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眼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28:28

人性的层面

越来越觉得人很难有完全好人与坏人之分。

  好与坏都有层面性与阶段性。

  所谓层面性,是指那一方面,或那一角度,其人是好还是坏。

  持枪行劫者当然是社会不良分子,属坏人类。但,他在家庭中可能是个孝顺父母、爱护妻儿的好丈夫,则又有其不可否定之长处。

  于是,在治安层面上,此人罪无可恕。在亲情层面上,却可推崇备至。

  我见过不少善长仁翁,不停大做善事,社会上甚多公益设施善举,都全靠他们的慷慨才得以成立推行。而且造福人群。然这么个好人,可能对家人朋友,非但一毛不拔,且刻薄成性,辜恩负义。

  这么说,此类大慈善家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也只有拿层面性来将之划分。

  同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对人对事之表现,拙劣粗鄙,人神共愤。可是,在另一个阶段,他会有出乎意外的优异表现。

  其中是否关乎个人的情绪起落,外在环境影响抑或对手吸引力大小等等,不得而知。总之,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某人转了性!”意思就是他忽然之间由坏变好,或由好变坏。

  情况是变好的并不担保永远是君子,变坏的也未必从此就成了小人。仍然是不同阶段内,各人都会有互异的表现而已。

  我同意人很难有非黑即白之分。然,与其说中间有很多不同深浅的灰色,倒不如说人的黑、白、灰,都因事件、环境、人物、甚至心情之不同而轮流出现。

  所谓人夹人缘,无非是两个人在同一阶段内都表现优异,胸襟开朗,于是互相欣赏。相反,总有人无端端初而口角,继而动武,浴血街头。无他,就在那宗事件上,二者都不做君子,不肯承让一步,以求海阔天空,于是酿成嫌隙。

  幸好,我正觉得全面性的好人总还比全面性的坏人多,不知是不是连侯赛因之流在现阶段,依然有他的族人支持,视为英雄,使我在啼笑皆非之余,只好往宽处想了。

  【作家小传】

  梁凤仪,197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85年获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任佳艺电视节目监制及编剧,1981年任新鸿基证券及银行集团公共关系及广告部经理,1986年起为《明报》撰写勤+缘专栏。曾出任永固纸业集团董事及勤+缘出版社董事总经理。1989年开始创作,七年半内出版约九十多种作品。计有《冲上九重天》、《信是有缘》、《九重恩怨》、《千堆雪》及《在商言商》等。

  【赏析】

  人性复杂无疑暗示着人类对自身认识和掌握的困惑与茫然。以前我们惯用二元对立的观点简单地把人分为好坏、黑白两类,其实现实世界里的人形形色色,很难作如此简单的区分,因为人性表现的种种使我们不易辨识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普通人如此,就是那些所谓大恶大善之人也莫不如此,所以,用辩证眼光来看待人生,自然可以使我们对己、对人的瞭解更深刻、准确、真实。“坏人”并非十恶不赦,“好人”也不是十全十美,多少会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尤其在纷繁变幻的现代社会,更难一眼看出真切的人性面影来。

  作者以宽容的处世态度观察复杂的人性,理性地把人性分成层面性和阶段性两种,比较容易为人接受。人性正反复杂纠葛,更要我们去细细辨认,不可武断。我们把不同人分类是为了对现实社会把握更方便,希望剔除人性中坏的因子,保存好的因素,这是有益于我们乐观地看取人生。只不过,人性会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让我们捉摸不定,君子与小人也因此常常产生转化,我们大可不必用固定判断给芸芸众生定性、分类,而应视具体情境作合理分析。当然,大体上我们心中仍要树立人性好坏的标准,主要看主流上是向善还是向恶。好在我们有幸生在一个“全面性的好人总还比全面性的坏人多”的社会,所以有了许多宽慰和自释。本文对论题的议论条理清晰,富有逻辑力量,且能联系生活实际,使一个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明白。

  (作者:梁凤仪)

