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桐的品种与繁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00:26
大岩桐
[主要品种简介]
锦缎:重瓣类品种,植株矮生,叶片较小而紧凑,花大,有桃红、深红、蓝和橙红等色。
辉煌:重瓣类品种,植株矮生,花期早,花朵钟状,有猩红、蓝以及白色镶边等系列。
神秘:重瓣类品种,植株极矮,叶片较小,花期早,花大色艳,有粉红、紫红、红及白色镶边等系列。
花神:单瓣类品种,植株矮生,花朵钟状,有桃红、紫红、淡紫及镶边系列。
迷你:单瓣类品种,植株矮生,花大色艳,有橙红、深红、褐红等系列。

大岩桐的繁殖
[播种] 最常用的繁殖方法。在温室中(18℃以上) 可常年进行。一般以秋播(10—12月) 最佳。这时播种产生的植株,生长期环境适宜,到开花时株形较大,花数也多,如栽培得当,翌年6月即可开花。若3月以后播种,则当年株小而花少,8—9月开花。一般情况下,种子发芽力可保持一年。从播种到开花约需5—7个月时间。
大岩桐种子极细小,每克种子约有2.5—3万粒,能成苗5000—6000棵。播种用土以草炭(或泥炭土)、蛭石、珍珠岩按1:1:1的比例混匀,家庭播种也可采用专用育苗泥炭。播种盆盆底垫1—2寸厚的块状土以利排水,再装培养土铺平,然后将种子拌细土(或细沙) 均匀撒播在土面上,轻轻按压一下,种子具有好光性,不要覆土。播种后将盆置浅水中浸透后取出,盆土上盖玻璃置半荫处。发芽温度在18℃—22℃左右,10—15天即能出苗。出苗后去掉玻璃,保持空气湿度,防止干燥并应适当注意通风避免徒长。待长出2枚真叶时应当及早分苗,以防猝倒病的发生。移栽时株距2—3cm。待幼苗5—6片真叶时,移至6—8cm 盆中,每盆一株,最后定植于10—12cm盆中。定植时施基肥,每次移植后1周开始追施稀薄液肥,每周1次。

[扦插] 繁殖可用芽插或叶插。块茎栽植后常发生数枚新芽,当芽长4—6cm时,留1—2个牙生长开花,其余的芽均可取之扦插。采条时应从基部掰下,浅插在珍珠岩或细沙中。保持湿润的空气和一定的温度(25℃) ,约15天左右即可生根,极易成活;叶插是将健壮成熟的叶子剪下,带一段叶柄或全部叶柄,斜向浅插于沙土中,保持25℃,适当遮荫。当叶柄切口处愈合、生根并形成一小块茎时,即可上盆栽植。

[分球] 选经过休眠的2—3年生老球茎,于秋季或12月至翌年3月先埋于土中浇透水并保持室温22℃进行催芽。当芽长到0.5cm左右时,将球掘起,用利刀将球茎切成2—4块,每块上须带有一个芽,切口涂草木灰防止腐烂。每块栽植一盆,即形成一个新植株。大岩桐的栽培要点
[光照] 大岩桐小苗期间要求具有较低的光照水平,具体以晴天的中午不超过20000lux为准。对于大岩桐成品株,一般的光照要求在20000-30000lux间,具体根据季节而定。在温度高的夏季,常需要遮荫,一方面降低光照水平,一方面降低温度。在冬天或早春晚秋,则尽可能让大岩桐接受更多的光照,控制其徒长。当光照一直过强时,大岩桐的叶片变黄,生长僵硬,有时叶片上还会出现褐色的斑点。而光线过弱时,则可能使植株徒长,叶片单薄。在日照时间特别短的冬季,大岩桐会由于光照时间过短表现得生长不良,因此,冬天可以充分接受阳光。

[温度] 大岩桐原产巴西热带高原,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不耐夏季高温湿热和冬季低温冷湿。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8℃-24℃。当温度高于35℃,大岩桐生长缓慢,叶片变小,叶色泛白,花朵变小,花量减少。温度低于15℃时,大岩桐生长缓慢,并容易滋生病害。而当温度低于10℃,大岩桐基本不能正常生长,进入休眠状态。在冬季,室内白天21—24℃,夜间18—20℃的温度条件,大岩桐生长最好。提高或降低夜间温度可以加快或减缓植株的生长速度。夏季白天温度不要超过32℃,冬季夜间温度不要低于15℃。7℃或更低的温室温度,会造成冻害。

[浇水] 水是决定植株成活、生长的重要因素。大岩桐小苗在上盆定植时,根系不可避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可能立即全部恢复吸水功能,那么植株生长及蒸腾作用所需的水,部分还得靠根外补水即叶面喷雾。为了解决大岩桐定植苗在缓苗期对水的需求,而又不至于因基质浇水过湿,引起植株腐烂死亡,在管理上一定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定植小苗前,将基质浇透水;二是定植小苗后不再根浇,只以叶面喷清水、对周围环境喷雾增加空气湿度;三是除冬季低温外,其余季节均应将定植苗放置在通风处,避免基质渍水,久湿不干,也要避免水分在叶片上停留时间过长引起烂叶。
大岩桐属肉质植物,即使在定植苗完全成活,进行常规管理时,也不需经常浇水。在春秋两季生长开花旺季时,可视基质干湿及时补充水分,环境周围喷雾增加空气湿度。大岩桐叶片密被绒毛,水分容易积存,浇水时应避免将水浇到叶片上,水分在叶片上存留时间太长,必然导致霉烂,尤其是在开花时,更应注意。夏季高温超过30℃,冬季温度低于15℃时,大岩桐都会进入半休眠或休眠状态,此时更应控制浇水,保持盆土较干爽,否则烂苗。
大部分家庭园艺爱好者都喜欢在盆底垫一托盘,浇水时只需把水(包括肥料水)倒在托盘内,借助土壤毛细管向上吸水达到浇水浇肥的目的,非常简单实用。运用这种方法需注意的是要及时倒掉不能吸收完全的水,以免造成大岩桐根系受损。每天尽可能在上午能完成浇水,因为大岩桐叶片上不能有滞留水过夜,否则容易引起病害。还需注意的是水温要与空气温度一致。如果浇水水温过低,就可能伤害根系并在叶片上形成一种称为“环点”的斑纹,影响成品的观赏价值。

