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巴导弹危机看对危机的处理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03:53
从古巴导弹危机看对危机的处理类别:默认分类 | 浏览(2544) | 评论(2) 2006-09-29 23:37

 

从古巴导弹危机看对危机的处理

 牛 建 民

摘  要:1962年1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唯一的一次直接核对抗。危机发生后,在国内政治因素不允许默认这些导弹存在的情况下,同时也考虑到军事打击方案可能导致美苏爆发核冲突的危险前景,双方各自制定和实施了具有弹性的处理危机的政策。结果限制了危机的发展,并最终促使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在核危机和核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美苏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作法对当代国际社会处理重大国际危机与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古巴 导弹 危机 处理

引      言

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核较量,也是东西方冷战期间国际关系走向缓和的一个转折点。这场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但至今人们仍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谁是这场危机的赢家?对此,学术界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赫鲁晓夫冒险后又退却,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二是认为美苏之间没有绝对的输赢,结果是不分胜负。笔者认为,评价输赢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看,视角不同评价的结果就不相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场危机的解决使美苏两国从核战争的边缘撤了回来,最终使人类避免了一场核浩劫,其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

美苏两国在处理危机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为国际社会在面临激烈冲突、遭遇重大危机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行之有效的处理危机的模式。危机中双方果断决策、频繁通信、在电视或广播上公开发表声明、建立秘密外交渠道的作法,为解决危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成为和平解决危机的关键。美苏两国领导人沉着冷静、彼此妥协的态度和容忍精神,终于使危机落下了帷幕。这场危机在把人类带到核战争的边缘的同时,也使人类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国际危机是国际政治的微观缩影,当前,国际危机始终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而不断产生。尽管国际关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以对话取代对抗”,但是国际危机和地区冲突仍时有发生,这些危机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战争,危及到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研究成果可谓颇丰,但是鉴于它是处理国际危机的典范,在新的形势下仍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传统上,运用核威慑理论或博弈论来解析此次危机处理的著述较多,本文试从美苏两国解决危机时的方式和特点入手,来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当今重大的国际危机(朝鲜核危机和伊朗核危机)的处理和解决有所启示,使研究战争和国际关系的人们能对古巴导弹危机感兴趣,使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们去回顾、思考。

一、危机产生的背景

古巴导弹危机亦称加勒比海危机。196210月由于美苏两国相互进行核讹诈而在加勒比海地区造成了紧张局势,[1] 结果酿成了一场危机。

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一些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通过各种途径纷纷获得独立。远在加勒比海的古巴也发生了革命,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起义军进行了武装暴动,推翻了亲美卖国、贪污腐化的巴蒂斯塔独裁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岛国,距美国只有140海里。美国一向把拉美地区视为自己的后院,没想到这次后院起火,美国如坐针毡,于是,便视古巴革命政权为肉中之刺。而苏联却喜出望外,视古巴为击破美国称霸拉丁美洲的桥头堡。

古巴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同古巴的关系还比较好。1959年2月,卡斯特罗出任总理后访问美国,还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巴蒂斯塔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美国政府欢迎卡斯特罗,并不是赞赏其反对独裁统治,而是企图把古巴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巩固它在拉美的统治地位。但是,1959年6月,古巴政府的领导层发生了变化,一些主张实行激进政策的人掌握了政府要害部门,美国担心古巴政府政策有变,于是就对古巴新政权产生了怨恨和不满,并且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古巴,企图逼迫新政府就范。但是古巴新政府的领导人并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美国与古巴关系日益恶化。[2]

19611月,美国与古巴断交。4月,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制造了著名的“猪湾事件”。由美国海空军提供支持的1400名全副武装的古巴流亡分子在古巴的猪湾海岸登陆,企图突袭并推翻古巴革命政权。然而这次行动遭到了的失败,古巴军队全歼了这些叛乱分子,粉碎了此次行动,美古关系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弱小的古巴不得不寻求外界的支援。古巴看到了美苏之间的深刻矛盾,于是把目光对准了苏联,向苏联政府发出了请求援助的信息。

苏联认为古巴是其在拉美的一个重要阵地,通过对古巴的支援,可以控制古巴,进而扩大自己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并且想借此改变苏美军事力量,尤其是核力量的对比。加之此时的美国除了要挽回猪湾登陆失败的阴影外,还需要认真对待国会的中期选举以及苏联把人类第一颗载人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的严酷现实,相比之下,苏联具有心理上的优势。于是,便决定援助古巴,向古巴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派出了顾问团。同时赫鲁晓夫也十分清楚:古巴距美国仅140公里,而距苏联11000公里,并且美国还拥有核优势,苏联没有能力在如此遥远的地方和美国对抗。但是,苏联拥有中程弹道导弹,因此决定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弹道导弹。19626月,苏联和古巴签署了部署苏联导弹的秘密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古巴接受苏联的24个中程和中远程弹道火箭,每个携带两枚导弹和一个核弹头;24个先进的萨姆II型地空导弹发射器;42架米格战斗机和42架伊尔-28轰炸机;加上其他一些海岸防卫武器。这些武器由苏联人掌控,另外派4.2万名军人驻扎在古巴。[3]

