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7:22:52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记者:关越

 

2000年11月13日至17日,教育部职成教司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下简称中职教改)研讨会,来自行政、教育研究、中等职校、师资基地、企业等方面的约15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会期间,共安排会议报告18个,收到会议论文约30篇。教育部职成教司教学指导处处长杨进为会议作了“新时期中职教改的基本思路、目标与任务”的首场报告;陈光副处长作了“制定专业目录,加强专业建设”的报告;师资处副处长刘杰作了“发挥职教师资基地作用,推动职教教学改革”的报告;德育处副处长窦现金作了“加强、改进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报告。其他来自全指委、各行指委的报告还有:刘京辉的“第二界国际职教大会对我国职教教学改革的启示”;秦志辉的“外资企业对中国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中国加入WTO后的人力资源开发”;王军伟的“落实中职教学改革精神,开发新的文化课教学大纲”;尚志平的“加强职教教研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眭平的“积极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努力探索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陈傅的“推进各类中职校课程改革,培养劳动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瞿懋昌的“借鉴CBE模式,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体系”;德国技术合作公司驻职教中心所专家依德的“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范钦珊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我国中职教改”;石伟平的“国际职教课程特点与改革趋势”;海信集团的“海信对一线生产者的要求”;东陶北京公司的“外资企业对中国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等等。会议期间还安排了分组讨论,并组织了与会代表参观了山东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济南铁路机械学校。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召开及时、内容新颖、信息丰富、开阔了思路、增强信心。下面本刊记者对会议有关的重点内容作一综述。

一、中等职教面临的基本形势

会议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面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临近,对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中职教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职业竞争的加剧,职业变化的频繁给当前的中职教改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职成[2000]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改革的意见》)均要求提高中等职教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种劳动者的数量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和兴衰,进而也决定我国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处于工业化中期,较低重心的结构和信息化初期的我国传统经济中,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其赖以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与农业、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巨大需求相比,当前我们的中等职教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远未满足其需求。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需大量各种初中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是对中职教改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中职教改发展指明了方向。1999年8月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的全国中职教改工作会议,部署了“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教育部成立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33个行业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制定和颁布了《改革的意见》、《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等职校语文等23门文化基础课程和通用性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新一轮面向21世纪的中职教改正在有序的推进。

会议认为,中职教改虽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但是当前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至少有下面五个明显的不适应问题:其一是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其二是片面强调知识灌输,教育活动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其三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机制落后;其四是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其五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

二、切实把握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学制

中等职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必须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力的并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学制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3~4年,以3年为主,这是“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和通用性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的现实依据。

中职学生按3~4年,3年为主的学制,按每周28~30学时,按每学年1000~1100学时的要求,经过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育,是完全可以达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制定的各行各业的培养目标的,也就是说,这上千万青少年是完全可以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

有的代表指出,因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然社会历史的差异,对这种培养目标和学制落实也出现多种情况。例如,有的学校、有的专业培养目标不清,随意变更教学计划,缩短或延迟某些课程的学时,导致中职生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规格、质量,这也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同时贻误学生的青春年华。今天,在教育“立交桥”逐步全面建立和中等职校培养目标明显地呈现了多元化趋势下,中等职业教育仍应坚持就业这一主要培养目标。因为,标志职业教育是否办出特色、质量高低、有没有生命力的还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就业率,而决不是少数学生考上了哪些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当前中等职教的确存在诸如国家经费投入不足、办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有待规范的问题,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和家长自我估价不准确、不客观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深重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当前努力逐步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逐渐解决,才能推动着职教事业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接近。

三、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

会议认为:中等职教面临全新的全方位的巨大挑战,我们应满怀信念,迎接挑战,在新的框架和参照系内勇敢地进行各项制度的创新。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是职教界同仁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利用率和工作的效率,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就是一项含义具体而丰富的制度创新工作。

有的代表在会议报告中认为,终身学习、终身职业学习是全球化经济产业的潮流,是行业竞争不断分化整合的需要,是职业分化重组的直接反映,是各国国内经济结构升级,从业人员职业岗位转换以及人类寻求自身解放、改善自身处境和命运的永恒追求的反映。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的中等职业教育,推行灵活而规范的教学制度是务实妥当之举。

集中反映当代国际职业教育趋势的灵活性教学制度的一种思想被描述为“4A”形式,即: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候(Anytime),学习任何内容(Anything)。这样灵活的教学制度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向更多的人群开放,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②以模块化课程结构,实施学分制教学项目;③在入学、课程和毕业、就业上有更多选择;④承认已有学习经验;⑤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及学时的管理。

会议报告指出,当前我们推行的灵活教学制度包括:①中等职业学校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学生个人发展需要;②实行全日制与部分时间相结合的制度,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③放宽招生年龄限制,以各种形式招收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并允许接受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④按专业大类招生,避免过早确定专业方向;⑤开展学分制试验,建立学校、专业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学校选择课程。

