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系统的特征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01:01

 

                  论社会系统的特征

 

  

   内容提要  社会系统是一种要素、结构、目的、功能不断变化的自组织系统,

其自组织过程发生于自下而上的自发形成和自上而下的自觉组织彼此结合和转化的过程之中;从本质上说,社会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但某一具体的社会系统与环境(自然和其他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在特定条件下,会使自己与其他社会系统处于封闭状态,社会系统中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结构多层次性和多面性、多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同时存在,决定了它是一个最复杂的系统;社会系统是在要素间逐级传递的决定作用的因果链条和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反馈链条相结合基础上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着的系统。

 

     社会系统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它在系统世界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与各种自然系统相比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特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正在奔向社会历史领域

的、由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等学科组成的现代系统科学所共同面临的基本问题。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系统科学相结合的观点来回答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对于当代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还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系统是一种自组织系统

 

    自组织系统在环境的作用面前,能够扬弃环境的作用,不使环境的破坏作用直接达

到其结果,甚至可以使环境的作用成为自身进一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从而在环境作用

的条件下维持自身的组织性、秩序性、有机性,并把这种组织性、秩序性、有机性维持在某个水平上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自组织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根源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的结构、机制。自组织系统都包含

着大量的元素或亚系统。这些元素或亚系统在环境作用的推动下彼此之间发生着复杂的

相互作用。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又形成着某种反馈调节的机制,如正反馈使原因的作用

得到加强和放大,负反馈使原因的作用得到削弱和缩小。于是元素或亚系统之间产生了

彼此协同的、合作的、集体的运动。系统被有序化、组织化,成为有机整体,呈现出整

体上的特性和功能。

    但是究竟由什么层次上的元素,彼此间发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反馈调节

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最后又产生了什么层次上的有序性、组织性,各种不同的自组

织系统竟是大相径庭。自组织系统按照其自组织实现的具体机制、方式上的区别,可以划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组织系统。如可以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性质的自组织系统。社会系统是自组织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社会性质的自组织系统。物理和化学的自组织系统是通过元素或亚系统之间的物理、化学的反应实现的。生物学性质的自组织系统是通过细胞、器官、生物体在功能上的彼此配合形成的。细胞、器官、生物体的生物学功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通过生物学途径来遗传的。不同物种的遗传密码先天地规定了物种的自组织水平、生物学习性和生命周期。人作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其身体也是由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各种器官组成的。人身体各部分要有机地组成健康的生命体,也得遵循生物学规律。但人的思维、语言、劳动能力是在社会环境中后天地学会的,人还创造了各种工具来延伸、扩大、代替生命体各种器官在劳动中的功能。这样人生命体自组织过程的实现就不仅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也是社会过程,具有社会性质。由人组成的社会系统,同样具有这种二重性质。一方面,人们组成社会是为了实现生命体的生存和繁衍,是为了通过社会的力量去完成生命体实现过程不可缺少的各种功能,人们建立的某些社会组织是生命体功能器官社会化的结果,是某种“社会器官’。另一方面,人们在如何组成社会的时候,却主要地依赖于社会地形成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不同的需要、利益、目标,不同的认识、实践、交流的手段使人们建立起具有不同的要素和结构、不同的目的和功能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是一种要素、结构、目的、功能都可以不断变化的自组织系统。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虽然不能违反生物学规律,但主要遵循着社会规律。在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中,社会规律起着主导地位的作用。社会不能不进行生产,这是人类生命活动实现过程所不可缺少的,但社会如何组织生产却取决于人们所获得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可以区分为自下而上地自发形成和自上而下地自觉组织两种情况。所谓自下而上地自发形成是指元素和亚系统的自发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某种社会系统的情况。在社会中活动着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他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计划、

打算活动着。他们作为微观的“社会分子’活动,从社会系统宏观的角度来看,是不确定的、偶然的、分散的、无序的。但是无数个人之间的这种不确定的、偶然的、分散的、无序的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是个人的利益、目标或者被确认,或者被否定、被修改的过程,是人们之间关于利益、目标的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是人们之间的某种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形成过程。于是,从不确定性中形成了确定性,从偶然性中表现了必然性,从分散性中产生了统一性,从无序性中孕育出了组织性,无数分力汇成了合力。这种确定性、必然性、统一性、组织性、合力又通过章程、制度、条例、规定、习惯、意识、心理而体制化、观念化,于是社会系统最终地被自组织为有机的整体。所谓社会系统自上而下地被自觉组织的情况,是指人们首先认识到了某种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然后围绕这种共同利益、共同目标把人们组织成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宏观上的统一、一致、合作、整体是系统成员自觉努力的结果。但就是在这样的系统中,系统成员仍然存在着系统所允许的灵活性、自由度、多样性,仍然存在着系统成员的个人利益。上述两种过程在实际的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中经常是彼此结合、彼此转化的。不管是自发地形成的社会系统,还是自觉地建立的社会系统,都包含着微观元素、亚系统层次上的灵活性、多样性、自由度和系统宏观层次上的确定性、统一性、整体性这样两个不可缺少的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方面。

