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样就能活到1000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9:16:23

[荐] 人这样就能活到1000岁

康斯坦丁    发表于2009年01月07日 10:17 阅读(586845) 评论(1057) 分类:  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古希腊大立法家梭伦曾经说:人被指定的寿命是70岁。《圣经》中记录的最长寿者是玛士撒拉,据说他活了969年。有科学家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活到1000岁并非没有可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几乎逐年增加,但幅度很小。例如,在2002年,西班牙人、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平均寿命分别为81.02岁、77.4岁和77.99岁,到2005年,分别增加到82.31岁、77.7岁和78.4岁。按照这样的增长幅度,人要想活到100岁是不容易的。目前已被证实的世界上最长寿者是法国妇女让娜·卡蒙,她卒于1997年,一共活了122岁零164天。至少从近期看,全球绝大多数人是活不到这个岁数的。然而,一位英国遗传学家却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活到1000岁也并非没有可能。他的乐观并不是盲目的——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大幅度延长动物的平均寿命是完全可行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抗衰老药物
  
  很多科学家希望研制出一些抗衰老药物以达到帮助人们延年益寿的目的,而大部分抗衰老药物的实质是使用营养补充成分。有关抗氧化补充剂(例如维生素C和E、硫辛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可能延长寿命的推测,都源自于有关衰老的“自由基理论”。该理论认为,生物体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细胞会随着时间而累积自由基损害。所谓“自由基”,是指任何在外层具有一个未配对单个电子的细胞。像黑色素这样的自由基不具有化学活性,但大多数自由基很活跃。对大多数生物结构来说,自由基损害与氧化剂损害密切相关。氧化剂损害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暴露在氧气中的铁会被氧化而生锈。而诸如维生素C这样的抗氧化剂则能阻止氧化过程。

  某些营养补充剂确实在抵抗一些与衰老有关的疾病,或延长动物的平均寿命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在人类身上尚未被证明有任何效果。

  其他不太常用的抗衰老药物还有催产素、胰岛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生长激素。不过,对这些生长激素使用效果的有关证据相互矛盾。一项早期研究暗示,对老鼠使用生长激素能够延长老鼠的平均寿命。而其他一些动物实验结果则显示,生长激素其实会降低这些动物的最大寿命,尤其是老鼠,如果缺乏生长激素,它们可以活得特别长。大剂量使用胰岛素被发现有可能导致寿命缩短,而经过基因改造使脂肪组织中缺乏胰岛素的老鼠则活得更久。

  此外,反转醇被证实能够延长酵母菌、果蝇、某些鱼和老鼠的寿命,对哺乳动物的实验则在进行之中。反转醇是一种乙酰化酶促进剂,其延长寿命的原理据推测与基因密切相关。
  2008年,葡萄牙电视台播出的一个节目展示,有一种植物提取物有可能让酵母细胞永生,这种植物的分子能在氧化剂和热应力等致命条件下保护细胞。在延长酵母菌的寿命方面,这种植物的效能比反转醇高7倍。

  对于使用抗衰老药物以期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做法,有些科学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衰老是一种自然过程而不是什么疾病,因此没有必要通过服用药物来试图减缓衰老进程。




  
  限制热量
  
  1934年,美国科学家在观察实验室老鼠时发现,那些被喂食热量剧减的食物、但主要营养水平仍能得到维持的老鼠,其寿命竟然比预期增加了一倍。后来,又有研究者对这一发现进行了一系列更详尽的实验。1986年,有研究报告说,限制实验鼠的热量摄入能够显著延长老鼠的寿命。不仅如此,热量限制还使得老鼠长久保持青春容貌和年轻活力,延缓衰老性疾病的出现。

  上述发现随后被推而广之到其他一系列动物身上,甚至包括人。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通过节食减少热量摄入以期达到长寿的目的。2002年,一项对30名志愿者进行的限制热量研究结果显示,这些人“看起来”真的比一般人衰老得缓慢一些。例如,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人体血液的收缩压会随着年龄上升,而这些志愿者的平均年龄达55岁,他们的平均收缩压却只有110,也就是相当于20岁年轻人的水平。不过,主持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指出,还不能肯定这些志愿者真的减慢了衰老进程,只能说他们看起来是这样。

   2007年5月,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在动物身上,导致“热量限制性长寿”的基因是PHA-4,在人类身上也可能相似。据此将来有可能开发出长寿药物,其原理就是模拟热量限制的效果。不过,科学家们同时提醒说,药物再好也无法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的锻炼对于想长寿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对于采取限制热量方法的人来说,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重要营养物的摄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热量限制也不能过度,否则可能引发贫血、肌肉萎缩、虚弱、眩晕、昏睡、疲倦、恶心、腹泻、便秘、胆结石、丧失理智和严重抑郁等后果。

