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先生”Peter?Schiff?的全球投资经_钱经杂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41:28

    彼得*席夫:


    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总裁、全球策略主席


    生于1963年,1987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维基百科称他为“一个美国经济学家、作家、商人、金融评论员、视频博主和2010年美国参议员的候选人”。


    他的投资生涯是从雷曼兄弟公司的财务顾问希尔森开始的,之后才在伯克利获得金融学位。1996年他收购了只有16年历史的、总部位于康涅狄格州的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并从2000年起担任总裁一职。


    他一直宣扬“美元战舰将沉没”的主张,因此他的公司为客户选择的救生艇是一个“相对保守+精心挑选+高股息支付”的外国股票组合。


    抛掉美元,改持贵金属;抛掉美股,低吸海外的低价位高分红股票;看好大宗商品,重点布局资源类企业……


    从2002年开始,在美元还是唯一硬通货的时候,Peter Schiff就断言美元将贬值、美股将进入熊市,并呼吁人们购买石油、黄金、大宗商品,并远离美元和美国股票。然后,2006年8月,他又预言一年后房地产市场将崩盘、经济危机将来临——幸或不幸,两次他都说对了。


    因为这两个预言,他被叫做“崩溃先生”。今天,Peter Schiff仍秉持他一贯的“崩溃论”,主张抛掉美元、抛掉美股,因为下一轮危机将来自美国政府无力还债。


    除了畅销书作家(他著有《美元大崩溃》和《熊市下的投资之道》两本书)身份外,Peter Schiff还拥有一家投资公司——美国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president of Euro Pacific Capital),这使得他的观点带有鲜明的立场。Peter Schiff还有着强烈的个性:在交谈过程中他很少受到干扰、执着于自己观点的表述,他从来不会进行探讨式的回答,而是有一说一,灌输般阐释自己的观点。


    锋芒露于外,恐怕是很多人不喜欢他的原因。但细想他类似“末日博士”的言论却发现不无道理,尤其是他已经两次成功的预见了危机。而且,他还是一个投资家,不但有理论指导,还能在现实中依靠对冲获利。

 

    廉价美元的恶性循环


    Peter Schiff认为,美国经济自始至终是依靠消费拉动的,包括目前“看起来好像是复苏了的经济”,而这种消费已经过度,即使是经历了金融危机,问题仍没得到解决——所不同的是,过度消费的主体从居民转向了政府——而推动消费的是以万亿计的美元,来自海外借款,来自于我们“在座的各位”。


    “美国的经济与麦道夫一样的原理,脱离了现实。我们既不存款,也不再生产任何产品。我们只是向世界其他地方借钱,然后花钱。我们购买平板电视和 iPod,装修房子,四处度假。结果呢?大多数人终将偿还不起账单”,Peter Schiff言简意赅。


    他认为,经济数据只是表面看起来好转,但事实的美国经济反而更糟了。经济不平衡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危机过后那些状况还在恶化——那些说事情变得更好了的专家正是在经济危机之前说一切都好的那些人——数据表明,美国的GDP在上升,但GDP上升是因为政府花了太多的钱。钱是哪里来的?从国外借来的,从中国、日本这些国家借的。最重要的是,借来的钱没有投向实体经济,而是投向了消费。


    Peter Schiff 说:“和一年前比,我们现在的债务更高了,政府比以前更大了。很多公司应该倒掉的(比如通用汽车),但是他们现在还在经营,我们的道德风险更大了。再看房产,房产市场的情况没任何好转,美国经济现在更加脆弱了,换句话说,我们在过去一年做的事情,是给自己挖一个更深的鸿沟,更大的洞。”


    他强调,目前利率几乎降为零,联邦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还有大量的有毒资产:信用卡的不良贷款、大量的亏损企业股权。而且,现在政府每年需花费约4万亿美金来应对这些问题(这一数字是是布什政府开支的两倍)。Peter Schiff说,现在政府每增加1元钱的税收,就要花掉1.6元钱(也就是说税收与财政支出比为1:1.6,因为政府花了太多的钱购买了大量的亏损企业)。这种“廉价美金”导致了政府财政出现了很大的泡沫,而且目前美国国内还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美国接下来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在不断的寻求全球范围内各种各样的资源的原因。


