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学诚法师 - 佛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8:31:12

恩师学诚法师

学诚大和尚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学诚法师侧记

慧  空

   

    学诚法师,1966年8月19日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赖店镇罗峰村一个佛教氛围颇为浓厚的家庭。在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下,法师12岁就开始读诵佛经,并且经常去附近的玉塔寺游玩,每进寺院,总有熟悉、亲切之感,尤其喜欢寺里菩萨像慈祥自在的面容。法师1974年至1979年就读于仙游赖店中心小学,1979年至1982年就读于仙游县华侨中学,成绩均优。法师童年就开始广阅佛教书籍,对祖师大德的传记爱不释手,特别是看到唐代玄奘大师求法、弘法的经历时,内心深为大师“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宏愿所鼓舞。

求学时代  酸甜苦辣

    1982年农历二月初八,法师受宿生愿力牵引及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精神感召,毅然决定出家。法师原本准备在一所小庙出家,但寺里的人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善根,就推荐他去拜见圆拙老法师(生前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及谘议委员会主席,是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弘一律师的优秀弟子)。于是他就来到远近闻名的莆田广化寺。

    1983年农历二月初八由老法师安排剃度,礼定海长老(现任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印度尼西亚大乘僧伽会会长,长期在东南亚一带弘法利生)为剃度恩师,落发为僧,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佛法十五年。刚出家时,他就请问老法师:“出家怎么修行?”老法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过年丛林中有分桔子的习惯,当库头的把它称好,分成一堆、一堆,里面有大的,也有小的。你不要刻意去挑,为什么呢?你如果存心挑大的,那是你贪利,如果你存心挑小一点的,那是贪名。这是深哲理。有人客客气气,为得好名;有人任何时候不吃亏,是贪心在作怪。”后来法师曾说:“此话对我启发很大,一切随缘,平常心是道。儒家讲‘过犹不及’,很多学问、境界都在这里面。”

    法师说:“出家后,人手少,就参加搞建筑、晚上巡逻,在海会塔巡逻时,很怕,尤其下雨天,那时很苦,建筑材料运不上来,要搬上来,毅力就培养出来了。现在不干活,毅力培养不出来。”

    在老法师精心栽培下,学诚法师志于学、律于行,背诵了许多佛教经论和儒家经典,为以后济世利生打下了坚实的佛学和国学基础。在学习之余,法师时时不忘培植福德,经常主动打扫殿堂卫生及做别人不愿意干的脏累粗活。圆拙老法师对他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有一次他在斋堂拖地时,老法师悄悄地走过去检查,发现不够干净,就立刻让他又重复拖了几遍。法师聪明好学,做事勤奋认真,于出家第二年便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进福建佛学院预科班,并就任班长。法师在学院求学期间努力研习佛教经论及各科文化知识,也非常乐于在课余时间帮助同学解决各种困难,还积极承担常住事务,护持大众。                                                                                 

    1984年,法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佛学院本科班。赴京求学期间,法师更加勤奋好学、刻苦用功,有不懂之处就虚心向师友请教,直至弄懂为止。他生活简朴、心地善良,时常因思考问题而废寝忘食,从不虚度宝贵的暇满人身。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宁静祥和的教室里,总会有一位身材瘦高威仪具足的学僧在课桌前,为了实现自己远大、宽广的志愿而孜孜不倦地学习。虽远在北京,法师却念念不忘身居海外的剃度恩师及依止师圆拙老法师,常通过书信,汇报学习心得。有一次他给老法师写信说:“学院较乱,大家不愿学修,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自己见了伤心,想回广化寺。”老法师在回信中告诉他:“别人是别人,你应当虚心学习。”这句话给他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乃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激励着他,使他在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够勇于面对自我,至诚祈求三宝加被,突破困难,升华心灵。

    1986年法师遇到一个去斯里兰卡留学的因缘,向老法师汇报,老法师没有同意。多年后,法师回忆此事时说:“如果当时留学,现在也许是博士了,但可能不会有如今承担教法的广大因缘。依师是重要一关呀!”

    德高望重的赵朴初先生(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对法师也爱护有加,亲自请了许多高僧大德指导法师修学,帮他解决困难。1988年,法师考取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继续攀登智慧的高峰,并于同年腊月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

    1988年,广化寺方丈毅然法师退居。同年腊月二十五,在赵朴老亲自关怀下,经毅然法师举荐和全体执事一致通过,决定将年仅23岁尚在就读研究生课程的学诚法师推上广化寺住持的位置。当时法师认为自己的德才不堪担此重任而几度推脱,最后竟于大年三十夜不辞而别。后来大家还是觉得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便又把他追了回来。1989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升座典礼,学诚法师成为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中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法师任方丈期间仍一如继往、持之以恒地钻研学习,于1991年顺利通过了中国佛学院研究生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到福建,并兼任福建佛学院副院长。

大和尚与赵朴老合影

身兼数职  认真负责

    

    1993年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在京期间,无论是在国内开会或是出访国外,他总是谦虚地承事同行的老法师们,从中观察他们是如何为人处世、历境练心、方便度生的。

    1995年任福建佛学院院长。

    1997年任福建省第八届政协常委。

    1998年被选为福建佛教协会会长,《福建宗教》顾问,《福建佛教》主编。

    2002年9月16日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上,36岁的法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集体中最年轻的一位,同时兼任《法音》杂志主编。谈起自己的当选,他表示:“这是前辈高僧大德对我的信任,我将尽心尽力地辅佐会长,并做好份内工作。”多年来,法师也确实在始终如一地实践着他的诺言。

    2004年1月16日,荣膺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住持。

  2004年3月13日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4年8月20日任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是其中唯一的汉族僧人。

    2005年4月11日荣膺北京龙泉寺住持。

    2005年7月当选为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

    2005年9月被选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及陕西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2006年12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在任职会议上他说:“期待学术界和佛教界能够携起手来,各尽其责,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不懈的努力!”

