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荷花荡考-江苏省地方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43:40

荷花荡考

来源于:《江苏地方志杂志》2006年第5期 作者:张振雄 日期:2007.12.24 

苏州地处低洼平坦的太湖平原,湖泊众多,池沼遍布,东部和南部更是水乡泽国,莲荷广植。农历六月廿四去荷花荡观荷纳凉,是明清直至民国几百年中苏州市民的习俗。《辞源》对“荷花生日”的解释是:“是日(农历六月廿四)又为荷花生日。旧俗,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描述了苏州人在城东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的情景。在湖沼面积大为减少的今天,苏州的荷花还很多,夏日观荷依然是赏心悦目的雅事。只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的习俗早已消亡,且苏州也已经没有名为荷花荡的湖沼了。

那么苏州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荷花荡哪儿去了呢?

据旧籍记载,苏州的荷花荡共有三处:一是石湖湖湾——走狗荡,二是天荡西北湖湾——葑门荷荡,三就是指黄天荡。

石湖荷花荡,又称走狗荡、莲塘,在苏州西南的横塘。民国《吴县志·舆地考·水》谓:“走狗荡在吴县西”。《姑苏志》的介绍较详:“越来溪由跨塘桥折而南走为走狗荡,荷花荡在焉。”去年出版的《横塘镇志》称:“荷花荡亦称莲塘,位于行春桥和茶磨屿之北(今横塘茭白荡南浜村),石湖水淤涨为谷而成。自唐阳渠直达黄山下,与西跨塘连。荷花荡早先北通横塘,塘岸就称走狗塘,……历史上附近村民以种植荷、菱、茭白为生,农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生日……明代仍存在……清代,荡已多植茭白。”据笔者调查,该地现属横塘梅湾村(南浜已和梅湾村合并),以前有水面280亩,分为南塘、北塘、西塘和上塘,种植莲藕和芡实,后为茭白塘,1981年改成鱼池,现已不足140亩了。

葑门荷荡,即明清诸多文人记载的荷花荡。《百城烟水》说:“荷花荡在葑门外二里许,其东南接黄天荡。”清乾隆《元和县志》谓:“葑门东南出瓦屑泾、过荷花荡为朝天湖,即黄天荡”。又说:“荷,有红、白、黄、碧、锦边、并头、西番、罗汉、观音诸种,葑门外最甚”。可见荷花荡在葑门外瓦屑泾和黄天荡之间。该书主编沈德潜世居黄天荡西南侧的竹墩村,他的说法较为可信。另据记者施晓平调查,瓦屑泾就是今杨枝塘河。那么,荷花荡应该在杨枝塘河和黄天荡之间。因黄天荡又称朝天湖,横街上的朝天桥很可能是因湖得名。2001年出版的《娄葑镇志》谓黄天荡“西北口子较小,因长满荷花,故又称荷花荡。”1987年8月28日《苏州日报》《兵备要地——石炮头》一文记载:葑门外石炮头,“其附近东南有大片藕塘、茭白荡”。笔者数次去现场踏勘。东出葑门,过安利桥,沿莫邪路到徐公桥,折而东走,过横街和石炮头,到东环路上的夏家桥,全长1000余米。朝天桥桥东到夏家桥是很大的一片水面,当地居民说以前水面还要宽阔,生长着茭白,连桥东南侧的住宅楼原先也是茭白荡。从植物演替的规律看,在生长茭白之前,一般是可以生长荷花的。觉得葑门荷荡应在今杨枝新村东(《元和县志》称该地为杨枝荡,谓其地生长茭白),即朝天桥、外河桥(东环路上)和夏家桥一带。另据群力村和友谊村的村干部介绍,90年代初,黄天荡河北侧有“北潭”,是占地100多亩的低田,生长有荷花、芦苇、茭草,潭东南有小浜和黄天荡河相连,后在建造机场路时填没了。

明清时期记载观荷纳凉风俗的诗文很多。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在苏州为官,他把“六月荷花二十四”称为“苏州三大奇事之一”(《三吴采风类记》)。明天启二年(1622),张岱至苏州,恰遇六月二十四日苏州士女观荷纳凉的盛况,于是“移舟往观”,后记入《葑门荷宕》(《陶庵梦忆》)。《清嘉录》有“荷花荡”条目,谓:“是日又为荷花生日。旧俗,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记述尤为详尽:“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旧俗,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其地皆洼下田,不能艺禾黍,弥濆望衍,无高堤桥梁亭观。土人植荷为生息……值荷诞日,画船箫鼓,群集于此……或有观龙舟于荷花荡者,小艇野航,依然毕集。每多晚雨,游人赤脚而归,故俗有赤脚荷花荡之谣。”观荷纳凉习俗明代最盛,清嘉庆后葑门荷荡走向衰败,《清嘉录》云:“今数十年来,翠盖红衣,零落殆尽,烟波浩渺,剩有小艇渔夫,相为莫逆而已。”袁景澜《荷诞日葑门荷花荡观荷并序》则慨叹:“今世异时移,游客皆舣舟至虎阜山浜,以应观荷佳节……余忆昔之盛,而慨今之衰,作为是诗,俾后之采风土者得以览焉。”袁景澜家住黄天荡南岸的尹山乡袁村(今郭巷镇六浦村渡桥自然村),距葑门不远。袁生于清嘉庆年间,活动在咸丰、同治间,经历过太平军战事。由他的描述可见,延续几百年的葑门荷荡六月廿四观荷纳凉的风俗,在咸丰、同治年间已逐渐衰落了。