多面爱情

“爱有许多副面孔”,这是一首旧流行曲和旧文艺片的名字,说起来,比“爱是幻觉”、“爱是永恒”什么的,真实得多。

  专家研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爱,都会爱。这句话没错,有的人嘴巴爱来爱去一辈子,其实从不知爱为何物,只有虚荣心。有的日忙夜忙,为了无后为大,生儿育女而娶老婆,也不是爱,是责任,日后因为共同生活久了,有着互相依赖的习惯,那也不是爱,是我已习惯了看见你的面孔的条件反射,换一个对象,关在一块住上三两年,也会发生这种熟稔淡漠的感情。

  有人爱来爱去,从六岁爱到九十岁,恨不得喝尽三千弱水,这样的博爱主义者,对自己很好,他不会苦恼,不会因舍旧换新而有内疚感。有些人是很想专一的爱一个人,但心却比西瓜子多,这一刻和甲小姐在一起,是诚心诚意,下一刻和乙小姐在一起,也是矢志效忠,在那一刹那,确确实实,要他跳楼蹈海,他都肯,但一转眼,又对着甲小姐巧言令色,内心却会有一丝罪疚感,这是尾大不掉的齐人,他的属于苦恋。

  还有些人整天谈恋爱,找对象,理由是没有找到他梦里情人,或她的白马王子,真真的废话,订了个高不可攀、十全十美的标准,自己并不是超级人物,谁个女孩子“下嫁”给他?那个男孩子自作孽?这些无非是藉口,也是不想付出的一个藉口。

  也有的人爱一个人,永不开腔,永不表现,默默地在需要时,帮他心目中的情人,至死不变,这是极罗曼蒂克的情感,可惜于今之世,少于凤毛麟角,多的是喜欢一个人,就成颗心吊在袖口,逢人便说:“我爱她,我爱她!”肉麻兮兮,比朱义盛的出品更假。

  个人觉得,爱是天下最讨厌,麻烦,像一块贴不对位,又粘性极重的膏药一样。整天三魂七魄,就为一个人念咒拘禁着,做事不一定做错,但会心不在焉,会失去平时经常来往的朋友,因为不想参加他们的聚会而拒絶,情绪会失去自主权,无端的生气,无端的发呆,然后日忙夜忙,形销骨立,百病丛生,性格中的什么不能容人、气量狭隘、刻薄多疑的缺点,都暴露出来了。一旦拜拜,眞是莫大解脱,虽然扯掉块膏药时,伤了好大一片肉,但留此伤疤,使人永远记得,一次够了,咪搞我矣。

  谈情说爱,必须有闲才有情趣。所以最好是年纪青春时,白果糖水也可打发几小时,要不然就来个秋冬之恋,事业有成,儿女俱大,有闲有钱,效法日本专家说的借恋爱恢复青春活力,因而在阳光下,意大利小提琴手的音乐中,说些年青人听来都汗毛站立的肉麻话,彼此心身俱醉,怡情最妙。

  【作家小传】

  柴娃娃,原名潘正英,福建人,出身于翻译世家。毕业于香港新亚书院中文系,以写散文、杂文为主,《东方》、《星岛日报》专栏作家,出版作品有《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合作)、《娃娃集》、《第一眼》等。

  【赏析】

  《多面爱情》为世人勾勒了香港社会一幅五彩缤纷的爱情多面体画图。作者通过圈点、评注把诸如“嘴巴的爱”、“收银机的爱”、“为生儿育女的爱”、“依赖的爱”、“博爱主义”的爱、“白马王子与梦里情人”的爱等种种色色用生活的多棱镜折射出来。在这种种色色的爱中,作者对现实中势利、庸俗的“爱”,是鄙弃的、否定的,并给予辛辣的讽刺。如对“白马王子”与“梦里情人”的爱,作者指出“这些无非是藉口,是不想付出的一个藉口”,对逢人便说“我爱她”之类,是把肉麻当有趣,“比朱义盛的出品更假”。

  柴娃娃的爱情观与亦舒差不多,是偏于消极与感伤的。甚至对恋爱本身,无论是有闲的和有钱的恋爱都加以嘲讽。她认为人生最可贵的永恒的爱“已经不真实”了。在她看来“爱是天下最讨厌、麻烦”的事,“像一块贴不对位,又粘性极重的膏药一样”。有些人为爱而掉魂失魄、形销骨立、百病丛生,她极不以为然,巴不得快点解脱,但作者在厌恶否定种种色色的爱情中,却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对“真爱”,对“爱一个永不开腔,永不表现,默默地在需要时帮助情人,至死不变”的那种爱的渴求与欣赏。这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爱,是对爱情的一种终极关怀和宗教似的寄托。其实作者的这种宗教似的爱情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无论是爱者和被爱者都是一种折磨,而且这种爱往往是容易失去的。

