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高考母题”的父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4:50:49
谁是“高考母题”的父亲?
2006-10-10 11:58:00 作者: 来源:本站
作者:草根夜话
岁未年终,一些神秘的高考复习资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地毯式轰炸”。这些冠有所谓“母题”之类书籍的“卖家”宣称, 由于他们“先知般”地嗅到了2007年的高考和中考将“有变化”, 于是“急考生与家长之所急”, 调动了自己宝贵的“资源”, 在全国范围内“精选”了诸多“一流名师”,集体“参悟”高考试题的“母性”,终于一举“摸索”出2007年中高考的“母题”, “奉献”给考生与家长。
由此, 天下便大乱了。有媒体连续以“传言纷纷: 2007年高考内容已圈定?”、“天机大泄露——精明的家长买到了2007年高考、中考‘母题’”等等为题,报道了这些神秘的“母题”。一些“幸运”的家长, 也因为“卖家”极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母性挑逗”, 纷纷排队“争嫖”。
当然, 也有“不屑一嫖”的, 怒斥“这纯属是商业炒作”。认为,每年如《高考试题猜想》、《中高考母题探秘》之类的书籍很多,基本都是千篇一律,不但帮不了学生,反而耽误了学生的正常学习时间。有人甚至说,排队购买此类书籍的人, 基本就是“弱智”。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高考命题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办法和保密措施,命题人员参与编写此类资料,纯属“笑谈”。
据说, 以“产业化改革”而著名的教育部, 也主动出面“澄清”:这些命题专家,不是教育部和其下属单位的命题专家, 而是专门研究高中考命题的人,系“研究专家”。至于此类“研究专家”从何而来, 归属哪家, 人家“无可奉告”。
那么, 究竟谁是“高考母题”的父亲? 或者谁是“高考母题”的始作俑者呢?
有人认为是“高考经济”或者市场经济的“作祟”。理由是“高考”这锅热浪滚滚的水, 几乎成了谁都想下手的“火锅底料”, 大家削尖了脑袋往“高考经济”里钻,恨不得把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变成“待涮的羔羊”。这便有了所谓“高考钟点房”、“高考家庭套餐”,所谓“高考补脑、健身保健药品”,以及更让人高潮迭起的“高考母题”。
亦有人认为, “神秘的高考母题”热潮, 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这边厢一些商家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吸引考生及家长眼球,在包装和宣传上煞费苦心,玩文字游戏,甚至编造子虚乌有的部门、机构,混淆视听。那边厢许多心理极其脆弱的考生和家长, 早已被高考弄懵了“性别”:他们不但要日日挑灯夜战,还要天天承受来自社会、老师、甚至自己的过度关注,此时别说是“性感母题”, 就是干巴巴的“子题”、“孙题”, 他们也会不顾一切地扑将过去。
如此一摆, 人们自然想到了“万恶的高考制度”, 大家不得不责问这么一个欲罢不能的“老问题”——高考制度是不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其实就根子而言, 更大的问题,并非高考制度, 而是它背后的教育制度——由于教育方针的长期“举而不坚”,加上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大缺失,直接导致了中国特有的“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自杀现象”。为了避免“自杀”太多太惨, 现行教育制度又急忙出台“产业化扩招”, 试图化解“冲突”。不料, 随着“产业化扩招”, 大学学费“禁不住”大幅提高,又使很多家境贫困的学生上不起大学。如此, 中国高等教育便从“自杀式公平”滑到“自费式公平”, 最后成为“绝对的不公平”。
难怪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高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下功夫,而不是录取方式、比例、数量的改革。人们期盼,如果真如“和谐理论”所指, 能否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能否革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将高考目标科学定位在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上,让学生掌握就业谋生的技能?若再彻底一点, 能否取消高考制度,转变为推行国家统考和高校自行录取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发挥高校的主动性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