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不回延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7:34:38
 

毛泽东1947年3月18日撤离了延安,别下了他十年的故事,走了。

毛泽东走时,已经能听到延安城外手榴弹炸响的声音了。傍晚时分,在二纵队司令王震和周恩来的催逼下,毛泽东步出窑洞,有些恋恋不舍地向暮色苍茫中的延安古城望了一眼,走了。从此再没有回来。

延安的歌声是那么的期待,那般的思念,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延河的水是那么的清亮,它的倒影里曾经有过战马嘶鸣,有过军人匆匆的脚步:

莲花生在水里头,

毛主席在咱心里头;

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

忘了娘老子也忘不了你……

                        ——陕甘宁边区民歌·毛主席是咱的大救星

在毛泽东离开延安一直到逝世的28年时间里,《翻身道情》的那个呼唤,是如此的动情动人:“一道道的那个山来一道道的个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那亲人迎进来;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围定亲人热炕上坐,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

毛泽东主席一定听到过这歌的,听到过延安人对他的思念,听到过延安人们对他的呼唤。但是,毛泽东一直没有来延安。

这是为什么呢?

毛泽东对于为中国革命付出过巨大牺牲的“老地方”是情有独钟的。他回过韶山,他重上过井冈山;他去过茶陵,回味过今非昔比的旧事;他牵挂过西柏坡的诺言,生怕谁忘了进城时有关“考试”的嘱咐。

一开始,一切都是充满情意的。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延安的老百姓就发来了贺电,毛泽东激情满怀地回复了延安: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极大贡献的。我们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1949年的10月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泽东确实很忙。但是,再忙,腾出几天时间去延安一转,应该不会有问题。之所以把时间划线在“九·一三”,是因为林彪事件前,毛泽东的身体还真可以说是“神彩奕奕”的。

听毛泽东身边的人员曾经也谈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主席不回延安。好像是说路途不通畅。飞机只能到西安,再往北,就要坐汽车走了,很费事。这应该不成理由。毛泽东回韶山就是坐的汽车,上井冈山也是坐的汽车。而且中央还规定,毛泽东出行,不能坐飞机,只能是火车与汽车。况且了,毛泽东进延安和撤离延安,连汽车也没有坐的,靠的是两条腿和一根拐棍。

我们只能从另外的方面找原因。有人说,毛泽东认为延安“这座山头”,从根本上来说是别人“打下来的”的,是毛泽东通过国民党的一张旧报纸才知道有延安这个地方的,而这里,已经是刘志丹、徐海东、高岗、习仲勋他们的红色根据地了。因此,这个阴影一直挂在毛泽东的心头。也因此,才有延安时期那么惨烈的整风运动;也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高岗反党集团、《刘志丹》小说案,牵涉到多达万人的“反党集团”。

笔者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多少有些牵强。

但是怎样解释这些现象呢,笔者同时又陷于一种无助中。

也有人说,是延安太穷,共产党的高官不敢面对老百姓的责问。

延安确实很穷,这从周恩来1973年6月陪胡志明来延安参访落泪一事,就可以知道穷到了什么程度了。一些老百姓远远地看着总理,他们忧伤的眼睛、破烂的衣着让周恩来读懂了民生的多艰。周总理长叹一声,我们对不起养育了中国革命的延安人民啊!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毛泽东不来延安的理由。

又有人从“儒法”两家的核心价值来分析。这篇文章出自“中国思想论坛”,说“毛主席、周总理都是马列主义者,这是共同点。但毛主席讲儒法斗争。以儒、法二分法来划分,那么,毛主席更象法家,周总理更象儒家。”而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周总理执意回延安,知恩必报,是其‘仁’。毛主席没有回延安,则是其‘兼’。”“‘兼’则是泛平等之爱。”似乎也说得通,就是要说,毛泽东之所以不回延安,是因毛泽东虽然热爱但又不偏重延安,要把爱匀施给普天之下。

这说得通吗?也许。

总之,毛泽东是没有回延安,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家,以及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能给予一个让人信服的解读,以释天下悬念,以慰延安百姓的诚心。

2005年,一清曾到过延安,看过了毛泽东住过的窑洞,走过了毛泽东当年散步休息的路径,似乎感觉得到毛泽东在延安十年的音容笑貌,听得到延安大礼堂里毛泽东带有湘味的声音,但挥之不去的念想就是,主席,您为什么不回来看一看呢?

 

(注意:如需转载与摘编本博文章,须注明“一清博媒帝国·凤凰站”,否则视为侵权。)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6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