  作者所描述的多面爱情是与香港社会的“感情冷漠”、传统价值观的消失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有关的,多面爱情,正是香港的多元社会关系的反映。

  (作者:柴娃娃)

恋爱感觉

我承认人活到老也恋爱到老的事实。分别在于有的人把爱情放在心中,不表示出来,而有的却做了,身体力行。

  我认为爱情是感觉,即使是单方面的也很美,可以有很多幻想,所以我是前者。问了很多女朋友,都是已为人母,为人妻的,她们也有同意。不一定是勇不勇敢、値不値得的问题(恋爱中没有天秤),含蓄一点有时比火辣辣的更美。

  感情是管不住的,再老,再传统,古板,正派或者有修养的女人看到心仪的异性也会起涟漪,涟漪就是感觉,当然不能硬派它是爱情,也只不过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女人心态能保持年轻、焕发、动人与能否怦然心动很有关系。心中如一池死水的女人总是形容枯槁,毫无生气,不明白她们怎会如此,受过打击、挫折?感情路上不一定一帆风顺,但希望在前头。

  我不认为写作的女人特别敏感、细致,这该是所有女人的天性。一个眼神,一次短短凝视可以心如潮涌三天三夜,天皇巨星也曾这么告诉我,一大段似恋爱的时光,在眼神、凝视中朦胧度过。

  也许很多男人会不同意,事实上许多贤妻靠这偶然怦然心动的激素继续焕发、动人下去。非因老公如何爱她,如何体贴殷勤。但这是真话。

  很多女朋友私底下跟我说,飞机上、旅途中的确有英俊潇洒的男人追求。她们也曾心动过,到头来都是悬崖勒马。各人心中自有一条道德准绳,主要的,幸福已在手,未来的太虚无飘渺。享受一下恋爱过程犹可,真的抛夫弃子就絶对不肯了。

  现代女人都聪明,不会爱生爱死。爱情只是感觉,如此而已。而爱情也只是在朦胧摸索阶段最美,一旦结婚生子,所有美丽动人处皆消失。也许我太“帕拉图“,太戆居,但一个女人一辈子都有些恋爱感觉,保持年轻动人,岂不是很好的一件事?

  【作家小传】

  严沁,原籍杭州,出生于上海,长于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获文学士。因丈夫是香港侨生,严沁被迎娶来香港。来港后以写言情小说为生活依托。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緑色山庄》问世后立即成名。作品有《一往情深》、《水云》、《草浪》、《又见雨虹》、《我心深处》等多部。

  【赏析】

  严沁在本文中提出“爱情是感觉”的观点,她认为,女人看到心仪的异性而心中掀起涟漪,这“涟漪就是感觉”。又说女人若能“怦然心动”就能保持青春。作者在鼓舞女人们解放自己心灵的同时,清醒地提示人们要能从感觉中回到现实,不能过于浪漫蒂克,这里还有一个道德与责任的问题。不能心动以后就盲目地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真的抛夫弃子”就更罪不可恕了。最后她还祝愿女人一辈子都应“有些恋爱的感觉”,这样可以永远保持年轻。

  本文语言精练,在剖析女人恋爱感觉的内心世界方面细致入微,已深入到女人隐蔽的内心角落。


  (作者:严沁)

我的生命中有了你

晦暗。大海在悸动。

  我摇曳着,四处是暗海的嚣张。此刻我除了听天由命,别无选择。

  数月前的某一个秋叶飘摇的黄昏,一位高深莫测的白衣护士神秘地对我眨了眨眼,然后说,你怀孕了。于是,从那个神奇的黄昏开始,我就在惴惴不安,等待这个辉煌而神圣的时刻。

  可是我竟一无所能。我不能做什么,不愿听什么,也不愿说什么。我的腹部仿佛正在经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欢乐与痛苦相互纠缠,把我拖向神秘的死之边缘。我在等待一个神秘的宣判,告诉我,生命将带给我怎样的奇观,抑或是死亡。

