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金点子(汇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13:43
点子之一:开展“目标过级激励卡”活动,激发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 辛增荣 周永安 郎丰源
对于学校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某方面的“差生”,可能就是另一方面的“优生”。 一个学生不可能样样强,但也很少有人样样弱,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最佳的评价激励机制,使之成为各种类型的人才。我校开展的“目标过级激励卡”活动,成为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主精神、激发学生兴趣、注重习惯培养的文化磁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实现个人价值,获得成功。
全部由本校学生绘画、书法作品印制、以书签形式外现、文化氛围极浓的过级卡,本身就鼓舞着学生比、学、赶、超。谁的作品印刷在过级卡上,这是对学生的最大表彰。多达16个项目的朗读、古诗文、计算、写作、音乐、绘画、体育、书法、英语、制作等1—10个级别的过级考试,吸引着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得到肯定,并得到发扬光大。学生某一方面的进步和成绩都以获得过级卡,留下永恒的记录。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每一点成绩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并时刻鼓励着不断进步,实现下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
目标过级激励卡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刻苦努力、超越自我的学习精神,让优生拔尖、带动中程生、激励低程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近期奋斗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多层次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实现个人价值,获得成功。
二、 过级项目:
生字、阅读、作文(配画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古诗文背诵、钢笔字、书法、计算能力、应用题、绘画、科幻画、手抄报、音乐、体育、行为规范三字歌、英语、计算机等。三、过级级别规定:
以上项目每项只考一学期内的知识,成绩达优秀等次发一级卡;如果一次考试考一学年的知识,成绩达优秀等次发二级卡;一次考试考二学年的知识(只限上一年级),成绩达优秀等次可直接发三级卡;一次考试考三学年的知识(只限上二年级),成绩达优秀等次可直接发四级卡;以此类推……。如果每次考试只考本学期的(如单元考试等),成绩达优秀等次可发给一个一级卡,用10个一级卡换一个二级卡;10个二级卡换一个三级卡;以此类推……。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果在学校获奖可直接得该项目一级卡;如果在街道获奖可直接获该项目二级卡;如果在安丘市获奖,可直接得该项目三级卡;依此类推……。在报纸和刊物发表文章或绘画等,在哪一级发表就发哪一级别的过级卡;学生参加国家组织的任何级别过级考试,成绩合格,学校都发给学生相应级别的过级卡,以参加学校的奖励。
四、过级办法:
学校将每个过级项目的十级目标公布给学生,学生自认为已达到某个项目目标要求,可申请参加相应级别的过级测试。每学期由学校组织有关教师组成过级考试小组,开学初进行一次过级考试,没有过级的可参加期中或期末复习期间的过级考试。期末考试作为一次综合各项过级考试,学生在每单项考试中得满分的可再次过级,再发给一个一级过级卡,有几项得满分就得几个一级过级卡。学生在日常中自认为已达到某个项目某个级别的目标,可随时申请测试。学校过级测试小组测试后,成绩达优秀等次,即发给相应的过级激励卡。
五、过级奖励办法:
学生把每学期得到的过级卡进行积累,学校设立校长奖励基金,六年级毕业时,学校根据学生获得过级奖励卡的多少和达到的级别,对学生进行奖励。
点子之二:“六人小队”――从基层抓班级管理的法宝    兴安街道育英中学 王 春 李卫东
一 实施背景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它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然而现在中学生的管理却愈加困难,究其原因,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认真、听话;也不象高中生那样能够自我约束,做到自律,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至于出现较多的违法违纪现象。
要想加强对其管理,帮助他们迈好人生的关键一步,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囿于常规,寻找到真正的奇招妙策。
我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结合《人的潜能与开发》《合作与探究》等理论知识,探索出一条从基层抓班级管理的点子――“六人小队”法。
二、实施方案
(一)精心组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学期伊始,充分利用初一学生进取心强,积极性高,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
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精心划分,按六人为一队,选出队长、副队长各一人,负责本小队全面工作。
(二)“六人小队”方案策略
1、 组队目的:
根据《心理学》《教育学》有关原理,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发挥六人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优势,达到自我管理、共同提高的目的。
2、 方案策略:
组队后,“小队”成员写出决心书,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立下“军令状”(附在小队业绩档案上,以备期末对照),做到学习上共同提高,具体到上课、课间纪律、班级活动,甚至到课外、校外等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不让一人掉队;生活上互相关心爱护,亲如兄弟姐妹,把班级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家庭,把“爱的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发挥团队优势,使“六人团结如一人”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观念自然深入人心。
三、实施制度
1、 值周队长制:
即选出的队长本周负责六人学习、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并检查、评估本周六人的各项内容,据其表现,当天就及时记入小组业绩档案。
2、 轮流值周制:
充分调动每一名队员的积极性,采用轮流值周制,老师做好全面督察,评出最佳值周队长,鼓励表扬,树立六人的学习榜样。
3、 汇报制:
值周队长于每周一早上交小组业绩档案,并向老师汇报总结本周情况。值日周里,若本小队成员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行为,能解决的本队自行解决,并上报老师,不能自行解决的,即刻上报老师。
4、 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六人小队”的灵魂,只有健全的评价机制才能保障其顺利实施,评价机制又以“小队业绩档案”为核心。
(1) 小队业绩档案:
全面记录本小队六人本学期的学习成长情况。如下表(只选了第一周)可直接挂入教室内。
队别 姓名 考核内容 总分
学习 纪律 卫生 活动 好人好事 其他
(2) 量化考核机制:
从学习、纪律、卫生、活动、好人好事、其它等六大项全面评价每一位同学,采用“表扬激励原则”每项以1分为单位。例如:学习方面(单元测试成绩优异,居全班前茅+1。)纪律方面(上课走神,做小动作-1)……
每周班团队时间,老师根据小队业绩档案,公正、客观地评出本周最佳小队,在总分处贴小红旗激励。
学期结束,累计评选出本学期最佳小队,被评小队成员自动成为优秀个人,成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团员。
三年期间,六人始终为一队,共同学习、生活,若有人停止学业,其他人有帮助其完成学业的责任。
初中毕业后,将小队业绩存入个人档案。
四 实施反馈
 
十几年来的班级管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个从基层抓班级管理的点子还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班小队的互相监督,自我管理,使当班主任的能清楚、全面的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从而达到学生管理的因材施教,班级工作的有的放矢。这些年来,自己所教的学生从没有违法违纪现象,更没有无故辍学现象。班级成绩始终名列全街道第一,连年被评为优胜班级。自己也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自己的做法也得到了广大同行的认可,并已在我校全面推广。
点子之三:学校管理中的“分工协作、首遇负责制”
安丘市金冢子镇金冢子初级中学 刘金录
自2004-2005学年开始,金冢子初级中学就学校管理方面,推行“分工协作、首遇负责制”。
首先,学校校干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学校分教学、德育、后勤三条线,各由一位副校长具体负责,其他中层校干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确保分管的工作不出纰漏。而在具体工作的实施中,又相互协作,互相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例如,学校校产校舍安全,由后勤副校长分工负责,学生安全,由德育副校长负责,但这两方面是绝对分不开的,象教室房屋安全就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人身安全,他们的职责在这方面又是相同的,工作中必须团结协作。又如学生秩序管理,属于政教处范围,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迟到、早退等不守纪律的学生,教导处也应该监督检查。这样,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工作走向成功的首要。
第二,对学生管理实行“首遇负责制”。对校干而言,这也是“协作”的具体要求,只要是学校校干,不管分管什么工作,遇到紧急事务,必须挺身而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工作,绝不许推诿扯皮。要求全体教职工,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遇到学生权益受侵犯、学生违反纪律、学生有损环境卫生的情况,或有浪费水、电,有意损坏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设施的现象等,只要是第一个遇到,第一个发现,都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指出错误,纠正错误行为,对学生进行帮助、教育。这样,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只靠政教处,只靠班主任老师的现象,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良好改观。
学校推行这项制度,旨在全体教职工通力合作,搞好教育教学,进一步把学生生存本领、生活质量、生命意义提升到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彰显严明的纪律、规范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常规管理的有效性和全员性。
对该项制度中按要求认真负责,取得良好工作效益的,学校加大了奖励力度;对背离“分工协作、首遇负责制”,造成不良影响的,师德考核将一票否决。
这项活动有力地加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广大教职员工 “学校兴衰,我的责任”思想的形成,学校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优秀效果。
点子之四: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度
安丘市实验小学 殷乃新
一、现有备课制度的弊端
1、过分强调备课的规范性,成了管理层的硬抓手。
