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再谈“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45:15

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周新桥

 

 

        兰夫人携美国丈夫丹先生回国探亲访友。笔者亲历了这几件事:

 

        第一件事:兰夫人因一点误会与一位亲友发生了一点争论,也可以说是发了一点小脾气。丹先生虽不懂汉语,但他从当时两人的情绪和听不懂的对话中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于是他用英语询问兰夫人,当他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他埋怨兰夫人说,我知道你和亲友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你在待人处事上就应该讲道理而不是宣泄情绪或发脾气。他接着指出,若两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间产生了什么误会,也一定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吵或发脾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定是能讲道理、懂道理的人。兰夫人自觉惭愧,于是向亲友道歉,亲友释然。

 

        第二件事:亲朋好友宴请兰夫人和丹先生,席间,友人见丹先生像孩童般吃兴很隆,便问丹先生席上的中国菜味道如何,是否可口,是否吃得惯。丹先生通过兰夫人翻译说,他非常喜欢席上的中国菜,他非常感谢友人的盛情款待,说罢又眼瞅着着桌上的美味佳肴,手拿筷子又欲夹菜……除了真诚再加上一点羞涩外,毫无中国宴席上惯常的客套、虚情假意的奉承和言不由衷的表白,席上的亲朋好友无不为他的真诚、率性、童真和羞涩所感动。友人问到所喝的法国红酒品质如何?他细看酒瓶标签上的品牌及法文说明,然后品了一小口酒,说:这是一瓶地道的法国名酒,而且是历史悠久的品牌,在美国影响也很大。接着他介绍了这酒的历史,原产地,好在什么地方,美国人在什么时代怎么喝这个酒。大家对他所知道的酒的知识无不惊叹。当然席间还有丹先生许多其他可圈各点的表现。席上有友人——国内某企业副老总对笔者感叹说,我们也受过高等教育,在国内大小也算个领导,但感觉在知识和修养上就是比丹先生差许多。他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三件事:陪兰夫人和丹先生聊天,笔者的儿子常说些中国式英语,有时免不了需要兰夫人用美式英语转述,但兰夫人也是从中国去美国的,对英语中的同义词有时也把握不准,怎么用也犯难,于是一同请教丹先生。不料丹先生讲出这个词的来历,这个词与另一个同义词的区别,有时还说到某个词在某个年代怎么用,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中的人怎么用等等,俨然是一个美国的“语文”教师或词义学家。笔者不敢说我的中国同胞如何,但笔者想到了自己,如果我到美国去了,有人要我说汉语中的同义词的区别以及用词的演变,我多半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从兰夫人那儿知道丹先生是学生物学的,他自学物理学并达到大学毕业水平,她还介绍说他十分博学。于是,我感到惭愧,我与他的年龄差不多,也还算勤学好学之人了,但自我感觉其受教育的程度比他低了很多。

 

        第四件事:丹先生在我们这儿玩了几天,就随兰夫人一同去了武汉。在武汉走亲访友旅游后,又去了上海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本地的亲朋好友聊起丹的珠海行,大家都表示很喜欢他。与武汉的亲友聊到这个话题时,他们也一致说大家都很喜欢他,特别是年轻一代人。这一情形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特别是我们这样一拨年龄的人能让当代年轻人特别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亲友中的年轻人多是在校大学生)喜欢是十分不易的,况且丹和他们不仅有年龄的代沟,更有完全异质文化的沟壑。笔者根据自己所目睹的以及归纳亲友的看法,发现丹先生之所以受欢迎,一是他具有开朗、真诚、童真的性格,二是他博学多识,三是他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或许是因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

 

        这些事都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美国人丹先生随妻子兰夫人回中国来玩也只有十天左右时间,但却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在笔者思绪里一直挥之不去。

 

        关于“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的问题已有许多人提出来过、研究过和讨论过。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理论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吃饱了没事做的人喜欢故弄玄虚的问题,而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是一个人每天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因为人的生活问题或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说到底是人际问题,与人打交道是一个人每天的重要生活内容,在家里有夫妻关系、亲人间关系,在单位有上下属关系、同事关系,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高度和广度、人际交往的方式和质量、人际交往的快乐与痛苦以及安全与否。古人就说过,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常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然在人际交往中,“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情形也履见不鲜。

 

        与美国人丹先生短暂接触,让笔者知道到了他的“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的观点,就是受过教育的人不仅是掌握了知识的人而且是讲道理的人,是以理服人的人;是坦诚、率真且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的人;是乐观、豁达、进取、热爱生活和热爱知识的人;是能够尽力帮助别人并使别人因他而快乐的人。如果说教育还能在更多方面改变人的话,那么受过教育的人还应是性格得到修炼、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和人的善性得到发扬而恶性得到约束或抑制的人。

 

说到这里,笔者对“什么是受教育的人”的问题不仅没有释然,而且似乎更加着迷了,“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的诘问有助于人们对“什么是教育”这一古老而新鲜的问题的认识和把握。