四、优化专业设置,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创新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办学特色和适应社会职业及其分化变化的需求的关键环节。

会议认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内列出的  12个专业大类,470个专业,特别是其中80个重点骨干专业一定要建设好,管理好;对更新快、周期短、区域和行业依赖性强的专业,要管好管活;专业设置、建设的关键就是坚持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必须明确以下几点:①坚守中等职业教育的独立存在价值和培养目标;②坚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避免不必要的专业重复,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特色及活力;③因地制宜地更新教学内容,设置专门化,拓宽专业业务范围;④遵照专业设置标准和教育规律,明确专业的具体目标、范围和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具备专业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必需的教学文件与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训)教师队伍,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实习(训)场所,以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基本条件;⑤遵照《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要求的职责分工和审批权限。这是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专业目录的制定参考了各个行业、地方教育部门的多种版本的专业目录,兼顾了学生个人发展、家长和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的社会利益要求。制定专业目录工作具体原则如下;①清楚地划分阶段、层次,明确属于中等职教的内容和任务;②专业与产业职业分类相适应和匹配;③体现现代劳动组织特征,专业管理权限属地化要求;④专业宽严适度相成互补,突出对学生适应能力及其换岗改行的要求;⑤适应试行弹性学制改革的需要;⑥执行专业建设标准,同时维护专业的动态可更新性质;⑦适应当前师资、设施条件和专业培养方案。

当前教育部已开始大力宣传实施新的专业目录,通过80个骨干示范专业的建设将不断评估出重点专业示范点或精品专业,评估的重点将由学校转向专业点评估,使学校名实相符,使专业目录的推行工作做实做细。

五、加强职校课程改革,推进课程现代化建设

会议认为,中等职教课程改革当前急需在具体的课程标准、方案开发与教材编写中逐步解答的问题至少有下面四个:①中职学校应追求哪些培养目标;②选择提供哪些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③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会实现。这些目标和经验当前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应体现为如下的特点:①思想性:中等职校表现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在社会相应的负责能力,职校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②适用性:培养过程的内在时滞性要求培养目标适度超前,这是对每门课程,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的要求;③特色性: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应“做出”基本现象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的基本能力和在基本应用领域的适应力;④先进性:新的课程要容纳相应教学业务范围内的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⑤灵活性:新的课程要适应“四个淡化”的要求。

课程改革是正在实施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规划”的重要任务,其要求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已很明确。反映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正在组织开发过程中;80个重点建设专业的设置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和评估体系、教学计划、大纲和教学改革整体方案,目前正在制定之中;开发和编写1000种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及制作100种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工作正在开始实施。

六、转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和考试考核方法,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会议认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模式的转变还不够快,效果还不够理想。因此在这里就“转变”的重心问题叙述如下。

①转变短期目标为长期目标;②由重视学生群体共性转变为重视学生个体个性;③教学内容方式由单一、呆板转变为灵活多样;④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⑤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自主构建;⑥转变知识技能的传递为学生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⑦转变重视专门技能为重视核心能力;⑧转变教学评价的主观标准为客观标准;⑨转变考核知道什么为考核能做什么;⑩转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性考核。

这10个转变也意味着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改进教学与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采用适应经济杜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能力,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七、发挥职教师资基地作用,推动职教教学改革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努力开创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建设的新局面。

职教师资基地要遵循重在建设的原则。要把基地建设成一流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一流的职业教育教改实验示范基地,一流的职业教育科研基地。师资基地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配合中职教改,以骨干专业建设为主;②强调教育资源配置,以区域布局合理为主;③要培养培训相结合,考虑学校类型的合理搭配;④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调动地方职教行政部门积极性;⑤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合作;⑥开辟基地对外交流的渠道;⑦逐步建立职教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在师资基地建设中,要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以师资培训需求为导向。①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建立骨干教师培训的竞争选拔机制;②建立基地项目与被选送教师之间双向选择的培训机制;③建立跨省区培养培训基地的评估和激励机制;④对基地(项目)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基地(项目)淘汰制度;⑤利用远程网络开展师资培训。

八、加强改进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学

新形势下,我们要从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认识当前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工作和课程教学的时代感,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务实性和主动性,在德育的感召力、渗透力上下大功夫。在当前我国经济所有制多元化、分配形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德育的知行合一原则,坚持德育的自主性、平等性、选择性原则,遵循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教育改革形势,结合学生新的问题,结合社会的新发展、科技新进步,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各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理想信念教育。

要改革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改变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课堂轻社会实践的德育课程教学局面。逐步建立适应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适应德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德育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

贯穿整个中职教改的指导思想、规化、措施和本次研讨会的线索可以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也是在正确追求职教先辈黄炎培先生曾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远大目标。为早日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大职教界同仁正在多快好省地把中等职教事业“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