    2007年1月任中国佛学院第一副院长及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在任职会议上法师郑重地说:“佛学院是我们佛教的希望工程、人才基地,这个人才基地不是一般的人才基地,是高级人才基地。可以说今后中国佛教的兴衰存亡、前途和命运有相当的成分是同中国佛学院有关的。让我来担任这个职务,即便能力有限、各方面还非常地欠缺,但因为是份内的事情,我是义不容辞的。同时也是学习的一个机会,我很愿意虚心地向大家学习。”

    2007年6月10日,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7年11月2日,当选为中国联合国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其他职务:

    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一届理事。

    中国反邪教协会理事。

    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法师身兼数职,工作量繁重。他以“总别、本末、轻重、缓急”为处事原则,分秒必争,认真负责,视繁杂的人、事、物为庄严而非负担,每件事都处理得有条不紊。他常说:“我用30%的心力考虑现在的事,70%的心力考虑未来将要发展的事。今天的事我以前已经考虑过,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要经常考虑将来的事,同时做好今天的事,今天的事尽量今天做完,不要拖。一般的人都会有懒惰的习性,懒惰有三种表现:因循、推托、逃避。要提策动机,克服懒惰。”

    在2005年11月,法门寺佛指舍利赴韩国供奉活动期间的一个凌晨,法师对他的侍者说:“昨晚开会到凌晨一点,之后一直在想事情。作为团长,各方面的事都要考虑得非常清楚。真正承担教法,是不分昼夜的。”

    还有一次,法师为修改一篇去日本开会要用的发言稿,一夜没睡,共修改了十几遍。

    法师曾笑谈说:“佛教协会、龙泉寺、广化寺、法门寺,及国内外各个地方,我来回走。”弘扬佛法,如果没有强大的悲心、愿力,是很难做下去的,这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他常说:“无我无畏,无私无忧。”无论是在宁静的寺院里,还是在丝竹乱耳的喧嚣闹市中,他总是和颜悦色、如行云流水般洒脱自在,一点也不会因事务的繁忙而忧虑不安。内心具足戒定慧的功德,便会充满光明、清凉、快乐,亦是内在菩提心的流露。“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有人问这种境界是怎样修的?法师说:“克制自己,不迁怒,不二过,常反省,代别人着想。”

学修一体  内充外显

    

    戒的特质是破烦恼,得到内在的调伏与清凉,只有自己先调伏了,才能进一步去帮助别人。法师曾说:“我在做方丈之前,几年内都很少讲话,默默地为常住付出,久而久之,自己的散乱心、傲慢心、狂妄心等杂念都被磨掉了。”他还经常在晚上作自我反省,思考今天有没有做错事?错在哪里?有没有代人着想?明天如何改善等等。由于长年累月的用功,便得法师讲话一般都不会损恼到对方。僧众与他交流心得时,也总愿意把心里话谈出来,和法师分享,寻求指导。大家都很好乐亲近这位慈悲的“长者”,只要在他身边,就会觉得很舒服。他有一种亲和力和吸引力,使亲近他的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能得到成长。有人问这是什么力量?法师说:“把自己的身份放低——众生平等嘛!”

    生活上,他从不摆排场,不管去何处都是背着一个黄香袋。他常说:“我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护持道场的。”法师的日常饮食也很简单。他曾讲:“吃得好,睡得好,一个人就没有灵魂了,物质享受多了,就忘失了宗旨目标,迷失了生命方向。”

    法师虽然身居高位,得到众多的赞誉,却一直礼贤谦下,从不标榜自己的功德。有一次,一位弟子写了一篇心得,赞叹法师功德,法师阅后说:“其实我没有那么大的功德,你们把我当成一个境界,从中学习、体会佛法,是你们的功德。”

    又一次,一位网友在法门寺网站上,诋毁法师的所做不如理,侍者发现后向法师报告,并将材料递给法师过目。法师只看了一下,便放在了一边,对侍者说:“人总是有烦恼的,我们做的事情,于国、于民、于教都有利,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内心面对逆境不为所动,才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才是真正的调伏。

    法师不仅重视个人的行持,还积极倡导戒法的弘传。他曾语重心长地说:“佛法不弘,是因为戒律废弛!”

    在福建佛学院,法师曾亲自为学僧讲授《四分律比丘戒》课程。在他住持的道场里,僧众都依佛制每半月诵戒,并于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结夏安居。在传授三坛大戒法会中,法师多次担任得戒和尚,或三师中其他二师。他还不辞辛劳地到国外广弘戒法,例如2005年将大乘戒法首次传到印度尼西亚,这是印尼500年来第一次传授大乘戒法。对于在家居士,法师多年来频繁传授三皈、五戒、菩萨戒,善巧引导俗众。

    法师在中国佛教协会任职之后,主管推动全国各地的规范传戒工作,更加积极致力于恢复全国范围内僧众佛子的半月如法诵戒及结夏安居,如1996年在广化寺举办了历时108天的规范传戒法会。道宣律祖云:“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僧宝住世,非戒不立。”法师此举在当代佛教史中意义深远,对于佛法的重兴与弘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法师曾说:“定就是寂静,是内心的专注。但这种专注又不是一潭死水,面对外境时内心应是十分敏感,十分灵活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有一次在广化寺,法师召集所有执事开会,大家轮流发言,反映问题,陈述各自的想法。各位执事都讲完后,法师总结开示,其中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并同时回答了每一位执事提出的问题。

    法师法务繁忙,日理万机,却丝毫不放松对经论的闻思。法师曾说:“在任何繁忙的时候,都能静下心来看书”。动中能静,这是定力的体现。即便出国,法师也总是会带书,在工作空闲时拿来阅读,只是利用空档时间,一本厚厚的书就能看完,并划出其中要点。

    法师的念知力极强,他在一次开示中说:“人的生命不是用一年一年,一天一天,一秒一秒来计算的,而是要从当下念念分明去把握。我们的生命,希求的是什么?远离的是什么?要很清楚。”法师在中国佛学院读书时,曾用3年时间持诵了10万遍《大悲咒》。弟子们请益法师:“您在持咒时是如何用功的?”他回答:“培养专注。”

    面对种种问题时,法师总能准确地做出判断,掌握关键。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的前一天,就开幕式是否搭祖衣的问题,大家一时定不下来。此时法师很善巧地说:“搭衣比较好,服装要统一,令见闻者生信。其实祖衣在过去是见皇帝时才穿的,很尊贵。”国宗局一司司长听后觉得很有道理,马上安排通知说:“明天统一搭祖衣参加开幕式。”

