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在我们心中竖起一座生命纪念碑(南方周末 2007-4-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7:15:59
在我们心中竖起一座生命纪念碑
2007-04-24 16:22:37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长平
那30吨滚烫的钢水倾倒下来,和32名工人的躯体以及他们惨烈的哀嚎浇铸在一起,在地上烙出一个巨大的伤疤,一个令人触目惊心而又深感耻辱的伤疤。这就是辽宁铁岭清河特钢公司“4·18”事故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当网友们提议以那些钢水浇铸死难者纪念碑的时候,我脑子里呈现的仍然是这一景象。
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33人无辜丧命。同一天,河南省宝丰县王庄煤矿发生爆炸事故,同样数量的矿工不幸遇难。国内媒体对于前一起事件做了充分的报道,报纸不惜版面,事无巨细,连篇累牍,网站开设了随时更新的专题,死者照片得以一张一张地展示;而后一起事件则被轻描淡写地放在了报纸和网络的角落里,也没有多少追问。有人为此感到愤怒,称中国人的生命不如美国人的生命贵重。
面对这样的言论,我当时想到的是,从新闻的价值来说,这是一种误读。不能不承认,中国的矿难太频繁,几无新意可言,导致人们反应迟钝,感觉麻木。而校园枪击案无论从场面的戏剧性还是背后的故事性,都具有较强的可传播性。同时,报道外国枪案也没有过分渲染和炒作之虞。因此,媒体的报道规模无关乎生命价值,仅关乎新闻价值。
仿佛是给我的这种分析一记重重的耳光,仅仅两天之后,辽宁铁岭清河特钢公司发生了钢水浇人事故,32名工人在1500度高温的钢水中遇难。从新闻的奇特性来说,这是一场闻所未闻的惨剧;从新闻的重要性上说,这是钢铁企业发生的最严重的恶性事件;从新闻的贴近性上说,如此怪异的严重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然而,在报纸上依然看不到长篇报道,在网络上依然无法向死者的遗像致哀。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辩解说,钢水浇人的新闻价值还是比不上校园枪案,因为后者的故事性仍大于前者,而且其死难者均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更容易引发人们的伤痛。尽管这些分析也不无道理,但是我再也无法理直气壮地用新闻价值来回避对生命价值的追问。
矿难频发真的是视觉疲劳和感觉麻木的原因吗?就其发生的频率和纠正的难度而言,美国枪案的确堪比中国矿难———只不过一个是为自由理念付出的代价,一个是制度缺陷的陪葬品。但是,有谁能够想象,假如美国枪案以更加频繁的次数发生,美国民众会听得疲倦、漠不关心吗?也许相反,那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兴趣———到底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会激发他们的抗议行动,要求有关方面必须问责,并拿出新的应对措施。
仍然从新闻价值上看,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美国校园枪案发生之后,新闻源总是在不断地扩大和升级。以此次枪案为例,扩大的新闻源包括总统讲话、校方声明、万人哀悼、降半旗、遗照上网、摆石块作纪念、祈祷与献花等等。几乎整个社会都被动员起来,新闻因此源源不断;而每一次增加新闻源,媒体都会跟进报道。国内发生矿难时,地方政府对新闻资源往往是在做减法,巴不得谁也不知道,媒体也因此无更多信息可以报道。
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兴奋与麻木的背后,在这些新闻增减的背后,是人们面对生命价值的理念和态度,是在生命遭受威胁与损害时的情感与行动。
有人说,中国重大伤亡事故太多了,如果每一次都隆重悼念,我们还忙得过来吗?如果每一次都充分报道,媒体还有空间刊载别的内容吗?对这种疑问的回答是:如果每一次都隆重纪念了,如果每一次都充分报道了,如果每一次都认真追问了,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埋葬生命的制度缺陷了,那就不会有那么多重大伤亡事故发生了!
一些网友正在讨论,辽宁铁岭“4·18”事故中的钢水应该用来浇铸成什么样的纪念碑。有人提议铸成一座方碑竖立在工厂外面,有人提议分割成32块交给死者家属。这些意见都很有价值,而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始终是那块烙在地上的惊悚而耻辱的伤疤——由此我明白了:更加重要的是,要从文化上,从观念上,从我们的心中,竖起一座生命纪念碑,并把我们心中的生命纪念碑,当作引导我们制度的航标!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mzg/20070424078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