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理论与食疗膳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42:06
 漫谈中医理论与食疗膳食   ­

­

  从祖国医学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中医学在对待“营养”的问题上,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它清楚的认识到摄取食物从而获得营养的重要,无论是从养生防病的角度,还是从治疗各种疾病的角度,对于如何选择食物,如何做到合理膳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在疾病防治中的食物选择以及配膳问题,中医学尤为重视,同时具备了一套有着中医特色的关于营养膳食的理论及实践知识,例如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不但指出了食物对养生健身的重要,更明确指出了合理膳食对治病的意义,如《素间·五常政大论》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提到的“食养”,一直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就是在治病过程中,除了用药并严格掌握用药法度外,就是要以“谷内果菜,食养尽之”,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可见治病过程中,“食养”的重要。除此,中医在营养膳食的选择应用上,又依据了中医学整个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诸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诊法治则等,以中医中药的理论,从性、味归经的角度分析食物的性质和作用,根据天时、地理、人的素质以及疾病的八纲属性等不同情况,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的选择相应食物,以为合理的营养膳食。申医学对于营养的认识与应用的丰富知识,是值得重视助。 ­

     在对待食物营养的分析上,就有很大差别了。西医学重点是着限于对各类食物营养价值的分析,研究食物所含的“营养素”,以及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供给量等方面的问题,就连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也围绕着对各种“营养素”来分析,如蛋白质的消化、糖类的消化、脂肪、磷脂、胆固醇的消化等等,还要研究胃肠道中“酶”的作用、分泌的调节、消化液的数量成分,研究已消化食物的分解产物纳入血液的过程等等,极微极细。而中医学则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从“营养素”方面来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食物在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但对于食物的营养作用,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按照中医学的理论,其认识也是很深刻的,它认识到每一种食物中都合有“精微”物质,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祖国医学对“后天之精”极为重视,对于它们的来源、生成、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输布过程都有深刻的论述。例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有这样两段内容:一段是“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朗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又一段是,“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以上两段,一段是讲谷食的消化吸收,一段是讲水液的消化吸收,在这里对于谷食与水液在人体内的运化过程为什么分着写,暂且不论,但有一点值得重视的是,无论言“食”还是言“水”,都以“精”“气”—:字摄括之,如“食气入胃”,此处“食气”指的就是谷食之精气,是指谷食已化之精气,当然此处的“精微”尚在胃,是所吃食物中在胃中初步化生而成的精微物质,因此这一段文字接着就论述了诸如:“散精”“淫气”、“淫精”、“输精”以及“脉气”“经气”等一系例问题。此处的“精”就是谷食之精,是入胃的“食气”。 ­

   中医营养学的特点 ­

   中医所谓“营养”不是专门分析某种食物所含的某种成分,不是单纯研究食物的营养价值。中医对食物的选择及应用,具有独特的理论及风格,它必须结合中医的脏象、经络学说、结合人的体质、天时地理之异,以及导致疾病的病因、病理,疾病所表现的症状,乃至中医的治疗原则等一系例基本理论,并且还要从食物的形、色、气、味对人体藏府、对致病因素所能起到的作用等各方面对食物的食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分别利用。中医的营养学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现、辩证观以及恒动观的科学观点。中医学在认识疾病、解决病痛之中,讲求理、法、方、药,每治一个病都应当做到:“组药有方,方必依法,立法有理,理必有据”,用药如此,在食物的选择上也应如此,也必须以中医理、法为依据,而理、法的确立,又必须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运用辨证的方法及论治原则,在正确辩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得当的治疗方法,选药组方,或选食配膳,如此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我们见到经常表现手足心热,烦心,口干,便秘之人,时或失眠、盗汗、心悸、舌红、少苦,脉数,根据中医学辨证的理论及方法来分析,可知为“阴虚”之体,且表现了“心阴”的不足,依据中医学论治的原则,针对这种情况即可确定“滋养心阴,安神定志”之法,除用药治疗外,在食物的选择上,就要用一些能够起到“滋养阴液、安神宁心”作用的食品,如粮食中的小米,大麦,小麦,玉米,赤小豆;蔬菜中的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扁豆,白木耳,紫菜,豆腐;水果则宜选食鸭梨,大枣,青果,西瓜,莲子,百合,肉类可食用白鸭内,鹅肉,鸡子黄,鲫鱼,青色,黄花鱼,甲鱼,以上各种食物经常选用,尤其是自木耳,黑木耳,莲子,大枣这些食物,如能经常食用,对阴虚体质之人极为有利,共原因就在于,以上食物,共性皆属甘寒或甘平、甘凉之品。甘酸能化阴,寒凉可治热。这样选择食物,才彼合中医学辨证的观点,个如此,如果不顾人的体质,不管病症造成的根本原因,见到瘦弱、时有心悸、失眠就认为是“虚”,不顾五脏气、血、阴、阳哪方之不足,而一再滥用补品,如用人参、鹿耸欲壮其身,大量服食桂元肉欲宁其心,或不知忌食葱、姜、大蒜等辛辣助火而伤阴之物,或过食牛肉、羊肉类以求滋补,这些食物其性温热,虽有补益作用,但与“阴虚”是不相应的,如果不注意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滥用补品,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 ­