    法师非常重视对经律论的闻思,总是在繁忙的事务之余,挤出时间广阅三藏,尤其是《华严经》、《法华经》、《大宝积经》、《涅槃经》、《大般若经》、《净土五经》、《六祖坛经》、《四分律藏》、《南山三大部》、《大智度论》、《中论》、《慈氏五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分律比丘戒讲义》等,更是反复研读。法师对戒律、净土、俱舍、道次第都有深刻和独到的研究与体会,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法师在勤修佛学之暇也研读《古兰经》等其他宗教的经典,他认为佛教应对其他宗教持包容、对话、交流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如《十三经》、《四书》、《二十四史》等,他也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钻研,并能够与佛法融会贯通。

    十几年来,法师撰写了近百万字的论文,如《宗教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共享宗教智慧 共享安全和平》、《紧握宗教智慧·铸就和谐世界》、《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宗教关注全球化问题》、《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福建佛教的过去与未来》、《漫谈佛教人才建设》、《略论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现代丛林生活的趋势》、《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思考》、《佛教的和平观》、《人类道德危机与宗教伦理关怀》、《应当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让世界因多元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等近百篇文章,发表在《亚洲论坛》、《人民政协报》、《中国民族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中国宗教》、《佛教文化》、《法音》、《福建宗教》等海内外刊物及《中国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佛教在线》、《佛教导航》等网站上,受到教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法师对佛教内部事务的了解,也展现出他对国家大事及世界和谐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法师研究中观、唯识多年,对般若的内涵体会很深。他在一次开示中说:“缘起法的特点就是和合:物与物和合、物与人和合、人与人和合。”

    有一天早晨,法师用功后,同侍者随谈起自己的体会:“昨晚与今早,连续读了五个小时的佛经,体会到文字般若的义涵,文字不单是文字,世间书籍的文字是世间法,佛教经典的文字是佛法,都是文字,组成的语句不同,其意义也就不同。能认清文字的意义,回归自性,成为般若,即文字般若。那么,世间法也成了佛法。”

    般若讲的是空性,而缘起与性空是一体的两面。法师擅长将佛法的内涵融入大众眼前可以接受的缘起之中。他告诫僧众:持戒有四个关卡:“物欲、亲情、名利、邪见”;修学路上应“不忘宗旨、不忘目标、不忘发心”;现代出家众要具备 “志、道、德、才、学”五种素质;丛林生活“坚持、随众、服从”是灵丹妙药;做执事,要“发大心、讲真话、办实事”;为人处事遇到对方不理解时,要“忍耐、包容、以礼相待、以诚相待”;“如果工作能力不够,就无法应付千变万化的缘起,以后不会做事的人去做事,会做事了应从中超脱出来。”等等。这些听起来很朴实平常的话语,却蕴涵着佛法重要的内涵。

    法师对缘起把握的精准特别体现在待人方面。与不同人交往时,该说什么话,怎么说,如何应对,法师都极为善巧。如针对寺院的接待工作,法师教导弟子:“来的客人,进不进寺院,要不要倒茶,留不留吃饭,走路时彼此隔几步,里面都有很深的用意。”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机场接待工作中,法师在短短1小时之内,就接待了10位高僧大德。法师对每位大德,都如见故友,以真诚的笑容,热情欢迎,应对进退,不失礼节。因为时间冲突,有二位贵宾没有接应到,险此错过,法师特意紧追二位至出港处,致以迟来的问候及最诚挚的欢迎,令对方非常感动。

    面对各方的赞叹与嘉许,法师十分谦虚地说:“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事,我所做的只是把各方面的善缘凝聚起来成办事情,善业一凝聚,事就成了。”

     “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一次法师带新侍者外出,在返回的前天晚上,法师让侍者收拾行李,侍者因为缺乏经验,所以做得很慢,并且最后有些东西装不下,让这位侍者很发愁。法师见后,将箱中东西全部拿出来重新整合,很快装好了所有物品,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令侍者十分佩服。

    法师外出参加法务活动时,总会有很多信众想来亲近。如果有人请求合影,法师都会尽量满其所愿,并始终是笑容可掬,神采奕奕,没有丝毫不耐烦的情绪,直到信众开心满足地离开,真可谓:“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法师善于与各层次的人交往。在讲话、应对中,总能契理契机地利益到对方。有一次,法师去参加“寺院生活体验营”法会中学员的心得交流,并回答问题,他的儒雅、灵活、庄重和幽默令学员们大开眼界,其中一位学员当场就对法师生起很大的信心,法会结束后就留下来出家了。

    又有一次,一位癌症晚期患者来拜访法师,她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于是问法师应如何面对这种心态?法师很轻松地鼓励她:“死没什么好怕的,你做了这么多的功德,正好借此生天享福啊!”她听后心开意解,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变。一句话,不在于是否讲得如何好,而在于是否能利益到别人。

    法师认为,度众生必须结合众生的根性,才能利益对方。2007年前后,他的《感悟人生》、《苦乐人生》等系列讲座DVD光盘问世。这些开示深入浅出,很实在地指导信众如何把佛法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像“欲乐与法乐的省思”、“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生命整体性的意义”、“ 怎样认识病相”、“ 正确辨析心相”、“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等这些标题,让人一看即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开示中,他说:“无限生命中有无限的痛苦,也有无限的快乐,如何解决无限的痛苦,获得无限的快乐,就要靠无限的发心!”

    法师曾说:“走大乘道,最重要的是发心,念念利益有情,解除有情的痛苦。”有一次,他在给一位弟子的短信中说:“当我想起我身边还有好多不能分离的同学,我没有理由不为之付出我的一切,一点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因为如果我不去努力,也就意味着我的生命没有价值了。”

    法师利用一切机会与众生结善缘,接引他们走上成佛之路,是慈悲心的体现。法师外出参加法务活动时,行程通常都安排得非常紧密,有时,来求见法师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侍者总担心法师的身体负荷不了这种高密度的接待工作,但他自己却全然不顾。就算法师会显出一些疲倦,但与访客谈完话之后,法师的精神却比见客前更好,这是因为他缘念到众生的苦时,便会忘记自己的辛苦。

    法师对弟子们的调教,是弟子们最难忘的“修行”。一次法师要外出,临行前问侍者一些事,侍者当时心里有些烦恼,回答得稀里糊涂。法师当下呵斥道:“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这叫做不正住,你要正视自己!”后来侍者才明白,法师之所以呵斥自己,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年纪大了,怕是没有什么机会再被别人批评,很难再修改习性了。

