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德育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37:59

好教师会不会犯错误?

    周一,一封普通的家长来信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信中写到:

您好,我是某某班级的家长,我的孩子在小张老师的教育下,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我的孩子学习在班级是倒数几名,自从张老师接了这个班后,学习真是一个大飞跃,我感谢老师,我真是从心里感谢老师。

可是,在我的孩子学习进步的同时,我发现他与以前相比不活泼了,也不愿与我说学校的事情,天天就知道学习写作业,他现在正是爱玩的年龄,可是一点孩子的朝气也没有。据我了解,班级其他孩子也有这种现象。我们分析是不是班主任老师给孩子学习的压力太大了,可是我们很矛盾,看到张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们不忍开口,希望校长为我们多做做老师工作…..

看到这封信,我感到很意外。可以说这封信所提到的老师是我校的一名三十多岁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师,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是学校一直树立的红旗班。虽然家长信中的话语很婉转,对老师工作也很肯定。但是,在这短短的信中,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出家长的焦急和不安。通过信中内容,我相信家长也是进行了调查的,该不该写这封信思想也很矛盾。我们感到意外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校对教师的师德抓的很严,没有发现这位老师有体罚现象,也没有压堂和过重课业负担的现象,是什么原因使孩子沉默寡言、使家长焦虑不安呢?

我想:一定要弄个明白,难道好老师也会犯错误?

从接到家长来信后的一周时间里,我有事没事就往这个班级跑,听课、参加班级活动、甚至让这个班的学生为我给其他老师传口信,我发现这个班级学生普遍性格文静,比较老实,为我传口信的几个学生不是没有找到老师办公室就是说不明白口信内容。通过了解,我发现这个班级学生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学生纪律很好,进出教室学生排成队,队伍整齐,但是这种守纪律是被动的,机械的。第二,上课时每个学生如临大敌,好像都很紧张,有些学生发言声音都颤抖了,如果答错了老师问题,老师会很严肃的看他,使他更加紧张,不知所云。第三,下课时学生到操场上不会玩什么游戏,而是有的背词语有的读课文,只有少数的孩子比较活泼。

班级开展的活动多数是与学习有关,如:看看谁背的成语多,钢笔字比赛,每天早上50道口算题等等。学校鼓励开展的“小发明”、“小制作”比赛,没有全班开展,而是只找几个学生回家做完拿来的…….

再看看老师:每天放学时,我注意观察班级状况,发现其他老师把学生送出校园后与家长交谈的内容多半是谁谁中午吃饭不好,谁谁水洒啦,谁谁与同学有矛盾了。而张老师与家长说的都是学生学习的问题,并且非常耐心的把一天来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都点到了,也就是学生俗话说的“告状”,我看到当时有一些家长的脸色就变啦,当场就开始训斥学生,让家长和学生很没有面子,很尴尬。

我全明白了,张老师教育学生的思想观念有问题。我们一直看到的只是班级表面的现象,我们一直以来忽视了他们班级,没有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在她的思想深处还没有从固有的教育模式中出来。还是压制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还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把班级建设成一个有和谐的\富有创造力的集体。这样下去,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老师为教而教,学习毫无乐趣而言,所以她的学生有可能变成读死书和死读书,不会与人交往,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老师虽付出很多,可是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大的不利的。

针对这些现象,我与刘老师进行了一次长谈,既肯定了她的成绩,称赞了她的事业心,又从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帮她分析了班级的现状,建议她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自己教育方式,为每个孩子找回失去的笑容。

同时我也认识到学校应为教师减压,行政会议上我提出今后要把开展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的评比改为单项评比,扩大奖励面,开展的各项活动,不能只看班级的活动结果如何,要看班级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什么?要把仅仅树立的几面红旗变为学校红旗满天,真正落实全面育人.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校长对一个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个校长要作到这一点,首先自己要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并且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办学思想中,让每位教师都是这种理念的传播者、实践者、成功者。

案例中我作为校长首先忽视了好教师身后面教育思想的结症,我们只看到了好教师的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孩子一样培养教育的这种精神,没有引导教师破除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建立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的人才观、新的学生观。

同时我也认识到学校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忽视学生;只重一堂课,忽视每节课的现象。现在,有些教师还是在理论和践行上有距离。还是没有深入领悟新课标的实质。如果让背让写让说,可能我们领导和教师都会,真正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效果呢?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行的,问题为什么会出在以为多年来教学兢兢业业的教师身上呢?

