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中国原因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03:24

读不懂中国原因何在?阅读原文

搜狐网  2010-06-10 06:55现而今,每一周甚至每一天,要想在世界各大媒体上找不到有关中国的新闻,可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事情是明摆着的: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关“中国话题”、“中国案例”、“中国模式”的报道早已充斥... 全文↓ 来自:搜狐网现而今,每一周甚至每一天,要想在世界各大媒体上找不到有关中国的新闻,可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事情是明摆着的: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关“中国话题”、“中国案例”、“中国模式”的报道早已充斥于世界传媒,甚至可以说,“言必谈中国”是时下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一个莎士比亚,不知养活了多少人。现在又有多少人靠着“中国话题”来“养活”自己?这个问题还真回答不上来。

  世界对中国的复兴心理准备不足,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客观地说,世界在不断地调整观察中国的视角。但同时也应看到,对一些自诩为“谔谔之士”的人来说,“读懂中国”太简单,“读不懂中国”才显出自家的高明。

  于是,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些带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方式”——

  “帝国思维”式阅读。世界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帝国。帝国的兴衰,有一定的规律性,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帝国模式显得陈腐而全然不合时宜。但有人却偏爱这一模式,并时常戴着这副有色眼镜看问题。比如说,美国的新保守派就喜欢将今天的中国与19世纪末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相提并论,并称没有什么舞台比海洋更适合中国显示其军事实力。这种“帝国思维”式阅读必然贻笑于有识之士。在有识之士看来,中国既不想扩张意识形态,也不寻求帝国扩张。在中国的构想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海军力量,未来中国将成为多极世界中的海军力量之一。这,难道有什么不适当吗?

  “冷战思维”式阅读。战后长达数十年的东西方冷战,在上个世纪行将结束时,终因其逆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而寿终正寝。但思维也有遗传性,一些西方人在看待和处理中国事务时,常常让“冷战思维”占了上风。又是“遏制”,又是“防范”,又是“搞垮”,又是“必有一战”,总之,他们总在寻找敌人,而中国,时不时地“被敌人”,时不时地成为某国国内政治博弈的筹码。

  “零和思维”式阅读。零和思维反映在国际关系上,就是“非敌即友”,彼此没有合作的机会。如果是朋友,它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于己方的;反之,如果是敌人,那它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损于己方的。在零和博弈中,各博弈方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既无法实现集体的最大利益,也无法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新世纪之初,美国就曾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现在虽然奥巴马政府呼吁摈弃零和博弈思维,但有些人在“灵魂深处”依旧迷恋把中国当“对手”、“敌人”的“非此即彼”式的思维方式。各轮次、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就是在这种思维的烘托下出笼的。

  “以己度人”式阅读。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也是一些人在观察中国事务时惯用的方法。面对当今国际关系生态,中国决心走一条全新的道路——和平发展之路。但是,有些人却习惯性地仅以自己的文化透镜为参照,怀疑、妄议“中国策”的现实可行性。他们只相信千百年来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是和征战与杀戮紧密相连的所谓“铁律”,而罔顾中国的和平发展开创了通过维护和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看扁看低别人的同时,暴露的是自己的短视与狭隘。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这样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对心胸开阔的词人而言,人与青山互观互赏则可;对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的人来说,国与国互观互赏则难。发展中的中国,不仅面貌日新月异,而且在用行动诠释自己的国际政治理念,外人老用陈旧的思维来观察中国,只能是南辕北辙,于己无补,于人无益,不若早早弃之,创新思维。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ohu.com/20100610/n2726877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