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的五个鼎盛时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46:28
作  者:大闹天宫 中国封建王朝的五个鼎盛时期     中国封建王朝的五个鼎盛时期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即战国时期开始至鸦片战争结束这2315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混战和农民起义从未停止过,但还是相对出现过相对安定的时期,并有五个发展的鼎盛时期。
   一、文景之治:
      陈胜、吴广首创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以疾风暴雨,催古拉朽之势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为了争夺皇帝位,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又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结果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建立了汉朝,建都长安,历史上叫做西汉。
在长达七年的战争之后,社会已满目苍夷,十分贫困。汉高祖刘邦采纳大臣陆贾“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汉高祖以后的几位皇帝汉文帝刘恒(汉惠帝刘盈之子,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之子,汉高祖刘邦之曾孙)推崇“清静无为”思想,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六、七十年。农民可以比较安定地生活和生产,人口增殖了,社会经济发展了,国家也富裕起来了。到汉武帝刘彻初年,国家的粮仓满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露天的地面上。府库里藏着大量的钱,因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无法计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二、开皇之治:
   东汉未年爆发了以张角为首领导的黄巾起义。那时,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从东汉至南北朝的数百年间,割据政权彼此征战不断。三国鼎立后,魏、蜀、吴的君主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的相互争战、西晋未年的八王之乱、十六国期间的淝水战争以及南北朝统一前的无数战争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和尖锐。人们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现今的西安),年号“开皇”。
隋文帝即位后,实行政治、经济多方面的改革,开科取士,广选人才。同时他自已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反对奢侈、贪污和铺张浪费。隋初形成了崇尚节俭的良好社会风气。
隋文帝在位23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的粮食、布帛、钱币一直用到唐朝初期。全国的户口总数增加近一倍。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贞观之治:
   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杨广在弑父、屠兄篡夺帝位后一味地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营建东都洛阳,修造豪华宫殿,广纳嫔妃,开运河,多次游幸江都(现今的杨州市)并多次发动对高丽(现今的朝鲜)的战争。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大量的田地荒芜。农民只得靠野菜、树皮充饥度日。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案。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天下大乱,各地群雄并起,当时的割据势力竟达六十四处之多。公元618年,一代暴君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宇文化及所杀。终年50岁。
在战火连天,群雄逐鹿的形势下,晋阳(现今山西太原附近)守将李渊父子经过七、八年的争战,力扫群雄,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后经过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退位,次子李世民继位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簿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他善于用人和纳谏,从善如流,集思广益,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直言不讳、敢犯顔直谏的昔时仇人魏征(原是太子李承乾的“洗马”曾向太子建议除掉李世民)做言官来监督自已。他开科取士、广纳贤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革朝政,励精图治,把个社会治理得繁荣昌盛,民富国强。和亲西藏,繁荣丝绸之路、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都为当时的太平盛世增添了几笔重彩,并留下许多佳话。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贞观之治”。
四、开元盛世:
   唐太宗病故后,他的小儿子李治继承帝位,因高宗李治生性懦弱、体弱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大权。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做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她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重用人才,励精图治,为以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宫廷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不久便死去。她的儿子李显、李旦先后继位做了皇帝。因二位皇帝懦弱无能,至使政局动荡不安。宫廷经常发生复辟和反复辟以及阴谋夺取政权的斗争。为了阻止武三思、韦皇后之流企图篡夺大唐天下的阴谋,在这历史的危急关头,相王(曾做过睿宗皇帝,他的哥哥中崇皇帝复辟后仍做相王)李旦之子(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和他的姑母太平公主(高宗和武则天唯一的亲生女儿)发动了宫庭政变。李隆基在刀光剑影之中夺取了帝位,才使动荡不安的政局稳定下来。他继位后肃清武氏、韦氏余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任用熟悉吏治的姚崇、宋璟为宰相,励精图治,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的二十九年(开元三十年改元为天宝元年)内,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诗词、歌赋、戏剧、书法及文学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五、康乾盛世:
   明未农明战争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闯王李自成在北京做了43天的大顺皇帝。由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满,与关外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军队里应外合在山海关的战场上打败了闯王李自成。农民军失利后被迫向陕西撤退,数年后被吴三桂剿灭。清朝入关后,在孝庄皇太后大玉儿(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摄政王多尔衮的嫂嫂)、谋臣范文程,摄政王多尔衮的努力下,大玉儿六岁的儿子福临成为清朝入关后大清朝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
在孝庄皇太后和众位顾命大臣的辅佐下,顺汉皇帝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为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说他后来为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自已的爱妃董小宛去世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到五台山当了和尚。但他对盛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福临当和尚后,他的第三个皇子玄晔继承帝位(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年号“康熙”。康熙皇帝亲政后在孝庄皇太后及四位顾命大臣的辅佐下,灭明裔、诛鳌拜、削三藩、扫叛王、降台湾、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大清朝与国外列强所签订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平等条约)、服喀尔喀、平准噶尔;并六次南巡体察民情、国情,制定强国富民的政策。他的文治武功为大清朝的繁荣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清圣祖康熙死后,他的第四个皇子胤禛继位,在位13年,年号“雍正”。雍正皇帝虽然是个刻簿寡恩、阴狠毒辣的主子,但他仍然继承先皇的遗志,励精图治,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更加富强。后被冤案屈死的吕留良的后人吕四娘所杀。
雍正皇帝死后,皇四子弘历继承皇位,在位六十年(退位后仍掌握大权4年),年号“乾隆”。他继位后,朝政宽平,政局稳定,定苗疆、收台湾、海内承平、四夷入贡、八方称臣、万国来朝;国内民丰物阜,呈现出一派太平天下繁荣发展的景象。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134年的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纵观中国王朝这五个鼎盛时期,时间最长的竟达134年,时间最短的也有23年,其余均为几十年不等。在那种制度下,鼎盛王朝何以能鼎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而乱,乱而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于分乱的缘故,人心厌分、厌乱;思合思治。这就是人心所向,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五个鼎盛时期的前期都是战火连天或内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因此久思和平,向往合治,而聪明的统治者这时迎合了人民的意志,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才会有盛世的成功。
二、 上述统治者都能吸取前朝覆灭的教训,对人民作出一定的让步,在施政中轻徭役,簿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就是象我们今后天所说的“以人为本”。唐太宗李世民曾对他的大臣们说:人君是舟,人民是水,水即可载舟,水也可覆舟。因此要爱民如子。这样就大大缓和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消除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从而有了通过大治而达到盛世的社会基础。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科取士,不拘一格地大胆选拔人才,重用人才。真正做到了地尽其用,人尽其才。五个鼎盛时期名相、名将、名才辈出,为盛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
四、从上至下,特别是皇帝本人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头示范廉政奉公,执法如山。提倡艰苦节俭,反对贪污浪费。禁止奢侈腐败,严惩贪官污吏。为盛世的发展扫除了一切社会丑恶现象和障碍,向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都有贤内肋和贤名臣的辅佐,能与皇帝同心同德,为皇帝出谋划策,与皇帝分忧,与皇帝一道共创盛世辉煌。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无垢及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窦氏更为贤德。
六、政宽人和,广开言路,从善如流,集思广益,制定符合国情实际的政策、剿抚并用,平息内乱和外患,广结友邦,团结少数民族,“天下和同一家”为盛世的繁荣发展赢得了宽松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唐朝和清朝的和亲政策可见一斑。
质言之,各封建王朝的兴盛时期既有它们的共同处,也有自已的不同点,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以铜为镜,能正衣冠;以人为镜,能明得失,以史为镜,能知兴替。”让我们永远牢记这几段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