    为了凝聚善业,重兴佛法,法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建立工作,并提出了“以事业凝聚共业,靠共业推动事业”的思想。为了利益更多有情,法师想到的不只是他所住持的几所寺院,而是整个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何去何从。这种为佛教,为众生的无我发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被不断实践着:举办各种法会,佛学院僧才教育,以及在中国佛教协会所做的各项工作等等一刻不辍。法师曾说:“到了一定位置,代表的就不是自己了,而是代表整个佛教,代表四众弟子。”

    法师虽然公务繁忙,但从不中断个人修学,处处以身作则,每日随众上殿、过堂,二十多年来始终如一。法师常说:“作为一个出家人不过宗教生活怎么可以呢?当头的要带头才能领众熏修。” 有一次法师在法门寺因写一篇讲稿忘记了过堂,此时上殿时间已到,侍者要准备些吃的,被法师阻止了。“饭可以不吃,殿不能不上。”他说。

    法师一天的休息时间常常只有两三个小时。僧众半夜醒来,经常能看到丈室的灯还亮着。他每天早上闻板即起,也时常提前起来。晨起后静坐、思维、皈依发心、规划一天安排,有时也看书,然后随众上殿过堂。早斋后,他通常会在寺院四处走走看看,再回到寮房继续静坐思维一个小时左右。早年,每逢寒暑假,法师总要闭关专修,现在虽然事务繁忙,也会挤出时间专修或进行短期闭关。他曾对弟子教诫:“能有今日,来之不易,不可丝毫懈怠,一天有价值比一生在空过有意义。”法师的精进行对大家也是一种策励和无声的提醒:要时刻把握当下,慎勿放逸。

    法师的学问人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敬仰。每次外出,都会有很多人想亲近法师,法师也总是尽可能地满众生的愿。有一次法会结束后,客厅里聚集了数十位仰慕法师的弟子,整个走廊里也站满了要见法师的信徒,大家纷纷请求法师题字留念。法师连续写了三十余幅法语同信众结缘并勉励大家勿忘修行。大家看到法师太累了,都不忍心再上前求字,正在踌躇之间,法师却主动问:“大家还有要写的吗?今天都一一满愿!”事后,法师对侍者说:“和信众结缘、照相都是修行,要有耐心、慈心、悲心,对境界多做‘自他想换’之想,假如你是信徒,你会期待别人怎样做呢?”  

    2006年龙泉寺安居期间,法师每天往还于京城与京郊,早晨五点多从寺院出发去佛教协会办公,下午五点左右再返回寺内,晚上18:30~20:30为僧众讲比丘戒。下课之后,法师虽然已经很累了,但若看到仍有弟子怀着强烈的希求心到丈室请益,法师也都一一满足大家。有时迟至10:30之后,弟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而法师随后还要处理公务及自修用功。

    他曾说:“我天天忙,如果背后没有三宝加持的力量,肯定做不下去,面对种种人事,都要负责任。”法师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延续佛法,延续弟子们的法身慧命。

《    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在弟子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善知识。一位僧众弟子说:“我跟师父已经多年,越来越发现,他的一切行为就如《论语》中孔门弟子描述夫子一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法师领众修学,住持正法的高风懿行,更是得到赵朴老的肯定与赞叹,朴老曾为法师题诗曰:“律己其志刚,接物其气柔;学修不出门,声教及遐陬;如何办道场,傥于此间求。”这是一位世纪老人对一个青年晚辈的嘉许,更是一种殷殷的期望。

 

两院建设  培育英才

(一)学院

    福建佛学院于1983年4月1日由已故当代高僧圆拙老法师等发起,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成立的,属于省级佛教院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较早的佛教院校之一。学院分男众、女众两部,男众部设在莆田广化寺内,女众部设在享有“江南第一女众丛林”美誉的福州崇福寺内。

    身为院长的学诚法师承前继后,在赵朴老提出“当前与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最重要的工作: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引导下,根据多年的修学体悟以及观摩国内外各大道场办学方式的经验,针对现代丛林修行方式不同于古代隐居丛林这一实际状况,以三大语系并融、八大宗派并弘的胸怀,前瞻性地提出并实践 “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四化”办学理念。学院以“悲、智、愿、行”四大菩萨之精神为院训,以恭敬三宝、尊师重道、都摄六根、修改习气、培养信心、树立正见、刻苦修学、积福耐劳、解行相应、清净和合十条为修学原则,培养具备“志、道、德、才、学” 素质的现代出家众。

    法师牢记赵朴老“当前佛教最首要的问题是培养人才”之教诲,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育僧工作,一大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青年法师脱颖而出,他们或走上讲坛,或从事佛学研究工作,或开创慈善事业,或住持一方领众熏修,或到海外弘法。法师以纯朴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向一届又一届佛学院师生传递着爱国爱教的思想情操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理想。

    法师身先士卒,带领全院师生二时课诵、过堂用斋、出坡劳动、布萨诵戒、结夏安居、念佛禅修等,如法如律、井然有序,形成了学修一体、解行并重的修学氛围。学院现在师资力量雄厚,男众部教务工作先后由智敏、界诠、慧海、圣悦、演莲、妙峰,法空、达阳、菩提、振宇等法师负责;教学方面主要有济群、瑞印、照明、贤空、法辉、寂相、演悟、般舟等法师。同时,全院师生在院长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列中,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国家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世界和谐而努力。

    福建佛学院迄今已有十一届毕业生,毕业、结业者1400多名。目前学院设有中专班、大专班、研究班三个梯次,每个梯次学制三年,在校学僧220名,法师30名,外聘教师10名。学院毕业生到世界各国留学、弘法、住持寺院的有50多名,在全国各地佛教协会工作的有100多名,在各初、中级佛学院任教的有60多名,还有的在各地寺院担任重要执事。这些佛教人才给佛教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佛法的弘传做出了贡献。

    学院这二十几年所取得的成就与法师多年来无我无私的利他悲愿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学院有些老师遇到困难想离开,法师却说:“哪怕只留下我一个,也一定要把佛学院办下去。中国佛教僧才缺乏,亟需培养,要十年二十年紧抓不懈地努力,才会有成效。”法师还十分关心佛学院基础设施建设,于1999年亲自设计图纸筹建风格独特的新教学大楼,增设电教室等多项硬件设施,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在他的带领下,福建佛学院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寺院