  迄今为止,热量限制已被证明能够延长每种实验动物的最大寿命(请注意并不是平均寿命),其中包括老鼠、酵母菌、果蝇和线虫。对老鼠来说,减少5%的热量摄入能使最大寿命提高近50%。目前,对灵长类动物热量限制与长寿之间关系的实验仍在进行中。

  尽管对酵母菌、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令人欣喜,但仍有人批评说,对实验室老鼠的热量限制实验结果并不能推广,因为多年的近亲繁殖已经让这些老鼠变得跟它们在野外的同伴不一样了。退一步说,就算老鼠实验的结果可以被部分推广,也只能推广到那些寿命本来就不长的动物身上。要想最终查明是不是能够推广到人类身上,无疑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实验期——理由很简单,人的寿命跟老鼠相比可是长得多了。





  
  克隆和器官替换
  
  随着人体克隆和干细胞研究等生物技术的发展,用人工培育的“新”器官组织替换衰老器官组织的前景已经浮现。在实验室中,培育器官组织用以替换的可行性已被证实,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实验就是制造了一个狗膀胱,把它移植到一只狗的体内后发现它仍具有活力。不过,膀胱和其他简单生物结构易于被人工培育,而哺乳动物的关节和肢体等复杂生物结构目前还无法被人工培育。但考虑到技术进步的速度之快,人工培育简单或复杂的器官组织来移植、替换衰老或损坏的器官组织终将实现。其中最令人向往的一个场景是,一个人的大脑被从他已经衰老的躯体上移植到用他的身体组织克隆的一个新的、年轻的躯体上。20世纪中期,曾经有人对猴子和狗进行大脑移植实验,但因排异反应和无法连接神经而告失败。不过,随着对神经系统研究的深化,大脑移植有朝一日也肯定会成功。器官组织克隆替换技术的支持者相信,在延长生命的各种未来技术中,该技术将最早成熟及应用。

  最近,美国国防部已经开始了一项计划,就是在老鼠身上培育人体组织,将来移植给截肢者。这无疑会加剧关于干细胞研究和人体克隆的道德伦理争议。其中,对使用人类干细胞尤其是胚胎干细胞的争议最大。反对者认为这种做法彻底颠覆了生命的原本定义,但干细胞研究的支持者却指出,细胞的形成和毁灭事实上一直都在发生,因此对干细胞的使用并没有什么不当。

  与此类似,治疗性克隆也是一种产生细胞、身体组织甚至从理论上说制造整个身体(称为繁殖性克隆)的有效方法,它能克隆出与被克隆者完全一样的人(从理论上说,通过克隆就能让被克隆者的形象永存。当然,这种永存跟被克隆者自己的永存完全是两个概念)。围绕克隆的争论与针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争论相似,不过在大多数国家,公众反对繁殖性克隆的声音更加强烈。




  
  人体冷冻
  
  人体冷冻技术的产生背景是:随着生命延长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或许最终能让人们得以再活千年万年,并且“青春永驻”。不过,这些技术或许要再过50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会出现,而在此期间,那些企图“永生”、并且也为此花得起钱的人们——甚至是年轻人都有可能因种种原因过世,那么他们又怎么能等得到新技术用到自己身上呢?

 人体冷冻为他们提供了“一辆通向未来的救护车”,这个“未来”就是各种生命延长技术大显身手的那一天。

  人体冷冻学的基本思路是:在成千上万年间都不至于引起生物组织改变的低温下,让渴望永生者能够有大量时间来等待未来延长生命技术的成熟与应用。

  一种乐观的人体冷冻学观点是:未来的医学技术不仅能够治愈一些疾病,使每个人都能够返老还童,而且还能够修复由冷冻保护过程所引发的一切损害。细胞修复技术(纳米技术和纳米医药)有望最终达到这一目的。为了将这种损害减小到最低程度,科学家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旦某人被宣布死亡,立即对其实施快速冷冻和心肺功能支撑。
  
  人体冷冻并不是要把人冻僵,因为冰对身体组织非常有害,所以所有的人体冷冻机构都使用冷冻保护剂来阻止结冰,一般是用甘油,它能避免大约80%的结冰。人体冷冻学家们相信,有朝一日,由疾病、衰老和冷冻过程所带来的一切损害都将被纳米技术修复。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研发的技术已能将冷冻结冰减少到不到0.2%。2005年7月,有科学家宣布,他们在零下135摄氏度的低温下保存了一只兔子的肾脏,后来又将它移植到一只兔子体内,结果这只肾脏活性十足,功能完全正常。