 

                      社会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

 

现代科学从系统与环境是否发生关系的角度把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内部存在着熵(系统内部分子间无序的量度,熵增加定律是一个简单的 增加混乱度的定律)增加的不可逆过程。一个不与外界进行任何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由于系统内部分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地消耗物质和能量,会不可逆地走向无序、混乱,系统会逐步退化、瓦解。封闭系统同周围环境进行着能量上的交换, 可以从环境中输入一种负熵流来抵消系统的熵增流,因而使系统维持一种有序结构,保 持着一种没有进化、退化的静态平衡结构。开放系统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外部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不仅可以使这个系统维持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有序稳定、平衡,而且还可以使系统在外部输入增加的情况下,逐步离开它的平衡状态。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把这种结构命名为耗散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是一种可以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不断进化的系统。

社会系统是一种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特定社会系统的结构要存在、要维持,必须从环境获得物质、能量、信息。同时当与环境交换的物质、能量、信息发生变化时,特定社会系统的结构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不变。当从环境获得的物质、能量、信息增加到 某种阈值时,社会系统会发生新结构代替旧结构的演变。社会系统作为具有耗散结构的 开放系统和其他开放系统存在着共性、统一性。但是,社会系统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开放系统的特殊性。社会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不仅仅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过程。人们是使用着物质的、技术的、认识的工具,通过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在这种交换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状况和使这种交换得以实现的方式、手段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于是我们看到,社会系统对环境交换的物质、能量、信息的需要的增加推动着社会系统的生产、技术、科学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又满足着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交换需要。这样,当社会与环境交换的物质、能量、信息,当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发展到某种阈值的时候,社会系统就会发生从旧结构向新结构的过渡。象其他开放系统一样,在社会系统内新结构最初也是作为对于旧结构的某种“偏离”、“扰动’、“涨落’出现的,也是在外界的输入(生产力)使系统从平衡状态过渡到远离平衡状态时,新结构才扩大并取代旧结构。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会系统中新结构取代旧结构的过程是通过人们活动过程实现的,是通过代表新结构的社会力量和代表旧结构的社会力量之间的较量、斗争实现的。代表新旧结构的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这种取代过程中的途径、形式和方法。

社会系统是开放系统,这是就社会系统的客观本质来说的,但社会系统的建立和发 展过程还要受到人为原因(社会的、历史的原因)的影响。因此人们建立的社会系统就不一定都是开放系统。由于某种原因,某个特定的社会系统变成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系统的情况在社会历史上不乏少见。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来说,它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它与社会环境的交换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物质、能量、信息之外,还可以有资金、人才等等。因此,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的封闭还是开放的问题可以存在或表现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一个社会系统虽然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但它同其他社会系统没有任何来往,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社会系统看作对其他社会系统关系上的一种封闭系统。我们也可以就生产、经济、科学技术、信息等某个方面谈论一个社会系统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封闭会使一个社会系统停滞、退化,开放才能使一个社会系统发展、进化。生活在 封闭社会系统中的人们,在观察社会系统的时候,缺乏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横向比较,他们极容易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封闭的社会系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利用、调 动其他社会系统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力量和因素。它只能得到系统内部矛盾的推动,却 得不到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的激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于与外界封闭隔绝的状态,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一个领导集团处于与群众的封闭隔绝状态,这个领导集团就会落后,退化。相反,只有开放,一个社会系统才能及时地从外界获得发展所必需的信息、物质、能量、科学、资金、人才,才能及时地认识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才能利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今世界在生产、经济、技术、科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上出现了日益强烈的世界化、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越来越多方面地联系、交织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种态势下,开放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系统的发展来说更是不可缺少。认识社会系统的开放性质、认识开放对于社会系统发展的重要性,克服认识上、社会上、政治上的各种障碍,在开放中建设一个具有发展生机的社会系统,这就是把社会系统作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加以考察的认识和实践的意义。

