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军统”(24)—“中央党部刺汪”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14:03

“闲话军统”(24)—“中央党部刺汪”案

默认分类 2010-06-09 12:39:37 阅读11707 评论5 字号:大中

 

二、“中央党部刺汪”案

 

1

 

汪精卫这个人一生经历极为丰富,撇开最后当汉奸不说,前半生,端的是丰富多彩。比如,汪精卫虽然是一介书生,却曾经当过刺客、也曾经遇刺,而且遇刺一回还不够,还要来个两回。

汪美男当刺客下牢后,一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很是为他增加了人格魅力和政治资本。

当刺客的那一下,就此奠定汪精卫一生的革命本钱。

遇刺的两回,第一回有点冤,第二回可是咎由自取。然而,最终真正要了他的命的,却是第一次、即今次要说的“中央党部刺汪”案。

谈到汪精卫,真的有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这么老资格的一位“革命家”,最后居然落水当了汉奸,想起来都替他惋惜。

不过,这也是他长期亲日的必然结果,否则,不至于在中央党部替他“一生的政敌”蒋介石挨枪子儿,所以说冤也不冤。

按:在国民党内部,乃至往前回溯到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等等,其高层人士中,相当多的人都有深厚的日本背景,首先就是中山先生。更有大批的留日学生,如黄兴、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戴季陶、阎锡山、何应钦、白崇禧,等而下之的,包括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殷汝耕、王克敏,军统内部的王天木等等,就更多了。我们前面说了,之所以八年抗战中会出现那么多汉奸,与当时政界的中、上层有一大批亲日派,有直接的关系。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四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此后不久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会议。

会议地点在南京中央党部大院。第一天会议的程序是:

8点:与会人员到中山陵“谒陵”,然后回到中央党部;

9点:准时进行大会开幕式,听汪精卫做报告;

开幕式结束后,大家在院里照合影;

10点半开始大会的预备会议。

当天,蒋介石于8点前到达“总理陵堂”,结果蒋发现他居然是来的得最早的。过了8点,“中委”们才陆续来到,而且许多人很不严肃,没有按事先的通知要求着礼服,穿中山装的、制服的都有,居然还有人穿着便装就来了。

蒋介石非常生气,但碍于正置身中山先生陵园,不便发作。

8时20分,谒陵仪式结束,蒋介石一怒之下,把他事先定好的讲演也取消了,坐上车就走。

在返回中央党部的路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辆出租车从后面很快地追上来,在超车的过程中,还有人从窗户里探出头来往回看。蒋介石发现了,觉得不对头,于是叫慢点开,让出租先过去。

开了一段,赫然发现那辆出租居然停在路边等着他们,蒋大怒,令人下去盘问,一问,对方说是记者。

一个记者的车、还是辆出租,敢超蒋介石的车队,还窥视、守候,想干什么?

但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总不能因为超了你的车就抓起来吧,只得作罢。

回到中央党部举行四届六中全会的开幕式,由汪精卫致开幕词。原来拟订的开会程序,依照以往的惯例,有“默念总理遗瞩”一项,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主持人把这一项漏掉了,汪精卫在很意外的情况下,提前上台致开幕词:

“我们这几年,看见了各位同志的努力,其中如‘剿匪’之努力,已得到极大的成绩。其他建设,也得到若干成绩。但这种成绩,并不能使我们得到满意和安慰,就是因为国难并没解除,而且更加深重……,我们决心以无限的勇气,来负担这责任,以谋国难之解除”。

据陈公博后来回忆,著名的“演讲专家”汪精卫,当天的表现极为失常,“声音颤抖、脸色苍白”。大家都很不解。

汪精卫的开幕词很短,只有20分钟就结束了,大家下楼来到门前的台阶上,分成5排准备合影。

正中,自是蒋介石和汪精卫,第一排的还有林森、张静江、孙科、戴季陶、阎锡山、张学良、张继等等。除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因残疾行动不便,给他设了一张藤椅之外,其他人都是站着。

大家都排好了,蒋介石却迟迟不露面,汪精卫让蒋的侍卫长王世和去请蒋“莅临”,等了半天还是没来。

汪精卫只好亲自去请。蒋说,今天秩序太乱,我觉得要出事,我不去了,你也不要去。

蒋不愧是军人,第六感官很灵敏。

汪精卫叛变前一直担任行政院院长

汪精卫则不以为然,说这么重要的场合,咱俩都不去不太好。

说了半天,蒋就是不动地方,汪精卫只好自己出来,站在中间。记者们对着第一排围成一个半圆形,嘁哩咔嚓一通闪光,9时35分,摄影完毕。

汪精卫正准备转身,此时突然一个记者跳了出来,高呼“打倒卖国贼”,随即掏出手枪,冲着汪精卫就是三枪,汪应声倒地。

以事出突然,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衮衮诸公,此时都露出了原型。据陈公博回忆,张静江“滚到地上”,孔祥熙居然“钻到汽车底下”。

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居然是文人张继。

 

2

 

张继,与唐朝某著名诗人同名,1882年生,河北南皮人。

这个南皮是个很有名的地方,晚清名臣张之洞祖籍就是这里的人。

张之洞是同治二年恩科的探花;他的堂兄张之万更了不起——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状元,

这两科都很出名,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厉害,并不是因为张之万这个状元,而是因为这一科出了个李鸿章,不过当年他的名次比张之万可差远了——二甲第十三名进士!