(1)广化寺

    福建莆田广化寺是八闽佛教一大丛林。从寺院建设到组织规划、从人事安排到管理制度、从寺院教育到丛林生活、从自身修养的提高到整体素质的加强,法师样样操劳,尽职尽责,在他的住持领导下,住众由原来的百人左右增加至二百六十多人。多年来,广化寺始终坚持“不卖门票,不设商业网点,不赶经忏”的“三不”原则,把寺院的职能真正落实到教化众生、和谐社会上去。住众单资是全国同类丛林中最少的,生活条件也是一般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寺院培养出了一批批道心坚固、信仰纯正、德行高洁、安贫乐道的法门龙象,并在佛教界以坚守佛教传统戒律和重视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两方面的成绩而立为榜样,被赵朴初会长誉为全国三大模范丛林之一。

    1990年11月,赵朴初会长在视察寺院时说:“学诚法师住持的广化寺,着重在道行,根据佛教原则办事,决不迁就人情。这一点,坚持得好。我在广化寺供了斋,也随着过了堂,看到他们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我深受感动。”正所谓:“一入山门长道心,南山风范见传承。威仪秩序斋堂里,粒米当思大众恩。”

  法师每次回广化寺,哪怕是半夜,次日也都要和大众一起上早殿。他经常找执事法师了解寺院的情况,还特别关心巡夜人员,常常会晚上十点到十一点左右在寺院走走,和他们谈话。法师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上到老和尚下到小沙弥,他对寺里的每一位僧众都非常关心。法师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对僧众的问题会委婉善巧地表达,令对方心悦诚服,欢喜领受。

    法师常说:“要想改善目前佛教界滥传戒、滥收徒、滥赶经忏、滥挂单的现象,必须重视戒律,学习戒律,弘扬戒律。”1996年夏,中国佛教协会与莆田广化寺在本寺联合举办了108天盛况空前的规范传戒法会。2003年3月至4月,广化寺再次如法如律地举办了传授三坛大戒的法会,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全国25个地区的340名僧众参加了受戒。作为得戒大和尚的学诚法师,十分关心戒会的运作情况,亲自主持制定规划和参加每天晚上的引礼结行会并给予指导,从整体到细节把握法会的节奏并及时作出调整。法师对戒子们寄予了深切厚望与期许,他教导戒子们应树立起出家修行的正知见,要珍视戒会的殊胜因缘,殷重忏悔发愿,以期得到清净圆满的戒体,同时当发广大心,为振兴中国佛教而奉献自己的一切。

    为使常住僧众也能多闻思经论,法师在常住开设了佛法学习班,弥补了长期以来寺院僧众以承担做事为主的缺乏闻思的不足。他多次告诫大家,无论在社会上还是佛教内部,教育的核心作用是不可改变的,人越老习气越不易改,所以要从青年人开始培养,以后才能带动各地佛教的发展。出家众是从在家众来的,只有在家众素质提高了,具有正知正见,能如理如法修学,进一步成为出家僧伽,这样的出家人才能真正住持佛法、弘法利生、绍隆佛种、续佛命脉。在法师思想理念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一些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到佛教团体中来。

    为了引导教育广大佛教信众正确地学习佛法、护持佛法、利益社会,在法师亲自参与和指导下,广化寺每年传授三皈、五戒、在家菩萨戒法会、精进佛七法会、万佛法会等。为响应政府提出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之号召,为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储备人才,法师还特于“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倡办“寺院生活体验营”法会,面向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程,揭示身、心、灵三个层面的生命内涵,以帮助青年人改善生命、净化心灵,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思考生命的价值。

(2)法门寺

    应法门寺常住两序大众的礼请,经陕西省佛教协会批准、上报中国佛教协会同意,法师于2004年1月16日荣膺法门寺住持。在晋院仪式上,法师表示:“我来法门寺的任务:第一是做好工作,第二是搞好法门寺的团结,第三是发展佛教的各项事业。”

    晋院后不久,法师就礼请了新一任执事,成立了五人领导小组,并进一步完善了寺院各项管理制度。在一次执事会上,大家谈及寺院改扩建工程遇到困难时,法师说:“这些有形有相的生灭法都好办,目前真正需要的是人才建设,这一点刻不容缓。”

    2004年4月11日和5月22日,法师在法门寺率两序大众以佛教最高礼仪,先后接待了前来视察和指导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西藏佛教精神领袖十一世班禅大师。同年5月25日至6月5日,法门寺佛指舍利被迎请到香港供奉十日,法师担任迎送团副团长。期间法师接受了香港凤凰卫视、大公报、民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法师说:“佛指舍利出访香港,是一件‘发心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的佛门盛事。”

    为进一步稳固道风学风建设,依照佛制,法师在开设学习班、举办讲座、举办法会的同时,还倡导恢复了每月初一、十五诵戒制度,并率领大众于2004年6月7日,举行了自国家恢复宗教政策以来,法门寺首次结夏安居。通过这些措施,建立起了清净和合的僧团,谱写出住持正法、续佛命脉的新篇章。法师在一次安居开示中提到:“安居结束后就办培训班,先提高寺院内部僧人素质,以后再办佛学院,将来要并弘三大语系,八大宗派,开设多种课程。”同年8月29日至9月5日,法师主持了盂兰盆普度法会暨第一届传授在家三皈、五戒、菩萨戒法会,共千余人参加。11月11日,值逢药师佛圣诞,法门寺佛学班在法师的精心策划下成立。

    应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邀请,2005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法门寺佛指舍利被迎请到韩国供奉42天,法师担任中国佛教代表团迎归团团长。他在恭送仪式上发表讲话说:“千载一时,因缘殊胜,众生欢喜,在这佛指舍利即将赴韩国供奉的无量法喜中,让我们共同沐浴在佛陀慈悲、智慧的吉祥之光当中,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多做功德。此次盛举必定为进一步巩固中韩两国佛教界的“黄金纽带”关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迎归安奉法会上,法师说:“中韩两国的传统友谊,以及中韩两国人民种种的友好关系,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真实的利益。”

