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49:56

古埃及文明

 

概论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古代埃及在地理上分成两部分:孟斐斯以南的尼罗河狭长谷地叫上埃及,接近尼罗河三角洲的地区叫下埃及。三角洲是希腊人给下埃及尼罗河流域地区起的名称。

埃及气候炎热干燥,终年常是晴空,雨量非常稀少,河谷地带几乎终年不下雨,就是三角洲每年也仅有二三十天的雨季,发展农业生产主要靠河水的灌溉。埃及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亚麻等,古代盛产纸草;东部沙漠里有金矿和铜矿;南部努比亚山区富有金矿;毗邻尼罗河的东西两边山岳里,盛产建筑石材——石灰石、花岗岩和玄武岩等。

埃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从人骨化石和流传下来的图画来看,古代埃及人体格强壮,长颅,面部须毛不盛,皮肤黝黑,头发黑而光泽。现代埃及人则属于阿拉伯民族,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而形成的。

埃及学是研究古代埃及的语言文字、历史、考古、文化艺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埃及学所研究的年代范围从埃及前王朝时期开始(约公元前4500年)到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为止(公元642年)。

埃及学肇始于拿破仑远征埃及时,随军一批学者在埃及广泛考察后出版了36卷插图本的《埃及地方志》,为欧洲学者提供了关于古埃及的大量原始资料。1799年,拿破仑的部下在尼罗河口附近发现了罗塞达石碑,刻有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古希腊文字三种字体对照的碑文。碑文先后经法国的de Sacy、瑞典的Johan David Akerblad和英国的Thomas Young等人研究,获得初步成果。法国学者商博良(Jean Francois Champollion)在此基础上,对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希腊文字铭刻中的人名专有名词加以对比研究,1822年将埃及象形文字译读成功,这一年标志着埃及学的诞生。 

埃及学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世界性学科。世界上所有文化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埃及学和专门研究机构,世界各大博物馆增设埃及收藏品的陈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的一切考古发掘工作被迫中断,战后迅速恢复。1964年阿斯旺水库修建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各国考古学家在努比亚进行了国际性抢救发掘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埃及的历史。战后还出版了一批有关古代埃及历史的重要著作。

 

古代埃及文明的发生与统一国家的形成

文明的发生

大约2万年前,埃及出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住在现撒哈拉大沙漠和阿拉伯沙漠地方。

约从公元前4500年,埃及进入新石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根据考古材料,埃及铜石并用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巴达里文化(约公元前4500—前4000年),涅加达文化Ⅰ(约公元前 4000—前3500年)和涅加达文化Ⅱ(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习惯上把这三种文化称为前王朝文化。

涅加达文化Ⅱ时期出土的陶器、石器等器皿上,出现了具有一定意义的图画文字。文字的发明是涅加达文化Ⅱ时期最大的成就之一,这是埃及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涅加达文化Ⅱ后期,埃及出现了最初的国家,这,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埃及人自己称这种小国家为“斯帕特”,希腊人称为“诺姆”(Nomos),中文译作“州”。

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各州的首领多出身于氏族长,拥有军事、行政、司法和祭祀权,实即国王。每个州也都有自己的保护神,由原来的部落神转化而来,成为各州的象征。

涅加达南部附近的希拉康波里,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州”国家。希拉康波里出土的蝎王权标头上有埃及知名的第一个国王蝎王的形象。图刻中心是头戴白冠(上埃及王冠的标志)的蝎王手握锄头,主持开渠仪式,蝎王前有执履官吏,后有持扇侍从,他的形象显得十分高大。图刻上栏画面为残存的若干面旗帜,每面旗的旗竿上吊着一只田凫或弓;下栏刻有战俘奴隶劳动场面。蝎王权标头图刻上的国王和官吏,平民和奴隶以及被征服的异族形象,反映了当时希拉康波里“州”国家的阶级关系。

 

    