苏联在古巴的军事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察觉,美国发现了古巴海岸线上有苏联军事设施和舰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还拍摄到了苏联弹道导弹的照片。1022,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宣称:苏联正在构筑中距离导弹发射场,部署针对美国的核打击力量。苏联的这一行为已经构成了“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美国对此绝不会听之任之[4],所以,“苏联的核导弹部署在古巴,美国肯尼迪总统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它除掉”。[5]

就肯尼迪总统而言,猪湾登陆的失败已使其在外交上输了一个回合,威信受到很大影响,挽回猪湾登陆的影响,赢得国会中期选举,是肯尼迪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而又非常迫切的问题。另一方面,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个性具有一定的了解,即赫鲁晓夫惯于搞一些冒险和投机活动,而在关键的时刻又容易“软”下来。对此美国决定采取强硬的不退让的政策,以打击苏联的锐气。于是,肯尼迪宣布:他已经下令封锁古巴,并对一切正在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装备实行海上“隔离”。同时宣布美国的武装部队已经处于最高的戒备状态。苏联必须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进攻性武器。23日,肯尼迪总统又签署了《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并勒令这些船只听候美国的检查[6]。对此,苏联发表声明:苏联将按照92达成的苏联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的协议继续用核武器“援助”古巴,并坚决拒绝美国军舰的拦截。苏联指责美国实行海上封锁是史无前例的海盗行为。是“朝着热核战争走去”,同时表示,如果美国敢于发动战争,那么苏联将进行“最猛烈的回击”,“苏联有必须的一切” [7]

这样,一方面美国对苏联的行为认识得较为明确,已经从心理上和军事上做好了反击的准备;而另一方面苏联人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错误地估计形势,大胆冒进。一场围绕着古巴导弹问题的国际危机爆发。

二、危机过程及结果

19627月,第一批苏联导弹运抵古巴开始,到1015,由鲁道夫·安德森少校驾驶的美国U-2飞机拍摄到了中程弹道导弹的照片。美国最后确认苏联已经在古巴部属了1632枚导弹核武器。鉴于这种情况,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连续召开会议讨论对策,最终采纳了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等人提出的海上封锁方案:对一切正在驶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装备实行海上“隔离”;增加对古巴及其领土上军事集结的监视,如果苏联继续作进攻性准备,美国就有正当理由准备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要对苏联做出全面的报复性反应;加强美国在关塔纳摩基地的力量,疏散军事人员的家属;立刻召开美洲国家组织会议,讨论对西半球安全的威胁问题;召开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审议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呼吁赫鲁晓夫放弃“统治世界的方针”,共同做出历史性的努力[8]1022,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宣布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美国决定开始封锁。同时,美国摆出一副核大战的样子,调动了180艘舰船(包括8艘航母),68个空军中队,战略轰炸机带核弹升空、战略核潜艇出海,另有5个师的部队集结在佛罗里达,全球美军处于核战备状态。

肯尼迪打出他的“王牌”之后,苏联政府马上做出了反应,赫鲁晓夫认为美国的海上封锁只是虚张声势,它不可能进攻古巴,所以他命令苏联舰只继续向古巴挺进,不要害怕美国的海上封锁;宣布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国家的武装力量立即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双方剑拔弩张,第三次世界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苏美双方在最初三天处于军事对峙状态。1025凌晨,克格勃密报赫鲁晓夫,称美国计划在10月29日或30日对古巴进行军事打击。1026美军舰在空军的配合下拦截进入“隔离区”的苏联船只。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赫鲁晓夫改变了主意。他立即命令那些正向古巴行驶的舰只掉头返航,并致电美国总统肯尼迪,希望能够寻找解决这次危机的可行方案。在以后的几天里,美苏高层交换了很多充满火药味的信件,双方相持不下。1027美国U-2飞机在苏联远东地区飞行,几乎引起了美苏空战;在古巴上空,另一架U-2飞机被苏联防空导弹击落。同日,美国准备轰炸古巴进行报复,而苏联试爆了一颗原子弹,一场核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紧张的局势最终还是在1028发生了变化,美国最终同意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迅速达成协议:苏联将全部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在联合国进行核查之后运回本国,美国允诺拆除前不久刚刚在土耳其部署完毕的导弹基地,并保证不会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9]。美苏双方可谓相互妥协、各让一步,从而化解了这次重大的冲突,使持续了一周的加勒比地区紧张局势得以缓和。

