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by 方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6:35:28
下流社会
By [方军 ]  2006-4-7 21:37:02
读到前诗人、现房地产商人、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这段话时,让我立刻想起台湾《天下》杂志的上一期的封面上的那个词“下流社会”。《天下》说的“下流社会”的含义是:“中产阶级蒸发了。从日本、美国到台湾,中产阶级的财富、机会都在向下流动。”
引发我感触的是黄怒波叙述的这样一个故事,一字一句录入下来:
真正令心里难过,触动心灵,不得不思考的,是一件事的发生。
春节前,公司里的两个小女孩,大学尚未毕业,还在实习阶段,千辛万苦地在中坤求到了值。平日,聪明伶俐,漂亮可爱,都是家里的“掌中宝,心头肉”,公司里的小美眉。一日清晨,突然发现他们合住的平房,煤气四漫。两个女孩中了毒,急忙派人送进了医院。医生说,“好险,再晚些就没命了。”直接送入了高压氧仓,在医院待了十天。如花似玉的两个女孩,脸上磕得惨不忍睹。
春节期间,我去了她们的住处,实地观察,不理解好好的人怎么能煤气中了毒。那是后海的小巷,胡同错综复杂。虽是寒冬,七拐八拐找到了他们的住处,一个大杂院,住了十几户人家。一进大门,各屋里都有人,隔着窗户,往死里住着人。那员工住的是一间八平米的平房,还分个里外间。咱是干地产的,一看就知道那属于房东私搭乱建。屋里寒冷得要死,倒不如在院子里晒太阳。那“肇事”的炉子,就在门口,有一搭无一搭地着着火。怪不得如此!
我的心被震撼了。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像我这样的人,尽管吃过苦、熬过心,但都是过来了。那些员工呢?他们连立身之地都没有,何时才能从底层打拼出来? (Via 《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7期,4月5日)
实际上,如果一个社会,要让人这样打拼,这样的社会,它怎么能不焦虑?每次看到抛头露面被拉出来当“80后一代”代表的人时,我就想起,大概有很多刚刚走出校门的人,不是像他们那样生活,而是像黄怒波描述的这两女孩这样。80、90年代在广东的血汗工厂,里面劳作的工人相对而言接受的教育还比较低,他们干几年也就回家了。而现在这些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和他们差不多的遭遇,更麻烦的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这个社会,就这样越来越焦虑。
黄怒波接着写这样一段话,他还是诗人般理想化,不过,他现在有实力去做,是好事:
现在看来,一个企业发展得很快、态势很好,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的员工都是受益者。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中层以上的管理团队按业绩受益,最底层的员工,尤其是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员工,是不是除了业绩、工作、薪水之外,考虑些福利性的待遇?比如说,发给外地员工住房补贴,让他们住得起楼房,不用再弄煤炉子,特殊雨雪天气,迟到半个小时左右不考勤;长假时间,多放两天假,好让他们回家;工会定期组织他们娱乐活动、聚餐;有的员工家中有难,予以关心,等等。起码,我想,今年立刻行动,采取补贴帮助的办法,不让我们的员工住平房了。这样,夜里也睡得着,不用怕哪位再出事吓人了。搞和谐社会的空口号,搞个和谐社会展览会花掉3000万的,解决不了问题;愤怒、愁富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在想,在微观层面一定有解决之道,黄怒波的想法是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