    “我们花的太多,借的太多,却赚的不够,存的不够。如果我们可以生产更多、储蓄更多的话,可能就不是这样的情况了。很遗憾,以前历届政府都没有把美国经济向这条道路上引导,而只是通过一味的刺激来继续支持大量的消费”,Peter Schiff说经济不平衡导致了这一切,“现在的经济刺激计划,还是进一步的去鼓励人们花钱买车,买房。还是在阻止美国人养成储蓄的习惯”。


    Peter Schiff的观点是,政府的做法暗示民众可以无休止的消费、借贷,可以不断享受繁荣,但事实证明这是错的,现在美国需要的是更多的生产,更多的储蓄,但利率提高的预期并不支持企业融资。如果接下来美国人选择增加储蓄,就意味着表面上看问题好象得到了解决,但企业的东西卖不出去,失业率就会提高。政府现在想传递一种感觉,就是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其实没什么办法解决得了这么多问题。


    他认为,现在中国在为美国的经济买单,短期来说对美国有很大帮助——因为有了这样的支援,就意味着美国人还是可以继续消费——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其实是以牺牲了本国消费能力来支持美国人的不断消费。


    他认为,中国经济其实不在于出口,而是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我记得在二战的时候,美国的工厂一天要三班倒,生产武器来支持在欧洲和亚洲作战的军队,当时的美国消费者却并没有从这种生产中受益,产品是来支持战争的,短期而言这种生产资源无法让本国公民们享用。二战结束以后,经济学家们曾有过‘战争结束了,是不是面临经济崩溃的压力’的担心,因为如果停止生产武器,怎么可能创造出同样巨大的就业机会呢?但事实是,战后的经济反而出现了繁荣,那些工厂转型生产消费品,如:洗衣机、电冰箱、缝纫机这些生活用品……我想这些也会在中国发生。”


    很多人对他提出的“全球解构”概念颇有怀疑。认为美国人一旦停止花钱,整个世界就完蛋了。但Peter Schiff 说,美国并不是世界经济的引擎,而是后面的一节大拖车。丢弃了这节拖车,火车当然会跑得更快。美国对世界经济并没有什么实质贡献,无非就是消费东西,并贩卖金融衍生品。有人说美国是世界最好的消费者。但他们是世界最坏的消费者,因为他们不付钱!


    他多次强调,如果其他国家将资本用于国内,用于他们的企业、工厂,自己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要比借给美国好,因此,未来将发生什么是显而易见的。

 

    基本面决定一切


    2009年3月,Peter Schiff在米塞斯研究院做了名为“为什么我们不应对金融危机感到意外”的演讲,他说:其实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就看不出来(危机的发生)。我想可能当一个人身处泡沫之中的时候,就很难发现究竟是怎么回事。就我个人而言,我经历了两次泡沫。在纳斯达克泡沫时期,我是一个股票经纪人,我很清楚那时在发生些什么,1997年,1998年,1999年——在我看来,那些股票被高估了许多倍,远不值投资者所付出的价钱,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当时却没人这样想,每个人都以为我们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互联网给了人们充足的想象空间。而那时的我却没看出互联网购物与电话购物或清单邮购有什么实质区别,他们说不久以后所有的人都会用互联网来购物了,我想不通为什么人们一定要去互联网上买东西,难道就不能通过电话采购?二者有那么大区别吗?我知道人们在互联网公司上下了很大的赌注。记得似乎有一家做门把手(doorknob)的公司doorknob.com,就算他们能把自己生产的门把手卖给全世界所有的人,也无法让自己股票的市盈率看上去合理,他们不可能通过在互联网上卖这些东西来盈利。那时有如此多的电子商务支持者,他们都信奉这样一种理念:向客户邮寄东西要比直接开店更为经济,这样客户也用不着光顾店面、用不着找地方停车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只有少数东西是可以邮寄的,而大多数东西却不行。不过当时谁会在意这些细节,只要能找个借口上市就行了。很多人都一夜暴富,但没有人是通过成功经营一夜暴富的,他们暴富是因为投资者争先购买他们的股票。我有一个邻居在洛杉矶市区开了一家E-Toy(编注:在线玩具商店),几乎和我所在的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建立于同一时间。他比我挣的多很多,但却从来没有盈利过!他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他成功地让人们相信他“能赚钱”。E-Toy市值最高的时候比我的公司市值的两倍还高。”