早王朝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3100年起,上下埃及各州在频繁的军事活动和长期争霸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埃及进入早王朝时期。传统的说法认为,美尼斯统一了上下埃及,建立了第1王朝,他是埃及统一国家的第一位国王。至今在埃及发现第1王朝的一些王墓,但未发现美尼斯的王墓。有些学者认为,美尼斯是不是历史人物,很值得怀疑。

早王朝包括曼涅托所划分的第1王朝(约公元前3100—前2890年)和第2王朝(约公元前2890—前2686年)。 

第1王朝出土的文物,有一些是表现上埃及征服下埃及的场面。例如,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的纳尔迈调色板,正面图刻绘有头戴白冠的纳尔迈王一手高举权标头,一手抓住首领模样的敌人头发画面。调色板的另一面是头戴红冠的纳尔迈王手执王鞭和权标头凯旋归来的场面。

第2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哈谢海姆威。他在位时,采用荷鲁斯和塞特双重王衔,这显然意味着,埃及在第2王朝结束时,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  

早王朝时期,国王和贵族开始在阿卑多斯和萨卡拉建造马斯塔巴墓。“马斯塔巴”一词在现代阿拉伯语里是“长凳”的意思,呈长方形,马斯塔巴墓是一种长方形的平顶斜坡墓,最初用泥砖砌成,很像阿拉伯人屋前的长凳子,故称“马斯塔巴”。早王朝时期,马斯塔巴墓已初具规模,由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构成。

 

 

 

古王国与第一中间期 

古王国时期

从第3王朝起,埃及进入了古王国时期。古王国包括第3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613年),第4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第5王朝(约公元前2498—前2345年)和第6王朝(约公元前2345—前2181年)。

埃及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第3王朝起,定都孟斐斯,把全国的灌溉网置于统一管理之下。

从第3王朝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已经出现,国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国王之下设有各级官吏,最高的职位是宰相,由国王直接任命,辅佐国王处理全国政务。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大肆宣扬王权神授思想,从第3王朝以后,希利奥坡里州的拉神(太阳神)被尊奉为全国崇拜的最高神。第5王朝时,国王被尊为“太阳神拉之子”。在《韦斯特卡纸草》上,把第5王朝的前三个国王说成是太阳神拉的祭司之妻与拉神秘密婚媾生育的,是太阳神拉的直接后代,借此证明国王的统治是出自神的意志。国王的神化,还体现在国王名字的写法上。古王国时期,国王名字的象形文字全部写在椭圆形的边框内,椭圆形边框象征太阳光照耀的范围,以示国王受太阳神的保护。国王对全国的臣民有无限权威,要求臣民在朝见国王时都必须匍匐在御座之前,以胸贴地,吻国王脚前的尘土。 

金字塔的建造  金字塔的建造 永恒的金字塔

随着国王权力的加强,在尼罗河西岸建起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这些庞大的建筑物是古王国时期国王的陵墓。因为金字塔底座呈正方形,四壁以三角形的形状倾斜向上,止于顶端,很像汉字的“金”字,因此中文称之为“金字塔”。

古埃及人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是不可分离的,两者不仅生前合一,死后也必须结合。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只是暂时离开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灵魂又会返回遗体,死而复生,继续在来世生活直到永远。这种信仰使古埃及人对墓葬尤其重视。国王作为全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死后幻想做阴间的主宰,必须保存完整的尸体——木乃伊,并且要有“永久的宫殿”。古王国初期,国力强盛,君主专制形成,太阳神崇拜逐渐在全国盛行,国王开始被神化,于是产生了国王死后灵魂升天的观念。

金字塔是从早王朝时期的马斯塔巴墓发展而来的。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初期的国王乔塞尔的“阶梯金字塔”。

从第4王朝起,国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建造金字塔。第4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斯涅弗鲁的金字塔可视为从阶梯金字塔向真正金字塔的过渡。第二位法老胡夫以及以后的两代国王哈夫拉和门卡瑞都选择了基泽西面沙漠与绿洲交界处,相继建造了三座金字塔及其附属建筑物。胡夫建造了规模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塔高146.5米,四边各长230米,因经数千年风雨侵蚀,外表光滑的石灰石几乎全部剥落。  

