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系列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35:20

经济危机系列谈(十一)通货膨胀和利率

2009年07月04日 16:57 铅笔经济研究社 李子旸


十一、通货膨胀和利率

如果通货膨胀是瞬间发生的,就不会对经济有什么影响,但通货膨胀从来都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有一个时间过程。具体来说,纸币膨胀和银行部分准备造就的合法伪钞,将通过某种渠道,也就是某个入口,进入经济体,然后在经济体中逐渐流转开、蔓延开。

这么说有点儿抽象。我来解释一下所谓通胀入口是什么意思。注意,这是商业周期理论的一个重点。

政府多印了钞票,银行增发信贷,弄出一笔合法伪钞来。这笔合法伪钞将用来做什么?银行增发的信贷,基本上都是贷给企业家用于投资。政府的钱会用于自身开支,或者进行公共建设,危机时期则是“注入流动性”,故意花钱,也是增加投资。也就是说,这两个方向涌来的合法伪钞,去向基本一致,大多流向投资领域。

经济体,包括投资、生产、消费等等多个组成部分。合法伪钞大多涌向投资,这里就成为通胀的入口。

回忆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个简单概念:储蓄-消费比例。一个经济体的投资总额不可能超过其储蓄总额。当然,这指的是真实货币,不包括合法伪钞。当合法伪钞通过投资进入经济体以后,就会出现一种假象,投资总额超过了储蓄总额。天上掉下来了馅饼。

用数字来解释一下:假设,某社会收入总额是10万亿元,其中8万亿用于消费,花掉了;另外2万亿用于储蓄,供投资使用。储蓄-消费比例是2比8,这个社会可用于投资的货币总额不会超过2万亿元。

后来发生了通胀,新出现了4万亿合法伪钞。这4万亿通过投资进入到社会中。结果,一时间,社会可用于投资的货币总额变成了6万亿,但消费总额并没有变,储蓄-消费比例变成了6比8.

真实的储蓄-投资比例是由人们的不耐决定的,人们的不耐程度决定了他们把收入中的多少钱用于储蓄。合法伪钞制造者是政府官员和少数银行家,广大人群的不耐当然没有改变。2比8的储蓄-消费比例是真实准确的,6比8的储蓄-消费比例则是一个骗局,真实世界并不存在这种比例,也不存在支持这种比例的不耐程度。

在这个骗局中,投资额毕竟增加了,似乎支持投资的储蓄也增加了。看上去,人们的不耐好像降低了,利率也就随之降低了。但请记住,这是幻觉,是注定要破灭的幻觉。真实的储蓄并没有增长。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一个梦。

当4万亿合法伪钞通过投资陆续注入经济体时,通胀已经发生了,并压低了利率。这和通胀仅仅是预期时的情况正好相反。通胀预期下,人们会增加不耐,抬高利率。但当通胀真的发生时,就会转而变为利率下降。对此,从微观的角度很容易理解。通胀预期时,人们更愿意成为债务人,多多借钱,利率自然提升。通胀发生以后,银行要极力扩张信贷,增加贷款量,就只好降低利率,吸引企业家更多地来借钱。

我们回忆一下不久以前的美国现实。

在本次经济危机爆发以前,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长期维持低利率。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许多人指责格林斯潘的这种长期低利率,认为他故意压低利率,制造通货膨胀。对此,前面已有过解释。利率是由社会整体的不耐决定的。格林斯潘当然没有能力去改变社会整体的不耐。因此,格林斯潘把利率调来调去,并不是在改变货币量,而是在追随货币量改变的趋势。这里,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我引用经济学家薛兆丰的论述:

美联储的另一项任务,是为商业银行提供紧急流动现金……联储向有需要的银行提供流动现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这就是格林斯潘老是在调的那个利率。实际上,商业银行每当需要流动现金时,一般都是向同行商业银行借,而不向格林斯潘借。这是因为,尽管商业银行之间的借款利率略高,但手续简便;而向老大哥格林斯潘借钱,虽然利率略低,但手续比较烦琐……格林斯潘是被动的:他盯着“商业银行之间的贷款利率”的变动,相应调整“联邦储备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使后者保持略低于前者的水平……格林斯潘宣布调整“联邦储备银行贷款”的利率,只是跟在市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只是汇报市场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相反,不是决定市场的走向。