1120,苏联撤走了它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并且拆除了全部导弹基地;美国也宣布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美、苏的相互妥协并没有征求古巴政府的意见,因此,引起古巴政府的不满。卡斯特罗开始拒绝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于103031日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放弃这一要求。卡斯特罗最后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提出了五个条件[10]。至此,古巴导弹危机宣告结束,一场濒临核战争边缘的世界大战就这样避免了。

三、处理危机的启示

古巴导弹危机曾将人类带到核战争的边缘,但人类最终还是避免了一场由核危机引起的战争。这样,在核时代如何处理核危机,使之不至于引起战争,尤其是核战争, 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考察和研究,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正确地把握危机性质范围
    正确地把握危机的性质及其范围是处理危机的前提。自从1014,美国U-2飞机发现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后,肯尼迪总统迅速组成的一个专门的小组, 分析事件的性质和范围,研究美国应采取的对策。在对事件性质和范围的分析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苏联人的动机是什么?二、美国苏联较量是否引起核战争。在分析苏联的动机上, 美国分析了赫鲁晓夫以下几种可能:①借此机会向美国进一步显示自己的力量;②声东击西以掩饰苏联在柏林采取进一步的行动;③保卫古巴,防止美国入侵并以此给卡斯特罗鼓劲;④以古巴为和基地,改变美苏核对抗中苏联方面所处的劣势;⑤以此为砝码,迫使美国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11]。可以肯定,美国学者对苏联方面的行为动机分析是全面的,在他们看来,在这场危机中赫鲁晓夫无意挑起一场核战争,也不敢挑起这场核战争。苏联挑起这场危机的目的就是“蓄意改变现状”。其动机主要集中在第③④⑤点上。
    正确地把握危机的性质和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卷入危机的对方政策的理解, 也是做出恰当反映的前提。“在判断危机的危险性时, 某一国家的决策者不能仅仅将自己的政策行为置于自身愿望的基础上,而必须同时将自己放在对手和潜在对手的地位上,尝试从对手的视角上看待危机发展的各种可能性”。[12]正是在充分估计危机的性质和范围的基础上,美国决策者做出了较为明智的选择。美国政府明确表示:如果苏联将导弹撤出古巴,美国将不会入侵古巴。美国总统从未同意过“利用”古巴挑起一场入侵战争以结束卡斯特罗统治这种观点。美国总统认为,危机的实质是与苏联政府的争端,而引起争端最根本的原因是苏联以欺骗的手段将导弹秘密运进古巴。据此, 美国没有做出入侵古巴的决定,在封锁期间,也极力避免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这样没有使这场危机进一步升级。因为从根本上讲美国只要求“恢复原状”。

2、慎重做出选择,有节奏地推进目标

在国际危机中,任何缺少充分考虑的决策都会使危机进一步升级,使危机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也就是说,有关各方面的最初反映应对危机未来的发展,以及最后的结局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关各方面对于危机的恰当的初步反应将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危机和平解决的环境和方式,而任何失当的处置又往往导致整个危机局势复杂化与失控。乃至导致灾难性的结局。应该说在古巴导弹危机上,美国的决策是慎重的,最初的反应是恰当的。1014当美国侦察机发现了苏联正在古巴建造地对地导弹发射台时,肯尼迪总统首先做的是组成一个特别小组,进行了全面、认真、审慎的研究,提出各种方案进行选择。在美国看来,这场危机在其第一周的瞬间里未被公众知晓,这一事实显然使得肯尼迪总统易于在尽可能少受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全神贯注地考虑他的行动选择。经过充分的酝酿,决定选择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此次危机,排除了对古巴入侵和对古巴导弹基地进行轰炸的可能性。但是纯粹通过外交途径美国也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这就是采取外交的手段则必须将此事过早的公布于众,使美国面临着国内及西方盟国的较强的压力,进而使美国政府可选择的余地更加缩小;而苏联则尽可能利用谈判拖延时间,加紧建造古巴的导弹基地,也会使美国陷于被动。所以美国必须通过军事的和外交的双重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军事手段又不能过分,只能恰到好处,进退两能。从当时的局势看,唯一采取的军事行为就是封锁。因为“诉诸武力的最不激烈的方式是封锁”。[13]

在慎重的做出选择后,有节奏稳妥地推进目标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从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看,美国从最初做出决策到科尼迪总统发表演说;从宣布封锁到动用其它军事力量;从争取国际舆论到公开的秘密的沟通与交流;从海上封锁到海上隔离;从撤走导弹到宣布不入侵古巴;从撤走飞机到解除封锁,从对古巴入境检查到关闭军事基地等这一系列的步骤,美国掌握了很好的节奏,使得其目标得以全方位地推进,步步为营。

