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人民币应尽快与美元脱钩-《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3:08:34

马骏:人民币应尽快与美元脱钩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0年06月09日 15:15  共有1条点评 由于欧洲动荡,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将波动很大,这要求人民币尽快与美元脱钩


            • 适当减少行政性工具的力度,代之以适度加息

            • 如很快放松货币政策,将出现新一轮通胀、泡沫和过热

            • 最近一轮的地产泡沫主要是国内流动性大量过剩导致的

            • 货币政策缺乏前瞻性主要是政府不愿放弃对货币政策的干预能力

  【《财经》记者 胡敬艳】希腊危机还没有过去,刚刚落幕的韩国釜山G20峰会上,匈牙利政客对政府不良债务主动曝光,又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打击——凡此种种,致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疑虑之中。

  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在当前背景下,中国经济会出现二次放缓,但放缓的幅度可以承受,不会再次陷入2008年四季度那样大幅下滑的恐慌中;但是,由于欧洲比较动荡,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将保持很大的波动,这个前景要求人民币尽快与美元脱钩。

  中国经济会出现二次放缓

  《财经》:目前,您认为中国经济是否有二次触底的危险?

  马骏:我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二次放缓,但放缓的幅度可以承受,不会再次陷入2008年四季度那样大幅下滑的恐慌。

  《财经》:您如何看待今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形势?

  马骏:总体来说,我估计GDP同比增速会从今年一季度的11.9%减速到二季度的10%-10.5%,三季度为9.5% 左右,四季度为8.5-9%。这个减速,一方面是基数效应,另一方面是调控政策作用的反映。

  2011年GDP增长可以稳定在9%左右。我对中期的看法比较乐观,主要是因为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大幅上升(现在比去年一季度上升了约20个百分点),到今年年底前后,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还会加快,从而部分对冲因基础设施投资和开发商投资减速带来的对经济的影响。

  通胀方面,最近几个星期,食品和一些大宗商品的降价将在短期内缓解部分通胀压力。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压力正在形成,比如:劳动力成本正大幅上升;由于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上升,企业的定价(提价)能力正在提高;在实际上处于负利率,房市、股市又低迷的情况下,资金开始炒作一些农产品——以前是大蒜,以后可能是玉米——我估计CPI同比增长率仍将继续上升,到三季度某个月的高点时可能接近4.5%。

  出口方面,我从去年年中就持乐观观点。最近几个月出口同比增速已经达到30%左右,我仍然认为超预期增长会持续一段时间。按美国制造业ISM和PMI、OCDE领先指数等指标来判断,中国在今后几个月内的同比出口增长将继续加速到35-40%的水平。三季度以后,出口增长可能有所减缓,但不太可能降到25%以下。

  许多人担心欧洲主权债危机和美国存货反弹过后,经济马上下行可能导致中国出口再次大幅下降。我认为不应该夸大这些风险。

  几个出现主权债危机的国家,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今年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但比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大几十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正面临强劲反弹。美国的存货反弹刚刚开始,而一般来说存货反弹的周期会长于上一轮存货下降的周期(八个季度),所以,由存货反弹带来的美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会超过许多人的想象。

  《财经》:目前中国市场的流动性依然过剩,接下来您认为中国应该继续紧货币,回收流动性?还是担忧经济放缓,应该松货币?

  马骏:今年二、三季度,由于经济减速,许多人感觉不好,就可能将出现许多声音要求放松政策。其实,今年M2增长目标为17%,货币政策并不紧——今年的17%,是在去年29%这一高速增长基础上的再增长。如果真的要将货币政策正常化,使广义货币与名义GDP的比重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今年的货币增速应该要比17%低得多。

  关键问题是决策层到底想要什么样的GDP增长率。如果将GDP增速从12%降到9%都无法忍受,认为着将导致失业和社会不稳定,那17%的货币增长可能确实低了一些。但是,如果很快放松货币政策,出现的将是新一轮的通胀、泡沫和过热,最后不得不采用更加严厉的紧缩手段,再次导致大起大落。

