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4:45:02
用户名: 密  码:    取回密码   帮助中心新人抢注,送你ipod、情侣电影票! 情人节&春节前最后的清货,抢 隐藏
風正一颿懸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求其友聲
頡之頏之
風正一颿懸
<< < :April 2006: > >>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武夷山双乳峰 [原] (2006-4-29)
·辛弃疾的"溪山"隐逸情结 (2006-4-29)
·论韩文的谄谀不实倾向 [原] (2006-4-16)
·刘长卿状元及第考 (2006-4-12)
全部日志

·文中提到了我尊敬的老师陈顺智,所以过来看..(2007-1-18)
·我不了解,但我喜欢辛弃疾.(2006-4-30)
·楼主的博客真漂亮!!!但是名字有点长,..(2006-4-12)




2006-4-29
武夷山双乳峰 [原]
nbgmchen
12:52 PM
在这里输入日志内容
nbgmchen 发表于 >2006-4-29 12:52:16[全文][评论][引用][推荐][档案][推给好友][收藏到网摘]
2006-4-29
辛弃疾的"溪山"隐逸情结
nbgmchen
05:33 AM
辛弃疾的"溪山"隐逸情结

纵观辛弃疾词,除去爱国情思不说,真正多情、深情的对象,是山水、草木、芳菲、鱼虫、禽鸟,是美丽的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情与景色的和谐统一,是辛词所表现的自然观。孝宗淳熙元年(1172)春,辛弃疾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有[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词云:"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江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梅"、"杨柳"、"白石江头"、"芳草"、"山鸟"、"桃李"表现的是初春景色,用"苍茫"、"暮"、"寒"加以渲染,将"闲愁"自然地勾连衔接,达到情与景色的统一。[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通过介质"清江"、"青山"、"鹧鸪",并用"鹧鸪"啼声加以渲染,将"泪"、"愁"自然地勾连衔接,达到情与景色的统一。
辛弃疾钟情自然,是回归自然的最佳作手。诚如[鹧鸪天]《博山寺作》所说,是"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而溪山,尤其是青山,最所钟情。[临江仙]《醉宿崇福寺寄祐之弟祐之以仆醉先归》词云:"小陆未须临水笑,山林我辈钟情。""钟情"一词,辛词中仅一见,由此可见辛弃疾的情之所钟。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罢福建安抚使,卜居信州带湖,"青山"情结,尤为凸显。[贺新郎]序曰:"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词上阕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年三十九,由大理少卿领湖北漕,从京口溯江而上,有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已经有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江南江北""旧时曾识"的"过眼溪山",早已经追寻已久,"是梦里、寻常行遍"。"是梦里"句,一本作"还记得、梦中行遍"。正是基于早年这种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因此,到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任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时,就在信州城北带湖边营造住宅,恰好在罢职前落成,有[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云:"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此后,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在信州铅山寻访林泉,有[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词:"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辛弃疾将"溪山"意识归结落脚到信州,正是基于信州兼有溪与山之美。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说:"煇在上饶三四年,遍历溪山奇胜。煇欲裒集赋咏为一编,目为《玉溪酬唱》。"此后辛词之中,"溪山"一词,频频出现,无论是在官,还是赋闲,如,[清平乐]《题上卢桥》词云:"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词云:"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词云:"乱云扰扰水潺潺,笑溪山。几时闲?更觉桃源,人去隔仙凡。万壑千岩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词云:"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恨儿曹抵死,谓我心忧。况有溪山杖屦,阮籍辈、须我来游。还堪笑,机心早觉,海上有惊鸥。"[鹧鸪天]《不寐》词云:"老病那堪岁月侵,霎时光景值千金。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云:"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雨中花慢]《吴子似见和再用韵为别》词云:"马上三年,醉帽吟鞭,锦囊诗卷长留。怅溪山旧管,风月新收。明便关河杳杳,去应日月悠悠。笑千遍索价,未抵蒲桃,五斗凉州。"[贺新郎]词序云:"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溪山"一词,成为辛词中的特征词组合,而"溪山"意识也已经升华为"溪山"情结。
我们将辛词中的"溪山"一词称为辛词中的特征词组合,是由于辛词中有关类似"溪"与"山"及其同义或近义的词特别多。据统计,辛词中,共出现"溪"字131次,"水"字217次,"江"字239次,"湖"字67次,"泉"字52次;而"山"字最多,为407次,其中"青山"34次。除去数个到数十个人名、地名及其他复合名词,这些词的出现频度仍然是非常高的。
辛词中"溪山"一类的特征词组合的频繁遣使,大量出现,正透射出词人心灵的隐逸情结。

以往,论者每每将辛词分为爱国词、农村词两大块。我们以为,辛弃疾的农村词中,还可以分出一块隐逸词。隐逸词包含以下两个大类八个方面内容:
一,歌咏隐居地--玉溪、带湖、瓢泉
1.玉溪  玉溪即信江,源出玉山县怀玉山,故名;折西南至上饶境内,又称上饶江。[临江仙]《探梅》词云:"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永遇乐]《送陈仁和自便东归陈至上饶之一年得子甚喜》词云:"芒鞋竹杖,天教还了,千古玉溪佳句。"[水调歌头]词云:"穹龟突兀千丈,石打玉溪流。金印沙堤时节,画栋珠帘云雨,一醉早归休。"[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词云:"琵琶亭畔多芳草,时对香炉峰一笑。偶然重傍玉溪东,不是白头谁觉老。"[丑奴儿]词云:"清诗冷落无人寄,雪艳冰魂。雪艳冰魂,浮玉溪头烟树村。"