     2006年2月16日,缅甸总理梭温先生一行40多人访问法门寺。同年4月24日,斯里兰卡总理维克勒·马纳亚克先生一行9人访问法门寺,总理邀请法师去斯里兰卡进行佛教文化交流,法师说:“中斯佛教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我先后去贵国访问过三次,受到贵国政府和佛教界高规格的欢迎。今天在法门寺能见到您们,我们很有缘。”同年5月17日,中国法门寺与韩国道诜寺缔结“友好兄弟寺院”在800多人的见证下,学诚法师和韩国道诜寺方丈禅默慧慈大和尚在证书上签名并交换了文书。22日,法师率两序大众迎接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活佛考察团一行。法师说:“南北传与藏传佛教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只有比肩同进,团结合作,佛教这个整体才能和合发展、进步壮大;我们信奉的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弘扬的都是佛陀‘慈悲、智慧、平等、圆融’的和平教义,目的都是净化人心、利益社会与维护世界和平。”

    身教先行、言教相随是法师一贯的风范,。只要在寺院,法师每日必坚持上殿、过堂,即便是凌晨1点多才休息,第二天也依旧上殿。有一次因身体欠佳,医生叮嘱不能上殿,可法师第二天仍然闻板起床,他说:“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气以后不好改。”在饮食上,典座法师怕他不习惯西北的饮食,想为他单独做饭,他却说:“我从来没开过小灶。”有一次用斋时,侍者问他:“师父您是南方人,吃馒头习惯吗?”他笑着说:“做什么吃什么,入乡随俗嘛。”他衣着朴素大方,有一次侍者发现他的袈裟破旧了,准备为他再请一件新的,他知道后认真地说:“不需要,我从八九年当方丈至今,这件袈裟跟随我整整十五年了。”后来又补了好几个地方继续穿,侍者暗自叹道,这才是名符其实的袈裟。法师与社会人士相处时,常以其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来访者探讨各个领域的问题,几乎每次都让来访者满载而归、法喜充满。

    看着如今法门寺的迅速成长,有人说这是法师的功德,但他却说:“这是大家发心承担的结果。”在这位年轻“长者”的带动下,法门寺昔日的盛况一定会早日重现,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3)龙泉寺

   

    2005年4月11日,在众善信殷重祈请下,经由北京市宗教局批准,法师乘宿悲愿,怀着振锡北京、重兴古刹的心情,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住持起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在颁发宗教活动场所证书的仪式上,法师说:“今天龙泉寺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佛菩萨欢喜、人天欢喜,更是北京广大佛弟子欢庆的日子。”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说:“本寺由学诚法师住持,必将起到涤瑕荡垢、推陈出新的良好效果!必将使龙泉寺成为首都模范道场。”冷落近百年之宝刹,忽欣欣然又发朝气,久已断流之龙泉,复又涌出清流!法师后来说:“我1984年来到北京时,观察当地居士们的情况,发现不少居士要跑到外地去找道场。那时,我就有个愿望:希望在北京提供给大家一个学佛的场所,提供给大家一个修行的宝地。二十一年后的今天,因缘终于成熟。”

    僧团入住后,一系列问题与困难迎面而来:这里除了有十几间古朴的木架构建筑之外,水、电、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都不完善,食宿条件也都很简单。寺院用水来自山地地表径流,进入冬季后,输水管冻结,僧众只能到其它地方抬水、挑水。可以说,从寺院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到僧团建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无不要由法师操心策划、组织,其中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但法师深知龙泉寺的恢复与开放无论对北京、对海淀还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佛教、对众生,都将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所以法师从不遇难而退,反而会以更强猛的心力面对新的挑战,迎接新的开始。

    培养人才是当前佛教界的首要任务,十几年来,法师一直在思考与探索如何营造一个培育僧才的良好环境。在法师悲、智、愿、行之力的感召下,龙泉寺僧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起来。进入寺院的僧众都经过严格挑选,在信心、道心、文化程度、组织观念、集体观念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

    法师教导僧众:“建立正法靠的是清净和合的僧团,否则正法难以住世,佛法难以发扬光大。你们发心出家,又很用功,我很高兴。应知道自己出家的目的为何,知道自己的使命、责任,不仅仅是为个人,要为整个佛教,为众生法身慧命,为正法的弘扬。对自己所选择的路有笃定的信心,才能克服困难。我们不能走宗派的路子,世界宗教正在走向对话,在一些场合下,我们一说话代表的就是佛教。你们以后是整个佛教的接班人!我们培养人才,不是培养一般的住持,或会说法、会做事的人,要培养成为有大愿力、大慈悲、大智慧、大行为的高僧大德。”

    法师告诫大家:“虽然僧团提升是最必要的第一步,但也不可能等到学好了再去弘传,要边做边学、教学相长。四众弟子的教育是僧团弘法利生的主要工作。”在他的引导带领之下,龙泉寺开始对外举办各种法会,接引广大众生。

    2005年农历四月初八,龙泉寺首次举办浴佛法会,约有三百人参加。法师为信众传授了三皈依,并开示说:“皈依不仅仅是念一遍仪轨把皈依证拿回去就可以了。我们是佛门弟子,要按照佛法去身体力行。”皈依信众初蒙法益,得沾法喜。

    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寺院首次举行结夏安居,于此三月之中所有僧众禁足摄心,学习戒律,并自此以后,每半月如法羯磨,依律诵戒。农历七月十五,僧团三月结夏安居圆满并举办盂兰盆法会。为筹备此次法会,法师几乎每天都从中国佛教协会返回寺院,带领僧俗二众做充分的准备工作。结行会时,法师勉励大家:“只要我们发心正确,真正以佛教之兴衰为己任,以天下苍生之疾苦为己任,必有诸佛加被。僧俗弟子们要如法行持,真正为佛教做实事,为社会和谐做贡献。”

    农历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出家日,龙泉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法华”法会。二十日下午,法师为求受皈依的信众传授了三皈依,并赞叹大家进入佛门皈依三宝的殊胜善根。法师表示:龙泉寺将对在这里皈依的信众负责,以后还将会继续举办法会,并且为信众提供学习佛法的课程以及修习的机会。

    2006年正月初一至十四,寺院举办了迎春祈福华严法会,上千人在寺院共度春节。初五,法师在寒风凛冽的露天会场为200多位信众传授了皈依、八关斋戒。在僧众总结会上,法师说:“一年来,诸位同学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从中也碰到不少境界,你们都能够去面对与解决,十分可喜!”