  我在海的挣扎中,倾听大海一浪高一浪的无边的喧哗。

  这是生命从母体中剥离的痛苦,这是生命创造的最好冲刺。我在生命翻腾的欢乐中,听任泪水在脸面大雨滂沱。

  泪光里,我在等待你神奇的降临。

  护士在一旁忙来忙去:你眞勇敢,你可以哭一下,或者叫出声来,可能会减轻点负担。我不作声,额头沁出微微的汗珠。我感觉着一阵阵紧锣密鼓般的激战,从海的深处传来。我柔弱的身驱在激烈的颤栗中,窒息了又苏醒了,生还了再投入更深的窒息,茫茫的大海上,滚滚而来的巨浪毫无留情地将我掀起来,然后一次次,扔向深渊。

  夜在迅速而激荡地来临。我的意志在苍茫大海的深处翻卷升腾。我洁白的牙齿战栗着紧紧地阖拢,生怕一张口便失去了意志。无声的泪流将毛巾湿透了,汗浸透了衣衫。是什么声音在飞旋的深处呐喊,如飓风般掠过我的心空?

  我仿佛听见了你的遥远而神奇的呼喊。水在旋转,浪在逆流。黑暗与光明若雷鸣电闪,迅猛而激烈地交替呈现。我疲惫的思绪再一次亢奋起来,迎着你光和热的谜圈,奔腾而去。

  哦,我渴望你,我的孩子!即使是以我母体的生命去换取你的到来,我也将在所不辞了。来吧,来吧!燃烧我青春的身躯,让我在呼唤中迎接你。

  我却已经力所不能及了。瘫软的身躯无能为力。多希望有人来帮助我,帮助我走出这生命的谜圈。可是我不能求助于人了,苍茫的大海里只有我,只有我和你共同努力地,创建我们共同的生命!我感觉我累极了。我听见白衣护士朦胧而遥远的声音:快了!快了!

  这就是你即将要到来的讯息么,我渴望的太阳?我企盼你在大地下沉之前,呼号着升腾出世,在黑暗的大海的尽头,以你火一般绚丽的姿态,炽热奔腾而出,照亮我的世界。

  快了,快了!看见了!

  这就是生命的礼赞么?这就是黎明到来之前的最黑暗的搏斗么?我听见呼唤生命的呐喊。我看见巨浪滔天的暗夜的尽头,正初染开愈来愈浓烈的霓光,水色如火如荼地展开明亮的翅翼,轻盈地飞旋而来。海底无际的深浪在颤抖中,决堤般汹涌而去,整个世界在奇异的快乐中,呼啸着下沉……

  突然,一个骄傲而神气的哭声,撞响我的心壁,交响乐般牵动窗里窗外一片欢腾的合声:

  一个男孩!

  一个灿烂的太阳,喷薄而出!

  哦,我的孩子!在这迎接生命的快乐中,你与我经历了共同的生死体验。你毫无顾忌的哭声,是向世人宣称你壮丽的到来么?这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不可更改,不可代替,也将勇往直前。

  于是,我的生命中有了你。

  从孕育你的第一刻开始,你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听着你呱呱落地的哭声,看窗外的太阳鲜明亮丽,我心里的快慰无穷无尽。真想告诉你,从此,妈妈的生命便有了新的意义。将来无论何时,你都如太阳般暖热在母亲渐渐模糊的视域里。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将为你而骄傲。

  【作家小传】

  韦娅,原名左韦,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后随在军队任职的父亲居住浙江宁波。“文革”后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移居香港后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作品有《韦娅心语》、《红玫瑰情结》、《织你的名字》等。

  【赏析】

  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奇迹般的创造过程,也是一个痛苦与欢乐、生与死相交织的过程。作者以女性独有的体验将它写得如同散文诗般优美、动人,扣人心弦。