2.带湖  带湖在信州城北灵山下。淳熙九年(1182)至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隐居在此。[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云:"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水调歌头]《盟鸥》词云:"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罔小酌》词。[贺新郎]词云:"鸡豚旧日渔樵社。问先生、带湖春涨,几时归也?"[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词云:"风引船回沧溟阔,目断三山伊阻。但笑指、吾庐何许。门外苍官千百辈,尽堂堂、八尺须髯古。谁载酒,带湖去。"
3.瓢泉  瓢泉在铅山县东二十五里期思村,辛弃疾访周氏泉得之而更名。[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词,奇师村即期思村。[水龙吟]《题瓢泉》词云:"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词云:"被公惊倒瓢泉,倒流三峡词源泻。长安纸贵,流传一字,千金争舍。"[卜算子]词云:"病是近来身,懒是从前我。静扫瓢泉竹树阴,且恁随缘过。"[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词云:"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玉楼春]词云:"往年茏葱堂前路,路上人夸通判雨。去年拄杖过瓢泉,县吏垂头民笑语。"[贺新郎]《又和》词云:" 回头鸥鹭瓢泉社。莫吟诗、莫抛尊酒,是吾盟也。千骑而今遮白发,忘却沧浪亭榭。"[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词云:"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祝英台近]词序云:"与客饮瓢泉,客以泉声喧静为问,余醉,未及答,或者以蝉噪林逾静代对,意甚美矣。翌日,为赋此词褒以之。"[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词。[浣溪沙]《瓢泉偶作》词。[行香子]《博山戏简昌父仲止》词云:"由来至乐,总属闲人。且饮瓢泉,弄秋水,看停云。"
4.鹅湖  鹅湖在铅山县东北鹅湖山上,湖多生荷,故名荷湖。东晋人龚氏畜鹅于湖,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更名鹅湖。有[鹧鸪天]《鹅湖寺道中》词,又有[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三首。又有[鹧鸪天]《游鹅湖醉书家壁》词云:"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丑奴儿]《和铅山陈簿韵》词云:"鹅湖山下长亭路,明月临关。明月临关,几阵西风落叶干。"
二,用隐居之典
1.仿陶渊明行事  辛弃疾词中,近直接提到渊明或陶潜的,有25次。[水调歌头]《再用韵答李子永》词云:"我愧渊明久矣,独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斜日透虚隙,一线万飞埃。"[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汉宫春]《即事》词云:"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洞仙歌]《所居彳支山为仙人舞袖形》词云:"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贺新郎]词云:"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生查子]《民瞻见和复用前韵》词云:"醉倒却归来,松菊陶潜宅。"[临江仙]《醉宿崇福寺寄祐之弟祐之以仆醉先归》词云:"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
2.用汉蒋诩之事  汉赵岐《三辅诀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指隐者居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云:"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水调歌头]《赋松菊堂》词云:"渊明最爱菊,三径也栽松。何人收拾,千载风味此山中。"
3.用海上之人狎鸥鸟之事  《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因用以指隐居自乐,不以世事为怀。[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词云:"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寄语烟波旧侣,闻道莼鲈正美,休裂芰荷衣。上界足官府,汗漫与君期。"[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云:"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水调歌头]《盟鸥》词云:"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词云:"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词云:"况有溪山杖屦,阮籍辈、须我来游。还堪笑,机心早觉,海上有惊鸥。"
4.用班嗣之语  《汉书·叙传上》载班嗣之语:"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后因以指退居在野,纵情山水。如唐刘宪《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诗:"非吏非隐晋尚书,一丘一壑降乘舆。"亦用以指隐栖之地。如,骆宾王《送刘少府游越州》诗:"一丘余枕石,三越尔怀铅。"李白《金门答苏秀才》诗:"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宁宗庆元元年(1195)秋,辛弃疾瓢泉居第初成,因自名其附近溪山为"一丘一壑"。[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词云:"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又有[鹧鸪天]《登一丘一壑偶成》词。又[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又[蓦山溪]《赵昌父赋一丘一壑格律高古因效其体》词云:"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又[贺新郎]《题傅君用山园》词:"此地千年曾物化,莫呼猿、且自多招鹤。吾亦有,一丘壑。"又[千年调]《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之》词:"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璧。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念奴娇]《用韵答傅先之》词:"天上绛阙清都,听君归去,我自癯山泽。人道君才刚百炼,美玉都成泥切。我爱风流,醉中颠倒,丘壑胸中物。一杯相属,莫孤风月今夕。"[水调歌头]词:"文字觑天巧,亭榭定风流。平生丘壑,岁晚也作稻梁谋。五亩园中秀野,一水田将绿绕,禾罢稏不胜秋。饭饱对花竹,可是便忘忧?"