3、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给对手留有余地

在处理国际危机中,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给对手以行动的余地是十分重要的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某一当事国不仅将自身的政策性为置身于自身的愿望基础上,它必须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在这里就是进行某种妥协。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决策者认为:封锁是一种最为灵活的方式,是退可守,进可攻的办法。具体到这次危机上,封锁可以阻止苏联进一步向古巴输入武器,“冻结” 现状,同时是赫鲁晓夫有充足或者说是起码的时间考虑它的行动。另外,封锁可以在必要时扩大非军事物资成为一种逐渐增加压力的办法。如果封锁获得成功,美国可以保持选择军事行动的自由。后来封锁改成了海上隔离,进一步减少对抗色彩。同时,美国又公开或秘密地做出了一系列的妥协,其中包括美国在苏联撤走导弹之后美国不会入侵古巴,从而结束卡斯特罗的统治;一旦古巴导弹危机解除,美国也将拆除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美国认为他们没有入侵古巴;撤回了在土耳其(包括意大利)的那些易受打击的导弹,并经盟国同意,代之以不易受攻击的北极星潜艇。这两个结果显然是美方受益。这样也使得苏联政府更容易撤走他们的导弹。事实证明,美国采取这一政策是十分稳妥的,这种妥协没有将对手逼到死角,使之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最终使得危机能够得到解决。

4、公开和秘密的渠道并行,保持情报和信息的准确和畅通

一般说来,国际危机期间敌对双方的联系会因各种原因中断,彼此之间的联系受阻。而各种情报和信息会骤然增多,使情报和各种信息的准确也就难以把握。在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许多情报并不十分明确,而其中掌握很重要的一点是苏联采取了秘密行动。这正如美国所说得那样:如果我们对于苏联在西半球部署核武器的问题上早就阐明了我们的立场,并且更加明确而又强硬的政策,或者苏联政府对这一问题上确实存在着迹象作为更为审慎估计的话,那么导弹或许就根本不会被运到古巴。危机在根本上是能够而且是应该避免的。美国直到19621014才真正获知苏联在古巴建造的是真正具有进攻性的导弹发射场,所以危机已经迫在眉睫。而在以后的日子里美国加大了U-2飞机的飞行次数,直到最后在U-2飞机的监督下导弹从古巴撤走,才暂时停止了对苏联的监视。同时,赫鲁晓夫和肯尼迪通过电话和信件,公开和秘密的渠道加强了联系,增强了彼此的了解,为双方采取更为切实的措施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保证各种情报的准确和畅通在核时代其重要性极为突出。这是因为核时代由于武器的灾难性的杀伤力和时间的超短,一旦人类有半点模糊和迟疑,稍有不慎就将造成灭顶之灾。

 

结   语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曾将人类带到核战争的边缘,但人类还是最终避免了这场危机。此次危机把美苏推到核战争的边缘的同时,最后双方又不得不妥协,使核问题拿到谈判桌上来解决,从而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无论双方公开说法如何,由于涉及核武器这种国家核心机密,很多真实情况外界是永远无法知道的。但是可以肯定,双方都有各自的成果与失误,而且都不希望再发生类似事件了。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虽然使核大战得以避免,但是,其巨大的震荡及其冲击波却是相当深远的。此后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建立了热线联系,结束了美苏冷战中一个特别危险的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63年的部分核禁试条约。因而,在核时代如何处理核危机,使之不至于引起战争,尤其是核战争, 就成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解决今天的朝鲜核危机和伊朗核危机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注  释

[1] 颜声毅、俞正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第99页.

[2] 周良.《古巴导弹危机大揭秘》.环球 , 1998年第4期,第23页.

[3] 君凡.《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历史学习, 1998年 第4期,第14页.

[4] 钱其琛.《世界外交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712页.

[5] 颜声毅、俞正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第100页.

[6] 孔寒冰.《1962年加勒比海危机的背后---肯尼迪同赫鲁晓夫二十五封通讯揭秘》.国际政治学研究,1993年第3期,第42页.

[7] 颜声毅、俞正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第100页.

[8] 陈熙伟、苏向东.《我参加了古巴导弹危机谈判》.环球, 1993 年第4期,第27页.

[9] 高兴祖、沈学善.《战后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236页.

[10] 韩兵,洛礼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赤鲁晓夫与肯尼迪的二十五封通信(续二)》.世界史研究动态, 1993年第4期,第38页.

[11] 郝承敦.《古巴导弹危机新论—关于赫鲁晓夫决策动机及政局的分析》.拉丁美洲研究, 2002年第2期,第12页.

[12] 陈兼.《德国英国与七月危机—-关于国际危机处理的一项个案研究》.世界历史,1990年第6期,第55页.

[13] [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第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