[施肥] 大岩桐喜肥但不喜浓肥,故应薄肥勤施。施肥时肥料不要泼溅到叶片上,因大岩桐叶面密被绒毛,一旦弄脏叶片则不易清洗,不仅影响光合作用,而且极易感染病菌生病。施肥最好选在晴天上午9:00—10:00进行。大岩桐在不同生长期对肥料要求有所不同。从定植到开花可分为2个阶段:(1) 定植至显蕾期。这段时间以营养生长为主,主要是叶片的快速展开和球茎的迅速膨大。肥料以氮肥为主(可使叶片快速展开),适当增加磷、钾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促进球茎膨大。(2) 显蕾至开花期。一般定植后2个月左右开始显蕾,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生殖生长,在原营养液配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大磷、钾肥比例,再添加硼、镁、锰等微量元素, 以利开花。

[其他] 为了使大岩桐开花整齐一致,除加强水肥管理,积极营造适宜其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外,还有一个特别可行的方法,就是及时去除最初的2—3个花苞,如果顶部叶片生长过旺,影响到以下花苞的生长时,摘掉上部的一两片叶片也有利于花朵的集中开放。
大部分大岩桐品种株型紧凑。可以通过水份、肥料、光照的调节控制株型,所以一般不需要使用植物生长抑制剂控制株型。为了控制大岩桐主茎的徒长,可以在上盆后7—14天或第一张叶片生长到盆边时,喷施1250ppm的B9抑制剂或矮壮素。迷你型品种系列最好不要施用抑制剂和矮壮素。大岩桐的病虫害防治

[虫害]
◇ 红蜘蛛。主要在叶子背面取食危害。危害后,上部叶片表面可见出现斑驳和斑点。红蜘蛛在温暖、干燥的环境条件下繁殖迅速。当发现叶片有很多红蜘蛛时,可喷20 %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 %三氯杀螨醇乳剂600—1000倍液,对杀成虫、若虫、卵均有效力;或用80 %敌敌畏或40 %氧化乐果1200—1500倍液,杀成虫效果较好,但对虫卵无效。喷药时要求均匀、周到,每隔一周喷一次,连续喷2—3次,以消灭由卵陆续孵化出来的若虫。另外,除上述几种杀螨类药物外,市场上有很多新型杀螨特效药物问世,它们低毒、长效,可按说明正确使用即可达到目的。
◇ 鳞翅目幼虫。主要取食大岩桐的叶片,以夏秋季危害严重。药剂防治可以选用苏云金杆菌(简称BT)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叶线虫。叶线虫危害植株叶片,在叶片尖、叶缘上形成棕褐色凹陷斑点,后期斑点变干、变黑,造成植株死亡。栽培过程中应注意灌溉方式,保持叶片干燥;防止水滴在相邻的植株间飞溅。

[病害]
◇ 灰霉病:发生初期常在叶柄出现水浸状斑点,然后扩展到叶片部位,花朵感染后,迅速枯萎凋谢。冬季要注意加大盆间距,以利于通风透光,加强室内通风,防止空气湿度过高。及时清除凋萎的残花和病叶、黄叶。
◇ 漆斑菌叶斑病:发病初期在下部叶柄上出现黑色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蔓延到植株的茎部。茎部被侵染后,很容易折断。防止病害的发生,要选用清洁无病菌的栽培介质,不要重复使用花盆。保持适宜的温度和相对较低的空气湿度。
◇ 疫霉冠腐病:发病时根系变黑,呈水浸状。后很快扩展到叶柄和叶片。幼苗患病后通常很快死亡。栽培中要选用清洁的无菌介质,一旦发现有发病症状,立刻销毁。
◇ 腐霉根腐病:发病时,植株根系呈深褐色,整株枯萎、变黄甚至死亡。栽培中要选用清洁的无菌介质,一旦发现有发病症状,立刻销毁。
◇ 病毒病:凤仙坏死斑病毒(INSV)、烟草花叶病毒(TMV)、番茄斑萎病毒(TSWV)、番茄环状斑点病毒(ToRSV)都会侵染大岩桐。所以病毒病的表现症状比较复杂。有的叶片出现深褐色到黑色的条纹状坏死斑;有的花瓣出现斑点;有的叶片向下凹陷呈杯状;有的叶色斑驳;有的叶子变得狭长,有的叶子有线状或环状斑点。其中凤仙坏死斑点病毒最为普遍,也最为严重。

[生理性病害]
◇ 小苗开花。可能的原因有:长时间生长在穴盘里,移栽上盆太晚;光照过强;温度过高;缺氮;上盆前种苗严重缺水。
◇ 叶片出现扭曲、凹陷、圈缩。有些是肥害所致,还有可能是冷风刺激所致。
◇ 叶色深青绿。可能是施肥过量使生长受阻,或者是施用B9(抑制剂)或矮壮素过量。
◇ 植株开花总隐藏在叶片下面,或只进行营养生长不开花。通常是由于施肥过量,或是由于昼夜温度太低。
◇ 叶片从叶脉间开始黄化。是由于光照过强,或者是由于光照强加上缺氮肥影响,或者由于介质盐分含量高或浇水过多引起根系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