以上所列,只是大略,应当还有挂漏。

上文已经谈到,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时在淳熙元年(1174),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又[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云:"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词云:"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寄语烟波旧侣,闻道莼鲈正美,休裂芰荷衣。上界足官府,汗漫与君期。"[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词云:"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词云:"官事未易了,且向酒边来。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但放平生丘壑,莫管旁人嘲骂,深蛰要惊雷。白发还自笑,何地置衰颓。"[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词云:"幸一枝粗稳,三径新治。且约湖边风月,功名事、欲使谁知。"[菩萨蛮]词云:"稼轩日向儿童说,带湖买得新风月。头白早归来,种花花已开。"
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
nbgmchen 发表于 >2006-4-29 5:33:14[全文][评论][引用][推荐][档案][推给好友][收藏到网摘]
2006-4-16
论韩文的谄谀不实倾向 [原]
论韩文的谄谀不实倾向
TextText
韩愈的古文与杜甫的诗歌,唐人连称“杜诗韩笔” 。(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爪。”)对于韩文,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皮日休说:“夫孟子、荀卿翼传孔道。以至于文中子……文中之道,旷百祀而得室授者,惟昌黎文公焉。”(《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宋人比为“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赞》),“万世所共尊” 。(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甚至说:“吾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孙复《信道堂记》。又《上孔给事书》也有类似之语)评价之高,登峰造极。其实,封建帝王、士大夫所推崇的,在于韩愈尊崇孔孟之道。《新唐书•韩愈传》说得很明白:“其《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清高宗更是直截了当:“一篇《原道》接孔孟,见道因文启宋传。”自注::“谓周、程、张、朱五子。”(《题宋版朱文公校昌黎集》)正是由于封建帝王、士大夫的推崇,形成了尊崇、神化韩文的习惯意识。摈除这种习惯意识,我们就会发现韩文的不少糟粕。本文拟就韩文的谄谀不实倾向作一番探讨、论述。
韩文的谄谀不实倾向主要有两点:一是谀墓,一是谄权贵。从史料角度来说,其共同特征是不实。

受金谀墓,历代要数二邕:一为东汉蔡邕,邕曾对卢植说:“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后汉书•郭太传》)既有“惭德”,就是溢美不实。今本《蔡中郎集》所载碑志不少,还有部分重复,可能是重复受金后所撰。二为唐李邕,最擅碑记,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撰,凡数百篇,受金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旧唐书•文苑中•李邕传》,又见《太平广记》卷二一○ 引唐胡璩《谭宾录》)二邕之后的韩愈也有颇多的“谀墓”、“悦人”  之文。
司马光说,韩愈“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 。(《颜乐亭颂》)  对于韩愈受金谀墓,刘禹锡在《祭韩吏部文》中也有微词:“公鼎候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韩愈有《太原府参军苗君(蕃)墓志铭》,墓主苗蕃与弟、姊四人皆死,四家“孤男女凡二十人,皆幼,遗资无十金,无田无宫以为归,无族亲朋友以为依”。穷到如此地步,撰墓志的润笔仍是不可少的。只是韩愈为苗家外孙女婿(韩愈《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与苗蕃同辈,润笔或许可以 “优惠”一些。
韩愈《河南少尹李公(素)墓志铭》明言素子道敏 “以币走京师,乞铭于博士韩愈”。这句话有提高自己声望、文价的双重作用。韩文价甚高。集中有《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受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这是撰王用神道碑文的润笔。韩所作碑志、行状,今所传者近八十篇,大部分有润笔。以受王用家之物例之,刘禹锡“辇金如山”之语,诚非虚语。
韩愈既受死者家属之金,势必要对死者行事有所溢美,有所避讳,这正如俗语所说,“受人钱财,替人消灾”。
