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三玄”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3:30:33

梦的衣裳个人图书馆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周易》、《老子》、《庄子》,又名《易经》、《道德经》、《庄子》古称“三玄”,是我国古代最高哲学经典。 三经一脉相承,浑然一体。”(引自百度百科)

  后来秦始皇坑儒烧书,孔子和儒家有关的书如果不是一个叫李斯的人以占卜和医书为由,也会和大多数书一起被烧掉,秦皇什么都不怕,但极为怕死,所以晚年求道家得来长生不老。我们能看到的古书,都是被筛滤下来的经典中的经典。古代讲“只读圣贤书”,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寻根溯源,只有了解这些最经典的智慧才有可能明白和解释现在中国的各种现象。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我才有幸接触到这些思想。现盲人摸象,略梳皮毛吧。

  西方人善于微观,中国人善于宏观。易经的时代是讲天人和一的,跟现代科学把天与人分开的思想很不一样。古人由天象类比出人道。类比的缺点就是逻辑性差,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易经认为天地怎么动,人就应该怎么动。比如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者就是形容大地之德的。“为善而使人不知,则为阴德”。天地阴阳本无尊卑贵贱之分,可天总是高高在上,光明耀眼,进而孔子在《系辞》开篇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进而产生高低贵贱、君贵民贱,男尊女卑,手贵脚贱等等这些衍生词,压抑生成,必生反压抑,“阳奉阴违、阴阳怪气”这些讽刺随即产生。

  其实这些根本不是易经的原意。很多美好的理想和功能到后来都被后人异化、神化、形式化、复杂化了。反而害了其原旨要义。当科学证明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一个小行星后,天在上,地在下等等这些等级和顺序自然就被打破了。当封建等级制度被废弃,新的社会回归平等和民主。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

  周易用来解释阴阳变化的规律,我觉得也可以说是正负、加减的规律,伏羲本来是为了用两划的“爻”来做一个天气预报员的,而后才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后被周文王推衍出六十四卦,进而产生无数的可能性。对应的爻辞就是指明凶吉福祸转换中的状态。算卦只是手段,而易经的原理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才是值得学习的。

  有人做过计算,在六十四卦当中,凶约占28%,中性的占27%,而吉占了45%大多数,说明了当时人生在世,十分有六不如意,它的鼓舞性和积极性正好弥补这种现状。即使是最坏的卦,也有“否极生泰”的转机。然而最好的元吉也却是最临近“亢龙有悔”,陡转急下。转机无处不在,危机无处不在。

  俗话说:“不疑不占”。结果总是准中有变,变中有准。通过易经信中求不信,不信中求信。规律中找复杂,复杂中求规律。易经的吉凶是有条件,是不断变动的。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一个可能的结果做参考,提示你想不到的东西。做好充足的思考和准备。“善易者不卜”——真正懂得《易经》的人会卜但不卜。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我的理解是:发生过的事都是必然的,未发生的事都是可能的。命运是有的,但只有发生过后才能确定。

  俗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不是说有无取决于你信不信,而是当你信的时候,后果就随即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举个现实的例子:人所处的状态决定了想不想抽不抽烟,当你不相信“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危害是比较平稳发展的,吸烟甚至可成为释放压抑的方式。但如果你相信吸烟有害健康,那么更容易倾向忧虑,这种精神上的担忧使其危害加快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话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每个教授易经的人都会提到谦卦,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它是唯一吉无不利的卦,认为谦有真假之分但不可能过分,哲人且说“我其实什么也不懂”,从更广的角度看这也是实话实说嘛,再短的一句话也含有丰富的渊源、背景和逻辑。易经惜字如金,“涉大川”喻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敞开胸怀。为了说明谦卦的底下两层,一层是鸣谦,即说谦让的话,表现出谦的样子,下面一层的意思是是发于诚心而行于外的谦而又谦,就用“谦谦”两字——“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我们小时候还能看到农村的爷爷奶奶辈的真是客气得不得了,那是真的谦,他们不仅那样说的,还是那么想的,而小孩在很想要的时候总担心该不该要。让小孩自然的就接受了谦虚谨慎、知恩达理的教育。这种教养使得人成年后会得较好的人缘。

  不过,尽管现代的小孩不太懂得谦让,但将来会知道的,不是长辈教的,是他们的同辈和晚辈们施加的挫败感而教的。有的父母认为“如果为了成年的幸福而必须让孩子受苦,我宁愿让孩子从小少受点苦” 其实无论是早吃苦好还是晚吃苦都是好坏参半的。但小时候不受管束,必然有更多挫折和纷争延期到成年。成年后的纷争和挫败又促使彼此更为谨小慎微,极小的恩慧也会施以感谢,极小的伤害也会受到同情,极小的先后也成形秩序、极小的环境嘈杂和破坏也难以忍受。这就可解释为什么主流的西方人多用谢谢,尊崇人道主义,两个人上车也会排队,散居在花丛绿野当中,给你枪也不会用等等。再如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如果你用总是以传统道德来衡量时代,就会到老还是愤青。人就是折腾来折腾去,各种滋味都是自找的而且不可避免。