哈夫拉的金字塔就其规模来说,是仅次于胡夫大金字塔的埃及第二大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旁有一座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为斯芬克斯,高20米,长约57米,面容是哈夫拉的脸型,整座狮身人面像是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雕成的。古王国时期,太阳神的祭司把它奉为守护冥府大门之神(守护神)。国王金字塔周围,还排列着许多当时贵族、大臣的马斯塔巴墓。

从第4王朝以后,埃及国家财力日益消耗,金字塔不得不越造越小了。据统计,埃及的金字塔总数有97座,散布在尼罗河下游的基泽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金字塔大部分建于古王国时期,因此,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王国的衰落与第一中间期

第4王朝末期,中央王权开始削弱,各州的州长和神庙祭司利用人民的不满,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到第6王朝第五代国王,历时五百年之久的古王国君主专制统治终于崩溃了。

第7王朝至第10王朝(约公元前2181—前2040年)是古代埃及历史上的第一个动乱时期,史称“第一中间期”。在这个时期,埃及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亚洲的游牧部落民族乘机入侵,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奴隶、贫民起义。

 

    

中王国与第二中间期

中王国的兴起

第一中间期埃及四分五裂的局面,经过第7、8王朝,最后胜利归于底比斯的统治者孟图霍特普二世,重新统一了埃及,定都底比斯。埃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王国时期,它包括第11王朝(约公元前2133—前1991年)和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91—前1786年)。

    

中王国的兴盛

中王国的强盛时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第12王朝继续进行传统的对外侵略战争。

军事远征伴随着商业上的掠夺。埃及的船只和商队运航地中海上,同腓尼基、克里特岛都有往来,尤其和腓尼基关系密切,从那里得到绝好的上等木材;同克里特岛的贸易主要是换取金属制品和精细陶器。

由于对外战争的扩大,战俘成为奴隶的主要来源。奴隶中有的被称为“努比亚奴”、“利比亚奴”和“叙利亚奴”,就是分别从这些地区抓来的俘虏。中小奴隶主一般占有几名或几十名奴隶,大奴隶主则拥有数以百计的奴隶。奴隶可以继承、馈赠和转让,完全像牲畜一样用头来计算。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农民的处境变得极为恶劣。 

    

第二中间期

第12王朝末期,埃及中央政权再度削弱,又出现分裂局面。从第13王朝起,埃及进入了第二中间期(第13~17王朝,约公元前1786—前1567年)。第13王期在南方的底比斯,第14王朝在三角洲的西北部(以科索伊斯为中心),这两个王朝同时井存。第15、16王朝是外来的喜克索斯人在三角洲东北部建立的王朝,第13王朝之后在底比斯又建立了第17王朝。

在第二中间期,政局混乱,国家分裂,阶级矛盾激化,第13王朝时又爆发了遍及埃及全境的奴隶、贫民大起义。这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了,然而深刻的阶级矛盾,使埃及的国力更加削弱了。

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统治了一百多年,他们从亚洲为埃及人带来了一些新事物,主要有马拉战车,鳞片铠甲,复合式的弓和新兴的匕首、剑、弯刀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马拉双轮战车,这种战车用木头制成,坚固而轻便,车轮包有金属条并用皮带捆绑,轻巧的辐条和安在尾部的轮轴使驾车的武士能快速地拐急弯。喜克索斯人作战时以战车在前冲锋陷阵,打乱敌军的阵势。在喜克索斯人那种优势兵力的侵袭下,埃及人便望风披靡,溃不成军。为了报复异族的入侵,埃及人也学会了使用喜克索斯人的武器。喜克索斯人引入埃及的新军事技术和新式武器,全都为底比斯王朝在驱逐喜克索斯人的解放战争中所采用。而且,埃及国王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以这些新式武器为装备,对外多次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建立了强大的埃及帝国。

新王国时期

埃及帝国的建立

喜克索斯人统治埃及期间,底比斯成为埃及反喜克索斯人斗争的中心。第17王朝国王雅赫摩斯一世(公元前1570—前1546年)而结束了喜克索斯人在埃及一百多年的统治,建立第18王朝(公元前1567—前1320年),定都底比斯。