韩文中墓志,最露骨谄谀的是《殿中少监马君(继祖)墓志》。马继祖为北平王马燧之孙,少府监马畅之子。墓志先以自己之兄韩弇与马燧有交往,而自称是马燧“故人稚弟”,不免有攀附之嫌。既为墓志,却一反常例、不叙历官,而专事谄谀:
姆抱幼子立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退见少傅。翠竹碧梧,鸾鹄停峙,能守其业者也。
先谀墓主马继祖,次谀马燧,后谀马畅,祖孙三代,不遗一人。所用谀词,无以复加。
韩文中碑志、行状,有两篇特别值得注意,一篇是《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黄府君(溪)墓志铭》,一篇是《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傅董公(晋)行状》。《董府君墓志铭》五百家注引樊汝霖曰:“董溪即晋之子也,史附晋传。谓讨王承宗,为行营粮料使,坐盗军资,流封州。至长沙,赐死。志不详其事,止曰‘死湘中’,讳之也。”据史载,董溪坐赃军资数千缗,最终被赐死。(《新唐书•董溪传》、新旧《唐书•权德舆传》、《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墓志对此讳莫如深,仅以‘死湘中’一笔带过,原因是什么?倒不仅仅是因为受了重金,而是因为董晋为宣武军节度使、汴州刺史时,韩愈在其幕下为观察推官,其《送陆畅归江南》诗自称是董家“门下士”。不仅如此,韩愈还为董溪被赐死鸣冤。铭文有 “物以久弊,或以铄毁”,“由我者吾,不我者天”之语,方苞曰:“‘铄毁’,谓死于非命也……曰‘不我者天’,岂溪之狱尚有枉桡耶?”(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六引)所谓“死于非命”、“枉桡”,无非是韩愈认为宪宗先是配流,继而追遣中使赐死,不免出尔反尔。此事宰相权德舆曾上疏论之,以为董溪“恣其赃犯,使之万死,不足塞责”,但“不当已赦而杀之”。(新旧《唐书•权德舆传》、《资治通鉴》卷二三八)韩愈铭文,不过与权德舆偶然同出一辙。其实,贬逐配流之人,赐死是常有的事。韩愈自己所撰《顺宗实录》载,王叔文永贞元年被贬逐,“明年乃杀之”,就是其例。更何况,依权德舆说法,董溪本来就是“罪不容诛”的“赃犯”。
《董公行状》说,大历四年,董晋以祠部郎中兼侍御史为兵部侍郎李涵判官,使回纥。《行状》插叙了一段突出董晋的逸事:
回纥之人来曰:“唐之复土疆,取回纥力焉。约我为市,马既入而归我贿不足,我于使人乎取之。”涵惧不敢对,视公。公与之言回:“我之复土疆。尔信有力焉。吾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赐不既多乎?尔之马岁至,吾数皮而归资。边吏清致诘也,天子念尔有劳,故下诏禁侵犯。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莫敢校焉。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于是其众皆环公拜,既又相率南面序拜,皆两举手曰:“不敢复有意大国。”
司马光《资治通鉴》于卷二二四载此事,胡三省注:“此晋吏韩愈状晋之辞,其言容有溢美。”全祖望也说:“董晋庸人耳,韩公为之点缀生色,本来面目希矣”。(《困学纪闻三笺》卷十一)《行状》以叙述手法溢美董晋。在另一篇文中,韩又以议论溢美:“天子之武,维陇西公是布;天子之文,维陇西公是宣”。(《汴水东西水门记》。“陇西公”,董晋封爵)“点缀生色”,而使“本来面目希”,溢美不实实在有些过分,难怪刘禹锡有“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祭韩吏部文》)的讽刺了。
董晋为节度使,是韩愈的幕主、顶头上司,所以这些谀墓的溢美之词又有了谄权贵之嫌。

韩文中谄权贵之文,为数不少。其中最引起争议的是《平淮西碑》。
宪宗元和九年。淮西吴元济叛。朝廷以严绶为招抚使,久无功。十年,以韩弘为淮西为诸军都统,弘“欲倚贼自重,不愿淮西速平”。(《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十一年,以李愬为唐随邓节度使,讨元济。十二年,以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充淮西宣慰、处置使。同年十月,李愬雪夜入蔡州,擒元济。淮西平。平淮西之役,裴度为主帅,而入蔡擒元济为李愬,论功,愬为第一。宪宗诏韩愈撰《平淮西碑》,碑历叙招讨之将后说:“十二年八月,丞相度至师,都统弘责战益急,颜、胤、武合战益用命……十月壬申,愬用所得贼将,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驰百二十里,破其门,取元济以献,尽得其属人卒。辛巳,丞相度入蔡,以皇帝命赦其人,淮西平。”碑又有“乃敕颜、胤、愬、武、古、通,咸统于弘,各奏汝功”之语。碑文集中突出“不愿淮西速平”的韩弘,并其子韩公武。(韩愈为韩弘妻作《楚国夫人墓志铭》“大夫领梁偏师,卒就蔡功”,“大夫”指公武)韩弘喜出望外,赠送韩愈绢五百匹作为润笔,以表感激之情。碑文对应获首功的李愬反而轻描淡写带过。李愬大为不平,愬妻出入禁中,诉碑辞不实。(《旧唐书•韩愈传》、《唐语林》卷六)李愬部将石孝忠看到碑文,大怒,“作力推去其碑,仅倾移者再三”。吏缚送阙下,孝忠对宪宗说:“蔡平之后,刻石纪功,尽归乎丞相,而愬第其名也,反与光颜、重胤齿。愬固无所言矣,设不幸更有一淮西,其将略如愬者,复肯为陛下用乎?”(罗隐《说石烈士》。丁用晦《芝田录》、《唐语林》卷六作“老卒推倒《平淮西碑》”)最后宪宗只得诏令磨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勒石。