 

                      社会系统是一种复杂系统

 

    同其他系统相比,社会系统是一种最为复杂的系统。

    首先,社会系统的组成因素既大量又复杂。在各种复杂因素中,最复杂的因素是人。人的复杂性导致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人既是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又是历史过程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行为要受到他的利益、需要、理想、目标、观念、情绪、意志的影响。 人在对环境作出反应时,既有冷静的、理性的、逻辑的分析和判断,也有非理性的情感 的冲动,既有对客观形势的估计,也有价值需要的评价。环境的输入要经过人们主观上各种因素的筛选,因而处于同样环境中的两个人并不一定吸收同样的信息量,他们作出 的反应往往是不相同的。甚至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主观状态下,对同一个问题也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作出不同的处置。社会系统中的物的因素,同自然系统中的物的因素也有区别。社会系统中的物处在人们的关系之中、社会关系之中,是“人化自然物”,因而它们比自然系统中的纯自然物要复杂得多,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其次,社会系统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在社会系统中,人们之间发生着生产的、经济的、技术的、工作的、交往的、道德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血缘的、民族的等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既可以是经常的、稳定的、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经常的、暂时的、偶然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以是对等的、相应 的,也可以是不对等的、不相应的,或容忍的、引而不发的或变本加利地还击的。在社会系统中,每种因素都可以成为其他因素变化的原因,也可以成为其他因素变化的结果;每个因素改变着其他因素,也被其他因素所改变。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交叉叠加、复杂化为诸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的相互作用关系。由于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系统中的任何因素、关系都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着。A.F.G汉肯认为,“我们强调指出,要想按照提出一系列定律的方法来描述社会的动态行为,如果不是说不可能,恐怕也可以说是极其困难的。类似牛顿力学一样的社会动力学是不存在的,这也正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所在”;“社会系统的分析有不同的着重点。自然科学中的品质尺度——预见的精确性——在社会理论中将不再是可行的标准了。取而代之的将是着重在结构上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一切社会系统的阶层或组织的基本特征、关系以及行为方面的分类和解释”(《控制论和社会》第2、第9—10页)。这就是人们一般说的定性分析。这种情况无疑说明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当然,社会系统中有些因素、关系、过程、方面、层次还是可以用定量方法来描述的。但是当人们设法用数字工具来描述的时候,就会发现从数学定量的观点来看社会系统的因素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有线性的、非线性的;有确定的、不确定的、随机的;作为变量来描述的因素,可能是集中的、连续的,也可能是分散的、离散的,数量界限可能是清楚的也可能是模糊的。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运用各种不同的数学手段,例如用微分力程来描述时间上连续的动态系统的行为,用差分方程来描述时间上不连续的(离散的)动态系统的行为,用向量代数来提供多变量表达式的表示方法。在社会系统分析过程中经常存在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互结合地使用的情况,充分表明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再次,社会系统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多方面性。人们需要的多方面性、活动的多方面性决定了社会系统结构上的多面性。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把各个方面结合为有机系统,构成了社会系统的层次。同时社会系统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由一些基本元素一层又一层地逐步组织起来的特点,于是从基础、低层到上层、整体之间存在着层次之间的隶属包含关系,组成了社会系统某一方面的垂直系统。社会系统在横向上有多少个方面,就有多少个纵向垂直系统;每个纵向垂直系统有多少个阶梯,就有多少个横向的水平的层次。垂直的、纵向的系统关系和水平的、横向的系统关系的相互结合就构成了社会系统多方面、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层次性和多方面性。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纵向’关系。三者的每一个层次都包含着若干方面,同一层次的若干方面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相互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横向’关系。组成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不仅在每一个层次内部发挥作用,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独立地与其他层次上的因素、方面发生相互作用。如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在上层建筑内发生影响,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因素对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某个方面发生影响。这种情况同自然界的某些系统(如分子、原子)的组成情况有很大的区别。社会系统的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机制充分显示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第一,社会系统在横向上究竟应该具有哪些方面、多少方面?第二,社会系统在纵向上又究竟应该具有哪些层次、多少层次?第三,横向层次和纵向方面之间究竟应该怎样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不是可以采取简单的方式加以回答和处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每次讨论体制问题的时候,总要涉及到条条(纵向)和块块(横向),集中和分散的关系问题,这也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