同治二年恩科的状元叫翁曾源。翁曾源是翁同龢的侄子,著名的“叔侄两状元”传为佳话。翁曾源患有“羊角风”,一发病就口吐白沫、人事不知。事有凑巧,正好殿试那天精神抖擞,把张卷子答得无懈可击,一举抡元。

所以,和张之万那一科相同,同治二年恩科也不以状元闻名,出名的是探花张之洞。

从二张兄弟起,南皮文风大盛,张继就出生在南皮的一个世家。1899年,张继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遂“投身革命”。后来,因与邹容等强行剪去留日学生“监督”姚文甫的辫子,张继被驱逐回国。

回国以后,张继与黄兴创立华兴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作为国民党元老,张继成为与胡汉民、汪精卫、张璧齐名的“南胡汪、北二张”之一的人物。

辛亥革命以后,张继任国民党北方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同志就是由张继介绍加入国民党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张继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为故宫博物院的创立以及重要文物的保全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他与另一位国民党元老、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不大对付,时有龃龉,到最后居然出以政治手段,结果弄出了“故宫盗宝”的惊天大案,易培基竟至抱恨而终。

其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隔了多年之后,依然是各执一词,政治家的政治手腕,原不是我们这些晚生后辈可以置喙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看吴祖光先生的父亲吴瀛老先生的《故宫尘梦录》。

关于张继,有很多话题,比如他的“惧内”、比如他家公子闹出的那桩很出名的命案,奈何离题万里,不说也罢。

但有一点必须要说,张继是一个极有胆识、有担当的人。1904年,华兴会在长沙组织暴动失败后,张继一介书生,居然“手持双枪”,冒死护送黄兴突围。

l947年,张继病逝于南京,葬于北京万安公墓。

扯远了。

却说1935年11月1日,汪精卫被刺,当时已经53岁的张继,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从背后死死抱住了年轻力壮的刺客,旁边的张学良上去一脚将刺客手中的左轮踢飞。

这时,汪精卫的卫士才赶到,两枪将刺客打成重伤。

枪法还真不错——这么近的距离,居然没伤着张继。

最先赶到出事现场的,是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

此时汪精卫自忖必死,于是说:我为革命,死而无憾。

陈璧君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生死关头面前丝毫不露小女子态,只是说:“四哥(汪在家里行四),你放心吧,你死后有我照料儿女。革命党反正要横死的,这种结果我早已料到。”

这时蒋介石也赶来了,汪精卫对他说:“蒋先生,你今天大概明白了吧,以后的责任,要你一个人来负了。”

蒋介石一条腿半跪下来,握住汪精卫的手说:“不要紧、不要紧,不要多说话。”

陈璧君也是“老革命家”了,当年曾“毁家纾难”,在国民党内很有声望,论资格还老于“后起之秀”蒋介石。因此毫不客气地对蒋说:“蒋先生,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可以不干,何必用这种手段!”

年轻时代的汪精卫与陈璧君

几句话说出来,抢白得“蒋先生”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心里“搓火”又不便发作。

据陈公博回忆,当时还是他亲自给中央医院打的电话,说了半天,对方才肯出诊。

医生半天不来,汪精卫就那么躺在地上,蒋介石和陈璧君就那么站在旁边等着,另一边还躺着一个刺客。

——要说这事也够新鲜的,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出了这么大的事,医院居然还敢推三阻四,今天的我们,真是不可理解。

这时,大家忽然发现孔祥熙“失踪”了。

找了半天才发现孔祥熙在汽车底下,出不来了——进去的时候出以慌乱,多小的“空”都能钻进去,出来可就不行了。找了几个人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拽出来,把马褂的袖子都给拽撕了。

检查结果,汪精卫身中三枪——刺客一共就开了三枪,由于是抵近射击,三枪全部射中,而且还有“绝”的——刺客开枪的一瞬间,汪精卫正在转身,因此这三枪,有从后面打进去的,也有从前面打进去的、还有从侧面打进去的,你说这三枪挨的,一点不糟践。

后面的一枪最轻,打穿了左上臂,属于贯穿伤,处理一下伤口即可。

前面的一枪就有些麻烦,射进左眼外角下颧骨,做了三次手术,才把把子弹取出来。

问题最大的是侧面的一枪,从右背射进,可是子弹却怎么也找不到。没办法又送到上海一家法国人办的医院,结果发现子弹正好卡在肋骨上,伤及脊椎。

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医生认为取出子弹难度很大,且有生命危险,建议保守治疗,用药物控制,并保证30年不会出问题。

——殊不知,9年之后,正是这颗子弹,要了“汪逆精卫”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