同时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作为学校领导,“深入下去”的重要性,既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植与教师的脑海中,还要使教师把理念转换为教育方式,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多年来我们培养教师的标准有问题,看的是哪个班级纪律好、哪个班级学生成绩突出等等,教师往往会压制学生,让学生按着教师设计的模式发展。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和各项的技能很难有机会展示和培养,师生之间也很难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师生间有着平等融洽的感情交流的教育者才是新课标优先的实践者,才是学生喜欢,愿意“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师,否则,抱着老思想参加新的课改,下多少工夫都是白搭的,请记住,我们心中的好老师也会犯错误的!

德育案例

案  例

当学生拒绝你的时候

“小健,又要到我们班值周了,赵老师还想让你当值周生,怎么样?”放学后,我叫住小健。满以为他会高兴地马上答应我,可他却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想当值周生!”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我知道小健个性比较强,如果此时硬逼着他,肯定会适得其反。我耐心地做他的工作:“小健,赵老师之所以选你当值周生有两个原因:一是你在班级里纪律非常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二是你以前当过值周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你当值周生最合适不过了,怎么样,再来吧?”回答我的是一阵沉默。我意识到他可能有难处,便问道:“你能告诉我你不想当值周生的原因吗?”他注视着我,好长时间都不说话。在我的追问之下,他终于开口了:“我怕影响写作业,还会浪费我很多玩儿的时间。”他实话实说。我没有死心,继续开导他,如果这次他能想通,答应当值周生,就无疑让我有了教育他的切入口。因为前几天我让他参加运动会、学校鼓号队,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班里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我正愁无法对症下药呢。“小健,如果你怕当值周生会影响你做作业,我可以给你减少作业量,再说当值周生的时间也就一个星期。而且当值周生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啊!”我想用“优惠政策”来打动他。回答我的仍然是沉默,他看我的眼神分明在告诉我:我就不当,看你拿我怎么样。还是不要对他逼得太紧,让他回去考虑考虑,这样既给了他一个台阶,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

于是,我让他明天再给我答复。第二天,他还是那句活:我不想当值周生。从教这么多年,这样的学生还是第一次碰到。小健的答复让我真正尝到了被学生三番五次拒绝的味道,教师的“权威”在这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他的“拒绝”让我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我觉得有必要与他的家长沟通一下。我和他母亲苦口婆心,“软硬兼施”,结果还是那句话:我不想当值周生。我一时束手无策,暂时“投降”,放弃了。

小健同学不理会家长、老师的教育,一意孤行,如此“固执”,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小健在我们班比较突出,思维活跃,全面发展。平时他常常自以为了不起,有时甚至连老师也不放在眼里,而且听不进任何劝阻。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有自我中心的性格障碍倾向,其主要表现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于就怎么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毛病的产生与家庭的过分娇宠、生活中的一帆风顺、片面的自我认识有关。

认识到这一点,我立即采取“行动”:不再盯着他当值周生,而是另选他人,让他意识到,没有你班级活动照样能进行。一周的值周任务顺利完成了,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同时,在学校开展其他活动时,我也有意欲擒故纵,不再眼睛老盯着他。当其他同学取得成功时,我便在班里郑重地表扬,既鼓励了参加活动的学生,也有意地帮助了小健正确地认识自己,让他懂得既要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更要看到优点和长处,不要以为别人都不如他。这一招还真有了一点效果。看到别人都在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而且成绩优秀,小健被触动了,他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值日认真负责,老子天下第一的霸气收敛了不少。

不过,我觉得对小健的教育仅仅只是开了个头,还需要继续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让这样的学生在班里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对于他今后在社会上的立足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我感受到孩子是有自己的思维愿意趋向的。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想法去左右他。比如让小健当值周生这件事,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找到他。满以为他会高兴地答应我。可是他却冷漠地拒绝了我,我当时真想把他叫过来狠狠说一场:老师布置的事为什么不接受?可是我当时没有这样做。我寻找了另外一种途径。通过激励他人来冷漠他、刺激他。他一直以为自己很优秀,经过这样一刺激,看到其他同学也能做得很好。他骄傲的心受到了打击,激发了对荣誉新的追求。我的这种做法教育了他,克服了它的骄傲,这样既锻炼了他人,有教育了小健同学,可谓是一举两得。同时也提醒了我,做为一名班主任,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以怀柔代替生硬。一旦学生出现反常的言行,切不可急躁,有必要从学生心理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分析