  阅读全文(93) | 回复(3)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标签:受过教育的人 
  • 群组:思想.文学.教育.科技 新哲学 
    •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全面提高教育阅历水平刻不容缓
    • 下一篇:再谈“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再谈“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周新桥

     

     

        无论是从教育还是从教师角度看,“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的问题都不是一个无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理由如下:

     

        其一,这个问题涉及到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即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目的不明确或目的错误的教育是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的。

     

        其二,这个问题涉及到教师的教育内容观,即教师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受过教育的人”。内容是为目的服务的,内容不适宜,目的难得逞。

     

        其三,这个问题涉及到教师的教育过程观,即教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教育过程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心中所想的“受过教育的人”。有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过程是受思想或观念引领的。

     

        其四,这个问题涉及到教师的教育评价观和自我效能感,前者主要是教师对受教育者接受了一定教育后的评价,后者主要是教师对自己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评估。如果教师对“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没有更多的思考,那么教师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应较低,对自己的工作也容易满足。

     

     

        对“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应当贯穿在老师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应当在教育的每一时刻、每一地方用“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的问题问自己,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追求、教育行为、教育评价能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即作为教师一定要为社会培养“受过教育的人”。

     

        在教育的起点思考和解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教师确立教育目的,有助于确定教育的方向,有助于教育程序的设计。

     

        在教育的过程中思考和解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教师阶段性评价自身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及时校正教育的方向,及时为教育程序“打补钉”和“版本升级”。

     

        在教育的终点(如小学毕业、中学毕业或大学毕业等)思考和解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教师评估教育的目的是否达到,有助于教师反思教育的得与失。

     

     

        “受过教育的人”是一个核心内涵基本不变,但内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一般意义上,人们说某某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即是说某某人是懂知识、讲道理、知礼节和行为更规矩的人。于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懂知识、讲道理、知礼节、更规矩”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核心内涵,意即:无论是受过小学教育或中学教育,还是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只要是受过教育(这里自然是指受过良好的教育),就一定是“懂知识、讲道理、知礼节和更规矩的人”。当然,“受过中学教育的人”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涵义上肯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在核心内涵上的差异,如说某个人“受过大学本科教育”,说另一个人“受过研究生教育”,不是说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更知礼节,更懂人生或生活的道理,而更多地是指受过更严格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和在专业上掌握得更多。

     

     

        “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的问题可以随教育情景的变化转化成这样的问题:他或她“像不像个受过教育的人”。如:面对初一或高一年级的新生,教师要清楚他或她像不像受过小学或初中教育的人;面对初二或高二年级的学生,老师要清楚他或她像不像受过一年初中或高中教育的人;面对初三或高三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清楚他或她像不像已受过两年初中或高中教育的人。面对要毕业的学生,教师要清楚他或她像不像一个已接受过初中或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

     

        从这一点看,“受过教育的人”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问题,而是一个呈动态发展特征的概念,反映出由初级到比较高级的发展变化。这实际上告诉人们,如果你应该像受过某一教育的人,但结果你不像,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明你事实上并没有接受这一教育。如果你像接受过某一教育的人,那么说明这种教育就很成功,这种教育就是有意义的。

     

       教师面对“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和“像不像个受过教育的人”等问题,既要把握住概念的核心也要把握住问题的变化。教育的目的性、实效性体现在教育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像个受过教育的人”。

     

     

        不同的主体对“像个受过教育的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家长有家长的“像个受过教育的人”的看法,社会有“像个受过教育的人”的评价标准,教师对“像个受过教育的人”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社会的评价标准与家长的看法可能一样,可能不一样。同样,教师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与社会的评价标准也有不同。

     

        如果社会的标准代表了国家意志,或者说反映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那么教师对“像个受过教育的人”的理解和把握应以社会的标准为基础。因而教师的看法不能与社会的看法相悖,也不能低于社会的标准。同时,教师在“像个受过教育的人”的问题上若没有认识或随心所欲,都是不可思议的。当然,教师的看法可以高于社会的标准,如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合格的”受教育者,教师可以将所教的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受教育者;或者,针对社会在教育培养“像个受过教育的人”方面偏重于共性要求,教师可通过特别的引导,在儿童个性化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教师的看法不应随意与家长的要求划等号,但教师应了解家长的要求,要引导家长认同社会的标准,并鼓励家长提升对“像个受过教育的人”的认识,同时合理采纳家长建议,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使其孩子通过教育成为“像个受过教育的人”。

     

     

        “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的问题可以简化成“什么是教育”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对教育的追问。有什么样的教育,当然就有受过什么样教育的人。教师经常思考“什么是教育”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在思想或理念领域中不断探索而接近教育的本质,有助于教师执着地追求教育的理想,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创新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具有目的性、有效性,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责任感、使命感、效能感和成就感,有助于教师深入思考和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的问题。

     

      阅读全文(33) | 回复(0)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标签:受过教育的人 
  • 群组:思想.文学.教育.科技 新哲学 
    • 上一篇: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 下一篇:中国有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