  心脏停跳和呼吸停止,是许多国家判定法定死亡的常用标准,但这些标准与人体组织和细胞的死亡并不相符。当宣布某个人法定死亡时,其身体细胞和组织仍然很有活力。哪怕在室温下,这些细胞和组织也还要过几小时才会死,要过几天才会腐烂。尽管神经损害在心跳停止4~6分钟后就会发生,但不可逆转的神经变性过程却要在几小时过后才会出现。

  只要在宣布法定死亡后立即实施快速冷冻和心肺功能支撑,就能在冷冻低温下长时间保存细胞和组织。一些人尤其是儿童在掉进冰水、心跳停止1小时后照样能存活。如果心跳只停止了45分钟,则有可能完全康复。

  受这类现象启发,人体冷冻小组会守候在一个濒死者床边,一旦此人被宣布法定死亡之后,就立即对其实施冷冻和心肺功能支撑。人体冷冻学家并不相信法定死亡是真正的死亡。事实上,在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后,仍有可能通过电震使其心跳恢复。

  就目前而言,人体冷冻学还不是一门现实可行的科学,迄今为止,还没有哪怕一只哺乳动物在经过冷冻保存后死而复生。难怪一些学者表示,“相信冷冻技术能让人死而复生,就好比是相信能让一只汉堡包重新变回一头牛一样。”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冷冻保护技术的一些基础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一些支持人体冷冻学的研究者认为,就像人们最初不相信的克隆技术已经变成了现实一样,人体冷冻技术最终也一定能达到目的。
  当然,人体冷冻是需要花费大量费用的,因此只有那些很有钱的人才有可能冷冻保存自己的整个身体,而那些钱不算太多的人就只能保存自己的部分身体,最常见的是保存头部。一些伦理学者认为,人体冷冻技术就像其他一些生命延长技术那样是违背伦理的,而只保存头颅更是违反纲常,极其丑恶。


  
  
  暂停生机和下载心智
  
  著名科学期刊《科学》2005年4月22日发表文章称,用化学方法对老鼠进行的暂停生机实验已经取得成功。所谓“暂停生机”,是指利用外部手段延缓生命进程,而非终止生命。在此情形下,呼吸、心跳和其他非自主功能或许仍在进行,但只有通过人工手段才能探察到。例如,极度低温已被用来促使个体功能的延缓,尽管这项技术迄今为止尚未应用于人类,但在狗、猪和鼠身上进行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科学家将狗体内的血液抽干,然后将一种冰冷的溶液注入其循环系统。在这些狗临床死亡3小时后,将血液重新输回其循环系统,并电击它们的心脏,结果这些狗全部复活。科学家在狗身上进行了200次实验,结果获得90%的成功率。

  科学家至今仍不清楚意识究竟是怎样存在的,因此也就无法读懂人类心智的生理化学结构,但一些未来学家乐观地预测,随着电脑技术的飞跃,最早到21世纪20年代,电脑硬件就将能够驱动人类心智的功能模型。这里涉及到一项新技术——下载心智。

  所谓“下载心智”,是指将人的心智(意识)传输到一个更耐用的材料容器上。说到这个容器,你恐怕最先想到的就是电脑,但这里所说的“容器”并不一定就是电脑。这个理念是基于唯物主义的,即意识完全是由一个异常复杂、相互作用的生理与化学系统决定的。目前,多项正在开发中的技术都假设将在类似的时间框架内完全读懂人的大脑功能。假如向电脑传输人类心智真的能够成功,那么既然可以制造寿命很长的高强度电脑,因此也就能够从理论上大大延长人的寿命,甚至可以通过复制将一个人的心智传输到多台电脑上。


  不过,下载心智的理念遭到科学界的广泛质疑。首先,读懂人类心智还遥遥无期。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算能够读懂心智功能,而且还能将一个人的心智传输到电脑里去,那么这个人的身份就得以保存下来了吗?如果此人的心智被进行了多重复制,那么这个人的个人身份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有人提出了一项“可能行得通” 的办法:让人的大脑与电脑部件相互作用,逐渐用机械部件替换生物组织,但保持原有的大脑功能完全不变,最终替换完毕。不过,这个办法仍不足以解决所有的伦理难题。

  对下载心智理念的质疑,跟心智克隆及下载装置的持久性直接相关。例如,假如某人的心智已被下载,而此人自己的心智(生理心智)仍然存在,那么被克隆的心智(电脑心智)将被视为异己。生理心智将视自己为“正宗货”,但它最终还是会死去;电脑心智也会视自己为“正宗货”,但它是人工制造的。即便被克隆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被克隆者的心智仍将死去。总之,即便一个人的心智永远存在,即便这个人一直被克隆下去,这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永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