案例

意外的发现  意想不到的转变

暑假结束后开学第一天,学生张某的作业一个字都没写。我问为什么,他吱吱唔唔地说:“我以为五年级不是你教,不做暑假作业不要紧。”(这一现象反映了我们学校教育的疏漏,一般升学后换了老师,对前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太重视检查。)

整整一个星期,这位同学连一分钟的自由时间都没有。我每天规定他补写一定数量的暑假作业,还要完成当天的作业。这样,他终于在一个星期内辛辛苦苦地完成了所有作业。

第二个星期的周一早晨,我批阅孩子们的作业——一则日记。我翻看了一下,竟然发现了张某的作业本(因为他是极少交作业本的)。再打开,他居然写了整整两页。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我非常惊讶,迫不及待地读起他的日记。他首先向老师道歉,说自己不该不完成作业。接着述说了自己一星期来的痛苦。一开始,他觉得自己的作业太多,根本不可能完成。可是不写,老师要批评,爸爸要打骂。不但如此,每天放学回家还要被爸爸逼着干活。他简直走投无路了,每天晚上都躺在床上哭,泪水多少次浸湿了被子和枕头。上星期五放学后,跑到校园外的草地里躺了很久,准备跳进水塘一死了之。可终因缺乏勇气,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读着读着,泪水涌出了我的眼眶。我激动不已,拿着日记就往教室里跑。

教室里,我向同学们读着张某的日记。才读到一半,已泪流满面。我嗓子里像被什么东西赌住了似的,再也无法往下读。只好请班长帮忙。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同学们地抽泣着。我抬头看看孩子们,连几个调皮的大男孩都在偷偷地擦眼泪。

日记读完了好一会儿了,我终于抑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流着眼泪向同学们作检讨,向张某道歉。我向孩子们保证,今后再也不这么粗心,不会让孩子们受这么多委屈。最后我还指出,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自这次事件以后,张某同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觉做作业,也不再那么调皮捣蛋。更重要的是,他一扫悲愁之色,露出了孩子应有的愉悦笑容。

案例分析:

这一次为什么能收到这么的教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尊重信任不是放任自流。这位同学投机取巧,不做作业是错误的,不能姑息。只要严格要求他改掉这一错误才是对他真正的爱。整整一个星期,每天坚持看住他做作业,而且任务明确,不含糊,不滥罚,就这样一个星期居然完成了所有暑假作业。这使他看到了老师的决心,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为思想转变伏下了契机。

二、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1、一个12岁小孩已处于身心发展的少年期,心理比较成熟,他需要教师的尊重,能较深刻地体验情感。在对其教育过程中,有批评但没有辱骂,所以他对教师不反感,这就为后来的受感动而转变打下心理基础。

2、这位同学写日记的上的仅仅是为了向老师倾诉,他没想到老师会因此大受感动,不但向全班同学展现了他的写作水平,还当着全体同学们作自我检讨。对于这个一贯吃批评的学生来说,这是个意外的惊喜,更使他看到了教师对他的尊重,对他的爱。从老师的泪眼中看到了老师的真诚。正是这种情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产生了友好、亲近、依赖与共鸣效应,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正是“亲其师信其道”。

三、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读日记时,如果全班同学是哄堂大笑的话,这位同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可想而知的。正是那么多同学的眼泪,让他看到了同学们的关心、尊重和包容,他感到不再孤单,不再悲观。因此才能毅然甩掉思想包袱,融入到集体中,成为一名能自觉做作业的好学生。

案例分析

案例

奇特的“绿卡”

“铃-----”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象往常一样安静地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忽然,走廊里传来“给我一张,给我一张吧!求你给我一张-----”低声的央求语,打乱了往昔走廊里的肃静。我急忙探出头来,只见离我班门口不远的廊道上围了一群小男孩,有的伸手;有的踮脚;还有的美滋滋地退出来手里拿者什么------其中有个清脆的声音说:“别吵,小声点儿,否则咱班的红旗该丢了,想要的,跟我来”听出了这是我班有名的后进生李光的声音。李光这孩子家境不好,父母离异,与不务正业,惯于吃、喝、赌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养成撒谎、讲吃、乱花钱、有时竟逃学的坏习惯,是个十足的双差生的小头目,看到又是他在捣蛋,我的气不打一处来,刚想冲过去看个究竟。可是理智告诉我——不能简单粗暴行事,以免学生形成逆反心里,在我们之间形成一堵高墙,以后更难教育,想到这儿,我决定先把这事了解清楚再说。

第二堂语文课上,我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开始了我的讲读课,并找了没有举手且朗读较好的李光读了课文,聪明的他成功地读完。此时,我发现班上的刘伟在低头认真地看着什么,再仔细一看,啊!原来是一张绿色的卡片,而后,同样发现其他几名小男生拿着同样的“绿卡”看着,想着,我明白了,刚才肯定是在争要绿卡的。

奇怪,这绿卡究竟有什么用?怎么会引起他们的这般的兴趣?