  我认为,8%的GDP增长比12%的增长健康得多。因此,货币政策至少在四个月内不能松,应等GDP增长降到9%的时候(第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再重新讨论货币政策的走向。关于工具的选择,我认为可以适当减少行政性工具的力度,如项目审批、对特定行业的贷款限制等,代之以适度加息。这样,在总体调控力度没有大变的情况下,较多使用更加灵活的利率工具,并从根本上缓解由于资金成本太低导致的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

人民币应尽快与美元脱钩

  《财经》: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稳,欧元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人民币是不是还应该升值?

  马骏:汇改不一定就是升值。我认为,欧元最近大幅度贬值,以后波动也会很大,更说明人民币在近期启动改革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几个月以前,人民币如果调整,还面临着启动阶段就对美元明显升值的压力。现在,由于过去一个多月内人民币已经对一蓝子货币升值了3%,如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成参考一蓝子货币的模式,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可能在处于一个上下波动的态势而不显示出明显的升值趋势,有助于弱化热钱流入的压力和巩固改革的成果。

  另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欧洲比较动荡,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仍将保持很大波动,这个前景更加要求人民币尽快与美元脱钩。如果继续盯住美元,反而会人为造成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大幅波动,对出口造成冲击。

  《财经》:目前中国是否需要担忧热钱问题?

  马骏:热钱不可能完全避免。在今后十年内,中国的经济和生产率的增长率还会大大高于西方国家,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几乎可以确定。在这个背景之下,不论如何设计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制的办法,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热钱。我认为,只要热钱的流动在可控范围内,比如,不造成过大的资产泡沫和难以接受的对冲成本,就不应该夸大热钱的作用和将热钱作为钳制货币政策(使用利率和汇率工具)的理由。

  最近一轮的地产泡沫主要是国内流动性大量过剩导致的。根据有关调查,外国流入的热钱占比不大。另外,今年以来中央银行对冲操作的力度也并没有明显超过2007年和2008年初。再者,最近几个星期,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NDF来看)已经明显下降,相应地热钱流入中国境内的兴趣也在减小。

  中国应提升货币政策独立性

  《财经》:您如何看待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状况?

  马骏:与国际经验相比,中国在经济周期上行过程中,货币政策紧缩,如加息,往往滞后于其他货币政策较为独立的国家。在经济进入通胀和过热周期时,中国一般要等到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时才开始加息,而货币政策较为独立的国家一般在实际利率尚未变负时就开始启动加息周期。如果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滞后,经济的过热和泡沫程度就会加大,最后被迫采用更大力度的紧缩措施,容易导致经济更大的波动。

  货币政策应该有前瞻性,这是国际上在历史经验基础上的共识。从货币政策的变化到影响经济和通胀,在中国有约9个月的时滞,在发达国家有12个月以上的时滞。在一些国家,货币政策缺乏前瞻性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愿意放弃对货币政策的干预能力,以免短期内需要刺激经济的时候货币政策工具“不听话”。但是,一旦刺激经济的工具使用过分“便利”,就会出现过度使用的倾向。政府直接控制货币政策的体制弊端在于:它在追求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缺乏一个平衡机制,使得增长目标经常处于垄断地位。

  《财经》: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是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马骏: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的一个具体表现是,货币政策只能在共识基础上做决策。但是,在共识基础上的决策一般是没有前瞻性的。有前瞻性的预测一般是少数人的观点,如果等待大部份人都已经看到过热、通胀的威胁,那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在共识,尤其是非专业人士之间形成的共识基础上的决策,也一般缺乏前瞻性。

  我认为,中国应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货币政策(至少在操作上)的独立性。比如,中央政府可以确定每年的货币增长目标,但具体的工具使用,如改变利率、存款准备金等,应该交给专业的央行官员去操作。■