    在法师愿力悲心的摄持下,以“华严”法会为起点,2006年全年,寺院又举办了“法华”法会、盂兰盆法会、中元普度法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务活动。每次法会,法师都会为信众传授皈依、八关斋戒,接引众生进入佛门。特别是在“五·一”、“十·一”黄金周举办的佛教文化系列活动,向社会大众展示了佛教积极入世、普度众生的精神面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法会的信众越来越多,法会规模逐渐扩大,影响越来越好。

    法师十分重视戒律的行持。在2006年结夏安居期间,他为弟子们规划了密集的戒律课程和相关的辅助课程,并每日回到寺内亲自授课。他教导僧众:“在安居期间,重点是摒弃外缘、收摄身心,培养对戒律的好乐心以及对三宝的深厚信念,戒律是正法久住的根本,成就无上菩提的道基。”除了每晚带领僧众深入学习戒律的内涵和意趣,法师还着重教授弟子如何将所学戒律结合实际修学生活的状况进行分析、抉择。全寺上下,以戒为师,清净和合,个人及整体都有明显的进步。

    法师高瞻远瞩,在他的不断总结摸索下,龙泉寺僧团既继承了传统丛林的精华,又汲取了现代佛学院教育的特点,形成了高素质的僧团。在管理方面,参照戒律羯摩制度及现代丛林管理经验;在伦理方面,僧团成员遵循戒腊次序和僧团组织层次两种伦理,以净人、沙弥、比丘之序,下位成员虚心向上位成员学习,接受教导和劝诫,上位成员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照顾帮助下位成员的成长和提升。对年纪轻的出家众,法师特别安排他们学习背诵《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传统文化经典,以提高道德素养,促进人格、僧格的完善。

    僧团规定:清众不拥有手机,平时不准对外联系,需要联系时,申报执事法师批准方可;不看电视、报纸、杂志及收听广播;寮房内不存食物,斋堂外不吃零食;不发单资,儭钱入公,僧团保证个人一切合理开销,解决僧众的一切后顾之忧,保证在学修时身心安定……合理的制度保证了僧众的清净修行。

    僧众上殿、上课、过堂、出坡、安居、学戒、羯磨、半月诵戒等各项活动,如法如律、秩序井然。大家还时时自我检查和及时纠正平日言谈举止中不合威仪,不如法的地方。在课堂上,法师常带领大家一起研读经论,如《华严经》、《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南山三大部》等。法师还带头出坡劳动,06年6月份,为了解决用水紧张的问题,他亲自带领僧俗弟子,上山到山涧的源头水坝处,清挖淤泥积沙。

   只要在寺院,法师就会坚持上殿领众熏修,在龙泉寺自然也不例外。法师说:“僧团清净和合,在于知见、戒律、如法行持;行持在于个人修行用功、定课及发心承担、利他。个人无定课,谈利他不太可能。”“你们在一起,应比兄弟还亲,同道、同参、同学,亦师亦友亦学人。”

    在法师言传身教下,僧团通过学习、修行、做事历境练心,将“闻、思、修”,“戒、定、慧”,理与事,佛法与世间法,个人与团队,自利与利他有机地结合起来。“六和”精神在僧团内部得以逐步实现:统一知见,建立共识;戒行清净,和合共住;学修并进,相互增上。一进僧团,即能令人感受到纯实的道风及浓厚的学习氛围,每位学僧都能依师学修、依法和合、依友增上,整个僧团呈现出佛法与生命结合后积极向上的美好景象。

    法师还经常为大家介绍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情况,引导大家认识佛教的复兴与发展同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保护是分不开的,作为佛教徒,必须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法师告诉我们:“我现在最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和弘法,今后,你们要发广大心,勇敢承担。我是为你们铺路搭桥的,我会用自己的一切帮助大家、成就大家。我与你们也有宿世的缘份,很愿意同诸位一起走下去,直至永远。诸位的条件都比我好,未来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你们要相信自己的未来,从而更加努力、和合、辗转增上。”

    在法师的带领下,寺院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到优秀僧才的培养,都不断向前迈进着。龙泉寺必将成为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提升道德、净化心灵的源头,文化交流、联结友谊的纽带,弘法利生、祥和社会的宝地。诚如法师所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是为明天做准备;今年所做的事,是为明年做准备;生生世世所做的事是为成佛做准备。现在还不是最好,唯有成佛才是最好!”

对外交流  与时俱进

大和尚向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先生赠送佛字

大和尚接待缅甸总理

    法师认为,佛教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脉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来参与,世界各国也离不开中国。佛教的教育应该引导四众弟子从原始、片面、落后、短视、陈旧的观念里解放出来,走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道路。作为佛教徒,要有长远的眼光,要能够把握新时代佛教命脉,要懂得利用现代化设备(如电脑、网络等)和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方法来弘法,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大胆吸收现代科学中总结出的观点正确、内容新颖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学术领域。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修养,以道感人,以德服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真实修行,真实弘法,以此报谢四恩。

    在开展对外友好往来、增进友谊及佛学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法师更是身体力行,认真承担。他曾代表中国佛教界率团出访、参观、考察、讲经、弘法近百余次,印度、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塞浦洛斯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法师的足迹。法师认为,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促进彼此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携手共创佛教美好的明天。

    在一次海峡两岸佛教交流会上,法师说:“佛教正面临着东西方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冲撞,同时,也存在着自身建设的严峻考验,二十一世纪佛学教育该如何定位,将是佛教界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从两岸佛学教育的角度出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探讨、研究与交流,对两岸的佛教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与互动作用,使佛教在未来,真正地成为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催化剂与再造丸。”

    1991年,25岁的学诚法师出访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时,起初众人不相信有这么年青就当上“方丈”的法师,经过一番“调查”,才证实却有其事。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还亲切接见了这位中国年轻的“高僧”。1994年11月,法师随侍佛牙舍利出访泰国。1995年11月29日,在西藏拉萨大昭寺举行的十一世班禅大师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上,法师和众多藏僧一起参与了这个举世瞩目的庄严仪式。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这一历史镜头,在全国佛教界引起轰动。这一次,学诚法师是参加盛典的全国佛教界十位代表之一,也是汉语系唯一代表,这位年轻的法师成为有史以来出席这种仪式的首位汉族僧人。

    2004年5月,应日本感谢基金会邀请,法师率中国宗教代表团赴瑞士日内瓦参加“关注儿童的宗教者全球网络”第二次世界论坛会议,并作了题为“不同宗教不同教派携起手来,为儿童缔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的主题发言。2004年7月,法师受命率团再次访问斯里兰卡,得到库马拉通加总统及马辛达·拉贾·巴克萨总理的亲切接见。此次访问活动增进了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两国佛教文化交流。