  作者别出心裁地用了大海、巨浪、雷鸣、电闪、太阳等一系列繁复的意象,把新生命剥离母体的过程形象地隐约地表达了出来。在这里充满母性色彩的大海是本文重点营造的意象。在作者笔下,大海的悸动,一浪高一浪的喧哗,水在旋转,浪在逆流,海底无际的深浪在颤抖,决堤汹涌而去……等都是女人生产时的独特体验,读这篇散文,读者会以钦佩的、新奇的心理一起进入她们创造生命的世界,共同感受这灿烂、壮观的情景。

  文中充满着对新生命的呼唤与礼赞。新生命到来之前,对母亲来说是痛苦的,甚至会被压迫拖向死亡边缘,但“我”仍勇敢地呼唤“来吧,来吧,燃烧我青春的身躯”,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孩子的降临,读者从“我”痛苦的呼唤与企盼中深感母亲创造生命的激情和母爱的伟大。

  这完全是一篇心理体验散文,意象的营造和独白式的表述融为一体,把新生命诞生时母亲的心理与生理的感受作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大海的意象,藴涵丰富,诗化的语言,使散文有如散文诗似的优美。

  (作者:韦娅)

中年是下午茶



  中年最是尴尬。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悲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八十岁以后的消夜就更渺茫了:一方饼干?一杯牛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不是在伦敦夏蕙那么维多利亚的地方,也不是在成功大学对面冰室那么苏雪林的地方,更不是在北平玻璃厂那么闻一多的地方;是在没有艾略特、没有胡适之、没有周作人的香港。诗人庞德太天真了,竟说中年乐趣无穷,其中一乐是发现自己当年做得对,也发现自己比十七岁或者二十三岁那年的所思所写还要对。人已彻骨,天尚含糊;岂料诗人比天还含糊!中年是看不厌台静农的字看不上毕加索的画的年龄;“山郭春声听夜潮,片帆天际白云遥;东风未緑秦淮柳,残雪江山是六朝!”

  二

  中年是杂念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可是纳坡可夫在巴黎等着去美国的期间,每天彻夜躲在冲凉房里写书,不敢吵醒妻子和婴儿。陀斯妥也夫斯基怀念圣彼得斯堡半夜里还冒出白光的蓝天,说是这种天色教人不容易也不需要上床,可以不断写稿。梭罗一生独居,写到笔下的约翰 ·布朗快上吊的时候,竟夜夜失眠,枕头下压着纸笔,辗转反侧之余随时在黑暗中写稿。托玛斯 ·曼临终前在威尼斯天天破晓起床,冲冷水浴,在原稿前点上几支蜡烛,埋头写作二三小时。亨利 ·詹姆斯日夜写稿,出名多产,跟名流墨客夜夜酬酢,半夜里回到家里还可以坐下来给朋友写十六页长的信。他们都是超人:杂念既多,文章也多。

  中年是危险的年龄:不是脑子太忙、精子太闲;就是精子太忙,脑子太闲。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你来了也好,最好你不来!中年的故事是那只扑空的精子的故事,那只精子日夜在精囊里跳跳蹦蹦锻炼身体,说是将来好抢先结成健康的胖娃娃;有一天,精囊里一阵滚热,千万只精子争先恐后往闸口奔过去,突然间,抢在前头的那只壮精子转身往回跑,大家莫名其妙问他干嘛不抢着去投胎?那只壮精子喘着气说:“抢个屁!他在自渎!”

  三

  “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是中年。《晋书》本传里记阮咸,说“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灿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大家晒出来的衣服都那么漂亮,家贫没有多少衣服好晒的人,只好挂出了粗布短裤,算是不能免俗,姑且如此而已。

  中年是“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的年龄。

  【作家小传】 

  董桥,原名董存爵,福建晋江县人,1942年出生。就读于台南成功大学,毕业后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1980年继胡菊人任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

  已出版散文集《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双城杂笔》、《藏书家的心事》、《跟中国的梦赛跑》、《另外一种心情》、《董桥散文》等。

