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袁隆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52:07
袁隆平被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在五·一节前夕传来,算不算巧合呢?袁隆平当不当这个院士,对于他来说,属于可有可无之事,因为是有则不多,无则不少。袁隆平已经获得了“世界杂交之父”的称号,他的名字将会写进世界的通史之中,他在解决人类的吃饭的事业中刻下了他的名字。
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的院士的就职典礼上是这样介绍袁隆平的:“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这位美国科学院的院长算是言简意赅的描述了袁隆平,他没有长篇大论,他知道说袁隆平用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也是苍白的。
中国人都可能记不清袁隆平头上有几多头衔,有几圈光环,但是,大概都知道他是研究水稻的,而且是还搞出了大名堂。用中国农民的话来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此话怎讲?至少是有些道理的,起码后者的“杂交稻”技术实际得很,所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笔者知道袁隆平是在1981年,那年他荣获了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记得的奖金是500万人民币。这个数字在现在看来算不得什么,例如许多董事长、总经理的年薪也不止这个数,但是,在当时还是惊愕了许多的人们,种田还能种出这样的结果?后来是越来越觉得袁隆平了不得。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隆平科技”的市值一再飙升,所以袁隆平的有形的价值就是个天文数字,至于无形的资产那就是要吓坏人的,还是不说银子的话题,太俗。隆平之意,就是有波折的意思,也有点不凡的意思,如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查阅一下袁隆平的资料,就可以知道他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是何等的不容易。
按照当时的权威的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因而没有实验意义。但是,袁隆平却对于这种理论表示出怀疑,他却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他还对“八字宪法”提出了质疑,这些都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
袁隆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从而为他在世界水稻技术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据说:“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单间杂和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我们虽然作为外行,也可以从中领会袁隆平的雄才大略。
袁隆平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六十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把这事看得很淡。我们家里从来不谈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够了!”
袁隆平没有名车豪宅,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工作人员一起出没于田间,吃住在基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袁隆平先生在农村的这一广阔的天地里,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他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人类是不会忘记的,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他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1年、1972年,袁隆平院士及其助手李必湖、周坤炉等又相继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即野败)和第一批野败不育系及保持系。1973年,广西农学院张先程等利用袁隆平选育的二九南1号等不育系,测配出IR24、泰引1号、古154、IR26等强优恢复系,同时,选配出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南优6号等,增产幅度达20%以上。1975年攻克制种技术难关,杂交水稻实现了籼型杂交水稻的全面配套,1976年起,杂交水稻开始走向大面积生产。
袁隆平先生在农村的这一广阔的天地里,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他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人类是不会忘记的,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1974年湖南省政府要求每个公社拿出一块田实验推广,要是放现在,恐怕只能是实验室里的成果了。
有良心的人都知道杂交水稻是改革开放前就出成果了。
老汉参加过杂交水稻制种生产,那时文革还没结束!你小子别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