埃及历史进入了新王国时期。新王国包括第18王朝、第19王朝(公元前1320—前1200年)和第20王朝(公元前1200—前1085年)。这是古代埃及在军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最强盛的时期,史称“埃及帝国”时代。

新王国时期,埃及已普遍使用青铜器,生产技术有了不少革新,发明了梯形犁和金属镰刀等农具。农业采用轮作制,并且普遍利用沙杜夫汲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沙杜夫与中国古代的“桔槔”相似。(以下为手艺人生活的图示)

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管理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进一步成熟化。从第18王朝起,国王被正式尊称为“法老”。古埃及人相信他们的法老是神,其意志至高无上。为了获取更多的奴隶和财富,埃及第18王朝的统治者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军事扩张从雅赫摩斯一世驱逐喜克索斯人以后就开始了。喜克索斯人从亚洲带来的马拉战车,改进了埃及的军事技术,战车成为埃及军队冲锋陷阵的主力,战车兵则是古代埃及的骑兵。雅赫摩斯一世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由步兵和战车兵组成。步兵已分为弓箭手和盾牌一长矛手。

雅赫摩斯一世之后的18王朝诸法老相继对外用兵,开疆拓土。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前1450年)把帝国版图扩大到埃及史上最大程度,南界至第三、第四瀑布之间。

第18王朝的对外侵略战争,建立了一个西亚、北非强大的埃及军事帝国。这个军事帝国北起小亚细亚,南达尼罗河第四瀑布,是埃及疆土最大、国势最强盛的时期。

新王国时期统治阶级主要是由神庙祭司集团和新兴军事贵族构成的。代表大奴隶主利益的阿蒙神庙祭司集团是埃及社会中一股巨大的保守势力,他们垄断政权,左右国家政事,大有与法老分庭抗礼之势。因此代表中小奴隶主利益的新兴军事贵族,为了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支持法老削弱、打击祭司集团。

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79—前1362年)统治时期,法老和神庙祭司集团的矛盾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阿蒙霍特普四世采取独特的宗教改革形式,与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展开了斗争。

阿蒙霍特普四世恢复了对传统太阳神拉的崇拜,以与阿蒙神对抗。他在底比斯为拉神建庙,并宣布他自己是拉神的最高祭司。他宣布埃及一位古老的太阳神阿吞为国家惟一崇拜的神。禁示对阿蒙神和其他任何地方神的崇拜。同时,他下令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没收阿蒙神庙财产,驱逐其祭司,并把一切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阿蒙的名字一概抹掉。他自己名字中的“阿蒙”字样也换作“阿吞”,称为“埃赫那吞”,意思是“阿吞的光辉”。埃赫那吞离弃旧都底比斯,另建新都,命名为“埃赫塔吞”,意即“阿吞的视野”或“阿吞的境地,”表示与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彻底决裂。

埃赫那吞统治埃及17年,他的改革获得了暂时的成功。在涅木虎阶层的有力支持下,他动员全国人力物力大搞阿吞神崇拜,在新都和全国各地建造阿吞神庙,盛况空前,在埃及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少有的文艺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时期。

埃赫那吞统治末期,国内政局日趋不稳,王室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埃赫那吞死后,他的女婿、王位继承人图坦哈吞与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妥协,把国都迁回底比斯,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图坦卡蒙(公元前1361—前1352年),以表示恢复对阿蒙神的崇拜。 这次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打击了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保守势力,加强了王权,提高了中小奴隶主阶层的地位,促进了当时社会(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发展。埃赫那吞改革实质上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以法老为代表的新兴进步势力与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地方世袭贵族保守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应充分肯定它的进步意义。

 

新王国的瓦解 

 

早在18王朝后期,小亚细亚的赫梯就开始强盛起来,并向叙利亚推进,威胁到埃及的属国。当时,埃及由于宗教改革引起国内纷乱,无力北顾。第19王朝初年,拉美西斯一世和塞提一世(公元前1318—前1304年)曾多次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用兵,与赫梯人展开激烈的斗争,但未能最后战胜赫梯人,叙利亚的军事重镇卡叠什仍掌握在赫梯人手中。