引自:http://xuezhaofeng.com/blog/?p=111

既然格老是在被动地追随市场趋势,那么,美联储的低利率只可能由两种原因导致:一是美国人的不耐真的降低了,美国人变得更愿意储蓄了,改变了他们以往大手大脚花钱的生活方式。二是美国人的不耐没有改变,他们并没有更多地储蓄。真实的储蓄-消费比没有变,但货币量增加了,制造出了通胀骗局,从表面上改变了储蓄-消费比,压低了利率。

看来第一种情况并没有出现。那么,就只能是第二种情况了,也就是说,在经济危机爆发前的低利率时期,美国货币量实际上一直是在增加的。美国已经发生了通胀,并通过格林斯潘的低利率表现了出来。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美国这个通胀是怎么出现的?无非还是纸币膨胀和银行信贷扩张两个来源。纸币膨胀方面,我猜测伊拉克战争所需的费用可能促使美国财政部开动了印钞机。那可是上万亿美元的庞大支出。信贷扩张则和次贷危机和金融衍生品有关。关于这个,后面谈到危机对策时,再详细说,

既然已经发生通胀,随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进入又一次商业周期也就完全合乎逻辑了。实际上,如果不发生反倒才很奇怪。通货膨胀必然造成商业周期。那么确定?对,就是这么确定,不能确定的是经济危机何时爆发,但一定会爆发。并且,爆发得越晚,强度越大,危害越大。下一节具体介绍其中的原因。 

十二、通货膨胀制造的骗局


通胀就是货币量增加了。新增加的货币实际上是合法伪钞。这些合法伪钞是通过信贷投资进入经济体,和真实的储蓄投资混在一起,使得储蓄投资的总额虚高,改变了社会原有的储蓄-消费比,压低了利率。

可见,在人们储蓄意愿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信贷大规模扩张,就意味着出现了通货膨胀。这时,必然伴有利率的大幅降低。这种低利率往往被理解为,有人通过压低利率增加信贷,其实因果关系正好相反。真正的因果关系是,新增的合法伪钞通过信贷压低了利率。

可惜,多数人对通胀的机理不清楚。他们坚持通过消费品物价是否上涨来判断是否有通胀。如果物价没有上涨,即使信贷大幅增加,他们也拒不相信通胀出现了。很好,制造通胀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如果大家都意识到通胀出现了,就会相应调整各种价格。那么,通胀就变为简单的币值改变了,制造通胀者也就没有机会用合法伪钞换取别人的真实财富了。

当然,在通胀最终蔓延开来以后,最终会出现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但在此之前,通胀就已经在危害经济。怎么危害呢?破坏社会生产结构。

制造通胀的政府官员和银行家所能做的,仅仅是弄出大批的合法伪钞。他们并不能造出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他们又不是上帝。结果就是,社会中的资金看起来更多了,企业家更容易得到贷款了——政府为了增加流动性,有时甚至会催逼银行增加信贷,但土地和劳动力的数量还是原有的那么多。

继续用上一节中的数字进行解释。如果没有4万亿的合法伪钞,投资总额只能是基于真实储蓄的2万亿。这时,当然也会有企业家得到贷款。4万亿合法伪钞通过投资进入经济体以后,投资总额增加到了6万亿。企业家会得到更多的贷款,或者更多的企业家得到贷款。这时,从个别企业家的角度,他无法判断,自己得到更多的贷款,是因为发生通胀了,还是他自己的本事变大了,因而银行更愿意给他贷款了。

那么,从企业家个人的角度,他会看到什么?

他看到的是,利率降低了,得到贷款更容易了,但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比较贵。相对于土地和劳动力,资金使用的成本变低了。于是,拿到资金,想要扩大生产的企业家就会建立起比以往更加资金密集的生产结构,而不是原有生产结构的简单的同比例扩张。

也就是说,企业家会更多地使用资金,更少地使用土地和劳动力。回去看看第六节,就会意识到,所谓资金更加密集的生产结构,就是迂回程度更高的生产结构,也就是需要更多机器设备、原材料、技术等等资本品的生产结构。

这不是企业家非理性,也不是企业家犯错误。这是企业家对利率这个价格信号做出的应有反应。利率降低,说明储蓄增加了,说明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了。这时,企业家当然应该建立起资金更加密集的、更加迂回的生产结构,以得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大的生产能力。这何错之有?生产结构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越来越迂回、同时也是越来越高效的状态吗?

