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洲:作为诗人的王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31:59

韩三洲:作为诗人的王明

 作者:韩三洲

  一


  对许多熟知中共党史的人来说,都知道王明(1904———1974)此人与王明路线,但未必知道王明还会写诗。国内出版的传记说,王明一生只写过30多首拙劣的诗,此话不确。1979年莫斯科进步出版社(当年由于中苏交恶,这是一家专门出版中文的出版社)曾出版的中文精装本的《王明诗歌选集1913———1974》,共收集王明一生所写的各种体裁的诗歌600多首,而且都是以诗记事,也可是为王明一生的行状。所以,这本诗歌集也应该视为是王明所著、国内曾两次内部发行的《中共五十年》的补充史料。


  如果不以人废诗的话,王明也应该算是一个诗人。据王明的夫人孟庆树序言里所讲,王明9岁开始学诗,到了15岁,诗已经写得颇为丰富优美了。王明与孟庆树是于1930年11月22日结为连理的,此时人高貌美的孟庆树刚刚走出国民政府的上海龙华监狱,《王明诗选》里专门为妻子孟庆树所写的诗就有50多首,从1927年冬的初次见面,一直记述到沦落异乡的晚年。这一对政治上的患难夫妻,倒还真是风雨同舟、白头偕老地厮守了44年。


  从诗中可以读出,虽说王明少小聪慧,诗才尚可,但也不论平仄,也就是不太讲究合辙押韵,不受旧体诗格律的束缚。自幼及壮,直至逝世前一年,诗人一直在写着他自己的诗,所以,70年的平生事业、社会交际以及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书中均有记载。更重要的是,内中除了王明个人的政治态度之外,也包含有大量的党史资料,有很多第一手记载是《中共五十年》(即香港新出版的《王明回忆录》)与其它王明传记中所阙如的。


  二


  王明的家乡,就在安徽省西部的金寨县金寨镇,是当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地,也是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的中心要地。


  据《金寨红军史》记载:五四运动后的1924年,正在武昌商科大学学习的王明寒假回乡,在金家寨组织了“豫皖青年学会”,团结了豫皖边区的几个县的进步知识分子一百多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疾呼“军阀要除尽,帝强要除根”,“创建新华,改造社会”。当年,为了更好进行鼓动宣传,王明还仿照《苏武牧羊》曲调,编了一曲《豫皖青年学会会歌》,教会员四处传唱,造成很大影响,也引导了很多青年爱国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王明在武昌求学期间,还担任安徽同学会会刊《皖光》的编辑,积极参与声援上海“五卅”运动,被推举为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此间,王明还不时将很多进步书刊传递回家乡,推动金寨地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可以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快速创建与发展,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最大的革命摇篮之一,这与王明早期的革命宣传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王明诗选》里,收录有这首《豫皖青年学会会歌》。王明创作这首歌词时,正值20岁的年纪,除去当时年轻人的爱国热忱与满腔热血之外,也可读出他当年的诗情才学与壮志怀抱:


  豫皖青年学会会歌


  (仿苏武牧羊调)


  哀我中华大国民,内外苦纷争,外患迭相乘。危国计,害民生,贫弱震寰瀛。守门无锁钥,卫国少干城;主权丧失尽,贻笑东西邻。五千余年,文明古国,实亡剩虚名。志士具热忱,青年学会成;结团体,聚精神,唤醒四万万人。喑呜推山岳,叱咤变风云,军阀要除尽,帝强要除根。创建新华,改造社会,大责共担承。


  1924年10月作于武昌商大


  三


  从《王明诗选》中还读出一段史料。1930年初,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曾派王明跟随许继慎、熊受暄一起,回家乡鄂豫皖苏区工作。想到不久就要返回家乡金寨与亲人故友久别相逢,王明甚为高兴,但后来李立三又临时改变主意,让王明去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秘书兼宣传部长。同时编辑《劳动三日》、《每日罢工快报》。为此,王明有感而赋“念故乡?七绝”一首,一表思乡之情:


  屡跋高峰涉巨洋,


  为谋域内变风光。


  金家寨上红旗满,


  我更因之念故乡。


  孰能料,那位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同是安徽六安人许继慎,1930年3月来到鄂豫皖,任红一军军长,出生入死,屡立奇功,但不到两年,就在1931年11月的“肃反”中被诬陷杀害于河南光山的白雀园了。此前,也是黄埔三期毕业生的熊受暄,时任红一军的政治部主任、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委员,也当作“改组派”被残杀于白雀园。据《金寨红军史》记载,当年张国焘、陈昌浩与沈泽民(作家茅盾的弟弟)在鄂豫皖苏区所推行的肃反扩大化的程度,十分惨烈,数万红军指战员以及地方党政干部被当作“改组派”、“A B”和“第三党”屠杀,就连红二十五军总指挥徐向前的妻子都被杀掉了。仅仅王明家乡金寨籍被错杀的师级干部23人,县团级干部98人,有姓名的一般干部1300多人,其中还有全家老小被赶尽杀绝的。王明当时没能回到家乡鄂豫皖苏区,也许还算是冥冥之中逃过了一劫呢。


  在党史上,一般把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称为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实际执行人是博古,事实上,说是“王明路线”,不如说“博古路线”更为恰当。教科书里说王明奉行的是比“立三路线”还要“左”的路线,但在1930年8月,王明却有一首反对“李立三同志决定实行全国暴动”的诗作———当然也不排除王明后来又曲解历史事实,动过自己的原作。诗中写道:


  拒尊马列独称雄,


  乱写胡吹总不中。


  海有鲸鱼陆有象,


  天无鹏鸟地无龙。


  应以事实以求是,


  单靠主观便落空。


  工未武装农未起,


  缺兵暴动与谁同?!


  四


  早先作为一个革命者与诗人,王明与许多社会名流有过交往过从,所以诗集中也少不了有酬唱之作。如1949年建国前夕,毛泽东与柳亚子那段著名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词唱和,王明读过后也给柳亚子寄去一诗:


  南国诗人北国侠,


  山为游伴水为家。


  豺狼当道挥刀笔,


  城府满胸弄钓槎。


  壮志飞腾鸣老马,


  热情奔放咏奇花。


  而今华夏新兴日,


  海羡巨鳌湖羡虾。


  王明与郭沫若,两人抗战期间在武汉有过很多交往。《王明诗选》里,有七首是给郭沫若的。1944年,在延安的王明有“祝沫若同志五十寿辰”七律一首,诗中盛赞郭某“司马才华子房智,迅翁骨气拜伦诗”,将其比作有司马迁、拜伦的才华、张良的智慧与鲁迅的骨气。等到到了“文革”期间,郭沫若出版《李白与杜甫》,遵照毛泽东的旨意,抑杜扬李,还自降身价,说自己过去的作品都应该烧掉。《王明诗选》中最后的两首七绝,就是写郭沫若的,一是“怜沫若”,另一首是“难沫若”,对一代文豪的摧眉折腰,予以了极大的嘲弄与轻蔑。原诗如下:


  顾此失彼(怜沫若)


  泥牛入海还登陆,


  智比猪来胜几筹?


  迫捧当今毛大圣,


  诗如李杜也鞭头。


  1973年8曰29日


  指桑骂槐(难沫若)


  白甫诗篇牛斗高,


  也同若著应该烧?


  泽东思想评人物,


  古往今来余一毛。


  1973年8月29日夜


  俗言说:了解自己的,莫过于对手。查考毛泽东于建国前的所谓六次路线斗争,如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罗章龙、张国焘,都是自己的政治对手,这与建国后的那四次不一样,后四个都是毛的手下,最高不过是“战友”而已。在前六次,王明与毛泽东相处时间最长,打交道最多,两个人的密切接触而且还是在延安整风中。王明在《中共50年》里曾说过“整风运动是文化革命的演习”,其间的诗作,对毛泽东的领袖地位颇有微词,十分不敬。


  毛泽东有言:“凡是机会主义头子,改也难。”依照这个规律,王明就是属于怙恶不悛、改也难的机会主义头子。王明辞世前一年,曾写过一首很长的新诗《非不为也,是不能!》,依旧在为他一生的政治立场辩解回护,诗中最后反复咏叹道:“我也有余而力不足,非不为也,是不能!”倒不失是他晚景凄凉、异乡落寞的真实写照。原载《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