  易经第十二卦:否,上乾下坤,一幅大地之上蓝天白云的画,这意味着什么呢?——“天地不交、万物不通”。这是一个静止、平衡、永恒不变之否象,而只有阴阳变化,交替渗透才能推动向前发展。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种对立由马克思表述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而且在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用矛盾的观点来革命和改变旧社会。但中国的先哲们没看到矛盾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不说”,不强调。告诉人们“物极必反”,不要走极端,在矛盾中求得中庸。尤其在和平时期。

  易有四道,谓象、数、理、占,而且有位有时,因此是多维的系统。易有三义,包括简易,不易,变易,就像我们说动态的时候也包括其间的相对静止。不断变化中又有着不变的规律可循,同样自然也包括了纯自然和人为,人为是复杂化的自然。纯自然永远不会过分的。古人对天意、命运、神鬼的敬畏,实际上是对自然的敬畏。

  古今中外的思想数不胜数,每种性格的人都会本能的挑选自己偏好的思想为我所用。即压抑或欲望在先,而找理由在后。所以即使是同样一部经典,同一句名言,有的人用起来成君子,有的人用起来成小人。

  中医作为中国哲学的分支产物,认为人有六种体质,对应六种不同的性格。 “平和体质”是唯一属于先天条件极好,适应性最强,一般生于长寿家族,他们身体的偏颇容易医治,而他们的思想倾向于中庸同时应变性强。还有五种偏颇体质的人占大多数,有人好动,有人喜静,因此分配工作也须因人而异,因为做同样的事有的人得心应手,有的人却不可忍受。

  中医注重饮食,因为饮食也影响性格。不可乱吃。西方也有一句名言:“你吃什么就会变成什么”,中医有望、闻、问、切之能,人可以用语言骗人,但身体却骗不了人,没有疾病是一日就得上的,肯定都是有预兆和表症的,好的中医甚至能根据不同时辰发病的症状知道不同的病因,不过现在很少有中医有那种直觉和道行了。

  世上的确有一种类型的真理是属于整体观,同时又有利于生命的。证据是带有这种思想的人活得健康长寿而且心安理得。孔子常道君子小人,活了72岁,在当时实属不易,而老子活了160岁,更让人称奇。如果说孔子的思想像白天使人看到了光明大地,老子的思想则像黑夜使人看到了浩瀚的星空。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恬淡虚无,让人瞻前顾后,思左想右,不讨青年人喜欢。他所言的道德经讲的都是自然规律,与仁义道德毫无关系。比如“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就是说越是讲善,恶的东西也会涌现越多。发散来说:家有子女,如果你对他太好,惯着他,他就越不知恩慧好歹。但“棍棒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也不对,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对外来说,如果你只对自家的儿女好,失去父母或无家可归的孩子看到就会受到伤害,将来不是压抑自己就是伤害别人。而作为一个老师,批评一部分学生会使之受挫而使其他学生得志,表扬一部分学生就会使其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因此每个人的优点背后隐藏着缺点、缺点背后隐藏着优点。而每个好人背后都可能培养了一个恶人。

  因此而无论对什么人,不迁就也不伤害、不尊也不卑才是“众妙之门”了。老子所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货,使民不为盗,不见欲,使民心不乱。弱其志,强其骨,为无为,则无不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说明了法令是随着盗贼产生而产生的,法令也是随着盗贼的增加而增加的。任何法令都是有空子可钻的。当我什么都想管的时候,其它管不着的地方都是自由化的”对于各种法令手段,堵不如疏,疏不如无。但这即使不受干扰,无为也不是一年两年能看到效果的。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没这个耐心。

  老子的思想被有的人说成消极,其实不一定,比如:“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我无事,而民自富”可见他并不反对开放和富强的。我个人觉得有人说其消极的原因是因为孔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道德更迎合了社会上如日中天的青壮年人,另一个原因是每次国内达到平衡后,总有外敌入侵打破平衡,使得被迫采用“歌功颂德”的方式鼓励抵抗和进取以求自保。儒家提倡“忠孝仁义信礼智勇”本也好意,但形式主义害死了所有好主义,到后来成了“愚忠愚孝”。连累到孔子也受到了批判。如果说孔子的思想有利于发展,那么老子的思想更有利于平衡。

  除了道家,还有“六根清净”的佛家,而在西方,以“爱”闻名于世的柏拉图终身未婚无子。你能说他们自私自利、不孝不悌?不知天伦之乐、不识人间烟火吗?他们自己是这样做了,但从来不要求别人也跟着自己这么做,只是因为每个人因先天或境遇的差别,要么因缘聚合,要么顺其自然,从来不以高低是非以论人。

  自然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生命给了他们广博的思想,他们却用来安息生命,与其重视肉体和物质享受相比,他们更重视精神的顺达和永恒,与其重视经历的丰富多变相比,他们更重视健康平安的生命质量。如果你冷静的看,你会发现,在他们那高高在上、虚无飘渺,冷漠无情的外表下,有过一种怎么样的感同身受、热爱生命的热忱。

  最后,老子还说:“智慧出,有大伪”,认为智慧一显现,必然暗藏隐晦的动机,有些反智主义的意思。存在主义的代表海德格尔在死前烧掉了自己翻译的《老子》可能也是缘于这句。好在有老子的另一句“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加上禅语“不可永远扭曲别人的善意”,而又心甘情愿的承认此文必定漏洞百出,姑且请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