    最后,社会系统是一种包含着多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复合系统。人本身就是一种包含 着物理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的复合系统,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同样也是这样的复合系统。因此由人和人的活动组成的社会系统也具有这种性质。这就使得社会系  统比其他系统具有无法比拟的复杂性。仅仅是社会系统中社会因素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因 素的关系问题,人们争论了多少个世纪。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系统中包含着其他物质运动形式,同其他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着共性、统一性、普遍性。从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生命体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它就是人类生命运动系统;从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表现为由人们的感性物质活动和各种物质技术条件组织起来的物质运动过程来说,它又是一种物理运动系统;从社会系统具有自组织、自调节、自控制的机制来说,社会系统又是一种自组织、自调节、自控制的系统。但是,社会系统作为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社会系统虽然包含着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但不能归结为、等同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与这种复杂情况相关,在认识和研究社会系统的时候,一直存在着两种方法论思想的对立。一种是还原论的观点,即主张把社会系统分解、还原为各种低级的运动形式,用生物学、物理学等等其他运动形式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系统的规律;另一种是反还原论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的特殊性,主张揭示社会系统自身具有的发展规律。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表明,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各种社会理论都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也都没有在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证明。但是,把社会系统的特殊性绝对化,不讲社会系统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共同性、统一性的方法论思想也是错误的。它会堵塞研究社会系统的多种多样的方法论途径,从根本上否认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系统的可能性,把社会生物学、社会物理学、社会控制论、社会系统论、社会信息论一概贬为伪科学、非科学。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情况已经证明,某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可以用来研究社会系统的,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我们应该在承认社会系统特殊性的这一前提下,承认社会系统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共同性、统一性,承认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一定的程度、方面、范围上揭示社会系统的某些具体规律。还原论之所以错误,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否认了社会系统的特殊性。但是在承认社会系统特殊性的前提下将社会系统的某些方面抽象还原为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方法,即作为一种具体的科学方法的还原方法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可以期望,社会科学的下一步的大发展将会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

 

                        社会系统是一种历史地

                    形成和发展着的系统

 

客观世界存在的任何具体系统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经历着时间上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具体系统都是历史地存在的,都具有历史性质,生物系统、天体系统无一例外。但是各种具体系统显示其变化、生命的时间尺度却大不一样。我们并不是在能够显示物种进化、天体演化的时间尺度上来谈论社会系统的历史性质的,在这个时间尺度内无法把社会系统的历史性质同其他系统区别开来。我们是在物种、天体似乎不变的时间尺度来谈论社会系统的历史性质,并把它和这些自然系统区别开来。“天上才一日,人间已千年”虽是文艺作品中的语言,却深刻地描绘了社会系统和天体系统在变化速度上的巨大差别。

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劳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实 践活动具有既依赖于现实条件,又改造现实条件,并创造新的现实条件的特点。一方面,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依赖于一定的前提,另一方面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超出前 提。每当它上升到新的层次、新的阶段后,它的前提不再是居于发展的主导地位的因素,   并且只是作为一般条件被包含到社会系统自身之中,而由前提获得的结果成了进一步发展的新的起点、新的前提。社会系统通过这种扬弃前提,更换发展主导因素的机制,使它的发展成为一种从前提出发而不断地进步、上升的过程,使得组成它的要素、关系、结构都具有在人类实践过程中历史地形成又历史地改变的性质。而随着社会系统的因素、关系、结构的变化,社会系统在整体上就会得到更新。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特点、社会系统的因素、关系、结构的历史性质决定了社会系统的历史面貌。

    在人类历史开始的时候,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人类的生活依靠着自然界恩赐的现成果实,人们按照血缘关系建立部落、氏族,形成了原始社会那样的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这种社会系统和自然界的动物系统已经有了很大区别,但也明显地带着人类刚从动物界中脱胎出来的特点。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类从事着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劳动,建立了一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的自然经济,同时在生产资料奴隶主占有制和封建占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人们的相互关系,血缘关系已不再是人们结合成社会系统的主要因素,但仍然存在着奴隶对于奴隶主、农奴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社会系统形成了一种奴隶主、封建主在经济、政治、思想上的全面统治为内容的整体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生产活动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建立了一种生产过程不受自然过程直接影响、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工业——商品经济,劳动者摆脱了奴隶的、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血缘的、亲族的自然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削弱,生产一经济关系成为人们结合成社会系统的最重要的关系,社会系统形成了资产阶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属于统治地位的整体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分裂为利益上彼此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的情况已经改变,人们之间形成了共同的利益、理想、道德,于是形成了社会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整体性。   

    由于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此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就成为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无一例外。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显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的作用、地位正在变化。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在科学技术有了更大发展的将来,当智能机器人作为物质标志的社会生产力普遍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将由机器人生产,人类从物质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并转入精神生产领域,社会最终地实现了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那时社会的财富尺度也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于是人们之间的科学技术上、信息上的相互关系将成为 人们结合为社会系统的主要因素。于是,人们的相互关系将最终地摆脱动物界的影响, 建立具有社会成员的个性可以得到全面发展的整体性的社会系统,那将是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社会系统.