2、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课程发展。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无效劳动的分值远远大于有效劳动分值。
3、多数教师上公开课能认真备课,平时备课基本上课后补备课,应付各级检查。
4、教案设计的框架约束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忽视了教师备课过程的个性风格,制约了教师的创造能力。
要解决以上现实问题,必须从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度改革入手。
二、改革的策略
1、本改革努力倡导“不求备课全,但求备课精”的指导思想,允许老师每学期,每个单元只写一课书教案。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理论、研究教学问题、参与课程改革。
对于教师精心钻研、撰写的那每单元一课书的教学案,我们称它为“精”案。“精”案的的撰写,要引导教师注重备课的过程,是一个集教师对教材的思考、教法的推敲、课堂的运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等于一体的复杂的构思过程;是教师教学信息的摄入,知识信息的输出,新理念的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等多维互动的立体思维过程。当教师们策划完一课书时,其理念、教材、教法,教师、学生、文本,皆跃然脑际,成竹在胸。这样才会有效地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在课堂中的转变,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精”案的撰写要求:
第一:重教学策划,轻过程撰写;
第二:重个性凸现,轻生搬硬套;
第三:重资源开发,防照本宣科;
第四:重教学反思,防思想流失;
2、由上可知,要实现这一改革思想,还应改革现有备课方式,构建与此相适应的新型备课方案。因此改革现有备课方式,设计能体现新的备课思路的专用纸,倡导教师使用新型备课方法,便成了备课改革的相应措施:
新的备课方式应包括教学目标、实验目标、教材挖掘、教学策略、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六部分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一改原来的注重教学过程撰写,为注重教学的策划和反思,简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即教师的备课要实现重心的转移。(新备课纸可见附加材料)
3、此项改革,老师们一学期大约撰写8—9课书的教案,其余的教材怎么上课呢?作为教师,是不是不备课就直接走上讲台呢?不是的。其余的教材不是不备课,而是提倡多种形式的备课,倡导个性化备课。无论进行怎样的课前筹备,其前提是“追求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个性化备课的首要目标。老师们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教案我们叫它“简”案。
“简”案的撰写要求:
第一:明确本课教学要求;第二:写清本课课时划分;
第三:重点搞好个性筹备;
第四:注明教材课时任务;
4、“精”案和“简”案在管理上的区别是什么呢?
(1)“精”案,是保证本项改革卓有成效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重点,必须纳入教师的八项常规管理。
(2)“简”案,是新形势下赠送给教师的特别礼物,不是教学管理的重点,可以不纳入教师的八项常规检查或者降低检查要求。
(3)“精”案的撰写必须使用“新课程改革备课专用纸”,“简”案书写可以直接使用便于操作的备课本或采用电子备课。
(4)“精”案要求规范化,“简”案要求随意化。
三、备课改革的相应保障体制
(1)建立撰写教育日记和教学反思制度。
 
(2)形成教师个案评价报告制度。(教师阶段性反思报告)
(3)建立优秀教案评选制。
(4)出台教师读书汇报制度和教育刊物订阅制度。
(5)建立教师教学个性发展制度。
(6)建立学校领导靠级制度和推门听课制度。
(7)建立教育理论测试、教学策划评比制。
(8)建立评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提供一节“个性”课(不量化考核),一节“标准”课(量化考核)。
(9)加强集体备课,重视教学研究活动。
(10)开展课堂教学开放活动,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11)为确保教师教学信息资源丰富,学校全天开放Internet网及校园网。
(12)每学期要对教师的优秀策划案、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报告择优编篡,结集成册,全体共享。四、此改革的现实意义
1、去除了原备课过程中的教师无效劳动,注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
2、教师拥有了时间,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提供了条件,教学方法更科学,教学效果更好。
3、教师能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发展,领域更广,层次更高。更关键的是让教师真正成了课程发展的主人,体验课程改革的快乐。
4、这种“精”案和“简”案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给老师从心理、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减了负,使老师们从繁忙的应对工作中解脱出来,自主的选择和把握教学的有效性,积极主动地实现个性发展。
5、“精”案和“简”案相互补充,作为给教师松绑、还教师时空、避免无效劳动的措施之一,能真正达到张弛有度,祥略有效,避免教师因被动应付而造成的厌倦心态。
6、有利于学校形成个性鲜明的教育科研制度。
以上备课改革决策方案,注重了实效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尊重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能有效的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此项改革已受到《中国教师报》的高度重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并在我校推广实施两年,效果显著,研究氛围浓,教师成长快,值得推广。
附相关改革材料:1、走进新课程备课改革专用纸。 2、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