放学后,我把刘伟留在教室里,想在他这儿突破,起初,他搪塞,隐瞒。最终,在我的劝说下,他说了-----原来,李光在我班小男生中发放了“绿卡”,每人得到卡后,都是他的弟兄,他是首领,大家听从他,并规定队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绿卡”是他们的标志,现在班里有十几人手持它。听后我又好气又好笑,好一个“绿卡队”就这样组建了,真是香港剧看多了,还挺有派头!

晚上,我左思右想,同学们的做法大都出于天真、好奇。同时,足足可见李光在班里是有一定威信的,既然这样,就不能生硬地拆散他们。否则,会引起部分同学的不满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必须变消极为积极——对,要解决这件事还要结合我校的朗读大检查。

第二天,我找来李光,针对他朗读较好这一特点,交给他一项任务——配合我搞好全班同学的朗读检查过关,由我提问检查,由他评定过关,对于过关的同学发标志,何种标志由他来定------我们的工作开始了,第一天放学后,我又发现。有的同学手拿“绿卡”,并且失去了原来的戒备的状态,有的美滋滋的,互相询问着,这时,李光走来,自我汇报这一天的检查情况,共批准过关16人,并发了带有“朗读过关”字样的绿卡片,我很吃惊,原来如此,暗自庆幸。就这样,我们一直配合着,到现在止,我班95%的学生戴上了“绿卡”,并且结果全部令我满意。看着他那认真发放绿卡的样子,简直象个检察官,此后的他,无论在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铃----”下课的铃声又响了,望着佩带“绿卡”同学离去的身影,我会心地笑了。

案例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天真、好奇、浪漫的心理。任何希奇、古怪,从未经历的事情他们都感兴趣。因此,同学们对李光同学的做法,感到很新奇、有趣。因而,导致他们纷纷要取绿卡,作为教师不能遇事便火冒三丈,要因势利导,利用该生的特长,给他鼓劲儿,克服缺点,达到正面教育的目的。

对于教师来说,遇事不盲目,不冲动,冷静地观察、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弄清事情的真相。对学生尤其不要“一棒子打倒”,看到他的错误而否定了他的一切,而且要耐心地发觉其优点,利用其长处让他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教师对他的期待,促使他改正缺点的、教师的作用就应该是“正强化”和“催化”的作用。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管、卡、压、罚效果都是不理想的,要坚持正面教育,以崇高的师德为出发点,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案例分析

案例

师爱启动心灵

每个学生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教师付出真诚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师爱,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只细腻各异的钥匙,架设起一座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深入学生的心中去了解他们。有这样一件事使我记忆犹新。在三年级的下学期,我们班从别的学校转来了一名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好,可过了一段时间后,不仅上课不遵守纪律,而且老师说他就不服,跟老师对着干。与其他同学的隔阂也越来越大,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与同学吵架。后来,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只要是老师一说他,开门就走,还经常不上课,去电子游戏厅,甚至天天都不写作业。

针对他的情况,刚开始,我就严厉的训斥他,找他的家长,可是一点儿成效也没有。后来,我发现这种严厉的训斥并不起作用,他虽然不说话表面上好象承认了错误,可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错误,更不会去改。于是,我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降低难度,作业单独给他留少一点儿,并且及时给他讲解,再与家长密切配合,慢慢的作业都能交上来了。有进步及时的表扬他,帮他树立在同学面前的威信。

通过与其谈心交流思想,了解到他父亲经常打他,于是,他在学校就愿意打同学,终于找到了原因。先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慢慢的他不打同学了,也和其他的学生融洽了很多。并且当他犯错误时,不急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而是尊重他的人格,先了解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情况好转了,他能安稳的坐在教室里上课了。

案例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观,我认为应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和独特性。正因为这样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把“师爱”作为科研课题。台湾著名的教育加高振东先生曾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但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这个案例更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只有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 学生的幼小心灵。去热爱学生, 给学生以关心、尊重、理解,只有教师的爱心能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教师所拨动,真正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之效。教师必须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个性千差万别的学子。