   总之,无论是社会系统赖以竖立的实践基础,还是在形成社会系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的整体性特点,都经历着历史性质的变化。这是一个由自然基 础形成的社会凝聚力让位于由社会基础形成的社会凝聚力、由低级的社会基础形成的社 会凝聚力让位于由高级的社会基础形成的社会凝聚力的发展过程。这样,我们可以把人  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社会系统划分为彼此衔接和更替的三大类型,即由血缘关系起主要作用的社会系统(原始社会),由生产一经济关系起主要作用的社会系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由信息关系起主要作用的社会系统(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系统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在空间一地域范围上日益广泛地组织起来 的发展过程。原始公社时期的部落、氏族都是一些地域一空间范围相当狭小的社会系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系统的空间一地域范围有了扩大,形成了民族国家 范围内的社会系统,民族、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联系,但这个时期人们之间的联系还是十分松散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不仅巩固和扩大了民族、国家范围内的社会系统,而且各国发展的历史过程日益紧密地汇合成统一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个别国家社会系统的发展再也不能摆脱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主宰和影响。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从某一个方面把世界各国联系、组织起来的跨国性的、国际性的、世界性的社会组织系统不断增多。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社会系统正在联系、组织为全球性的社会系统,人类系统的全球性的整体性开始了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类还正在不断地尝试着向球外空间扩展。

在社会系统整体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上一直存在着决定论观点和反决定论观点的争论。前者认为在组成社会系统的诸要素中有些是本源的、“第一性’的因素,有些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在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前者决定、制约着后者,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反决定论者则反对在社会系统的要素、结构、关系中区分什么决定的和派生的,认为对任何一项复杂的事物进行整体研究时,寻求终极原因往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社会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用相互作用原理否定决定作用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决定论,但不是机械决定论,而是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和反决定论把决定作用和相互作用绝对地对立起来,都是片面的。社会系统是一种从一定的现实基础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地形成和发展着的系统,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对于一定的现实条件的依赖性使得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关系中形成了逐级传递的决定作用的因果性链条。但是,在社会系统中从一定的现实基础、现实条件中产生出来的要素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们对于现实基础、现实条件又存在着反作用。它们在作为结果而产生之后又作为原因而发挥作用。它们可以改造自身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现实条件,于是形成了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系统因而具有了在自然界中的独立性、组织性。社会系统就是由要素间逐级传递的决定作用的因果性链条和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反馈链条相结合的有机系统。相互作用是在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决定作用是在有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实现的。决定作用制约着相互作用,使得相互作用不致脱离现实的基础和条件,使得相互作用具有由现实基础、条件所决定的内容、形式、特点,并跟随现实基础、条件而变化。相互作用也制约着决定作用,不使自然界对社会的作用产生直接的后果,不使现实基础、条件的作用简单地实现,不使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条件成为某种不变的东西。因此正是决定作用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才构成了社会系统从一定的现实基础、现实条件出发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使社会系统成为一种基础可以扩大,结构可以更新的系统。社会系统整体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决定作用和相互作用统一影响的结果。然而在认识和分析社会系统的过程中如何辩证地使用这两种原理,即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强调决定作用原理和相互作用原理,并且在每一次的使用和强调之间不致造成“悖论’,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又复杂的问题。恩格斯区分了两种情况,他认为在讨论“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的因素,在叙述“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时,要看到相互作用,而在讨论“归根到底”的原因的问题时,则要看到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毛泽东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来解释,区分了总的历史发展的一般情况和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况。他认为,在总的历史发展的一般情况下,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上面我们关于社会系统形成和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表明,在分析社会系统的前提性、条件性、基础性的时候,必须坚持决定作用原理,在分析社会系统的自主性、独立性、自调性时,必须坚持相互作用原理。我们只有坚持社会系统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统一,社会系统中层次性结构和网络性结构的统一、利益性结构和功能性结构的统一,才能坚持决定作用原理和相互作用原理的统一。

(原刊载于《江海学刊》198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