需要说明的是,韩愈《平准西碑》历来深得赞美。李商隐诗称为:“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李商隐《韩碑》诗)宋人诗称:‘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都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九以为苏轼诗,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以为江邻几诗)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二:第一,韩愈的声望固然起了重要作用;第二,人们一般着眼于碑文的艺术手法而不是史实;就其史料价值来说。确实如同李愬妻所说,是“不实”的。试想,此碑是韩愈受诏所撰,经宪宗过目首肯,“各赐立功节将碑文一通,使知朝廷备录劳效”(韩愈《谢许受韩弘物状》),又命于蔡州紫极宫磨《吴少诚德政碑》,改刻《平淮西碑》。(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如与事实出入不大,非不得已,宪宗是不会“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的,不会重起炉灶,诏名气不大的段文昌重撰的。
韩愈为宣武节度使黄晋观察判官时,宦官俱文珍为监军。贞元十三年春,文珍归京,韩愈作序送之。盛赞文珍“奋其武毅,张我皇威。遇变出奇,先事独运。偃息谈笑,危疑以平。天子无东顾之忧,方伯有同和之美”。并说:“其监统中贵,必材雄德茂,荣耀宠光,能俯达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后为之”。(《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俱文珍生性“专悍”,监宣武军时,自置亲兵千人,开宦官领兵先例。(《新唐书•宦者上•俱文珍传》)以溢美不实谄中贵,为当时文士所不齿。元稹就是因为与宦官崔潭峻、沈弘简等相善,而为朝廷士类所“鄙”、“訾薄”,裴度三上疏,指责元稹“倾乱朝政”。(旧新《唐书•元稹传》)后世仍有“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之讥。(辛元房《唐才子传》卷六)韩愈此序,其婿李汉编集时入外集,五百家注引樊汝霖曰:“此序不入正集,李汉以文珍故为公讳耶?”据此,李汉也以韩愈作序谄中贵为不光彩之事。

韩文中还有一些以颂祥端方式谄权贵的文章。
祥瑞又称符瑞、祯祥。《白虎通•封禅》说:“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以为王者承天顺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二十五史中,南朝梁沈约《宋书》有《符瑞志》,萧子显《南齐书》有《祥瑞志》,北齐魏收《魏书》合五行、符瑞为《灵征志》。唐以后所修各史,均无《符瑞志》。唐武后以异姓称制、称帝,深得“王者承天顺理”之理,尤“好祯祥”。(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资治通鉴》卷二○五)臣下多有伪作符瑞以谄,作为进身之阶。但也有不少有识见的大臣如李昭德、杜景俭等,时加揭露。武后时史学家刘知几论五行、祥瑞,也以为:“此乃关诸天道,不复系乎人事。”(《史通•书志》)可见祥瑞已为有识之士所鄙弃,所不道。连宪宗都说:“嘉禾、神芝,皆虚美耳,所以《春秋》不书祥符。”(《旧唐书•宪宗纪上》、《资治通鉴》卷二三六)但在韩文中,这类“虚美”的文章却并不少见。
宪宗所说的“嘉禾”好像就是针对韩文一样,韩愈有《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状》。表面是恭维德宗,实际上是在谄谀汴州刺史董晋。
贞元十五年,董晋死后,以李翱曾荐之故,入检校仆射、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为节度推官。(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说曾荐韩愈与张建封)韩愈《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借营田巡官陈从政献“毛质皦白”的“瑞兔”,竭其谄谀之能事,逐一附会说:兔,阴类也,又窟居,狡而伏,逆象也;今白其色,绝其群也;驯其心,化我德也;人立而拱,非禽兽之事;革而从人,且服罪也;得之符离,符离,实戎国名,又附离也;不在农夫之田,而在军田,武德行也,不战而来之之道也,有安阜之嘉名焉。接下去,便是肉麻谄谀:
伏惟阁下股肱帝室。藩垣天下,四方其有逆乱之臣,未血斧锧之属,畏威崩析归我乎哉,其事兆矣!
兔子生来就是“毛质皦白”,当作“瑞兔”,已是无聊;说白兔是“逆乱之臣”,“崩析”之“兆”,更属荒唐。事实上,汴州得嘉禾、嘉瓜后不久,节度使董晋死,军乱;徐州得瑞兔不久,节度使张建封死,军乱。从这一点看,祥瑞倒成了灾异。
韩愈《河中府连理木颂》,谄谀司空、咸宁郡王、河中节度使浑瑊。颂曰:维吾王之德,交畅者有五,是其应乎:“训戎奋威,荡戮凶回;举政宣和,人则嘉宁;入践台阶,庶尹克司;来帅熊罴,四方作仪;闵仁鳏寡,不宁燕息。”说河中府出现连理木是浑瑊五德所致。又如《猫相乳》一文,叙述司徒、北平王马燧家有二猫同日生子,一猫死,其二子乳于死母,其鸣咿咿。另一猫方乳其子,闻之,走而救之,乳之若其子然。至此,韩愈大发感慨、议论:
噫,亦异之大者也!夫猫,人畜也,非性于仁义者也,其感于所畜者乎哉!北平王牧人以康,伐罪以平,理阴阳以得其宜。国事既毕.家道乃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雍雍如也,愉愉如也。视外犹视中,一家犹一人。夫如是,其所感应召致,其亦可知矣。《易》曰:“信及豚鱼。”非此类也夫!