   辛味,即能宣、能散、能行气血、,对于表证、以及气血的阻滞等病都应注意选择带有辛味的食物,例如:用葱、姜、配合其他药物或食物,制成饮料,有时用其鲜汁,象常用的姜糖饮、姜糖苏叶饮、鲜姜汁等等来治疗风寒感胃、感冒咽痛、胃寒呕吐胃痛等症,皆取其辛昧宣散之功效。又如:胡椒辛大温,花椒辣椒辛热,此三者亦具辛味,因此它们不但能起到辛散的作用,还能起到行气、下气助作用,像用白胡椒、绿豆等分共研细末,温黄酒送服,以疗心腹冷痛; ­

    甘味之食物则能起到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多以此来滋补强壮以治疗人身五藏气、血、阴、阳任何一方之虚证,同时甘味可用来缓和拘急疼痛等。例如:糯米、红枣粥的治疗脾胃气虚或胃阳不足,糯米酒合鸡蛋,煮熟后食用以为产妇之补益,此皆取其糯米、红枣之甘味,再合其温性,而求其补气温阳散寒的功效。再如,羊肝、羊脊骨或胫骨、牛肝、牛筋、鸡肝等,其昧皆甘,其性或温、或苦温、或为平性,它们都具有养肝、养血、补血、或滋补肝肾的补益作用,可治疗青盲、夜盲、目昏花等多种因肝血不足而导致的眼病,还有因肝肾亏损导致的腰膝酸软、腰脊痛、筋骨挛痛等症。再有如鸭梨之滋阴润燥、桑葚之滋阴养血、椰子之滋阴清暑利水、黑豆的益气养阴、豆腐的益气生津以润燥等等,皆属甘味补益之用,谷、肉、果、菜各类,不胜枚举。 ­

    对于酸味与涩味的功效,一般认为,它们是相近的,都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遇到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症、以及泄泻不止、尿频遗精、滑精等,皆应注意配合酸味之食物,以为治疗之补助,除此酸味与甘味配合,又能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此即“甘酸化阴”之涓。例如;以五味于炖蜂蜜来补助治疗肺虚不敛、虚寒之久咳,此即取其五味子性叫酸温、蜂蜜性味甘平,有敛肺气、止虚汗、滋肾涩精、补中润燥之功效。再如:以米醋煮豆腐可疗腹泻,此取米醋性味酸苦温,有收敛止泻的功效,豆腐性味甘凉,可益气和中,清热解毒。 ­

    苦味的作用在:能泄、能燥、能坚,多用来解决热证、湿证、气逆等方面的病疲,不过在谷、肉、果、莱各类食物中,苦味极为显著的东西不是很多的,一股都与甘味相兼,共作用多在于清泄五藏之热,以及利水燥湿等。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佐餐食用,即取共苦能清泄之用,而达到清热、明日、解毒的目的,常吃对于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肿毒等症极为有利。再如:茶叶的味为苦甘,其性凉,也有清泄的功效,是一种极为常用的饮料,服后能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等。夏季如能将茶叶与苦瓜同用,沸水冲泡,频频饮服,则能祛暑清热、除烦止渴、利尿等,其效果甚为明显。另如猪肝合绿豆、陈仓米一起煮粥食用,有利水、消肿、下气的功效,此与猪肝甘苦温偏性、偏味的特点也是分不开的。在运用苦味食物时,定要分清其性偏温、还是偏寒,该用苦温则以苦温之味,适用苦寒尚须以苦寒,寒热不分,就会发生于人脏腑有损、增病促疾的不良后果。 ­

    咸味之物,一股认为能软坚、散结,亦能泻下,多用来治疗热结、痰核、瘰疬等症,用方遣药如此。而以食疗病,则多用咸味做为补品,滋补肝肾、益阴补血等等,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及一些肉类。例如,猪肾味咸性平,能治肾虚的腰酸遗精、小便不利、水肿等;鸽肉性味甘咸,有补肝肾、益精血之功用;鸽卵甘咸平,补肾益气。再如海产中的海参,甘咸性温,用于补肾,养血润燥,用海参配羊肉可治阳痿、肾虚尿频;配大枣疗血虚;配木耳治阴虚肠燥之便秘等。 ­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食性即药性;食药同源等说法,因此,合理膳食,对于养生保健以及康复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