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点功利,多一点书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2:09:08
●阅读载体、阅读趣味的变化,是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变化而来的。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读,而在于读什么
●阅读的功利化,使读书的心态浮躁起来,使读书活动更像是名利场、工具坊。如果教师的阅读都是围绕考试、分数转,又怎么引导学生阅读呢?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一个考试机器
●对阅读问题的反思,可以引申到对教育模式、学习方法的反思。现在的教育,究竟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什么?一个社会,是否有广泛的阅读群体、是否形成了鼓励阅读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旨趣
12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尽管这个节日还很年轻,但它在提醒着人类多读书、多进步。
去年这个时候,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显示,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但认同度比4年前还是下降了8%。2005年,识字者阅读率为48.7%,比1999年下降了11.7%,也就是在识字人群中,这一年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读过一本书。调查还表明,有1/4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而“没时间”(43.7%)和“不习惯”(29.1%)则是人们不读书的两大理由。前者的群体主要是中青年,在后者的群体中,排在首位的恰恰是应在校学习的10到19岁青年人群。这项大规模的调查是隔年进行的,但可以预期,明年出炉的报告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改观。
与国民阅读率连续走低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数字阅读,包括手机、网络和博客阅读,以及电视阅读却非常踊跃。网络阅读率从6年前的3.7%上升到27.8%,年均增长10.7%。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去年,一项针对欧洲媒体消费者的调查报告也说,欧洲人每周的上网时间4小时,已超过阅读时间3小时,在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上,网络首次超过平面媒体。
于是,人们把阅读率的下降归咎于网络,就像早些年归咎于电视一样。确实,电视和网络带走了不少读者。就像易中天、于丹解读名著的走红,尽管有出版界成功的商业运作,但是如果没有电视媒体的运作,是难以产生出轰动效应的。网络阅读之流行进一步加剧了阅读的快餐化和娱乐化,白纸黑字、开卷有益的传统阅读方式,变得越来越奢侈,而手机阅读等等迅速成为年轻人最方便、最廉价的阅读方式。它可以几乎不受什么时间、地点限制地进行信息选择和图文游戏。面对网络巨无霸,人们的阅读习惯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
时代不同了,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传播多样化,分流了传统阅读方式的人群,侵占了传统阅读方式的时间,但是网络也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同时带来了选择、参与、互动的便利与快感。可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事情的另一面,网上阅读是即时的、新鲜的和浏览式的,因此也被认为难以形成比较系统的思考。话虽如此,可面对海量的信息,又怎么能不浅尝辄止呢?在我看来,“浅”阅读也未见得有什么不好,相对于文言,白话就是“浅”的,相对于报刊评论,电视直播也是“浅”的,但这些并没有使我们的智力出毛病,还更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内容。其实,网络阅读对阅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说别的,如何筛选信息就是一个考验——人们的阅读习惯从来就没有固定模式,再过若干年,回过头来看这些问题,恐怕就不那么悲观了。
阅读载体、阅读趣味的变化,乃是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变化而来的。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读,而在于读什么!因此,真正值得忧虑的,是愈演愈烈的阅读功利化倾向。大量的阅读,或是为了填补某些空虚,从光怪陆离的图文中寻找刺激;或是为了升学、就业,去背诵、下载大量资料,而那些东西应试过了,就再也不想去看它;甚或是为了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幻想,指望“成功人士”那里会披露什么“秘籍”。这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比例在下降,而为了“消遣娱乐”、“应付考试”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而获得印证。
阅读的功利化,使读书的心态浮躁起来,使读书活动更像是名利场、工具坊。近日新华社有一篇采自上海等地的报道,说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有的语文老师还错认《阅微草堂笔记》的“阅微”是“阅读”。如果教师的阅读都是围绕考试、分数转,又怎么引导学生阅读呢?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一个考试机器,即便升学率再高,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又有何用?因此,对阅读问题的反思,可以引申到对教育模式、学习方法的反思。现在的教育,究竟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什么?
关注阅读,不能强化阅读的工具性和功利性。有人说得好:“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是否有广泛的阅读群体?是否形成了鼓励阅读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旨趣。阅读,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它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种享受。把读书说成是生活方式未免矫情,但阅读能吸收各种文化营养,使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孤独,使我们不但有知识,还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却是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
说到底,阅读毕竟是趣味之事,不能靠强迫,也不能靠过节热闹一阵子。因此当读书日来临之际,提醒大家在阅读上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安静,少一点功利,多一点书香,则于莘莘学子幸甚,于提升国民素质幸甚。(肖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