动物相乳,在动物世界中是常有的事,何况是同类动物相乳。韩愈之所以小题大作,竭力谄谀“所畜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愈时获幸于北平王”。五百家注引韩醇说:“是说先儒或以为几乎谄。”可谓一针见血。

韩文的谄谀不实倾向,难免受到当代及后世有识之士的物议。
《唐摭言》卷五载:“韩文公著《毛颖传》,好博簺之戏。张水部以书劝之,凡三书。其一曰:‘比见执事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累于令德。’”张水部即张籍,韩愈的挚友。从行文来看,所谓“驳杂无实之说”,似乎是针对《毛颖传》而言。但有人驳之,以为:“籍此书乃与公酬答于贞元佐汴时,而《毛颖传》以吕汲公年谱考之,则元和十年所作。”(韩愈《答张籍书》五百家注引樊汝霖说)《唐摭言》之说当有疏误,可能是张冠李戴。不过有一点,“驳杂无实”肯定是有所指的。
韩愈与张籍书信酬答于贞元佐汴时,即贞元十五年之前。那么,“驳杂无实”之文也作于贞元十五年之前。上文所引韩文,有不少出于这一时期。如《河中府连理木颂》,五百家注引孙汝听曰:“公作此颂时年二十四,犹未第也。”年二十四为贞元七年。
这一时期韩愈处于困穷之境,地位低下。迫于生计,急于仕进,需要巴结上司,攀附权贵。司马光说:“韩子以三书抵宰相求官,《与于襄阳书》谓先达、后进之士,互为前后以相推援,如市贾然,以求朝夕刍米仆赁之资……观其文,知其志,其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如此。”(《颜乐平颂》)王若虚也说:“韩退之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于文字.世多讥之……退之不忍须臾之穷,遂为此谀悦之计。”(《臣事实辩下》)因此,许多谄谀之文“应运”而生。韩愈自己说“虽甚贱而不谄”(《与凤翔邢尚书书》),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当然,还有不少文章作于显达之后,如《平淮西碑》,是为了迎合宪宗,讨好韩弘、裴度,以求不断升迁。又如在袁州刺史任上所作《贺庆云表》,则是向“嗣位之初”的穆宗讨好,以图早日召入台省。墓志、行状大多作于显达之后。
对于韩文的谄谀不实倾向,更多的还是曲意回护。如:《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是韩愈感激张建封的“蒙念”而作,谄谀意图十分明显。而吴汝纶却说:“殆规橅《左氏》,以为滑稽,因以讽谕。”(《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二引)实在是无稽之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墓主为“欲倚贼自重,不愿淮西速平”的韩弘。韩愈所作神道碑,必有谄谀不实之处。而姚鼐说:“观弘本传及《李光颜传》,载弘以女子间挠光颜事,与志正相反。”而郑杲竟说:“史家是非,往往失实。韩弘自应以吏部文为定论,岂可反录其飞谋钓谤之词!”(《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引)真是不分是非,颠倒黑白。所谓“弘以女子间挠光颜事”,是指韩弘以绝色美女送李光颜,企图使光颜耽于女色而无暇平淮西之事。此事新旧《唐书•李光颜传》均载之,《资治通鉴》系于宪宗元和十年。《通鉴考异》还特地声明所载韩弘行事“从其可信者”。难道能说是史家失实?又如《猫相乳》一文,韩醇先谓“先儒或以为几乎谄”,之后又曲为辩护说: “然反复终篇,则言北平王之德感应召致,不为谄矣。”注家倒是在谄谀韩文了。
白居易《思旧》诗云:“退之服流黄,一病讫不痊。”宋孔平仲《孔氏杂说》、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六、陈师道《后山诗话》都说退之为韩愈,韩愈晚年畜声妓,服硫磺。洪兴祖竭力为韩愈辩护,所著《韩子年谱》谓卫中亦字退之,孔、陈之徒“无所考证”,“使贤者蒙污”。今人朱金城反驳说:“此为昌黎辩护,均韩门卫道者腐论,是诚如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五《谈丛一》所云‘退之亦文士雄耳,近被腐老生因其辟老、释,硬推入孔家庑下,翻令一步那动不得’也。”(《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九)本文所说曲意回护者,正是这种情况。
nbgmchen 发表于 >2006-4-16 13:27:35[全文][评论][引用][推荐][档案][推给好友][收藏到网摘]
2006-4-12
刘长卿状元及第考
nbgmchen
09:29 AM
刘长卿状元及第考
刘长卿为中唐著名诗人,在五言律诗方面最有成就,有"五言长城"之目。
刘长卿进士及第之年,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卷下,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虽未说"及第",但以同书其他进士及第者例之,此处"进士"即指进士及第。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与《极玄集》同。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袁本前志卷四上与《极玄集》同,而衢本卷十七作"开元末中进士第"。《全唐诗》卷一四七小传,《全唐文》卷三四六小传均作开元二十一年。清徐松《登科记考》卷八列刘长卿于开元二十一年徐徵榜下,并于徐徵下注:"状元"。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作开元二十年状元。除年份稍有不同外,说在开元中进士及第,则几乎是异口同声。