但是,前面说了,这时的利率降低是虚假的,真实储蓄并没有增加,增加的只不过是形同废纸的合法伪钞。所有人都被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引入了一个巨大的骗局中。在这个骗局中,所有正常反应的企业家都会犯错误。

这个错误是什么?这个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虽然企业家确确实实从银行那里拿到了钱,但这些钱混杂了相当部分的合法伪钞。这些合法伪钞并不代表任何真实财富,因此也不应该能够交换到其他真实财富。但通胀让企业家失去了分辨能力。他们以为这些钱都是真实的财富,并根据这些钱的数量确定了自己的投资计划,设计了更加迂回的生产结构。

看到通胀的危害了吧。看到通胀是怎样破坏生产结构了吧。

是的,因为受到通胀创造的骗局蒙蔽,企业家用掺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的合法伪钞的投资,发展出了错误的迂回生产结构。这个过程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也可以从利率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企业家建立任何生产结构时,都要比较各种要素——资金、劳动力、土地的价格。根据这些不同要素的价格,在生产结构中建立起最合理的搭配方式。市中心的土地价格很贵,所以没人会在那里投资建立牧场,那太不合算了。但如果市中心的土地价格降下来,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或许因为这个城市变得极度萧条,建牧场说不定就合算了。

利率是使用资金的价格,通胀虚假地压低了利率。在低利率下,原本不赚钱的生产结构变得赚钱了。企业家由于无法判断利率的真假,自然乐于建立这样的生产结构。但由于低利率是虚假的,所以这种生产结构也就是错误的。当通胀停止时,低利率会恢复为高利率,这时,那些在低利率下有利可图的生产结构就无以为继了。

还可以从相对价格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对于市场来说,价格永远是相对价格。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实际上表明了它们之间的重要性差异。这个重要性是消费者效用和生产者成本综合作用的结果。某个生产结构中必定有多种价格不同的要素。应该按照什么比例组合这些生产要素呢?这当然要根据它们的相对价格进行计算。石油价格远贵于煤炭价格,就应该采购烧煤的锅炉。如果石油价格大跌,就应该采购烧油的锅炉。鸡蛋价格是面粉价格的10倍,生产不用鸡蛋的馒头更合算。鸡蛋价格是面粉价格的2倍,则生产蛋糕更合算。

由于土地、劳动力、资金并不是同步增长,而且,资本品的特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合法伪钞通过投资进入经济体以后,会扭曲正常的相对价格体系。这个体系被扭曲以后,企业家就会受到误导,建立起在扭曲的相对价格体系中才合算的生产结构。这种生产结构当然是错误的。一旦扭曲的相对价格体系恢复正常,这种生产结构就会无以为继。

不过,虽然这些生产结构注定是错误和失败的,但在这些错误和失败被发现以前,会有一个相反的繁荣阶段。这是下一节的内容。 
十三、从繁荣到危机

通胀发生以后,大量合法伪钞通过信贷扩张等渠道到达想要投资的企业家手中。企业家拿着这些钱去投资,去采购资本品,导致资本品的需求大涨,资本品的价格因此大涨。由于合法伪钞进入经济体需要一段时间,资本品的上涨也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随着涌入的合法伪钞越来越多,对资本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本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也就越来越大。

除了企业生产以外,其他受到信贷扩张影响的投资项目,也会出现同步价格上涨,比如楼市。同时,企业大幅增加投资,盈利预期很好,现金流充足,财务报表很好看,会增加股市投资者的信心,股价也会节节攀升。这就是房价、股市会随着信贷扩张而大幅上涨的原因。但日常消费品这时还不大可能会同步大幅上涨。

为什么消费品价格没有同步上涨呢?因为消费总额没有变。合法伪钞进入经济体的入口是信贷投资,而不是消费。合法伪钞基本上都用来制造虚高的储蓄投资总额,而没有改变消费总额。很少有人到银行贷款是为了支付日常开支。银行一般也不会发放这种贷款。短期的信用卡贷款很快就会收回,不会制造出大量合法伪钞。

也就是说,企业家的投资需求变高了,但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增加,消费品的价格因此就没有和资本品价格同步上涨。

企业家大量增加投资,因此,人们看到了一片经济繁荣的景象。信贷规模大幅增加。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大搞建设。无数企业家兴奋地扩大企业的规模,购买设备,扩建厂房,招聘员工,他们憧憬着未来的大笔收入。找工作很容易,工资还在节节攀升。房价不断上涨,房市极端繁荣。各色投资者揣着大笔资金,到处寻找投资项目。无数商业计划被送到投资者的办公桌上,无数谈判和签约在进行中。一个个一夜暴富的故事到处传播。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被轻易地投出去,砸向那些幸运儿。挣钱太容易了!

