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折腾:地方发债_总是错!!!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5:39:57

新折腾:地方发债

(2009-01-02 15:58:26) 新浪博客 

利用“国家信任”为地方发债是对后人的不负责!

作者:孙锡良

前期我们已经听说过中国要为地方债开闸的消息,当时,我随即发帖进行过抨击,有很多专家学者也都是期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如今看来,人民的力量和声音总是微弱的,中央政府是铁了心要发地方债的,不过换了个头面,通过财政部为地方举债,由财政部为地方还债,说白了就是拿中央政府的信任作抵押,一旦地方政府无力还债,中央政府负责挑起担子,这是多么的可怕与胆大妄为,我们的后代将要在什么样的大山下压着生存,我们这一代人有义务为他们考虑考虑。

     中央政府有必要在很多方面告诉人民真相,让人民看到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未来面对的风险以后再发债也不迟,大可不必以一种模糊真相的手法霸王硬上弓。

    中央政府必须告诉人民:现在的地方债务情况是什么状况?全国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到目前为止到底欠了多少债?省级我不清楚,县市级、乡镇、村级的债务我略知一点,有些乡镇、村实际上早已经资不抵债了,如果用企业的要求来衡量,是可以破产的,县市级也好不到哪里去,80%以上的县市都处于高负债状态运行,有很多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尖锐矛盾其实就出在地方政府透支未来、举债经营,我估计中国还没有一个机构和一个专家对中国地方债的真实存量进行过统计,也就是说国家对现在的地方政府债实际上是一个糊里糊涂的认识,所以,今天我强调中央在对地方债开闸之前,必须对这些事关未来生存风险的数据进行准确统计,将统计结果公布出来,让人民、专家、人大代表对变些数据进行分折评估,再根据风险程度确定发债量,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体现。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b2cc20100byuv.html) - 新折腾:地方发债_总是错!!!_新浪博客

    中央政府必须告诉人民:地方发债将如何能做到有法律可以约束。根据国家现行法律,地方政府是不能发债的,透过财政部发债实际上就是在规避法律,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出发,是不符合法治精神的,即使拿国家信任作担保也不能保证人民有安全感,因为一旦国家信任破产的话,人民拿什么法律去伸张自己的正义呢?现在即使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人民尚且没有安全感,那么一个靠信用作担保的“印钱”行为,人民必将身背破产的风险。

    中央政府必须告诉人民:地方债到底用于做什么?谁能保证人民有权监督自己的钱不被贪腐?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央政府以前的国债项目是最好花的钱,几乎可以断定没有一笔钱得到了善用,只要是通过国债立项的项目,花起来都大手大脚,“国债”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最可口的肥肉,以后地方债发了,又有谁能保证会不会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些买债的人却成了“罪恶的的穷人”呢?我希望中央政府在放行地方债之前,先把人民参与民主监督的制度程序建立起来,不能保证人民的权力,就不急于发地方债。

    中央政府必须告诉人民:如果中央政府有一天挑不起地方债的担子,人民可以去找谁?本次放行地方债,财政部反复表明一定会控制风险,一定会控制额度,听起来是不错,但是,执行起来,人民可不会那么放心,近几年有关控制风险的话听得多了,可最后结果总是令老百姓失望,中国这几年无论是在外汇管理,还是对外投资,无不以付出高额学费而结束,之前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不是也反复强调会控制风险吗?当前中国的中央政府债之所以还没有曝出问题,并不能说明就没有问题,只是近几年中国的财政收入(靠卖地、挖资源、高税收)能够增加很快,一旦哪一天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经济一减速,一切问题都会浮出水面,到那时拿谁作信用担保都是一句空话。

    中央政府必须告诉人民: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是不是被无限透支?党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现在的地方政府债在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开闸是不是科学发展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等,近三十年时间我们已经透支了未来五十年的资源,再也没有可透支的了,现在就只能瞄准人民的钱袋,透支子孙后代的生活费了,中国的一般人生活其实还不富裕,也没有多少存款,竭泽而渔有什么好处呢?

    中央政府必须告诉人民:地方缺钱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说按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持是足够大的,地方缺钱离不开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政绩工程太多,每个新官上任都把搞政绩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浪费资源贪大求洋,渴望一天就让辖区翻天覆地。第二个原因就是大政府、大机构。中央最重要的事情应当是先遏制住乱花钱、浪费钱的歪风,而不是用钱来帖住政府的伤口,另一边在人民的伤口上撒巴盐。

    我恳请中央政府把上面几个人民想要的答案告诉人民再放地方债,可以少一点GDP,也可以不要什么8%、9%、10%之类的增长,只要是良性的,7%又有何妨?数字上的增长与人民的幸福指数无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