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46:31
王一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讲稿)2010-05-21 17:21

王一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2010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了专题讲话,讲话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但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早在“九五计划”中就已经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现在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  

  当前,世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我国要根据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影响因素  

  谈经济发展,首先要了解一下基本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增长期,年均增长率达到9.8%,而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大概在3%左右。很明显,我国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高增长持续时间最长(达30年)的经济体之一。所谓“高增长”就是指经济发展的年均增长率7.5%以上并且持续25年。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把二战以后经济高增长的国家做了一个归类,这样“高增长”的经济体全球共有11个,中国是唯一大规模经济体,其他绝大部分都已经结束了高增长,只有中国依然还在延续。  

  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繁荣期。2001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7年的上升过程,年均增长率逐年上升,从8.3%一直上升到13%,持续时间之长、运行之平稳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直到2008年第四季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年增长率才从13%回落到9%。中国经济发展经历这样一个比较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其主要因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改革是渐进改革和增量改革,这是中国特色。中国的改革模式是指先不动存量,培育一块新的增量,然后用这一块新的高效率的增量倒逼存量的改革。相对于东欧的休克疗法,它具有中国特色。  

  第二,中国过去几年人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过去几年高等教育的增长规模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形成一种外溢的效益,这一点比较容易被忽略,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三,消费升级和消费革命。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消费结构的任何变化都具有革命性意义。我国每一次的消费升级,对于经济都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比如,中国去年平均一天销售360万辆汽车,居全球第一。这种消费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  

  第四,中国特有的工业化模式和规模经济优势。中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国际资本嫁接形成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模式。由于中国的市场巨大,任何生产商很难完全垄断其产品市场,因而中国内部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性。市场竞争具有三大好处:一、通过竞争不仅能促进市场效率的提升,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形成大规模优势。由于我国市场是渐进开放的,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市场促进发展形成规模后再去参加国际竞争;三、规模经济的优势在于可以分摊研发等公共性成本。  

  第五,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中国独特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相应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每年1.6亿的流动人口产生的消费需求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巨大的消费需求和相应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城市化依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六,中国积极主动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主动参与分享全球化的红利。  

  第七,政府积极有效的参与市场竞争。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间的相互竞争机制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原生动力,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影响,对发展速度产生重大冲击,但在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方式的冲击。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新一轮调整远远早于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凸显既有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长过快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外贸顺差过大是外需和内需的失衡,这都是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问题。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表层上是由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造成我们的出口大幅下降,再造成国内工业生产的快速回落和就业的下降。深层上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的结果。因而,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加快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滑速度,真正的内在因素是中国经济自身内部的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变化。可以说,这是我国既有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金融危机条件下,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必然会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两个基本条件的限制。第一,我国经济的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严重依赖。据测算,2001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3%19.2%2003年到2009年,我国的贸易顺差由一千个亿增加到二千个亿,足足翻了一番。第二,我国经济的增长对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2001年到2007年,我国资本的贡献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54.5%上升到本世纪的66%,全要素的贡献率从30.8%下降到23.5%。这种经济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外需拉动和要素投入拉动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的结果。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凸显。因而,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转换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以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以下重大课题:  

  第一,在全球经济深入调整,外部需求扩展的背景下,我国如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改变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

  第二,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的条件下,如何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规模扩展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