那些真正知道通胀是怎么回事的人,此时则会感到忧心忡忡。但他们无力阻止沙滩上的大厦越建越高。

当然,经济繁荣并不完全是通胀造出来的虚假现象。技术进步、真实投资增加、制度改进、全球化、市场自由度提高等等都会促进经济发展。但如果同时存在通胀因素,在真实的经济繁荣中就会包含相当部分的虚假繁荣。这些虚假繁荣总会有破灭的时候。

虚假繁荣是如何破灭的呢?

企业家投资出去的钱,会通过各种渠道,以收入的形式,到达广大社会成员手中。这些钱中,有一部分是合法伪钞,这时会怎样?

这时,有两种可能的演变方向。一是通胀骗局破产,经济危机爆发。二是骗局被掩盖,被更多的欺骗掩盖,最终是更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

还用前面用过的数字进行解释。假设真实的储蓄-消费比例是2比8,通胀增加了4万亿合法伪钞,通胀制造出来的虚假储蓄-消费比例是6比8,这个虚假的6比8支撑着企业家进行投资。钱投出去以后,通过各种渠道,经过一段时间,作为各种收入,到达更广泛的社会成员手中。这个过程,就是通胀流传开、蔓延开的过程。钱到了社会成员手中以后,大家会按照哪种储蓄-消费比例进行分配呢?

如果人们还没有意识到通胀已经发生,就会按照原有的储蓄-消费比例安排自己的支出,也就是继续花掉8个,存起来2个。他们的不耐并没有改变。

在真实的2比8储蓄-消费比例下,生产要想盈利,就要符合这个比例的要求,生产出相应比例的资本品和消费品,也应该是2比8。真实的利率将调节生产比例,使之符合市场需求。合法伪钞制造出虚假的储蓄-消费比例,改变了真实的利率,这会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资本品的价格不是大涨吗?并改变生产出来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比例,使这个比例也趋向6比8,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资本品生产过多了,消费品生产则不足。

当广大社会成员按照真实的2比8储蓄-消费安排自己的收入时,问题就会暴露。他们将把更多的钱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储蓄。储蓄的缺乏,将导致后续投资的不足。没有投资,就不会有那么多资金用于购买资本品。许多生产资本品的企业就会感到销售困难。他们发现,原来预期的盈利没有了,他们过去的投资计划可能失败了,他们将迎来亏损、破产和失业。

如果人们意识到通胀已经发生,情况会进一布恶化。在通胀预期下,人们会更多地消费,更少的储蓄。结果,对资本品的需求进一步减少,对消费品的需求更多。更多的资本品生产企业将亏损、破产和失业。

那么,如果消费品供应不足的话,消费品价格应该上涨啊?确实,这时存在促进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消费品价格也会出现上涨的迹象。但由于众多资本品生产者陷入困境,很难出售自己的产品,他们的收入会大幅减少,许多资本品行业的员工会失业。结果,他们的消费能力会大幅下降。对消费品的需求会减少。这会抑制消费品价格上涨的趋势。结果就是,整个市场显得非常疲软。资本品经营者一筹莫展,消费品经营者状况稍好,但也远远谈不上繁荣。

这就是危机爆发的状况。资本品的价格一落千丈,和繁荣期的大幅上涨恰成对应关系。整个市场人心惶惶。生意很不好做,钱一下子难挣了。银行很难如期收回贷款,放贷多的银行甚至会破产倒闭。

在这里,我们解释了第二节中指出的经济危机特点的第三个:资本品价格比消费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得多。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际上已经解释过了,企业家之所以会犯集体错误,是因为通胀扭曲了利率这个至关重要的价格信号,因此企业家必然作出错误决策。这其实不是企业家的错,而是通胀制造者的错。

如果商业周期的境况像上面说的那样,那么,每次周期的繁荣期将会短得多,大概只是投资资金逐渐蔓延到社会中所需的时间。一旦资金蔓延到社会各处,危机就会爆发。但真实商业周期的繁荣期一般要长得多,危机爆发也要猛烈的多。这是为什么呢?下一节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