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新说父亲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5:02:54
荆墨《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15日   04 版)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宗璞著;新星出版社出版;定价28.00元。
冯友兰已经渐行渐远,但他的治学精神、人生经历,以及对中国哲学的建树等等,却是常说常新的话题。在他逝世20周年之际,他的女儿、年逾八十的老作家宗璞推出了新书《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向人们讲述了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字里行间让人读出作者真切的情感和对前辈学人的敬佩。
不管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学术之外,冯友兰都有可争议之处。也正是为此,宗璞在20多年中所写的一切为父亲正名的文章,多是以自己的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和文献资料作为依据。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她已不再是一名作家,也不是冯友兰的女儿,而是一名冷静、客观、理性的局外人。她所做的一切,都为着一个目的:用自己的文字使“写的历史”更向真实靠近。
冯友兰有其鲜明的个性,他总是在思索,在考虑问题。书中写到,因为过于专注,冯友兰难免有些呆气。他晚年失聪,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鸡”。其实这些呆气早已有之。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很快照办,只有冯友兰在考虑为什么手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手臂已经碰触城墙而骨折了。这说明冯先生一生爱思索,他那时正是因为在思索,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后果。
这本书里还辑录了宗璞对母亲、小弟的悼念之文。从那些细枝末节的生活琐事之中,或许能更深地感受到冯友兰何以成为中国现代颇具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冯友兰一生致力于洞察人生要义,修成波澜不惊的境界。无论遇到什么,他总是云淡风轻地宽慰身边的家人,绝不会给任何人压力。在陪伴他晚年多时的女儿宗璞看来,如此的涵养不是平常人所能练就的。
在“后记”里,宗璞陈述了成书的起因:“两年前,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打电话来,建议我把所写关于父亲的文字汇编成书。这比较易行,是个好主意。”但因为身体欠佳,分身乏术,而使一拖再拖,而这也并非没有益处,事实上,正是宗璞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随心而做的这些长长短短的几十篇文章,成就了本书的真实、真情、真相。
读完全书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一代学人经历过很多事情,如南迁,抗战,内战,反右,“文革”等等,我们今天的读者很难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现在凭借纸上获得的一些信息去评论他们,有时是有失公允的。不如,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在求全责备之中,多一份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