    2005年2月,应印度尼西亚多元文化协会邀请,法师代表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参加了在雅加达召开的第一届“多宗教和平与和谐教育国际研讨会”,并作了“让世界因多元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更加美丽”主题发言,受到印尼苏西洛总统的亲切接见。同年11月16日至12月20日,为庆祝我国与印尼建交五十五周年,法师率中国佛教代表团赴印尼参加传授三坛大戒法会,这是印尼佛教史上500年来第一次传授三坛大戒。同年十二月,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赴西藏参加十一世班禅大师坐床十周年庆典活动,亦是唯一的汉僧代表。

    2006年4月13日至16日,在浙江杭州及舟山市,中国佛教协会与中华文化交流协会成功携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从筹备到圆满结束,法师始终尽心尽责,认真努力。在此盛会期间,法师代表中国佛教界作了题为《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的大会主题发言,他说:“中国佛教协会以及广大佛教四众弟子,在力求于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博爱精神,发出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热切呼吁,倡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佛教徒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2006年5月6日,应泰国政府和朱拉隆功大学的邀请,法师率团赴泰参加第三届“卫塞节”国际佛教会议。同年8月26日至29日,法师应邀赴日本参加第八届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并代表中国宗教界作大会发言。他说:“祈愿世界各大宗教携起手来,使宗教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灯塔,引领人类之舟绕过暴力肆虐的礁石,驶出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生态恶化、文明对抗的误区,到达安全祥和、视人如己的理想彼岸。让世界人类共享宗教智慧,共享和平安全!”10月26日,法师率中国佛教代表团120多人,再次赴日本参加于京都举行的第九届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在大会上法师代表中方作了题为《同一个世界 同一种行愿》的演讲。

    2007年2月5日至12日,法师率中国佛教代表团70余人,赴印度参加中印两国政府和佛教界代表在印度比哈尔邦举行的“玄奘纪念堂修复完缮落成典礼”。在典礼上,他说:“我们在此举行盛会,真诚地纪念玄奘大师,缅怀这位中印两国人民友好的大使,加深我们的友谊,对于促进世界佛教的发展、兴盛,推动人心的和善以及世界的和谐,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月27日,法师在北京灵光寺又接待了斯里兰卡总统马辛达·拉贾·巴克萨一行。5月22日,应泰国泰中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泰国佛教协会以及联合国“卫塞节”组委会之邀请,法师率团前往泰国进行访问,出席泰中“佛画世界”艺术联展暨2007年联合国“卫塞节”活动。

社会公益  服务众生

    如此年轻的年龄就有这样的成就,法师自然受到不少赞誉,但他对此都看得平淡如水。他说:“出家人不能太俗气。”身居高位而不忘修学,笃信佛教却不忘报国。多年来,他全力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同时在寺院举办的法会上,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信众遵纪守法,保有一颗社会责任心。他说:“出家众住持佛法,在家众护持佛法,这是大家的责任和义务。”法师提出,新世纪的僧尼要进行内在的“心灵环保”,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法师积极参政、议政,主动反映社情民意,撰写提案,建言献策,并认真学习时事政治,思考中国佛教的前途与命运,及时向各级党政部门汇报有关宗教领域的动态与问题。同时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带领、发动和组织佛教信众捐款捐物、扶贫救灾、助学济残,支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

    1998年长江洪水爆发,台风肆虐八闽大地时,他不仅以佛教特有的方式在寺院为灾区举办诵经祈福法会,更以实际行动带头捐资,并发动僧众和信徒捐款捐物支持灾区,向灾区人民献出了一份爱心。

    2004年7月,陕西省扶风县遭遇60年不遇的水灾,当时远在北京的学诚法师获悉后,立即打电话详细询问了灾情,并委托法门寺副监院智超法师向灾区捐献十万元。2005年1月1日,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了为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中遭受巨大灾难的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八个国家灾民举行的“海峡两岸 百寺千僧 捐款千万 救苦救难”法会,学诚法师主持法会,并发表了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讲话:“这场举世震惊的灾难,死亡人数已达十多万人,遇难者达几十万人,数百万人无法得到生存所需的物资,他们既没有饮用水,也缺乏基本卫生条件,食品供应更是大成问题。我们看到一座座美丽的家园被惊涛骇浪席卷而走,一个个宝贵的生命被凶狠死神瞬间吞噬,我们面对一幅幅催人泪下的活生生画面,一幕幕撕心裂肺的恐怖悲剧,一张张生离死别、痛楚万分的面孔,一组组日渐攀升生命消失的数字,他们血管里流淌着毕竟是和我们一样的血液,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是多么地沉重!”在法会上,法师以个人名义带头捐献了一万元人民币,并代表法门寺捐献了十万元赈灾款。

    同年春节,在法师主持下,法门寺举行了大型慈善济贫活动,为十三所敬老院的147位孤寡老人送去了米、面、油、挂历和慰问金等。

世纪曙光  普照十方

    身兼数职的学诚法师始终关注着中国佛教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佛教在新的世纪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如何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并吸纳现代各种有益的新知识,塑造佛教僧伽良好品格与形象;如何住持正法、庄严国土,真正为众生创造利乐与和谐;如何使佛教善为大众所接受;佛教各宗派之间,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乃至于整个宗教界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应怎样进行沟通与对话等等,法师都作了仔细的思考。他在《略论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一文中写到:“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法师以他睿智的眼光,审时度势,提倡佛教内部应淡化宗派观念,强化组织运作,创造和合僧团。对社会,他在《宗教关注全球化问题》一文中写到:“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交通、信息网络化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一种客观趋势。而各大宗教所共同具备并构成共同特征的‘黄金法则’(慈悲、仁爱、善意、同情、宽恕、互助)是全球伦理的价值基础和价值源头。”

    学诚法师常说:“佛教的未来靠大家一起来承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因为利他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这位年轻的“长者”为了创建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为了建立汉传佛教的修学体系,为了佛教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教制建设,终日耕耘不辍、呕心沥血。“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正如《入行论》中所说:“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学诚法师正以他深广的悲愿和智慧,带领着僧俗二众,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伟大事业中不懈努力着。

    学诚法师的博客网址:http://www.xuechengfashi.com

 感恩并引用 学诚法师 的 学诚法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