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金融——美国系列之7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54:23
假如,你没有车;
  假如,你想买车;
  假如,你只有2万元;
  假如,你想要10万元的车。
  于是,你买不了车。
  怎么办?
  假如,有1万个你,1000万个你,
  大家又怎么办?
  
  假如,你是汽车厂老板;
  假如,你想卖车;
  假如,你想卖10万/辆;
  假如,你的成本是8万;
  假如,有1万个潜在用户,1000万个潜在用户,都只能用2万元钱来买车,
  怎么办?
  假如,10个车厂,100个车厂都如你一般,
  大家又怎么办?
  
  先看想买车的你。
  你的最初思路是——我努力挣钱,早日赚足10万元。
  再看想卖车的你。
  你的最初思路是——需求不足,要么保持品质的同时努力降低成本,以吸引更多潜在客户,或者降低车辆档次,生产更便宜的车,以争取市场;要么,你撤资转产,在需求更大,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以求牟利。
  
  上述过程,基本反映了市场的调节功能——价格太高,需求不足,产品必须降价,产业必须收缩。
  然而,这样的思路已经“老套”了,这样的市场也只能算“原始”市场了。
  
  一切,缘自银行的作用。
  银行对想买车的你说,你可以首付2万,剩下的由我替你垫付,你可以先拿到车,然后分10年,或20年逐月还款。
  于是,买车的你愉快地拿到了车。
  于是,卖车的你兴奋地数着真金白银。
  
  分析一下。
  想卖车的你,是高兴的。原本需求不足,原本大量的潜在用户没有购买力,原本你准备撤资,原本你准备转行。现在,你卖出了车,拿到了真金白银,实现了可观的利润。你是大赢家。
  银行,是高兴的。原本一大堆闲钱放在金库里,还要向储户支付利息。现在,轻松套住一个努力挣钱的车奴,每个月可以稳赚相当数额的利息。银行是也大赢家。
  想买车的你,同样是高兴的。原本要几年之后才能开上汽车,在银行的帮助下,转眼就实现了。然而,你却是最大的输家。何以如此,理由有二——
  ——第一,此后10年,20年,你将努力为银行挣钱;
  ——第二,你付出了更多的钱。
  一、可怕的奴役
  你也许对上述说法不以为意:“笑话,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啥好说?逐月还款,那是再人性不过,轻松自在;至于‘付出了更多的钱’,好象也没有什么,即使多了一点,好像也不足为虑吧。”
  
  我们先看第一点——努力为银行挣钱。
  假如每个月银行因为你的借款产生100元收益,1万个你,1000万个你,银行的收益是多少?而且,银行是在10年,20年里,长期拥有数量宏大的“你”为他们挣钱。
  再看第二点——付出了更多的钱。
  车厂以10万元价格卖车,市场难以接受,不能实现规模和赢利的情况下,出路有二,要么是压低成本,要么转产。从行业来说,车辆的单价必然下跌。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只花8万、或9万,就能拿到你心目中的车。正是银行的介入,使购车的潜在需求一下被放大,于是,车厂没有理由降价,所以,你付出了更多的钱。
  也许,你对上面的说法还不以为意——“呵呵,你嫌亏得慌,你不借款买车,不就得了?”没那么简单,你不借款还不行。
  注意,当大多越来越多的人借款买车,车的价格被推高之后,无论你是自有资金买车还是借款买车,你都得多付钱。你能不亏吗?
  当然,亏的又何止你一人。
  
  车如是,楼如是,身边还有什么不是这样?买家电,可以分期付款;旅游,可以分期付款;装修,同样可以分期付款……
  还有什么不可以分期付款?
  信用卡,是最普遍、最灵活的分期付款手段,它可以被充分地应用到任何消费领域。
  贷款消费如此广泛地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社会商品的价格推高同样是普遍的。
  也许,你会认为有些小题大做。
  不妨看看房贷吧。笔者大胆假设,国家停止房贷,或者把贷款比例调整为“首付八成”,房价立刻降至目前价位的三成。
  可是,国家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国家经济已经完全建立在“贷”的基础上了,一旦收紧,中国经济将硬着陆。首当其冲的是大量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失业、接着是钢铁业、建材业,当然还有贷款给地产业的金融机构。
  可以说,仅以房地产业为切入点,调整信贷政策对中国经济就是一场灾难。更不要说在全社会、各行业普遍压缩信贷泡沫。
  既然收紧信贷,可以让房价“现形”,那么高出的部分是不是大家多付的?
  
  消费领域如此,生产领域也如此。
  于是,车贷如此,房贷如此,家电如此,旅游如此……水果、蔬菜,也概莫能外。不妨想想,我们到底多付了多少钱?——没有人能回答!
  
