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研讨:玉谥宝初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52:46

在古玉收藏中,有许多藏友喜欢玉印、玉玺,但很少有人知道古代玉印中有一种门类叫“谥宝”。

那么,什么是“谥宝”呢?          

文献中对“谥宝”一词做如下解释:“谥宝”是仿照帝王在世时所用的玺印而制,即将谥号刻于预制的玺印上,随葬墓中,表示人死后所得的称号﹝1﹞. 谥宝是刻有帝王谥号的印玺,谥号是皇帝死后的名号,将谥号镌刻在帝王生前所用印玺的仿造物上,作为殉葬之用﹝2﹞。

    然则“谥号”从何而来?

最初仅用于谥号是封建时代人死亡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帝王、国君和大臣,通常叫做“官谥”,自东汉以后,开始有“私谥”,其后,民间使用也较为普遍。谥号最早始于对夏商两朝的末代国君桀和纣的贬责。桀的名字是履癸,因其残暴而被商代开国之君成汤谥以“桀”字,有“凶悍”之意;商纣王的名字是辛,因其残暴而被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谥以“纣”字,有“残忍”之意。似此以专用汉字为已故帝王生前之所为进行高度概括的做法,当时尚未形成法令。正规的《谥法》则形成于西周,但初期使用尚不正规,如西周先期从文王至懿王8位国君的王号都是其在位期间自称的。第一位真正有谥号的国君是西周第9位国君周孝王(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5年在位),其后才逐渐正规起来[3]。

根据《谥法》规定,同一王朝的各代帝王谥号不能重复。否则必然指代不清,混为一谈。起初,在西周时期,只有君王、诸侯、权臣死后才有谥号。从春秋晋太子申生起、太子死后也开始有谥。此类称号,规定严格,君王死,由礼官议谥;诸侯死由天子赐谥;重臣死,由朝廷赐谥。

谥号用字,因人因事而异。对广施仁义、敢作敢为的君主,谥号为“景”(例如晋景公、周景王);对广开疆域、征战南北的君主,谥号为“桓”(例如齐恒公、宋桓公);对能“照临四方”的君主,谥号为“明”;对“能绍前业”者,谥号为“光”;对能克定福乱者,谥号为“武”;对不刚不柔者,谥号为“和”;对宽容和平者,谥号为“安”;对布纲治纪者,谥号为“平”;对恭仁短折者,谥号为“哀”;对安民立政者,谥号为“成”;对行义悦民者,谥号为“元”;对圣善周闻者,谥号为“宣”;对圣闻周达者,谥号为“昭”;对慈惠爱民者,谥号为“文”;对柔质慈民者,谥号为“惠”;对功最高者,谥号为“高”,对忠正无邪者,谥号为“质”;对幼小在位者,谥号为“冲”;对聪明睿智者,谥号为“献”;对乱而不损者,谥 号为“灵”;对慈和遍服者,谥号为“顺”等等[4]。

谥法制度传至秦朝,曾为秦始皇所废。秦始皇认为给已故君王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传,不加谥号。然而到汉代又恢复了谥法制度。

另据文献介绍,加了谥号之后,上古时期要刻在简牍玉版上或书在丝帛上,成为玉谥册,或丝帛谥书。到中古时期才流行刻“谥宝”印,随葬入墓。考古发掘结果表明,最早的有谥宝的皇帝是唐周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至少到宋以后,每位皇帝陵中都埋有谥宝。民间收藏的谥宝实例比文献记录的年代早得多。

据报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潼区文化局组成的考古队从2007年1月到2008年1月对唐齐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首次发现了谥宝、哀册等珍贵文物。此次共发掘出土文物2000余件,其中的哀册平面为正方形,边长80厘米,盖文为“奉天皇帝恭应皇后哀册之文”,计566字,记载了与墓主人有关的事迹。两件谥宝为汉白玉制成,均呈正方形,边长约10厘米,分别篆刻“奉天□帝之宝”、“恭应皇后之宝”。

        图1

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帝国的开国皇帝王建(847年—918年)墓出土的兔首龙身谥宝(图1),上刻“高祖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14字。此谥宝制作不甚精细,印材为白石,中有断裂,然出土隋唐谥宝甚为稀少,故缺者为贵矣。