民国时期,则把黄天荡称为荷花荡。1921年版《苏州指南》介绍:“荷花塘,在葑门外觅渡桥之东南七八里,独墅湖旁。”方位在前述葑门荷荡东南,距离也远得多,符合该方位和距离的地物唯有黄天荡。1931年版《苏州新地图》,左下的“全境”图上,黄天荡三字正上方赫然注记着“荷花荡”三字。该图所附“名胜一览表”有:“荷花荡,葑门外东南七八里,即黄天荡”。其方位距离与《苏州指南》的记述一致,并明确指出荷花荡即黄天荡。其后1938年版《最新苏州地图》,1943年版的《最近苏州游览地图》(初版于1928年)和1949年版《最新苏州地图》等,对荷花荡的注记都与《苏州新地图》一致。《苏州指南》对当时情境有极其形象的描绘:“居民筑为塍岸,植荷为业,绵亘数里。夏时花开,如云锦,清香扑人,郡中士民,多雇舟往游。每于先日预备一切,拂晓登舟,于旭日未升零露未收时抵其处,为尤妙。”周瘦鹃先生在《莲》中记述:某年农历二十四日,曾与程小青、陶冷月雇船前往黄天荡观莲,他还指出这天“就是所谓莲花的生日”。

葑门外东南七八里,正是娄葑镇群力村所在位置。笔者去该村调查时发现,村委会院子胡地势明显低于其北部和西部。村长解释说,这儿原来是湖底,西部才是原来村庄所在位置,北部是围湖造田时筑的堤坝,办公室二楼地面与东侧通园路路面大致持平。村里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虽对荷花节不甚清楚,但能清楚回忆当时苏州市民来此观荷纳凉(当地人称为“游荷花”)的情形:一是“游荷花”的时间不仅仅是农历二十四日一天,从荷花初放开始,一直延续到有早藕,也就是阳历7至8月。二是乘船来的游客都是苏州城里的富人,女性较多;船较大,一般有三支橹,船尾一支,前面左右两侧各一支,其大小很似现在运河里的游船,有棚,船中放置方桌。三是游船一般驶至大荡里村(今群力村)西南“四块头”(低田名)北的河浜里,停泊在凉快处;村南有“乌坟潭”(低田名),其周围是低于黄天荡水面的低田,长有100多亩荷花,潭西则为“四块头”。这和周瘦鹃先生“虽没有深入荡中,却也看到了不少亭亭玉立的白莲花”的记述大体一致。游人边饮酒或喝茶,边欣赏荷荡风光。这几位老人当时都还是孩子,常下水采摘荷花、莲蓬卖给他们;有早藕的时候,则挖出整枝嫩藕,掮在肩上,泅水至船边,兜卖给游客;四是来的船并不很多,有时候只有四五条船,已无明清时期书中所描绘的热闹景象了。五是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赤脚荷花荡”,且现在村里人在说某人逍遥自在时,就用“游荷花”一语来形容。六是观荷纳凉习俗消亡的时间,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大多认为建国后就再也没看到有钱人来“游荷花”了。因此观荷纳凉习俗最后消亡的时间可能在就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吧。

黄天荡又称朝天湖、皇天荡,宋《平江图》则注记为湖天荡。历史上是苏州东部的水上屏障。唐乾宁三年(896),杨行密为救董昌,遣兵与钱鏐战于黄天荡。后梁开平三年(909),淮南兵围苏州,后兵败东走,苏州守军追至黄天荡。到了清末民初,朝天桥北堍欧阳公馆还驻扎着水军。围垦前有水面3000亩左右。

唐宋伊始,地面沉降和洼地积水形成了苏州东南部的湖荡群。而后漫长岁月泥沙的淤积,使黄天荡等湖沼水位逐渐变浅,湖面缓缓缩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围湖造田和90年代的城市发展,则使黄天荡迅速消亡。1958年,娄葑公社尚种植莲藕2617亩;60年代初期,该社群力大队开垦了黄天荡南面“乌坟潭”、“四块头”和“大龙口”等低田。1966年春,群力大队围垦村东黄天荡南部水面,获耕地748亩,种植水稻及莲藕、茭白等水生作物。1974年,苏州市组织有关单位在黄天荡围湖建池,在距湖岸50米处筑坝形成黄天荡河。开挖鱼池1100余亩,改外荡放养为内塘养殖,在湖北部形成黄天荡村。1994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启动,黄天荡一带被辟为娄葑分区。1995年起,鱼池逐渐被填平,黄天荡演变成建筑物和道路。1997年,娄葑全镇种植莲藕已下降至619亩。2000年后,群力村的土地被征完,结束了荷花种植的历史。苏州葑门外,“粉立千点,静香十里”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最新版的苏州地图上,黄天荡已不复存在,唯河道和新村还保留着她的名字。

注 释:

①很多书籍资料都称“荷花荡”,民国时期的地图注记也为荷花荡,但《苏州指南》称其为“荷花塘”,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葑门荷宕》称“葑门荷宕”。普通话中,宕、荡音同。在吴方言中,荡、宕、塘也音同。据《辞海》,“荡,积水长草的洼地”、“塘,水池;堤”和“宕,石矿”的解释,也许称“荷花荡”较为合适。

②《苏州市志》下限为1985年,该书谓黄天荡有水面1.4平方公里,该是围垦前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