  于是,我们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所有的,走在车间、写字楼、田间地头的每一个人——大家身上都插着一根细细的管子,那根管子不断抽吸着每个人身上的鲜血。有的管子是直接插上去的,有的是间接插上去的;有的粗一些,有的细一些;有的对个体严重一些,有的对个体轻微一些。
  所有人,都被奴役了。
  没有人逼迫,自愿就范,自然地被奴役了。
  
  二、罪恶的源头
  于是,你要问,通过数以万计、100万计、千万计、亿计的管子抽走的血流到哪里去了?
  显而易见,一个直接“那头”是银行。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各行业收入调查中,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总是最高,而且是普通行业的数倍(而这,只是一个佐证,不是笔者想要强调的要点),这也是为什么华尔街金融高管们收入高得吓人,伦敦金融城寸土万金的原因。
  更能说明问题还有,通用汽车不赚钱,而负责汽车金融的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却大赚其钱。
  那么银行之上呢?
  中国的银行绝大多数是国有银行,银行收益的大部份,理论上为“全民所有”,事实上也不为私人所有。而美国银行,全为金融寡头和家族所有,血管顶端,就是他们,他们是美国真正的统治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政府总是显得有钱,而美国政府总是最穷。
  你也许会问中国银行的钱都交给国家了吗?或者说都给了“全国人民”吗?给了——在30年间,中国四大银行为国企改制、地方建设和国家重点工程买单不少,大量呆帐坏帐可以算是改革的成本,这算是方式之一吧(当然,也有很多,流向了一些特定的人群,这些人群通过合理“呆帐坏帐”实现了快速暴富)。金融系统全国抽血,为改革成本买单,这是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中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国民经济的建设方式在世界其他地方无以复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银行都是私有,政府是没钱的,无从调动资源为改革买单。世界各国无从学起,要学必先“社会主义”之。
  注意,笔者不是要论述“社会主义”银行抽血的合理性,而是要说明全球(无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银行抽血”的恐怖。
  正是由于银行、金融对于全社会的抽血(在中国还有利益再分配的功能),美国历年与中国谈判的焦点之一,就在于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中国历年坚守不退的,也在金融。一定程度上说,失金融,则失天下。
  
  银行抽血之余,还有更迫不及待地做法,把所有待还房贷打包,成了可以在市场上发售的债券,还有债券这债券……如此,高端之上,还有高端;抽血之上,还有抽血。
  
  那么,我们能怪谁?怪银行?怪金融寡头?
  事实上,是他们坐地吸血,是他们奴役了所有人。可是,他们逼迫你了吗?他们强制你了吗?他们不过是提供一个诱人的可能。就像香烟,皆知其害,能离之者,少矣。
  抛出一个诱因,即操纵了世界。
  那罪恶的源头,在哪里?
  
  你也许会问,难道(中国)政府对这种抽血和推高价格的魔法就没有办法,或者,没有作为吗?
  不,政府做了。最简单的手段包括——提高房贷首付比例,这一点总能在房间高企的时候看到;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自有资金比例,这一点很多人不会接触到。但,笔者认为,可能做得不够,或认识不够。
  那么美国政府呢?
  美国政府没有做。这也就是后来,西方讨论“政府监管”的根本原因,监管不是要去管理具体的金融创新,而是卡住关键因素(何以美国政府不监管,或者不监管呢?)。这也是奥巴马提出的监管机构提案一再受到各方的刁难的原因。接受公众的监管,无异于给金融寡头们套上笼头。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得以持续30年的基本正常地发展,而危机最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之一。
  三、失效的市场
  市场“无形的手”的调节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直起着资源配置、供需调节的作用。
  当某行业的产能过剩时,市场上相关产品供应量过大,市场需求不足时,商品价格会自动下降,相关产业会自动收缩;当某行业供应不足,市场需求旺盛时,商品价格会自动上升,相关产业的投入自然增加,满足市场的需要。
  在“信贷”的魔力下,市场之“无形的手”失去作用了。家电不好卖时,家电企业不是降价,不是收缩产能,而是和银行一起推出家电分期付款;汽车不好卖时,汽车生产行业不是降价,不是转产,而是和银行推出汽车分期付款;房子不好卖时,大家不是降价,不是限制投入,而是寻求信贷支持,“六层首付”变成“二成首付”,再变成“零首付”。
  消费行业如此,生产资料分配也是如此。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追求利润,人们不是去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去向产品本身要收益,而是转而向金融信贷要效益,拉消费者入银行的套,而自己呢,从银行拿到真金白银。
  市场早已失效,市场早已进入金融的魔咒。
  本末倒置,大家一起在洗钱的游戏中争坐高端,仅此而已。
  所有的价格被推高,所有的需求被放大。普通消费者辛苦积攒的财富,轻松而巧妙地被拿走了。
  当价格疯狂高涨,抽血不断加码,逐步超过消费者的收入增长的极限(大多数消费者是劳动所得,收入在加法增长,“集腋成裘”,哪里跟得上金融推高商品价格的速度)?于是这根链条断了,断掉的结果是大良产能过剩、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大多数消费者却感觉手头拮据,生活艰难。危机,想不发生都不可能。
  