    Peter Schiff回忆当时他推荐客户购买国外公司的股票。他试图说服一位想买雅虎公司股票的客户,不买雅虎转买新西兰的股票。 “我对他说,雅虎的市值相当于整个新西兰财富的两倍,包括这个国家所有的股票、地产……你想拥有什么?想要新西兰整个国家——要知道单分红收益一项每年就有超过10亿美元,还是要雅虎这个才成立了几年的公司?”但没办法,客户们还是想要雅虎。这当然非常荒谬,“可当时却没有人意识到”。


    Peter Schiff说,然后同样的状况从纳斯达克转向了房地产,人们还是不愿意相信“泡沫产生了”。甚至有CNBC的主持人问他:“Schiff,据说一个人一生只会经历一次泡沫,我们才刚刚经历过一次!难道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会再经历一次?”


    多年过去,Peter Schiff仍坚持2006年他写《美元大崩溃》时的观点:

 

    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政府往往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财富来源于储蓄,而非信贷;

 

    随着制造业的萎靡与经常账户赤字的扩大,美国经济已不再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

 

    其它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美国本土的投资机会将变得很少;

 

    坚决回避美元和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美元将维持长期贬值趋势;

 

    石油,贵金属牛市远未结束,特别是黄金和白银作为硬通货,将在美元长期贬值的过程中越来越被重视。

 

    他批判凯恩斯主义,认为这是迎合政府行为而产生的理论。他深信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多数是负面的,像其它奥地利派学者一样,他认为只有政府真正从市场上退出,把权力交还给市场,经济复苏才有希望。因此,Peter Schiff的投资建议多年来不变:抛掉美元、抛掉美股;买贵金属、去海外寻找投资机会。


    有意思的是,他的客户却因为他的预言度过了最糟的一段时期:2008年他青睐的海外市场遭受了比美国还严重的打击(澳大利亚的ASX200指数下降了41.3%,标普500只跌了38.5%)。而危机过后美元强劲反弹。


    但他还是依然强势、锋芒不减:“这些根本不会让我感到吃惊。短期内市场时常有不理性的表现。我的问题一直是看得太清楚、看得太远了。其他人不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因此市场也许不能马上证明我所说的。但最终会证明,基本面决定一切。”

 

    对话 Peter Schiff

 

    钱经杂志:您觉得美国经济什么时候会出现二次经济探底?


    Peter Schiff:我不知道确切的时间,但会在不远的未来。


    政府的措施使本身就很脆弱的经济更危险。钱都是借的,这些债是要还的。实际上,现在大银行已经开始出现偿付能力不足。当利率上升的时候,这些问题会充分暴露出来。现在政府正在尽全力解决这些泡沫,但是市场永远会高于政府能力。接下来我们应对的问题是全世界还会给我们借款吗?会让我们继续饮鸩止渴吗?


    认为政府会解决这些问题是盲目乐观,政府不会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政府不干预、不大幅降低利率,相信一到两年经济就会恢复,但现在,美国在重蹈日本当年的覆辙,日本有钱可以承担这些错误的代价,但是现在美国人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为错误买单了。


    所以希望全世界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经济的调整,同时避免对美国资产过度敞口。如果美元崩溃,会对债权人带来很大的损失。


    钱经杂志:您把所有的美元转换为其他的资产,是否真有这样的必要?


    Peter Schiff:我投资了很多的宝石,包括自然资源的公司、农业公司,同时我有意愿投资那些有前途的公司,比如说中国企业。


    我对中国非常看好。中国做正确的选择要比错误的多,所以我觉得有很多机会存在,实际上,跟美国100年前非常类似,那个时候美国也有很多机会。如果说中国有更加灵活的汇率、停止再买入美国的国债,我想中国的经济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我现在在中国的投资会有更高的回报率。中国比美国有更多的资本,老百姓又非常努力,社保开支不像美国那么大……这些都是非常好。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家在中国发展比在美国更加容易,所以我有很多投资都投到中国主题上。


    不仅如此,在东亚,包括新加坡、香港、日本我都进行了投资,这也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


     钱经杂志:您所说的在中国投资是个人行为还是企业行为?这些投资已经发生了吗?


     Peter Schiff:哈哈。公司是我的,所以,我的投资就是公司的投资。


    至于具体的投资,我主要投向的是中国的上市企业。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包括在海外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当然,国内市场是我们发展的重点。此外,我们还和一家公司合作在中国建立了一只投资基金,我也做了一些私募股权(PE)形式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