到了明朝,谥宝按材料不同而分为三种, 分别为绢宝、香宝和玉宝。其中绢宝用绢和纸糊制,上谥仪式完成后即行焚化,世间不可能留存;香宝用木雕制,在梓宫(棺材)入葬时安置于陵寝中;玉宝用玉雕制,尊藏于太庙。传至万历年,谥册、谥宝共有两套,一套置于太庙,一套随葬。现在发现的明代帝后谥宝只有出土于定陵的四方香宝,分别属于万历帝及其皇后。均用梨木制成,方形,上雕盘龙钮,印文为阳文篆书,四字一行。《明史》中记载明代玉谥宝为“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盘龙钮”。明神宗万历皇帝的谥宝刻有23个封谥用字,均系溢美之词: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之宝。

1991年1月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明楚昭王墓出土了一方木谥宝,出土时用绸布包裹,置于木盒的内盒里。谥宝为木胎,器表涂金。扁正方体,龟纽。印面阳刻篆文“楚昭王宝”四字,通高4、印边10.2、厚2.5厘米[7]。

十五世纪初明朝仁孝皇后青玉龙钮谥宝玺为一方残损之印(图2),仅余原物的二分之一强,断裂处已经变酥变白,其余部份也有细微的裂纹,很明显经过火烧。宝为青玉质地,盘龙钮,龙头完好,微微上扬,双目前视,龙身微拱,两腿用力支撑着身体,给人以威猛之感。从现存的部分可以看出,此宝龙钮雕刻细腻,打磨光洁,显示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印文为阳文玉箸篆,布局严谨规范,每行四字,现仅存“天齐圣文皇后宝”七字。从龙钮风格、印文内容可以判定这是一方明代皇后的印章,且是一方皇后的谥宝。其中的“文皇后”三字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此宝的受谥人是明代永乐皇帝的皇后。据史书记载,文皇后谥号为“仁孝慈懿诚明妆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明史》卷113)。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566180100ij0x.html) - 古玉研讨:玉谥宝初识_古玉研究院_新浪博客

    图2

在民间收藏中,笔者曾见到过不少五花八门的玉质印章,其中也有个头硕大的,被藏者称为“葬印”的所谓“玉玺”。经认真研究其整体纹饰风格与识别其印文内容,便会发现许多解释不同甚至荒谬之处。笔者见过这样一套车马王印列队行进的玉制组合器:有七匹马分别拉着七套车,车上分别乘坐着七个王,每个王身边放着一枚大印,这七枚大印分别刻着“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时期七国国号,这支队伍浩浩荡荡行进,倒也十分威风。但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不难看出其破绽,试想,战国这七位王何时何地受何人召集携带“国玺”乘坐马车列队前往,好像是去开“统一”大会,而且这七位王的服饰、马车的款式一模一样,仿佛还有个“礼宾司”统一给安排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像这样的题材在民间收藏的“玉印”中不胜枚举,恕不一一。这些都是“造假工厂”臆想之物,与“玉谥宝”毫不相干,也并不是什么古代玉器。奉劝收藏界朋友谨慎为妙。还有一种印面文字不合理的情况,就是将逝者谥号与其大名刻在一起的所谓“葬玉印”,也是一种伪谥宝。

由于经科学发掘的谥宝其文献资料非常少,目前将此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的学者专家也寥寥无几。但在民间收藏中“玉印”、“玉玺”、“谥宝”又客观存在,本古玉研究院愿意将对“谥宝”的研究心得逐一在本院网站发布,与广大藏友共同来研讨这个课题。本文仅为玉谥宝初识。

本院藏品中也有一件宋宣公白玉龟凤钮铭文谥宝(图3 )。此谥宝体积硕大(高21厘米),系由整块白玉用圆雕、镂雕技法雕成,包括神龟凤鸟玺钮。印面篆刻有正体朱文《后商宣公》4个大字,并且器身四面刻有铭文约298字。据字面判断,这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时期自称为商殷之后的宋宣公(公元前747年 – 728年)的墓葬专用谥宝。谥宝上的铭文内容目前尚在研究中。





    图3

本院藏品中还有一方高浮雕双穿云螭钮的青玉谥宝(图四),边长6.4厘米,高5.5厘米,初步判断为战—汉时期随葬玉器之一,印面是篆体朱文,四个字,目前也在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