到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公元前1304—前1237年),致力于恢复埃及在亚洲的势力。约公元前1300年,拉美西斯二世率领3万大军,向叙利亚推进,在奥伦特河畔的卡叠什城与赫梯军队会战。赫梯国王穆瓦塔里施计,使拉美西斯二世陷入埋伏;赫梯人以优势的战车兵从侧翼向埃及军队发动猛烈进攻,拉美西斯二世拼死抵抗,险些被俘,后来幸亏援军及时赶到,他才被解救,双方损失都很惨重。以后16年,战争绵延不断,双方都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来赫梯因国内发生了王位之争,外部又受到亚述的威胁,不得已与埃及议和。

公元前1283年,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新王哈吐什里三世缔结和约。和约规定把叙利亚的主要部分划归赫梯,共同防御入侵之敌,互相引渡政治亡命者及逃亡奴隶等内容。这部传世最早的和约,实际上是牺牲了小国叙利亚的利益,而换取埃及、赫梯两个军事霸国之间的所谓“和平”。

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埃及更趋衰落。神庙祭司集团势力又急剧膨胀起来。到公元前1085年前后,底比斯阿蒙神庙最高祭司已成为底比斯地区的实际统治者,这标志着新王国时期的结束。

 

后王朝时期与希腊、罗马统治下的埃及

后王朝时期

 大约公元前1085年,埃及进入后王朝时期。包括第21~26王朝。这一时期,埃及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帝国所灭。

从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的统治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占领埃及,是后王朝历史的第二个阶段,包括第27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第31王朝(公元前341—前332年)。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占领埃及,结束了波斯人在埃及的统治。

埃及被占领后,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分裂,他的部将托勒密统治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前30年)。公元前3世纪是托勒密王朝势力最强盛的时期,除统治埃及外,还占有巴勒斯坦、南叙利亚、小亚沿岸以及地中海的一些岛屿。

托勒密王朝实行专制统治,国王以神自居,他的旨意就是法律,他掌握着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

 

亚历山大里亚的文化繁荣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后,下令在濒临地中海岸边的拉哥梯斯小村一带建立一座亚历山大城。托勒密一世定都于该城,后经托勒密诸王营建,成为当时东地中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公元前4世纪后,亚历山大里亚的文化繁荣起来,成为地中海和东方各国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市内有宽阔笔直的街道、花园、广场、喷水池和其他华丽的建筑。城市中心有1/3的面积是宫殿区,那里有茂密的果园,珍奇的动物和豪华的浴池。公元前208年,在城北法罗斯岛上建造灯塔。法罗斯灯塔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于公元796年毁于地震。

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是当时最有名的学术中心。博物馆包括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院等几部分。图书馆藏书70万卷,主要是埃及纸草书卷,大部分用希腊文写成,几乎囊括了古希腊的全部著作和部分东方经典。国家从各国延聘了几百名学者,由朝庭供应,免交赋税,当时为人材荟萃之地。

从公元前3世纪末期开始,埃及境内不断爆发人民起义,动摇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王室内部发生激烈的王位争夺,末代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51—前30年)先后投靠罗马统帅恺撒和安东尼,独踞埃及王位。公元前31年在阿克兴战役中,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七世为屋大维所败,两人逃回埃及后相继自杀,屋大维占领埃及。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版图。

 

罗马人统治时期

托勒密王朝灭亡后,埃及被划作罗马皇帝的私人领地。埃及被称为罗马帝国的谷仓。埃及的收入全部归罗马元首(屋大维)私人所有。罗马人对埃及的剥削,远较其他行省重得多。

公元395年,埃及人继续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的统治下。从公元1世纪起,埃及人民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在长期的人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罗马帝国在埃及的统治日趋崩溃。公元642年,埃及被阿拉伯人所征服,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从此,埃及历史进入中世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