也使我感到要因材施教,承认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差异,充分关心尊重他,与他谈心成为朋友,不能简单粗暴的训斥。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问题找原因,并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多让他参与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其自身的价值,有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其改正缺点,健康成长。我们只有对学生付出浓浓的爱,才能赢得学生深深的情。

案例分析

案例

直面尴尬

我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倒数”,在顺理成章的表演预料中教师很快揭示了“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概念,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正如老师环环相扣的设计,课堂可谓教透教实,重点难点也一一攻破,可就在老师要转向下一步教学时,突然有学生甲问:无限小数能化成分数吗?怎么找倒数呢?师谨慎回答“无限小数可取近似值”此时张老师已没有了笑容。谁知这班学生并不察颜观色(这些问题不在教师意料之内,教案没有)学生乙又问:0.9倒数怎么求?师措手不及忙在黑板写0.9≈1岂知刚写完,学生丙就说:0.9的倒数是1,1的倒数也是1,0.9=1老师你为什么写约等号,学生丁又站起来说:“我的奥数老师就告诉我0.9=1不是近似值。”……

一步步的紧逼使教师很狼狈,站在讲台无从下笔,无从张口,看来争论的内容不解决不行,可又对0.9=1还是0.9≈1也真说不清,看看听课的领导,真着急,怎么才能拉回“倒数”上来呢,汗下来了,学生竟在下面互相争论起来。稍做平静,教师只好说:“这一点我也不清楚,你们愿意在课下和教师一起查阅资料再共同探讨吗?”就这样一节没进行完的课结束了。

案例评析:

因为学生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带着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的,那么它就是课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堂优质的好课往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它的丰富性,跌荡起伏的多变性,而这些往往是学生创造的,而并非教师预料好的,它的出现打破了教师预先设定的想法,却可以引发辩论的焦点,擦亮探知的目光。课堂有了教师的“意料之外”也许才呈现了此起彼伏的求知的海洋,这才是真正的美妙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啊!

就是这样一节没有上完的数学课,令我久久难忘,如果这位教师知识底蕴再厚一些,整堂课该多么完美!学生动手、动脑、合作、质疑、似乎都那么自然,知识传授水到渠成,而且对数学内涵也能揭示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教师对质疑迎刃而解,我相信这班孩子的课堂所得将远远大于按部就班接受老师循规蹈矩的教学所得,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呼唤精锐的教师,我们做教师的真应该博学多才,即使无雄韬伟略,亦必得才高八斗,否则真难立三尺讲台。

回过头来,单看这一节课,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有了狼狈之处,但我觉得这面子丢的值,先不说激发了教师求知求学之心,而且这位老师并没有为面子压制学生,就这不失为一节真实新颖的课,课是讲给学生用的,不是“表演”给谁看的,几年前,刚刚教育改革的时候,有人曾不冷不热地说:教师也吃青春饭了,做公开课的教师就是演员,只要有好导演,讲课者只要有一张青春的脸,甜甜的笑,脆脆的声,再有个好记性(记住教案)就能上一节好课……。时间荏苒,现在我们呼唤的是真实,请教师由课堂的独奏者快点过渡到伴奏者吧,把主角还给学生,什么时候课堂上或欢呼、或沉思、或进、或退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主动性,教师成了组织者,伴奏者的时候,课堂的活力也就焕发了,让这位没有表演完的“失败” 教师做个开路先锋吧,让我们共同呼唤真实的课堂,正象苏格拉底所主张的: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看似“失败”的一节课不但给教师的学识提出高要求,也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真实课堂的可贵,这节课更赋予了我们教师以后教学的使命,那就是培养好学生追求真理,既能互容又能互驳的肚量和勇气;营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气氛,激活几十个学生的思维定式,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培养的人才就不是书呆子了,课堂上将一呼百应、群呼群应、互学互通,把课堂变为研究会、交流场、辩论地。思考问题是多维的,求异的;提出问题是尖锐的有针对的;争论问题是滔滔不绝、各抒已见的;如果课堂上激活了每一个个体细胞(每个学生),那么课堂就会涌现出无限生机。

谁说中国没有爱迪生、谁说诺贝尔不喜欢中华大地,不久的将来,以我们踏实的基础教育为优势,再啃好“创新教育”这块硬骨头,中国教育将走出波谷,再上浪尖。

德育案例分析目录

学校: 

教师姓名

案   例   名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