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朝鲜纪行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21:31
百姓生活——朝鲜纪行4
2010-06-16 08:02:47   朝鲜队今晨的比赛虽败犹荣,今天转载一篇北京方雨先生博客文章,让我们对朝鲜这个国度有更多的了解。原文地址:百姓生活——朝鲜纪行4作者:北京方雨

 


最著名的名胜——妙香山普贤寺,仅见到这样的小摊子,卖花生和矿泉水等,大约10元人民币一小包花生。在外汇商店,一个很小且外观很差的苹果要5元人民币;一个西红柿要10元人民币。相对朝鲜人民的工资(据说每月200-300元人民币),可以说是价格昂贵。而且我还不知道用朝币能否买到。朝鲜摊贩极少,有也是国营的,包括街边卖冰棍儿的。

 


这是我们在朝鲜冷面馆的一顿中饭,被大家公认为是最丰盛的一顿。豆腐泡、泡菜、浇汁鱼、炸蔬菜、猪肉炖土豆,还有朝鲜冷面。
 


在这家冷面馆,两位导游和司机单独一桌,标准与我们一样,居然剩下这么多就吃完走人了,比我们这些中国人剩的还多(我们到朝鲜后,一直注意尽量不剩食品,免得造成不好影响)。记得几年前,我们学校的外事处长告诉我,新年招待朝鲜留学生,连续上了两桌饭还没吃饱,只好又上了一大盆饺子。这次我们出国前也招待了十几个朝鲜留学生,他们面对丰盛的菜肴也并没有狼吞虎咽,而且是极有节制。所以,我估计现在朝鲜的食品短缺问题已经大大缓解,起码导游、司机是能吃饱饭的。女导游说她的粮食定量每天750克,足够吃了。


但是,朝鲜的饭店极少,我们到桧仓参观,必须早晨从宾馆带盒饭中午吃。桧仓相当于中国的镇,中午饭时间,导游领我们来的这家似乎是饭店,也可能是单位食堂,只有吃饭的桌椅,没有卖饭的,我们自带盒饭在就这里吃。



我们去的几乎所有公共场所都有空调,而且真的都在运行(桧仓这台没有开,当天是很凉爽的),对于一个电力不足而且天气不热的国家,这是让我们很意外的(我在德国旅行时,所有宾馆、饭店、公交车都没有空调,只有很大的商店才有,记得有两次在德国饭店吃“大餐”,差点把我热得“休克”过去)。当然我从没有见到朝鲜居民楼外墙有空调室外机。

 

我们的最后一顿午饭——“朝鲜烤鸭”,其实就是鸭肉烧烤。

 

朝鲜烤鸭店也有很多朝鲜人,不知道是否需要用外汇结账。


朝鲜淡水资源丰富,但我们去过的饭店、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卫生间自来水龙头十之八九都不出水,而且全都备有大水池或大水桶。据说是电力不足造成水压不足。同样由于电力不足,平壤除主要几条街道外,小马路都没有路灯。


朝鲜人做冷面、辣白菜都离不开苹果,但现在极为短缺。平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年开始大力种植苹果。这是郊区正在建设苹果园(军人在支农)。



青山里农场的西红柿塑料大棚,但不知为什么朝鲜西红柿那样珍贵。

 

平壤市区的居民住宅。据说这些楼房平均每户100——120平米,甚至更大。在平壤,我没见到棚户区,虽然有的居民楼盖得比较粗糙,有些像我国70年代的简易楼。


这是青山里农场(相当于中国70年代的大寨)的农家住房。


这是我在经过山区时拍的。在农村我也没见到非常破烂的房子。我觉得朝鲜的居住问题不严重。



当然,在小城市,即使是楼房也要烧煤。这是桧仓的镇上。



我们没问平壤市民的做饭燃料是什么,但见到过有人用自行车带液化气罐。这好像让我看到了十多年前自己的身影。


平壤地铁。建筑风格很像莫斯科地铁,实际是是苏联、东欧和中国联合援建的。虽然装修华丽,但灯光比较昏暗。导游只是说那一百多米深的电动扶梯是上海生产的,其实据我所知车辆也是中国长春客车厂生产的。由于线路只有24公里,站点也少,所以我觉得对改善平壤交通作用不大。况且平壤车辆非常稀疏,连地面宽阔的道路也根本没有发挥出作用,修建如此深的地铁,目的恐怕主要在于防空(当年北京一号线的建设又何尝不是如此)。



平壤出租车很少见,而且品牌不一、新旧杂陈。我还见到奔驰、沃尔沃的出租车。估计很少有人乘坐。



平壤市民和军人都经常乘坐卡车。我记得70年代中国工厂的通勤车也多数是卡车。


平壤市民上下班多数是步行。自行车也很少见,而且平壤不准女子骑自行车(据导游介绍,因为平壤发生交通事故比例60%以上与女性骑车有关,所以干脆禁止女人骑车,郊区则无此限制),所以女子步行的更多。公交车站等车的队伍总是很长,但从未见到拥挤争抢的混乱场面。


 
在国子监附近举行的婚礼。下雨时尽管多数道路并不泥泞,但平壤市民还是很爱穿雨靴,包括警察。有些像中国60年代。

 

老百姓最常穿的颜色是蓝色和褐色。男人最常穿的样式是西装和类似工作服的夹克衫。平壤有些男女,衣着还是很摩登的。我曾听到一种说法——朝鲜女人只准穿裙子不准穿长裤,这纯属编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