刘长卿事迹,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从考·刘长卿事迹考辨》及《唐才子传校笺》卷二"刘长卿"条作了详细考辨。傅先生认为"需要考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其中之一是"他登进士第的时间及生年的推算"。傅先生说:"这些问题,过去的记载与叙述,几乎无一没有错误。这是颇为使人惊异的。"傅先生对刘长卿登第之年作了考辨,最后结论是:"到天宝六载,刘长卿还没有登进士第……天宝中登第的可能性较大,至于具体在天宝哪一年,就不可考知了。"周勋初先生主编《唐诗大辞典》与周祖譔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是两部比较新,比较权威之作,前者说:"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后者说:"少居嵩山读书,屡试不第……约于天宝后期进士登第。"大致与傅先生所说略同。陈顺智先生《刘长卿诗歌透视》附《刘长卿诗歌系年考辨》"天宝七载"条说"屡试不第"。
储仲君先生《刘长卿诗编年笺注·前言》说:
刘长卿登第的时间,除《极玄集》"开元二十一年"说外,别无记载。但诗人天宝年间所作的诗篇,多次明言应试不第,可见此说不足为据。现在还没有发现可以说明他天宝十五年前已经登第的材料。他的登第与入仕,很可能在同一年,即至德二年(七五七)。也就是说,他是在礼部侍郎兼江东采访使李希言下进士及第,由江淮宣谕选补使崔涣遴选入仕的。天宝中刘长卿已颇著才名,甚至被举子们公推为"棚头",这种屡试不第的状况是十分难堪的,显然会对他的心理和性格造成某种影响。
所附《刘长卿简表》则明确系于至德二载,"约三十二岁"。陈尚君先生经过考证,又有新说。他在与陶敏先生合撰的《唐才子传校笺补正》卷二"刘长卿"条中说:
校敦煌遗书斯五五五有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今存八首并残诗一首。铸另有天宝三载作《檄曲江水伯文》,见《唐文萃》卷三三。《刘随州集》卷四有《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虽所咏之物与樊铸不同,但可肯定为一时之作。据此可知长卿为"礼部李侍郎"知举年及第。检《登科记考》卷八至卷九,至开元二十四年改由礼部试进士后,李姓知贡举者有:天宝六载至八载,礼部侍郎李岩;九载,礼部侍郎李暐,十载,兵部侍郎李麟。长卿及第,应在此数年中,为李岩所取的可能性似更大些。
所说又见《〈登科记考〉正补》(载《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
尚君先生考樊、李二诗"肯定为一时之作",所言极是。笔者以前撰《全唐诗大辞典》第三卷"李侍郎"条稿,将"礼部李侍郎"作二人看待:义项(6)为李岩,引樊诗;义项(12)为李纾,引刘诗。李纾说承吴汝煜、胡可先二先生《全唐诗人名考》之说,当从尚君先生说,改为李岩。刘长卿虽献诗李岩,而并未为李岩"所取"。这一点,笔者的看法与尚君先生所考有些相左。今在诸位先生考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再加细考,解决这个悬案。
《全唐诗》卷一五○刘长卿有《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自开元二十一年及第,到至德三年方"差摄"海盐县令,按一般迁转,不应如此之慢。此亦可证开元二十一年及第说有误。
《全唐诗》卷一四九刘长卿有《落第赠杨侍御兼拜员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阳》。诗称"范阳",知作于天宝元年后,乾元元年前。天宝元年前,乾元元年后均称安禄山为"安大夫"。据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天宝元年正月,为左羽林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柳城郡太守,充平卢军节度、管内采访处置等使、摄御史大夫。二年,加骠骑大将军。三载三月,授范阳郡长史,充范阳节度、河北采访使、平卢节度,余如故。六载正月,加兼御史大夫。安禄山既在天宝元年已摄御史大夫,则天宝三载即可称范阳安大夫。然《旧唐书·安禄山传》所载略有不同:天宝元年,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摄御史中丞。三载,为范阳节度使。六载,加大夫。如依《旧唐书》,则安禄山至天宝六载方可称"范阳安大夫"。今按,天宝元年安禄山为左羽林大将军,此为正三品,御史大夫为从三品,御史中丞为正五品上阶。既已为正三品,摄中丞似太悬殊,摄大夫则较为合理。《旧唐书》非。《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从《旧唐书》,亦非。如此,则刘长卿此诗作于天宝三载之后;换一句话说,刘长卿至少天宝三载尚未进士及第。
刘长卿诗中范阳节度判官"杨侍御"为谁?《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无考。如能考知此人行年,则此诗作于何年可知,刘长卿落第之年亦可知。按《安禄山事迹》卷上载,天宝九载秋,安禄山入朝,献俘八千人于观风楼下。将士各有颂赐。"判中殿中侍御史杨玄章等三人,绯衣各一对,及绢綵等"。"杨侍御"即杨玄章。又据《安禄山事迹》卷上及《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载士安禄山幕僚,有吉温、张通儒、李廷望、平冽、李史鱼、独孤问俗、高尚、严庄、刘骆谷、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乾真、孙孝哲、田承嗣、 阿史那承庆、安太清、高邈、李钦凑、李立节等,杨玄章已不在其列。盖杨玄章入幕数年后已迁他官,《唐郎官石柱题名·司封郎中》有杨玄章。由此可知杨玄章入范阳幕在天宝九载之前数年中,而七、八载可能性最大。此时刘长卿正又一次下第。尽管刘长卿赴礼部考试时有《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投献礼部侍郎李岩,但刘长卿还是未为李岩"所取"。樊、刘二人之诗虽为"一时之作",但形式、内容都迥然不同。从形式上讲,樊诗题有"及第后"字样,而刘诗无此字样。