  【赏析】 

  中年是“曾经沧海”的人生激荡后平静观照现实的年龄,所以,它已步入“只会感慨不会感动”,回忆往事、固执乡愁、心怀希冀,复杂而有理性的人生反思。远离文化中心,倍感“边缘人”的失落与寂寞,心灵四周渐次垒成的“围城”,拒絶一切现代诱惑的入侵,或然厌倦漂泊、满怀疲惫,还是回到那块古老而亲切的文化家园,世俗红尘的合围攻不破自我性灵的“面壁”和“打坐”。因而,“中年是看不厌台静农的字看不上毕加索的画”。然而,中年毕竟经历过一段人生,前尘往生,眼前有景,长路漫漫,只是感慨良多,而又细说不得。思考的结晶不转化为笔墨文章,又将生出诸多风流韵事。中年虽沉默,却也潜隐着巨大的魅力和无聊的期待,中年实在也是多事之秋!如此,中年急需一种慰藉,“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可安抚中年那焦灼和游离的心情。文化还是人生苦乐的最好调剂,有了它,中年才不至于太冷落、太无望。在一连串矛盾心理的抒发和慨叹之后,作者最后找到了中年灵魂的寄托。

  董桥散文相当精致,句子精雕细镂、一丝不苟;另外,它能把俗而又俗的话题和故事加以升华,达到雅致的境界,传达一些精警的人生感叹,“拔俗至雅”尤见功底。因此,它不仅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而且即使“拆散下来”,也有“字句珠圆”的晶莹之美,这也是本文的艺术高妙所在。

  (董桥)


都市的眼睛

总是在万家灯火时分,拖着几被掏净智慧之汁的脑殻和榨干水分的躯体回家,回家。直到无数个屋之眸,以一室温暖的灯光拥抱着我,丝丝倦意消遁了,整日在繁华一都流浪的魂,才又找到了她心灵的归宿。

  不知从何时起迷恋起窗口的。过圣诞节日的心情尽管一年年淡下去,每年平安夜还是要带孩子们到尖东看灯,其实看的是被装饰了的窗口。这儿有最现代化的新颖玻璃大厦,窗口映现的是光影、七彩流波、变形的都市建筑群像。那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窗口的内涵和延伸,而画家们又如何从窗口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在心灵成为荒漠,一屋灯光不轻易流泻到左邻右舍的都市,如果没有窗口,每一户是和铁屋没两样的。外面的风骤雨狂我们必然不知道;当楼下之街已成为满是荷莲飘浮的彩河,我们居然只是两肩顶着一个头颅,显得多么狼狈。因此,黎明到来,行将闯荡江湖将自己大出卖前,总也爱透过落地长窗,居高临下地向尘世投去探测的一瞥。阴晴炎凉,也好未雨绸缪。

  十八年前寓所只是个斗室,一扇小窗外,日夜是大都会快速节奏的轰鸣,窗外世界于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命运未知数;稍后,随着人的际遇,窗外风景也不断变化。曾看过公寓残窗风动下破布帘内的隐秘原始交易,也从窗口听过夜里寒流冷风中卖裹蒸粽老人的声声凄清叫卖。再回溯到童稚年代,我们也住过没有窗的阁楼,听雨脚在离头额上不远的锌片屋顶上富韵律性跳跃,一夜听雨到天明;也难忘姨母临海屋的窗,可以观赏到巨轮驶进驶出,大海潮涨潮落。童年时光的消磨,总也伴着对不同窗的记忆。

  “同窗”最快乐,最消魂,也最不堪记忆。与小伙伴同窗数载,到头来也各奔西东。同窗也就是共同拥有窗内外的世界,拥有如同校园葱葱草木一般的青春。然而青春是易逝的。直到有日,我校园小屋的窗口伸出无数正叽叽喳喳的同学的可爱的小头时,我叹息我已永远失去了最可爱的“同窗”机会了,做了师表。而和她拉密了天窗,共剪西窗烛时,我又在人生道路上走了一步;我在探索人间每一扇窗内的秘密的同时,也要为自己、为另一美好的一半,为我们更多的下一代不断创造新的、好的窗。

  那一年冬季,我曾从窗口将一位少女的心偷走,从此她随我乘上人生的列车,去敲响每一扇生活的窗口。孩子的祈求不高,只望上班族的父亲每日清晨对着他那贴在窗玻璃上的小脸招招手,他那微不足道的要求竟成为一家之主奋发的动力!没有窗口,连这可怜的沟通也不可能了。

