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低碳市场话语权迫在眉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31:54
2009年12月16日 10点0分   来源:中国金融网发表评论查看评论
打印字体: 收藏
【本文摘要】 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制定的“熊猫标准”将在12月16日哥本哈根边会上宣布,如果其完整公布,或许将是中国目前唯一成形的碳交易标准。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会议厅外的冰雕北极熊正逐步消失,而一项被命名为“熊猫标准”的碳交易标准已然浮出了水面。据报道,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制定的“熊猫标准”将在12月16日哥本哈根边会上宣布,如果其完整公布,或许将是中国目前唯一成形的碳交易标准。
尽管有人断言,对于市场参与者寥寥的中国碳交易市场而言,此举似乎显得有点“赔本赚吆喝”,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至少体现了其谋局碳交易话语权的积极态度。
碳排放,表面上是应对气候变暖的手段,本质上则是各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碳排放量所得到的额度——碳排放权。可以预见,今后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都会高度与碳市场联系起来。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表示,随着低碳市场的兴起和碳交易的活跃,碳金融有可能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
“碳金融”是指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系的一切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何世红认为,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掌握碳交易市场话语权至关重要。与欧美相比,目前我国仅有的几家碳交易市场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重庆排污权交易所和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等交易机构竞相成立。最近,广东、江苏等省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然而,由于这些碳交易市场主要基于项目交易,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加之信息不透明,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亟须建立一个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统一的排放权市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还能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目前的现实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注册国,中国在碳减排交易市场上却没有定价权,似乎也面临着与鞋子、服装、钢铁等产业同样的命运,处于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低端。
近日,联合国掌管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执行理事会(EB)通过邮件通知中国相关企业,对中国所有“有条件注册”的风电项目全部暂停审议。因为,“参与他们的交易,必须遵循他们的游戏规则,毕竟他们是标准制定者。”
由此可见,如果无法在碳交易市场掌握话语权,中国经济的命门将受制于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低碳经济,尽快建立我国的碳金融制度,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更是大国金融发展的需要。
但是,除了炒炒低碳板块和低碳概念之外,国内的金融机构似乎没有做好迎接中国碳交易时代的准备。
而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美国凭借在金融、信息和法律领域的技术优势,早已开始在全球布局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掌握碳交易话语权的国家。不仅如此,欧盟和美国等还在碳交易更高端的信用评级、衍生品开发方面积极布局。英国正在积极推动组建类似于穆迪评级这样的碳交易评级机构。2008年,纽约-泛欧交易所则推出一个新的确认有低碳排放记录的欧洲公司的碳指数——低碳100欧洲指数。
何世红认为,虽然目前全球碳交易暂时形成了欧元计价方式,但尚未构成牢固的捆绑关系,加之美元霸主地位日渐式微,谋局碳交易市场,掌握未来市场的金融话语权,无疑为其他货币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中国应加速国内碳金融体系的建立,从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此间有专家提出建议:围绕碳减排交易定价权争夺,中国现在应该积极推动碳交易所开展各种碳衍生品的金融创新;鼓励各金融机构设立碳金融相关业务部门,开展相关融资业务;倡导专注于碳管理技术和碳技术开发领域投资的碳产业基金;支持节能减排和环保项目债券的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