Mjk2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