  窗口确是人类的伟大贡献啊。门只是供人方便,为你设置了归家的进口,文明年代早已不可能穿墙而入了。然而,屋有眼晴,却自窗始。要不是具有这双鋭利的眼睛,电影《后窗》的半残废男子无论如何都侦破不了另一座大厦的谋杀案。窗是没有生命的建筑物通气设备,重要的是窗内的有情人。如果没有窗,我们将少读许多温馨的爱情故事。邻家有女初长成,多情少年的凯觎,凭的常是对个正着的窗。投掷纸条传情,扰得少女芳心大乱,不画龙点睛是少年人常干的事?而又有多少罪恶从窗口掷下,多少惨剧在窗口酝酿,多少现实创作的灵感受窗内人物和画面的启发?大抵世间物和人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同时,也在制造痛苦。

  不过谁都承认窗的重要,一如人的眼睛。买个新屋,最重要的是巡视有几个窗口,以及窗外风景如何;节日到来,净几易致,明窗难达。一双手费大劲拭抹,窗很难出现纤尘不染的境界。这和人的眸子一样,没有多少人有火眼金晴,没有谁敢自夸一双眼碧澄明净,不受染污。这灵魂的窗子,一旦有日吸收的全是忧患,放射的全是正义和爱时,人就庶成圣者,从现实超越了。

  繁华香港的窗子是动人魂魄的,平安夜尖东巨厦的窗全都幻成彩窗、魔窗和灯窗,大型窗玻璃映照出变形的楼、灿烂的天和喧闹的海岸。星星和喷泉碎沫撒满天空,安琪儿和半裸美女在灯树顶上共舞,而不变的是我们的心,纯真深情的眼睛。

  一九九○年四月

  【作家小传】

  东瑞,原名黄东涛,1945年生于印度尼西亚,原籍福建金门。1960年北返求学。1969年毕业于福建泉州华侨大学中文系。1972年移居香港,1980年任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公司《读者良友》的编辑,现任获益出版社主编。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夜夜欢歌》、《白领丽人》、《香港一角》等30多本,散文集《湖光心影》、《永恒的美眸》等近20本。

  【赏析】

  题目“都市的眼睛”,实指窗口。本文写的全都是窗的种种色色。不管是都市或农村,窗无处不在,十分平常,人们司空见惯,但东瑞却围绕着窗口写了一篇近二千字的散文,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腻和善于思考,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值得称誉。

  作者并非为写窗口而写窗口,本文的妙处就在于由窗口讲到眼睛,再由眼睛讲到人的心灵,“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把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在一起。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具有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释放出来的是“正义和爱”,那么他就是一个“圣者”,一个伟大的人。文中所谈尽管尽是平凡事物,但作者不露痕迹地把它升华到了思想的高度。

  本文首尾呼应、笔墨集中,全篇围绕着窗口落笔。从现代化的玻璃大厦窗口到斗室的一扇小窗;从童年时姨母临海屋的窗口到共剪西窗烛的窗口,从窗口的作用到窗口的故事,没有枝蔓,一层一层地抒写,文章开头讲尖东巨窗的光彩,结尾又从一个新的层次上讲幻成彩窗、魔窗的尖东,互相呼应,紧凑、缜密。

  (作者:东瑞)

夜曲三章

天桥旋律

  柔和的灯光,似无声的瀑布,飞泻流荡,在天桥上,模特儿像春燕,翩翩亮翅。轻盈地旋着娴熟的舞步,旋出美的音韵,旋出四季的妩媚。

  闪闪闪,霓裳在闪,眼眸在闪,一切都在发光,天桥呵,是一道彩虹,生活的潮流在这里喷涌,街道的色彩从这里流出,模特儿,你是美的使者,将人类爱美的天性,像灯花般盏盏点燃。

  天桥,你是一块奇异的土壤,浇以美的电流,便滋长绚丽的生活之花。每一道皱褶,都绽开少女的笑靥,每一个棱角,都展露青春的活力。你永远走在时间的前面,带给春天娇艳,带给夏日凉沁,带给秋季浪漫,带给寒冬温馨。

  天桥呵,你也是一台天平,款款移玉其上,炫目,飘然,贪慕虚荣易使生命的指针偏向。美的使者,愿你有一双穿云剪雾的翅膀!