  四、梳理一下思路
  我们再梳理一下思路。
  银行放贷,推动消费个体早日实现了生活中的梦想。于个体,这是好事。
  银行放贷,推动生产厂商扩大产能、不断满足社会“物资文化”生产的需要,人们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投资者牟利,还扩大了就业,可谓皆大欢喜。这也是好事。
  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一, 当这种放贷变为普遍、并无所节制的时候,它对商品价格的推高是恐怖的。
  第二, 这种放贷常态货、普遍化之后。实际上是使市场的“无形的手”去功能化。需求下降,商品价格本应下降,相关行业应当收缩,进行自我消化。在信贷的推动下,人们的思维变成了“注入流动性”、“提高社会保障”、“鼓励消费”,努力制造需求。市场调节由此失效。
  第三, 当人们发现“被抽血”,人们有得选择吗?没有选择。如果,你不上赶着在价格相对价位较低时及时消费,你可能会被“价格”抛得更远,在将来某个时候,你享受相同的服务或商品,你可能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第四, 更为无辜的是农民和大量低收入者,他们想贷款也难,因为本身生计就艰难。他们,只能被不断上涨的价格抛得更远,压得更加喘不过气来,“勤劳”已经不能帮他们致富了。
  第五, 产业老板、投资人,也不是赢家。乍一看,消费者贷款买了产业老板、投资人的商品,赚到了真金白银,他们是赢家才对。是的,短期看,确是如此。但长期来看,他们一样受到不断推高的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土地价格、经营费用的拖累,并且无从真实把握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早已经为信贷和金融扭曲),以极大的成本,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市场中博弈。于是,他们往往在一场系统风暴、或政策风暴中,倒下。他们也是受害者。
  第六, 银行也不是赢家。风暴袭来,大量的人无力还贷,市场调节能力无以恢复,过剩产能难以消化,银行大量帐面利润消息。一场痛苦的调整正等待着银行和银行家们。
  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帝国主义时,他们已经开始自己杀死自己了。
  
  抽血无时不在,奴役无所不在。
  可血管的那头的那头,甚至还有N多的那头,到底是谁?无人能说得明白,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极少数的人坐在血管的最高端,看着由无数毛细血管汇总而来的、汹涌不息的、鲜红的血,无声地冷笑。
  又是谁在奴役呢?同样无人知晓。被奴役者无所痛痒,唯叹生活多艰,技不如人。同时,大家还以仰望和尊敬的眼光,崇拜着一个又一个可见或不可见的,那些站在血管高端的神人们。
  
  风暴来了,前面说银行及背后操纵控制银行的人也不是赢家,但他们绝不是输家。看一看美国政府及欧洲各国是如何向各大银行输血,就知道了。小银行,或小银行家呢?他们太低端了,图叹奈何。即便银行家和金融寡头们在风暴中受伤,但并无改于他们坐在血管高端的地位,这是最重要的。
  除非,全球真正开始限制、监管金融。
  这也许超出了资本主义自身的能力。
  
  五、结束语
  有人也许会说,金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为市场注入了活力,引来风险是无从避免的。
  是吗?
  为企业提供了资金,带给企业发展机遇,是相对于无从借贷的其他企业而言,当所有的企业都借贷进,资金还能给你带来机遇吗?它与大家都不借贷,相互竞争有区别吗?
  就像,一个孩子接受课后培训,他可能考上名牌大学,当所有孩子都接受课后培训时,他还能考上名牌大学吗?唯一的区别在于,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银行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大小通吃,输赢通吃。
  
  有人还会说,金融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个人生活天翻地覆。
  也许是的,但所有这一切,是为了解放人类,还是为了奴役人类?
  人类,会永远被奴役吗?
  
  中国和美国,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银行的全民所有。
  中国的抽血系统,或可理解为资源再分配,调动社会资源,推动国家快速进步的重要基础。
  但,必须有所节制。美国鼓励中国刺激内需,其实是要中国放宽金融限制,继续放大泡沫。
  笔者想说的是,真正的王道,在于还“需求”以本来面目,还“市场”以本来面目,逐步限制金融的作用。
  只有当普通感觉到自己有钱时,才是真正盛世,才是真正中华时代。
  普通人有钱,最重要的途径是减少抽血,没有掠夺。
  
  美国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其难于施行监管,难于禁绝抽血。中国,以其全民所有,银行非私人控制的根本体制之胜,或能于金融有所作为。
  笔者提醒,我们绝不能恋上金融,恋上金融推动的虚假繁荣。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或是全球的希望,人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