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复古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59:54
  在中国,一些本已作古的东西总是会以新的形式复活。而原先进步的东西又容易被轻易推翻。如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为一篇材料作文,以“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破题作文。这很容易想起N久年前的科举作文的命题。而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四川高考作文题“最美的青春”、湖南卷作文题“早”,让人感觉有点空洞煽情的“文青”味道。不知道这些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的考试作文,究竟是在考验人的写作技巧,还是在鼓励人编造故事的能力,还是在要求人尽力压制创造自由。当6月11日,安徽马鞍山那位被旅游局干部扇了大耳光的学生,假如她在若干年后参加高考,在面对“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命题的时候,会做何感想。

  所以,今年高考时,笔者忽然想看八股文。所以谈谈个人对八股文的了解。

  在上海嘉定区,有一个设在原“吴中第一”孔庙内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馆方恢复了明清时代儒生参加“乡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的场景。每个秀才坐在一个猪圈大小——宽四尺多、高五尺、深三尺多的屋内,秀才的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考生们需要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三天,连考九场。笔者的一位祖先,前清咸丰同治年去南京考举人,在南京贡院考了三天,结果名落孙山,后来又考,连续几次名落孙山,最后郁郁而死。看到这种考试场景,我也是能够理解为何祖先会郁郁而死。再看馆内科举考试的命题作文,笔者更是哀叹祖先如果郁闷而不死而继续写八股文,就有点残忍了。

  八股文,因作文结构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顾”、“束股”八个结构而得名。八股文是一种标准的命题作文,作文的所有内容,来自朱子的《四书集注章句》,作文字数为550字或650字或700字,作文的题目必须来自朱子的《四书集注章句》。文中的修辞、音韵、章法、格律也是有固定要求。八股文写的字,称“馆阁体”,一种圆不溜秋、循规蹈矩的小楷。行文需用五言八韵诗。这些要求大致就是考验一个想进入统治机器的人,意识形态是否与朝廷保持一致,掌握的文字技巧是否成熟,是否愿意服从,至于其他的事情,少想,少说,多写八股文。例如,清代的一本类似于今日《考试作文范文宝典》的书叫《钦定四书文》,中间收录了清代八股文大家韩菼在1673年写的一篇优秀八股文,命题为“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韩菼讨论了孔子与颜回的一次交流,孔子怎样用暗示诱发颜回的思考。而在1673年(康熙十二年)正月,云南的吴三桂、耿忠信等在云南、四川起兵反清。三月,合肥大地震,“朱三太子”杨起隆在京师造反,这些丝毫没有影响韩菼写脱离实际的八股文的投入与专一。

  虽然八股文是如此的令人讨厌和压抑思维。但也无法阻拦千万儒生的应试。梁启超在著名的《公车上书》写道:“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十人为进士;复于数百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可见竞争的激烈。甚至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98岁的广东秀才谢启祚考中举人,99岁时他又赴京会试,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其他,还有一门三代(祖、父、孙)同考的事情。写好这些辞藻华丽、字体工整、修辞合理、结构严谨的,内容空洞、脱离现实、整齐归一的八股文,成为了明清中国历代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因为写好了这些东西,就能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吃穿不愁,就能够得以进入四万万愚民之上的地方。这大概就是就是八股文长久不衰,使人趋之若鹜的道理。而假若你在八股文中一发胸襟夹杂点“忧国忧民”的私活,结果就是被排挤出局,比如龚自珍。

  值得庆幸的是,八股文这种只会残害人的自由思想,只会制造人的虚伪虚荣,脱离现实实际,玩弄文字技巧,虚耗脑力精力,淹没创新创造的东西在清末被废除了。但是,中世纪的八股文已经死了,在废除八股取士之后很久的中国,新的八股文是否会被经过崭新包装后再次出现,是否会被重新拿来使用,或用来吸纳青年才俊,或用来压制人类对新知识新思维的创新与探求,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上海 吾非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