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四大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32:32

当前中国经济四大挑战

2010年05月17日18:44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291期) 作者:马晓河 浏览:118

  中国产能是明显过剩的,这种过剩既有相对过剩,也有绝对过剩;既有即期过剩,也有预期过剩。中国产能过剩和市场经济国家不一样,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由地方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经济这次是在强紧缩和强刺激政策作用下,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一个下行和上行的周期性曲线。但V型复苏后仍然面临多重挑战。

  挑战一:中国产业结构正遭受“高端挤压”和“低端挤出”效应

  在金融危机之前,世界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经济:第一,美欧消费型;第二,中印生产型经济;第三,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是资源型经济。美国欧洲等国家是靠金融扩张来支持赤字消费,他们出口高科技产品,然后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老百姓靠信贷消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国内生产大于国内需求,生产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依赖出口。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欧这些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需求是一个严重抑制。因为我国生产了太多的发达国家正在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的产品,这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

  另外,还有两个变化需要高度关注:一方面,美国正在采取战略,培育战略产业,支持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洪都拉斯、孟加拉、越南、斯里拉卡、印度、甚至印尼等国家,他们利用比中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成本,生产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在美欧的商店里,不再到处是“made in china ”,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正在打入美国市场。这些国家替代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势头,就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替代亚洲四小龙一样。这种变化,对中国是一个严峻挑战,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效应。

  挑战二:现阶段消费超过投资比较难

  为什么?第一,有制度因素制约。第二,有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从制度因素看,我国收入政策有两方面不利于消费。一方面,在政府、企业和老百姓之间,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大蛋糕”里,收入增长快,所占比重上升快,而老百姓收入增长慢于前两者,所占份额不断下降。比如,去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8%,农民纯收入增长8.5%,但政府财政收入增长11.7%,超过居民收入增长。

  另一方面,在居民群体中,收入分配政策也不利于消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与消费向相反方向变化,就是收入分配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但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低收入群体。低收入者想消费,没有钱,而高收入者有钱却增加储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也影响消费。尽管,我国近年推出许多好的社会保障政策,但这些政策落实慢,保障覆盖面窄。到2009年底,城镇参加养老保障人口只有2亿多,只占城镇人口的30%多;去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只有10%。  还有一个原因,储蓄率和消费率的变动是有规律的,我曾经对世界上24个大国,从人均GNP500美元向5000美元过渡时的投资率、消费率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投资率由上升到下降、消费率由下降到上升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从500美元向5000美元过渡过程中,投资率先上升后下降,消费率是先下降后上升。一般国家人均GNP上升到2000-3000美元之间,投资率从上升转为下降。而消费率此时从下降转为上升。但是,东亚国家不一样,东亚国家是在人均GNP4000美元以后才出现了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韩国、日本都是这样,韩国投资率连续20年上升,日本连续17年投资率上升,之后才出现下降。我国是东亚文化,投资率下降和消费率上升应该在4000美元以后出现,考虑到美元贬值,这个拐点可能会更晚一些,恐怕要到“十二五”期末了。

  挑战三:中国产能过剩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循环是畅通的,先是高储蓄、高投资,因为储蓄在长时间变量中等于投资,而后高投资引起高产能,在消费跟不上产能增加时,又必然引起高出口,高出口又引起高外汇储备,高外汇储备又导致高货币发行。金融危机之后,这个循环链打断了,现在是:高储蓄-高投资-高产能-低出口-产能过剩。如果长期产能过剩,总有一天会引起生产危机,生产危机要是治理不及时还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

  我国产能是由外资和国内企业共同投资形成的,并面向世界市场。像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苹果牌手机等在中国每年生产几亿部,然后再向海外出口。如果有一天外国人不要这些手机了,中国人是消费不了的。再看钢铁,中国钢铁去年生产将近7亿吨,由于出口减少,过剩1.6亿吨。水泥将近16.5亿吨,过剩将近5亿吨,还有418条线在建,产能6.2亿吨。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2%,28%是闲置。

  因此,中国产能是明显过剩的,这种过剩既有相对过剩,也有绝对过剩;既有即期过剩,也有预期过剩。中国产能过剩和市场经济国家不一样,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由地方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的重工业产能增加是由地方政府导向造成的。

  挑战四:资产泡沫在进一步发展,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

  通货膨胀预期形成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货币连续超经济发行。去年,我国M2增发13万亿元,同比增长27.7%,是GDP增长的3.2倍。当货币连续超经济发行,到达一定时间和数量,就会沿着产业链向最终需求流动,最后导致或者稀释最终产品价格。第二,老百姓的涨价预期也在形成,根据今年第一季度调查,在两万个居民储蓄户中,有65.6%的人认为未来价格要涨。所以,2010年CPI和PPI价格是先低后高不断向上扬的,但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总体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打头,消费跟进,外需不振。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是投资贡献最高。当前在政府强刺激政策作用下,内需足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12%左右,在此基础上,如果出口是正的,在12%基础上要相应加点,如果是负的,就向下减点。所以,2010年不可能再次出现2009年那样的出口大下滑,出口将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延伸阅读: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危险

  ● 吴敬琏

  过于迷信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驾马车”,将使国民经济面临着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危险,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向长期增长存在的问题,即转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所谓对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分析,乃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的变形。着重研究短期经济政策的凯恩斯主义,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它来分析长期经济问题。这可以说是一种短视,说得严重一点,是一种误导。误用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的危险,在于会误判经济形势,作出不能解决实质问题的政策决策。中国经济分析存在的问题,就是用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的态势来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这意味着不管用什么样的办法,只要能够使总需求增加,就能维持GDP增长稳定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