从内容上讲,樊铸春风得意,感激及得意之情,自然流露:《帘钩》云:"成器屈随深,君门幸许临。"《鞭鞘》云:"幸约策为名,提携道正行。"《箭括》云:"向非兼羽翼,何得札俱穿!"《门扂》云:"自非蒙一拔,何得入龙门!"《钥匙》云:"赖因相启发,遂得振金声。"《药臼》云:"终齐善救理,莫谓枉陶甄。"《滤水罗》云:"经纬既纵横,偏承启沃情。"《井辘轳》云:"已承钧轴力,不虑坠诸泉。"刘长卿则灰心丧气,怨望兼希汲引之情,不假掩饰:《幽琴》云:"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晚桃》云:"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疲马》云:"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春镜》云:"岂虑高鉴偏,但防流尘委。"《古剑》云:"何意久藏锋,翻令世人弃。"《旧井》云:"岂能无汲引,长讶君恩绝。"《白鹭》云:"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寒釭》云:"恋君秋夜水,无使兰膏薄。"樊铸已"承启沃","入龙门",而刘长卿是"流尘委"、"世人弃",还期望"汲引",希冀"长风吹"。
刘长卿之所以如此灰心丧气,以至于怨望主司,实在是累举不第,打击太多。刘长卿《落第赠杨侍御兼员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阳》诗云:"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三献玉"用春秋楚人卞和献玉璞 而被刖左右足之事,见《韩非子·和氏》。后多用为怀才不遇之典。据笔者考察,唐人又多用为进士落第之典。如张祜《张承吉文集》卷八《灞上送客》:"怜君有玉曾三献,顾我无才忝一枝。""忝一枝"指进士及第,与累举不第两相对举。《全唐诗》卷五三三许浑《别刘秀才》:"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谓累举不第,浪迹天涯。
刘长卿累举不第,从他的另一诗也可得到证明。《全唐诗》卷一五○有《早春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诗云:"顾予尚羁束,何幸承眄睐。素愿徒自勤,清机本难逮。累幸忝宾荐,末路逢沙汰。濩落名不成,裴回意空大,""累幸忝宾荐"谓累以乡贡进士赴举。然不幸屡遭"沙汰","濩落名不成"。据诗题,刘长卿此次下第后即归嵩阳旧居。其《落第赠杨侍御兼拜员为仍充安大夫判官赴安阳》诗亦云:"恋土函关外,瞻尘灞水东。"嵩阳在"函关外",此时刘长卿已有"恋土"之念。此二诗当作于同时。
刘长卿此次下第后,归嵩阳隐居三年。《全唐诗》卷一五○刘长卿《瓜州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复宪台充贺兰大夫留后使之岭南时侍御先在淮南幕府》云:"畴昔偏殊眄,屯蒙独永叹。不才成拥肿,失计似邯郸。江国伤移律,家山忆《考槃》。一为鸥鸟误,三见露华团。""屯蒙"、"不才"、"失计",皆指下第;"考槃"、"鸥鸟"皆指隐居。"三见露华团",指在嵩阳三秋。
据上文所考,刘长卿此次下第,在天宝七、八载。过三秋后再赴举,登第应在天宝十载或十一载。
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云:"昔忝登龙首,能伤困骥鸣。"刘长卿累举不第,受尽挫折,故尤"能伤困骥"。而"登龙首"者,指状元及第。
刘长卿先是累举不第,受尽挫折;后来忽然又"登龙首",状元及第。其中变故,相差悬殊。究其原因,是刘长卿及第之前曾为"棚头"之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云:
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不减千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朋,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戚,无不走也,以此荧惑主司视听。
于此可见,所谓"棚头",是乡贡进士自发性组织头头。"棚"又作"朋",取朋党之意。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及《唐摭言》卷一、《唐语林》卷二并曰:
开元二十四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天宝中,则有刘长卿、袁成用分为朋头。是时常重东府西监。
刘长卿于天宝十载或十一载进士及第,且为状元。检《登科记考》卷九,天宝十载之后状元及第者有:十载,李巨卿;十一载,缺;十二载,杨儇;十三载,杨紘。据员缺,刘长卿当为天宝十一载状元及第。傅先生考刘长卿天宝十四载秋为长洲县尉,此即状元及第后所授。
nbgmchen 发表于 >2006-4-12 9:29:11[全文][评论][引用][推荐][档案][推给好友][收藏到网摘]
博客首页 |查看更多日志(Next Page)

^ .: 用户登陆:.
用户名:
*
密 码:
*
Sign in

用户登陆
会员注册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日
·做单亲妈妈可以吗?
·大学生户籍制度合理吗?
·女人应该创业吗?
·粤语是华夏的语言正音?
·捐赠,慈善还是施舍?
·武夷山双乳峰 [原] (2006-4-29)
·辛弃疾的"溪山"隐逸情结 (2006-4-29)
·论韩文的谄谀不实倾向 [原] (2006-4-16)
·刘长卿状元及第考 (2006-4-12)
全部日志
·文中提到了我尊敬的老师陈顺智,所以过来看..(2007-1-18)
·我不了解,但我喜欢辛弃疾.(2006-4-30)
·楼主的博客真漂亮!!!但是名字有点长,..(2006-4-12)

※点此进入Blog聊天室※
用户还没有进行网摘的显示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