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辩 场面失控/天府早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16:45
天府早报2007年4月23日 今日关注(A03版)
一边微笑平静,一边激动“炮轰”。昨(22)日,方舟子在成都的首次讲座,由于“民间科学家”的集体发难,让“君子之辩”从平静到混乱,火花四溅。在支持者的掌声中,方舟子丝毫不退缩,他甚至笑着表示:总结以前“经验”,失控在自己意料之中。
辩前<<<
读者一句话他站了一小时
昨日下午1点30分左右,位于芳草东街的大印象书房二楼休息厅,已经静静坐着一些人,楼下方舟子新书的海报吸引了不少市民停步。“我担心,人多起来,上面的空间不够。”大印象书房副总经理张军对记者说,开始在隔壁借凳子。
下午3点,高瘦的方舟子准时出现在书房楼下。频繁见诸媒体的形象,使得他刚上楼梯,立即受到“长枪短炮”的包围。此时,只能容纳40人的二楼,已经开始增添凳子。
刚开始演讲,方舟子就遭遇了难题。由于书店方面没有准备话筒,声音低沉的方舟子显然不能将声音充分传达到每个角落。“站起来说话,声音大一点。”角落一位男士不客气地冒出一句,方舟子马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接下来一个小时,他一直保持这样的姿势,对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内容进行介绍,中途只是弯腰用纸巾擦汗。
从揭露珍奥核酸、虚假的保健品宣传,到“养生博士”林常光、脑白金和蒙牛、伊利牛奶,近一个小时的演讲,方舟子指名道姓一一揭露。
“最主要目的教大家一个方法,基本科学知识。”他用三个不要“轻信”提醒成都市民:不要轻信科学术语,比如基因、纳米等,科学术语是必要,但是不代表用科学术语表达的东西就是科学;不要轻信科学家,特别是国外科学家;不要轻信国内外鉴定机构。
激辩·中医  方舟子VS赵常德
攻守凌厉到底谁更无知?
下午4点,“君子之辩”开始了,电子科技大学退休教师赵常德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箭分别坐在方舟子的两边。
赵常德拿出厚厚一叠资料,首先发言:“我先说,我是不懂中医,据我了解,小方(方舟子)是生物方面研究,也不懂中医。”他念了一段之前“方舟子见诸媒体批评中医的话”。“我觉得这是造反中医,是把中医连根拔了,我是很现实的人,中医企业那么多人、国家有那么多中医学,都失业?都不学了?”他又念了一段“上面表态继承中医”的报道。“因为你是名人,就不要借用这个优势,公开针对中医。”
方舟子一直微笑着听完,回答语气却很凌厉:“你承认你对中医无知,但是你不能代表我,说我无知。你知道我看了多少中医方面的书?比如说我看了全本《本草纲目》,对中医有基本了解。此外,专业优势,我看得懂生物科学的文献,对国际研究这一领域对中药有什么样作用。你说谁更无知?你可以说我不是一个中医,但是不代表我不能批评中医!难道不会算命,就不能批评算命是迷信了?
一口气说完这些话,他又补充道:“引用也不准确,我从来没有说过废除中医,我只是强调中医药把理论和经验分开来看,中医是几千年的经验摸索来的,但是长久经验下来,连黑猩猩都知道吃草药。我是提醒大家不要轻信中医没有毒副作用,特别不要轻信一些中药虚假宣传,对于一两千年前的东西,要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检验是否有效,是否安全。”
“所以,不要以讹传讹,将这顶莫须有的罪名扣在我头上。”方舟子说。
激辩·伪科学  方舟子VS张箭
指名道姓何祚庥当例子!
2006年11月15日,宋正海号召学者们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箭是四川5名签名学者之一。
与赵常德不一样,张箭站起来,第一句话是:“我是新语丝的网民,我看上面大部分的打假是打对了的。比如新语丝上对四川几件事情的揭露,都让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他话锋一转,“‘伪’这一个字眼,在汉语里是非常伤人的话语。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伪君子’,这就是直接否定这个人的人格。使用‘伪科学’一词,不仅是否定他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否定他人的人格。”
张箭说:“如果一定要问什么才是‘伪科学’,个人认为无限夸大的事物应属于‘伪科学’,对于不能得到认定的新事物,应该使用‘非科学’或者‘不科学’的定义。”
“还有一些‘打假人’就是不科学的。最不以为然的就是何祚庥,近20年来,他完全没有脚踏实地专职于自己的研究,反而到处打击其所谓的‘伪科学’。”
“关于‘伪科学’的问题,是一个掩耳盗铃。”对方一停,方舟子很快接上了发言:“即使没有这个名称,这个现象依旧存在,‘伪科学’与‘非科学’或者‘不科学’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定义。只要不去假冒科学,没有人说你是‘伪科学’,‘伪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魔术表演’,不能因为不同概念,就从法律上取消对‘伪科学’的批评。”
“而且并不是说科普法中提到‘伪科学’,我们才反,之前我们就一直在反!何院士的科研工作,你并不了解,你可以仔细去查询,他70多岁还在发表科研论文。希望作一点发言前的基本调查。”
除了几位年龄较大的民间科研者,现场的听众都是以中青年为主。在双方语言直白的你来我往中,听众不知不觉都站起来,围在身边,媒体也将镜头紧紧地锁住了3人,气氛变得越加紧张。在3人发言时,周围一直跃跃发言“炮轰”的“民间科研者”,成为其他听众众口讨伐的对象。
也许是感受到周围一些不立足于学术上的“围攻”,于是,方舟子发言后,一部分听众都抱以长久强劲的掌声来支持,压住周围打乱秩序的“杂音”。
当一个老人突然冒出来,不顾主持人的劝告,一直喋喋不休“控诉”方舟子时,周围的听众终于集体发怒了。现场俨然发展为两个派别,一直以一对众的方舟子顿时有了许多“战友”。哄闹的人群中,有人对方舟子喊:“戴了呼吸器,不要被淹死了!”“不要和他们说了,不在一个层次,也不在一个世界。”
尾声<<<
方舟子:意料之中
随着“民间科研者”激情澎湃的“质问”和“控诉”越来越大声的充满整个房间,本来安排在后面的听众提问也取消了,直接进入了新书签售。
下午5时10分,方舟子开始起身离去。他下楼梯时接住了张箭递过来的手,笑着和他道别。
站在楼下等车的方舟子,面对记者的采访,笑着摇摇头说:“根据自己之前的经验,这样的‘失控’,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听众:让人信服
方舟子已经离去,几个听众还在气愤中,他们质问一些“民间科研者”:“你要发言,也要先等人家3人辩完,你也应该报上身份,这是基本的礼貌。”“你把你的学术研究拿出来,我们看看?”
“方舟子说的是学术上的,他们说的全只停留在批评,既然是学术讨论,应该有学者的起码素养,大吵大闹算什么?”一个听众一口气说了一大堆后,大声地说:“相比较,方舟子的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基于学术上的讨论,当然更让人信服。”
镜头
平静
辩前交流,笑得很真诚
论战
你来我往,语言很犀利
混乱
面对群攻,笑得很无奈
早报记者谭晓娟摄影华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