  夜 曲

  我爱静夜,爱那一片城嚣退去的宁谧。夜深沉,独步天台,凭栏远眺,对着海港点点灯光,对着清朗的星月,对着远方如黛的山影,用心语跟夜交谈。

  带着咸味的海风,迎面徐来,吹起衣袖如水,云在那;衣角似蝶,山在那;用山壁的纹采皱褶,拔断情泉;那轻鞋如船,山脉为浪,载我轻轻地从这山渡到那山。

  白日里,奔波如一片落叶,漂浮于生活的漩涡,青春几何,年华似水流着。我不知道,水来自何方?也懵然不知,流向何处?只是流着,一整天,在四面八方流着。只有夜阑人稀,这一片蓝色的短暂的静谧,才完完全全属于我。

  浓重的夜色,使我感到充实,随着拢合的雾气,人生的体味也点滴凝聚心头。夜呵,你使我灼热的幻想,冷却,净化,心灵像新月,澄碧无垢!

  醉

  在夜店的一个角落,她正埋首于酒杯,红唇就着杯口,像在探询一桩深藏的奥秘。

  水晶杯的上部泛着白色的泡沫,杯底呈现浅浅的麦黄。她已经喝得醉眼惺忪,仍犹自频呼“饮胜”。

  看她放浪形骸,沉湎酒杯,谁会相信,她是天桥骄子,红极一时的名模?

  晚风吹起窗帘,像伸长的舌头,扫过杯口,只扫到几缕酒香,颓然地垂在离她云发三尺的地方。酒杯里有一片风景,是窗外海市蜃楼般的不夜天。

  室内的冷气正在宣泄,四周的塑胶花开得姹紫嫣红。她拼命地喝,像在寻找跌落杯底的一张白皙的面孔。他们曾相爱,如今已成过眼烟云。她把酒杯当着枯井,掏尽了,不见爱泉重涌。酒愈醉,心愈惆怅。她轻抚塑胶假花:莫非假的才真实?

  夜渐深,她在醉乡迷了途。

  【作家小传】 

  巴桐,原名郑梓敬,生于1947年,福建省福州市人。笔名有子敬、梓人、郑文等。14岁时即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79年移居香港,先后在工厂、杂志社、通讯社工作。为香港龙香文学社副社长、香港《文学报》副主编,业余一直坚持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港澳、中国大陆、东南亚各地及美国华文报刊,作品有长篇小说《蜜香树》、《二龙传奇》,传记文学《大亨小传》,散文集《香岛散记》等。

  【赏析】 

  《夜曲三章》是三篇难得的美文,内容都与“夜”有关。文字简洁精练,必须细细体味,才会发现那诗的语言中潜在而丰富的生活内涵。《天桥旋律》写了模特儿在天桥的时装表演,她们像春燕,翩翩亮翅,她们轻盈的舞步,旋出美的韵律。以饱含深情的笔赞颂她们领导着生活的潮流,为生活增添姿采,赞美她们像灯花般把人类爱美的天性点燃。

  《夜曲》写了白天与夜晚的不同感受。通常来说,一般人总是喜欢白天的,但作者却爱夜晚。因为夜晚宁静,可以体味人生;而白天却如一片落叶,为生活奔忙、拼搏。更可悲的是,没有目标,年华似水,一天天流着。作者的这些心语,实际上是在吐露心曲,哀叹生活的艰辛和青春的易逝。反映了一般蓝领阶层的人生苦涩。

  三章中《醉》写得最好,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名模,被人欺骗了爱情,在借酒浇愁中频呼“饮胜”,看后令人心寒。作品素材的选择大有深意,名模在迷醉中轻抚塑胶假花,对生活提出了质疑:“莫非假的才是真的”。

  《夜曲三章》是散文诗,散文的形式,诗的内藴。语言精练、含蓄;理性的抒写中,洋溢着热烈的感情;有浓郁的诗的意境,《醉》中写“晚风吹起窗帘,像伸长的舌头……”那段话,所营造的主人公昔日生活的意境,就是精彩之笔。

  (作者: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